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殴事件暴露了朝臣与宦官的矛盾,僖宗令行不止,则是其权威受到了挑战。当天夜里,守卫行宫的禁军严阵以待,做好了预防不测的准备。也许李昌符预感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即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策略,率部下兵卒聚集于僖宗驻跸的行宫周嗣,并纵火焚烧行宫,领兵进攻大安门。
天威都将杨守立则找到了报复李昌符的机会,率领部下与李昌符军在凤翔的通衢大道上激战,李昌符军力战不支,兵败后率部下向西北撤退,妄图固守陇州。
宰相杜让能听说皇上蒙难。挺身而出,步入行宫侍卫僖宗。韦昭度则把自己全家亲属作为人质送往军中,誓诛反贼李昌符,这些举动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兵士们同仇敌忾,拼死力战,打败了李昌符。李昌符逃往陇州。
唐王朝为控制凤翔镇,趁机下令讨伐。僖宗遣时任武定节度使的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出兵征讨李昌符。
“八月,壬寅朔,李茂贞奏陇州刺史薛知筹以城降,斩李昌符,灭其族。”李昌符在中央军的攻势下也步了朱玫的后尘,被其部下陇州刺史薛知筹斩首,其家族的人也被全部杀死。
由于此次进军迅速,使得叛军不战内溃,收复淠、岐后,唐僖宗龙颜大悦,李茂贞再次受到提拔。公元887年八月“丙子,以李茂贞同平章事,充风翔节度使”,取代李昌符成为拥有关中西部和甘肃东部的大藩镇。
32岁的李茂贞开始了凤翔节度使的生涯。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李茂贞等迎僖宗还京。这大概就是李茂贞墓志中所说的“寻安宫阙。迎圣君于剑外。”
此时的李茂贞,羽翼未丰,加之唐王朝余威尚存,在与黄巢起义军以及其他乱军的斗争中。李茂贞被唐僖宗所赏识,成为一柄新磨的利器,听命于唐朝廷,所向披靡。这时与唐朝廷的关系是和睦的、受节制的,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三、擅兵兴元驱杀叛官——拥有十五州
李茂贞在统领凤翔镇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拥有了原本驻扎于凤翔地区的边防军,加上他原来统帅的神策军,实力顿时大增。
凤翔镇数州,土地虽狭,然该镇西依六盘山,南靠终南山,兼有秦岭之险、渭水之利,且以散关为南界,进可攻。退可守,确是一处良好的安身之所。此地又兼有井盐制造之特许,连河西,通西域,招商引贾,所获不靡。加之士卒久战吐蕃,悍而勇。在当时李克用居于河东一隅、朱温伏于汴梁数州的情况下,凤翔镇四周并无强邻,正是李茂贞拥有关中的大好时机。
但与这些“硬件”相比,天时更是帮了他的大忙。在李茂贞全力经营凤翔的根据地、寻找机会扩充地盘的时候,正是动荡混乱的唐朝中央集团的屡次兵乱。将他一步一步地推上了称雄一方的王者宝座。
1.杨复恭谋反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春三月,僖宗病死,其弟李哗继位,是为唐昭宗。四月,昭宗加封李茂贞检校太尉兼侍中。
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茂贞被封为陇西郡王。
昭宗嗣位时21岁,是一个聪明而又非常有才能的年轻人,体貌端庄,英姿勃勃,喜好诗文。昭宗即位之初,就立志改变僖宗施政时期的一惯软弱,威令不振。朝廷在藩镇中的威望日渐卑微的状况,决心继承唐初的列祖列宗的宏伟志向和文治武功,尊重和优礼有才能的大臣,日思夜想贤能之士和英雄豪杰能为我所用,从而振兴唐室。故昭宗登基之初,朝野上下都为之欢欣鼓舞。
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弱难返。昭宗已经无力回天。
昭宗即位后,首要的问题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此时的宦官头目正是力排众议拥立昭宗即位的杨复恭。昭宗这个人不像他的哥哥僖宗依赖田令孜那样依赖杨复恭。昭宗即位之前,对宦官乱政就深恶痛绝。即位之后,对宦官杨复恭仗势欺人,肆意妄为,常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非常不满,国家政事大多与宰相商定。有意识地尽量抑制宦官的权力。
杨复恭居功自傲,不可一世,经常坐轿直至太极殿前方才下轿。这可是犯了皇家的大忌。这要在僖宗施政时期,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时代不同了,现在是昭宗施政时期,岂容家奴如此无礼。杨复恭专制朝政,蓄养私党,其跋扈行径引起了急于巩固自身地位的昭宗的高度警惕。
宦官杨复恭领“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之职,统领禁军,即掌握禁军的最高指挥权。所以,他弄权于朝中,专制朝政,安插亲信,随意诛杀不利于己之人;又广收武人为“假(义)子”,俱使之镇守山南诸州,以为外援。杨复恭假子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武定节度使杨守忠不向朝廷输送漕粮和赋税,还上书讥笑朝廷。杨复恭暗中命其党羽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安排手下,将昭宗的亲舅王瑰及其随行的亲族、宾客,全部淹死于王瑰赴任黔南节度使的途中。昭宗明知这是杨复恭设计陷害,却奈何不了杨复恭。只能忍耐。等待时机。
