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事》
引子
逐鹿战中原,遍地起狼烟。争斗难停止,烽火早连天。
嗟叹生灵苦,处处荒园田。生死都难料,离别更等闲。
英雄出乱世,浩气满大千。迎风剑在手,惩恶除国奸。
身少长物伴,心存侠义坚。磨难砺吾志,险阻自当先。
风云何所惧,涛浪也笑言。江湖行独步,狂态似疯癫。
酒罢歌中舞,长歌壮志宣。愿洒男儿血,清平永人间。
这一曲长歌,说的是晋安建国两百年后,因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引发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不甘再受无能朝廷统治,蠢蠢欲动;各地百姓也因民不聊生,纷举义旗,起兵造反。于是,烽火四起,遍地狼烟。就有文人,看到这幕幕惨剧,心中慨叹,写就此一古风长诗。
写就此诗者,姓穆名风,字布云,乃当朝一浪荡游侠儿,擅诗好剑,行走风尘之间,笑评世事,偶有惊人之语,脍炙人心,颇有威名。只是生平不得志,遂佯狂避世,以诗剑为伍,啸傲江湖。
第一卷干戈渐起
第一章圣旨
建安朝都以西千里处,有一西州,州府为云阳城,其城及周边方圆四百余里,均为当朝大将、西州刺史李罡统管。这李罡生的一副俊秀模样,却有万夫不当之勇,手提一杆嵌金破阵枪,战场上所向无敌。李罡,人称西州将军,因为其字为北斗,取天罡北斗之意,固也有北斗将军的雅号。此人出生小吏之家,家境原本一般,但自幼即有大志。后来幸运拜以名师门下,习武修文,后投入晋安军中,在边境效力,与周边蛮夷屡屡交战,获军功无数,从此仕途平步青云,直升至今日的统兵大将之位。
本来因得晋安军中将领赏识,李罡对晋安王朝颇有感恩之念,也愿意效忠朝廷;但如今却发现朝政紊乱,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已隐呈大乱之势。李罡忧心忡忡,遂向朝廷呈交自己谏文,对朝政提出建议。
但当朝者晋安国君吕梁,年方弱冠,即位不久,只顾着风花雪月,懒理朝政;而将朝政上下,均交给丞相上官无妄处理。那上官无妄对上谄媚,对下欺压,勾结晋元帝吕梁宠幸的宦官张富贵,内外勾结,把持朝政,蝇营狗苟,捞尽了天下财富,哪管百姓死活。李罡谏文,本欲呈交当庭元帝吕梁,却被那上官无妄扣下,不但未与嘉奖,反而斥责他武将建言文政,有逾越之嫌,让他只管好自己的军务便是,李罡之谏文就此埋没。
一片忠君爱国之意,竟然落得个如此下场,李罡遭此斥责,心境渐变,从此沉默寡言,再不理会朝政之事;但却在其辖区云阳城及周边四百余里之地,统抓政务军权,励精图治,将自己的辖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政清人和,百姓安居,远胜晋安国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在其他各地因战乱难以生活的百姓慕名来投,李罡嘱予地方官员,好生招募,酌情安置。
久而久之,云阳城李罡之名不胫而走,声势渐壮。
某日,晋安朝廷忽然派来钦差,李罡不敢怠慢,连忙从营中走出,恭迎圣旨。
听罢旨意,李罡恭敬接旨,并请手下要员接待钦差,自己则去按照圣旨,安排相关事宜。回到帅帐,李罡却眉头紧锁,半晌后方才发出一声长叹。
这边闪出一人,那人面相清瘦,留几缕素淡白须。此人乃李罡手下主簿,姓赵名因,字子由。官衔虽不高,但深得李罡器重,乃其心腹之人。上前一步问道:“将军接旨回营,得圣上器重派兵平叛,将军何以却似乎闷闷不乐?”
李罡头也不回,叹息道:“子由,刚才你随行在侧,应该已经听到圣旨了;西南边陲处水蛮起兵造反,圣上派我去平息叛乱。想我这些年来,帮同朝廷四处征战,讨伐割据势力或者叛乱将领无数,军功累累,表面上风光无限,圣恩也隆宠有加,但仔细回想起来,这些战争我真的应该去参加吗?”
