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才会有其他优秀品质,将来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与幸福。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
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父母箴言
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可用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向孩子介绍古往今来的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用他们的英雄业迹,来熏陶和教育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它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以及为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尊严而献身的教育活动。
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石,一个没有爱国之心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栋梁之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卓绝奋斗,创造灿烂文化,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过去、今天和未来。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位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任务,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家庭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理想。家长与孩子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共同生活也有利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国精神与学习没什么关系,只要把学习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都可以。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我们不妨想想,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他只是为了得高分、受表扬、升大学、挣大钱而学习,能跟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发展合拍吗?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只顾眼皮底下利益的人是达不到那种境地的。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1.给孩子讲有关的故事
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接受事物的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因此不能像对成年人那样光讲道理,而应善于从孩子的特点出发,选择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用讲故事的主法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可用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向孩子介绍古往今来的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用他们的英雄业迹,来熏陶和教育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要由有层次地由近及远
一个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由低层次的爱逐渐升华而来的。培养孩子爱国情感,首先要培养孩子热爱父母、长辈和家庭,使他们在家庭这个爱的摇篮里产生具体的爱;其次要培养孩子热爱集体;第三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人民;第四要培养孩子热爱家乡。逐渐地,这种低层次的具体的爱就会升华成为热爱祖国的伟大的爱。因此,父母应经常给孩子讲有益的故事,教文明的话语,让孩子懂得礼貌。
3.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
电视台、广播电台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节目,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收听,互相讲座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近些年出了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报刊上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既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又能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不但促进品德发展,也促进智力发展。
4.带孩子走出家门
可以带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现在,各地都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地区级的。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家长要大力支持。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全家人一起去参观,能够看得更仔细,感受更深。有条件的家庭,应支持孩子或全家一起外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让美好的山水风物、历史文化积淀在孩子的心中。
5.和孩子参与实践活动
跟孩子一起参与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抗灾救灾、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各种充满爱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应积极参加。家长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这样才会获得心灵的收获。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家长爱祖国,孩子自然会效仿。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
父母箴言
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在思想感情上热爱和尊敬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应心怀感激爱戴之情;要让孩子在行为态度上虚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诲,对父母要有礼貌;要做到关怀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在学校里,才有可能做到关心老师、同学。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父母品德。
1.重视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
亲情看似平凡,其实孕育着伟大,有亲情的孩子既能爱父母,也能爱他人。家教中,父母应先重视包括亲情在内的德育教育。当父亲的要教育孩子爱母亲,作母亲的也要教育孩子爱父亲。孩子重了“亲情”,自然就会有颗爱心和孝心。
2.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3.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4.从一些小事入手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5.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有些家长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只要多在孩子身上投入金钱,孩子在心里就会深深地记住父母为他的投入,长大以后,也就必然心怀感激之情,会很好地孝敬父母。但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许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证实,从小就饱受父母溺爱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从父母身上所得的一切是应该的,而且会养成一种“一切需求从父母身上寻求满足”的观念与习惯。这部分孩子常说的一句最没有志气的话就是:你们既然生了我,就应该养着我——父母一旦由于经济实力或其他能力达不到,而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孩子就会埋怨父母没本事(而不是埋怨自己没本事),甚至会怨恨父母没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完美的外界环境,“让自己在世上受苦”。面对这样“不懂事、没良心”的孩子,父母必然感到自己多年的养育之恩付之东流,必然对孩子不满意,于是,两代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当父母的如果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其结论不言自明:家长只是培养了孩子高消费的欲望,而没有培养孩子获得高收入所需的意志,没有教会孩子获得高收入的本领。孩子低下的谋生能力无法满足其高高的消费需求,必然导致孩子怨恨父母,甚至怨恨社会。还有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少受苦,因此总想替代孩子做一切事情。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缺乏自立于社会的精神与能力,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用顽强的意志、刻苦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而首先想到去求助于父母。同样,孩子的要求一旦得不到父母的满足,孩子也必然会埋怨父母。由此可见,在今天,要想让孩子真正能够做到尊敬父母,当父母的必须注意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让孩子尽早地学会自己料理自己,这样经过生活磨练的孩子,长大后便会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懂得生活的艰辛,能更具有爱心,两代人的关系才会亲密融洽,家庭才会和睦。
6.为孩子提供生动形象的道德榜样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等文学作品来教育,感染孩子。例如:《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讲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名叫小黄香,不幸丧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又如《孔融让梨》、《我的好妈妈》、《我爱我家》等教材都可以用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如何关爱父母,关爱他人。
7.家长要做孝敬父母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
父母箴言
孩子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不仅仅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品德。一个尊重老师的孩子才会得到老师的尊重,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也是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如果因为教师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就不尊敬,那是不对的。作为父母,不要站在狭隘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一旦父母对老师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难的。在教育孩子尊敬老师之前,父母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如有不当,先行调整。
尊师重教是人类的优良传统,流传着许许多多尊师的故事。父母可以找这方面的材料给孩子看,或者讲给孩子听。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卢比老师是一个小个子老师,由于他的个子非常小,所以班里有许多学生都不害怕他,甚至有点瞧不起他,大个子杰西就是其中的一个。
杰西在家经常说一些学校发生的趣事。这天,他把自己戏弄小个子卢比老师的事情在饭桌上当作笑话讲给父母听。爸爸听了之后,皱了一下眉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也正在若有所思地看着爸爸。
吃完饭之后,杰西就去看电视了。看着看着,听到爸爸在叫:“杰西,我们要做一道选择题,需要你的参加,你能过来一下吗?”
“当然可以。”杰西蹦跳着过去,“什么样的选择题?”
“我和你妈妈一人讲一个故事,需要你告诉我们,哪一个做法是正确的。就这么简单的一道选择题,我想,一定不会难倒你的。”爸爸简要地说了一下大概的要求。
“肯定没问题,我一定会选对的,说吧。”杰西肯定地说。
“好的,那我先讲。”爸爸说。
约瑟夫擅长摔跤。他的技术高明,浑身的解数足有290多种,并且每次出手都各不相同。徒弟里头,他最喜欢长得英俊的萨缪尔。萨缪尔力大无比,本事高明,是所有弟子中最有建树的一个。萨缪尔名气很大,有一天,国王点名要看他的摔跤。赢得比赛之后,萨缪尔跑到国王面前夸口,说他不愿摔赢师傅的原因,不是自己技术差,而是因为师傅的年龄已大。其实,以自己的本领和力气,决不比师傅差。
他这样不尊重师长、狂妄自大,让国王很不高兴。于是,国王叫人选了一处宽大的场地,把满朝文武都请了来,叫师徒二人比赛。
萨缪尔耀武扬威地走进场地,像一只被激怒的狮子,仿佛他的敌人是一座铁山,也会被他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