杨复恭的义子天威都将杨守立,原本姓胡,名弘立。此人骁勇善战。威震六军,人们都畏惧他。昭宗准备翦除杨复恭,惟恐杨守立从中作乱。故昭宗先行拉拢杨守立,为其赐名叫李顺节,命其掌管六军机要,不到一年,提升为天威都将,兼领镇海节度使,时隔不久。又加封同平章事。
得到昭宗宠信的李顺节,果然不负昭宗的厚望,利用其假子身份,将杨复恭不可告人的秘密。全部奏报给昭宗。昭宗翦除杨复恭的时机终于来到了,下令将其外放为凤翔监军,借以削去杨复恭的权力。杨复恭非常愤怒,自然不肯前往,借口身患疾病,上表请求辞官退养。昭宗巴不得杨复恭离开宫廷,随即诏命封杨复恭为上将军,允准其辞官赋闲。
杨复恭居住的府第临近玉山军营,而杨复恭的义子杨守信时任玉山军使。杨复恭辞官后。杨守信多次前往府中探视。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冬十月,有人奏报昭宗说,杨复恭与其“假子”玉山营军使杨守信谋反。昭宗立即做出反应,“上御安喜楼,陈兵自卫。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将兵攻其第。”(《资治通鉴·卷258》)其实,所谓的谋反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只是昭宗为了除掉宦官这个心腹之患,便顺水推舟,意欲将杨复恭等人一网打尽。
杨复恭不敌,逃往其义子杨守亮等人控制的山南兴元(今汉中)地区,以讨李顺节为名,共同举兵抗拒朝廷。
而天威都将李顺节侍仗昭宗恩宠,行为骄横,出入经常随带亲兵。十二月,被设伏斩首。
2.擅兵兴元府
叛旗初举,追兵即至。位于兴元以南的东川节度使顾彦晖首先对杨复恭的“杨家班”展开了进攻。西川王建也急欲吞并据其门户的兴元府,亦出兵相攻。而对于李茂贞来说,这是一次扩张的绝好机会。以地势而言。王建等从蜀地攻之,由川中侵汉中,道险而路远,进军速度必然缓慢。而凤翔藩在兴元之北。同属陕西,距离较近。出散关即至山南。如能顺利攻克此地,不但可以独据汉中之险,保障凤翔的南部边界,更可以趁势占有兴元所辖之文、利、集、阆等川北诸州,打开通向蜀中的大门,从而以攻代守,扩张势力,并为进一步展开争霸战争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所以,攻占兴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于是,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春正月,凤翔李茂贞、邠州王行瑜、华州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等五位节度使。上书言道:“杨守亮容匿叛臣杨复恭,请出军讨之。乞加茂贞山南两道招讨使。”由于李茂贞在成为藩镇以前是一名中央军的指挥官。深感天子之诏的号召力。而当时的唐中央,虽然丧失了对各地的控制。却依然是天下贡奉的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所有动乱时期野心家的作风,作为一个藩镇首领,李茂贞自然也想到了这样的方法。
至于唐中央政府,似乎也看出了李茂贞上表出兵的目的所在,内臣皆不可准其奏,昭宗也认为茂贞得山南之后有问鼎之志,诏书久托不下。并“朝议以茂贞得山南不可复制,下诏和解之。”此时的朝廷,已经隐约感受到了李茂贞的威胁,原本以中央军官员出身的李茂贞出镇凤翔,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京畿周围的防御,不想行此下策,反生一野心之人。
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武将的野心,并非一封上谕就可以消除的。李茂贞与王行瑜在未奉朝命的情况下,擅自发兵攻打兴元(今汉中),讨伐兴元杨复恭父子。与此同时,李茂贞还接二连三地上表朝廷。请求封为山南西道招讨使。由于朝廷拒绝了他担任“山南西道招讨使”的请求,他开始上书宰相杜让能和在杨复恭之后掌握神策军的宦官西门君遂。在写给杜让能和西门君遂的信中。出言不逊。欺侮和蔑视朝廷。
昭宗“心不能容”。(《旧唐书·卷20上》)唐昭宗性格刚烈,颇有英武之气,不能容忍李茂贞这样一个刚刚出道不满10年的藩将如此的无礼,“召宰相、谏官议之”。希望有所行动。但李茂贞早已在朝中布下了眼线,以至于“宰相相顾不敢言”。惟恐出言不慎而被宦官密报给李茂贞,昭宗见此情景大为不悦。此时,给事中牛徽谏言道:“先朝(指僖宗朝)多难。茂贞诚有翼卫之功。诸杨阻兵,亟出攻讨,其志亦在疾恶,但不当不俟诏命耳。比闻兵过山南,杀伤至多,陛下倘不以招讨使授之,使用国法约束,则山南之民尽矣。”简言之,先朝多次蒙难。李茂贞确有护驾之功。诸杨举兵抗拒朝庭,李茂贞等这么急迫的出兵征讨,本意也是为朝廷除恶。与其让茂贞私自出兵,不受约束,滥杀无辜百姓,还不如授之以名,在他的头上再加一个中央政府的紧箍咒,使用国法约束其行为,多少还能挽回一点面子。对于这个务实的意见。昭宗还是明智地接受了。“乃以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3.拥有十五州