赵因听罢,应道:“将军此言何意?”
李罡苦笑一下道:“知我者莫过于子由你了,你又何必在我面前装这糊涂?回想这些年来的征伐之战,割据势力倒也罢了,那些叛乱军队,其实大多数都是被迫谋反,想起当今圣上不理朝事,任由上官无妄、张富贵这等佞臣把持朝政,颠倒黑白,扰乱国纲;官逼民反,本是无奈之至,我李某人秉持旨意,忠君爱国,出兵平叛,但屡屡得胜归来之后,却是老大感慨,这仗就算胜了,其实心中也是极其不安的。以前的事多说也无益,如今水蛮再度造反,圣上让我派兵平乱,我李罡实在不想去啊,可惜又君命难违。”
赵因一声苦笑劝道:“这水蛮一族,生于穷山恶水之地,民风彪悍,向来不服我晋安国统治,屡有反叛之意,如今不过是卷土重来罢了。这等蛮夷之地,平就平了,将军不必太过忧虑了。”
李罡摇头道:“若说是一个区区水蛮,我倒并不如何放在心上;我忧心的并非是平乱之战,而是忧烦这种所谓的平乱是否应该。像如今这般,每每出了祸乱,不管出于何因,也不分青红皂白,就强行镇压,只怕兵连祸结,未必是长治久安之道。”
赵因无奈道:“将军一片忠君爱民之心,天地可鉴;不过将军毕竟乃是军旅出身,这些政务之事,上边既然不愿从谏,将军也只能暂放于心内;此番圣旨已下,将军还是不要耽误太久,尽早应命出征吧。”
李罡不语,片刻后忽然重重点了点头,说道:“子由,这趟出征水蛮之事,你不必去了。”
赵因奇道:“将军此是何意?”
李罡道:“李某刚才已经说过知我者莫过于你赵子由了,你既然知道我所虑何事,身为我最信任的幕僚,当然要为我分忧解难了。此趟就让你留在此地,一来替我看守云阳城,二来则要麻烦你给我想个两全主意,让我以后不要再为这样的事情烦心了。”
“啊?”赵因大吃一惊,愕然道:“将军不是开玩笑吧,事关朝廷,将军要我这么一个小小的主簿替你拿个两全主意?”
李罡朗声一笑:“知我者莫过你,反之亦然,我对你赵因赵子由亦是无比熟悉,你表面上低调异常,实际上却长着一颗玲珑心,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之处,就算我李罡,有时也不得不甘拜下风;我这些年来南征北讨,建功无数,有一半功劳倒是要记在你这个主簿的帐上。”
赵因汗颜道:“将军切莫如此说,让子由愧煞也。”
李罡哈哈笑道:“我李罡可不是什么妒贤嫉能之事,你只管大胆谋划,不要担心什么功高震主了;我知道你子由的性子,向来谨言慎行;但是如果给你足够信任,自由发挥,你反而能激发潜能,发挥出更大作用来,所以此次我让你独自留在此处,给你充分发挥的空间。我这趟领兵出征水蛮,多则两载,少则一年便可获胜归来,希望到时能听见你的好消息。”说罢,一甩袍服,掀帐出去了。
身后传来赵因的声音:“多谢将军器重,子由必竭诚相报!恭送将军,祝愿一切安好,早日得胜归来!”
次日,李罡送走钦差大臣,吩咐军中各色人等帐前听令,吩咐即日大军开拔,征伐西南边陲中造反的水蛮;云阳城及周边地域交由主簿赵因暂时掌管,统管一切政务;留守军务,则由副将柳无山负责。那柳无山亦是跟随李罡身边多年之人,为其心腹之一,亦和赵因有颇佳的私人情谊。这一文一武留守云阳城,可确保后方无忧。
李罡向来爱民爱兵,得众属衷心拥护,闻听军令,俱都凛遵。
吩咐上下事宜之后,李罡点检十万兵马,选取吉时,往西南开拔。
这西州乃西陲第一重镇,晋安国三十六州,以此州地域最为广袤,名气也是最为响亮。上扼狄狨,下拒水蛮,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原本有驻军二十余万,云阳城内则驻军约八万,此番李罡出兵后,本城的军马调走了近半,城中顿显空荡了许多。
柳无山性格沉稳,平日里不爱说话,也不太管事,只以出征打仗、操练兵马为乐,所以李罡虽然说过云阳城乃至西州的政务都交由赵因和柳无山一齐负责,但实际上责任都落到了赵因一个人身上。
这趟赵因可着实有些烦恼。
其一,是柳无山的事情。柳无山是个标准的军人,除了打仗以及处理和打仗有关的事务,似乎就没其他爱干的事了;李罡知道他的性格,所以以前每趟出征时,都会带同柳无山出征,这柳无山武力强悍,作风勇猛,是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
可是,这趟南下平定水蛮之乱,李罡带了许多亲信部队前去,偏偏留下了这个嗜战如狂的柳无山。
柳无山自然极是不爽,可李罡军令如山,既然命令一出,他也不敢过多抗辩,只能勉强留了下来,帮手赵因处理西州事务。不过他本来就不喜管理政事,如今心中不快,更是懒得搀和,只让赵因一个人忙前忙后。赵因和他私交甚好,孰知他的性格,也只好苦笑一下,将原本属于柳无山主理的一些事务都接了过来。他知道柳无山是个直性子的人,在气头上劝也无用,索性让他先静一静,消消气再说吧。
其二,是西州的事务。李罡带走了州府中的近半军马,虽然说负担少了点,但换个角度去看,却是协同管理政务的人手也少了许多;尤其是军队中的中高层,被李罡带走了大半,这军队中的事,柳无山管得不太到位,还得靠他帮手。这倒也罢了,更让他烦恼的是,水蛮兵乱之后,其他各地也似乎乱了,只有李罡主管的这片西州土地,还一片平和之象,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逃亡到了这里,无疑为西州带来了很多负担和变数。西州这个大州府,本来由李罡这个统兵大将和另一位文官刺史共同主掌,但十年前前任刺史升迁之后,此职位却一直空缺着,后来朝廷竟然指定李罡兼任。所以李罡等于是同时担任文武两职,如今这事情就全落到了赵因身上。
处理这些文武政事,着实让赵因有些头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西州,更是让赵因不知所措,只好勉为其难,不停地想主意,安排人手处理。
这两件事情已经够让他烦了,但更让他头大的还是第三桩,也就是李罡离去时给自己的一个任务。
李罡那番话虽然说得有些没头没脑,但赵因完全明白他的意思。对于当今朝廷圣上的昏庸,奸佞之徒把持朝政的无耻做法,李罡看得清清楚楚,但这位北斗将军,仍然对朝廷抱有一丝幻想,所以才将最后努力,谏言朝廷,无奈一片报国之心却全不被收纳,更遭斥退之后,已经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李罡遭此打击,再加上本来就在屡次征讨所谓叛乱之中,看到了一些让他很不开心的事,所以更是愤懑不已。不过素来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李罡,虽然可能已经心生反意,但因着种种顾虑,仍然没法脱身出来,只能继续为朝廷所用,调动军马去帮助朝廷平叛。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罡接到要他调兵平息水蛮之乱的诏令后,闷闷不乐的原因了。水蛮的领地离西州不远,西州各地官员对水蛮人也颇有了解。这个民族人不算太多,民风彪悍,但本质里却很纯朴,如果不是各种苛捐杂税逼得太苦,他们也不至于造反了。水蛮族虽然是蛮夷之族,但长相和晋安人并无二致,思想方式甚至语言也都大同小异,早已融入晋安人群体之中。以李罡的性格,要他去镇压水蛮人的所谓叛乱,实在让他无奈之极。
所以李罡才在几番思量之后,给自己下了这么一个看似古怪,实则大有深意的命令来。让自己帮助李罡,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来。
既要对朝廷有个交代,又不能再违背自己良心,不停地替朝廷东征西讨,镇压良民的所谓叛乱,这样的两全之策,在这个昏庸的时代,却到哪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