李茂贞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一个“奉诏讨贼”的名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中央军此时又发生分裂,原属禁军的千余骑兵投靠了李茂贞。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天威军使贾德晟因为李顺节死于非命,颇为愤怒,西门君遂厌恶贾德晟追随李顺节,奏报昭宗后杀了他。贾德晟部下千余骑兵群龙无首,转而投奔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李茂贞的兵力由于这一支生力军的加入,“由是益强”。(《资治通鉴·卷259》)在山南方面,凤翔军进军顺利,由于王建等在四川展开的攻势。杨复恭集团面临南北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秋七月己巳,李茂贞攻克凤州,逼走节度使满存,又连下兴、洋二州,“皆表其子弟镇之”。(《资治通鉴·卷259》)
八月辛丑,李茂贞攻克兴元,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等弃城逃往阆州(今四川阆中)。
李茂贞的对外扩张初见成效。
自然,李茂贞在对外扩张取得了重大成果的同时,也点燃了与中央政府对抗的引线。由于这场战争是李茂贞在中央政府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发动的,故而战后立即在兴元府,即山南西道节度使辖区的归属问题上与中央产生了矛盾。唐中央政府希望能够恢复其在此地的管理,以加强中央方面的实力,故“诏以宰相徐彦若镇兴元”。但李茂贞已视该地为己有,决不会轻易地交给在这场战役中未出一分力,却要来下山摘桃子的中央政府了。李茂贞上表昭宗,请求让他的假子李继密权知兴元府事。“坚请旄钺,昭宗不得已而授之。”唐中央政府确也是因为实力不济,不得已而为之。
自此,李茂贞除割据整个宝鸡地区外。还拥有汉中、陇西等地。李茂贞尽有凤翔、兴元、洋、陇、秦等四镇十五州之后(四镇指凤翔镇、兴元、山南西道镇、秦陇、天雄军镇、洋州、武定军镇(《资治通鉴·卷259》),自感羽翼丰满,兵强势壮,肆意干涉朝政,渐显问鼎之意。
四、恃功骄横干预朝政一三犯长安城
1.自请镇兴元
虽然取得了对兴元地区的实际控制,但李茂贞明白,由于唐朝尚在,固而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以一种朝廷任命的合法手段将战争成果确定下来。于是,李茂贞又开始了他的政治攻势。上表要求自己镇兴元。同时。联合东川留后顾彦晖,对抗刚刚在平定杨复恭之役中扩大了势力的西川节度使王建。
无奈这位顾某人不擅征战。李茂贞虽遣军助战,东川军依然于景福二年(公元893年)败于王建之手。顾彦晖求和,按王建的要求不再与李茂贞往来。
这一变故使得李茂贞控制东川的计划成为了泡影,而兴元地区控制汉中。居四川出入之关,因此在他眼中,该地的重要性愈发显现了出来。于是,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春正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自请镇兴元,更要求中央政府尽快任命他为该地合法的统治者。
凤翔镇的野心已现,中央政府不可能不加防范。由于兴元地区已经在李茂贞远征大军的控制下,且又远离长安,恢复那里的中央政权确实不易。因此,唐政府只能希望李茂贞转移据点,放弃凤翔镇。凤翔距长安极近。驿骑朝发夕至,有强藩则帝室不安。因此,当李茂贞上表时,唐朝庭使了个手段,顺水推舟,同意他为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又割果州、阆州隶武定军。同时,命中书侍郎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
2.上书挑事端
对昭宗这种釜底抽薪的作法,李茂贞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他的本意是兼得凤翔。于是,他再一次宣布“不奉诏”,公开了自己与中央政府的对立。这标志着李茂贞与朝廷的正式决裂,同时,也预示着又一场战争的到来。
当然,主动进攻京师在此时并非明智之举,不免落人话柄,闹个犯上的罪名;河东、汴梁二藩日渐强大,又各怀野心,虎视关中。万一此二镇借讨逆为名。出师入关,那李茂贞可就得不偿失了。况且凤翔镇的两位前任——朱玫、李昌符的事例依然在目,这一切都不得不使李茂贞有所顾忌了。
不过朝廷既要削藩,李茂贞又不愿顺服,很显然。唯有战争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为免骂名,必须让朝廷方面挑起战争,在外界看来,茂贞仅为自保,不得已而为之,并无侵掠之心。此外,如果朝廷发兵攻藩,无论是朱温还是李克用,在插手之前都不会不想一想,这是否是中央削藩行动的开始。并且,一旦朝廷胜利后力量增强,那下一个受害者就可能是自己了。所以,他们应该不会在这件事上过于积极。只要李茂贞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如劫驾,那两镇都不会有所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