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并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大乘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许多支派。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异常深远,陇西作为陇上最具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佛教是如何生根开花的呢?本文试一浅谈。
东汉时,佛教由陆路传入中国,在陇西一定会留下影响。炳灵寺石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后秦发基于陇西,姚兴请鸠摩罗什到长安传经必经陇西,所以佛教传入陇西最晚也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唐僧取经,从长安经陇西西去。传说玄奘回程过通天河把经卷弄湿,在陇西城内东街陡坡晒经,时至今日仍叫“晒经坡儿”。这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说明在唐代陇西佛教已经兴盛。
唐代时,佛教在陇西大为盛行,仁寿山“十方禅院”就始建于唐代,孟家栋《重修天竺寺碑》:“有唐观音院……后元帅汪公奉敕命于僧雪庵时易今额曰‘敕建西天竺寺’”。到元代建立的万寿禅寺、宝庆寺,还有天竺寺在这时候重建。元代以来,陇西地区佛寺很多(佛教寺院一般叫寺)如大城有钟灵寺、青龙寺、妙华寺、卧龙寺、宝光寺、兴陇寺、积庆寺;北关有报恩寺、大雄寺、香山寺、普济寺、普陀寺;东关有佛慧寺、蟠龙寺;南门外有仁寿寺、妙光寺等20多所寺院。还有文峰镇的暖泉寺、卧龙寺,三台乡的赤岩寺,碧岩乡的碧岩寺等,都是以供佛为主的寺院。主要供奉如来、观音、菩萨、韦陀、弥勒、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佛教神像,但有时也有佛教、道教的神像供奉在一个寺院的,也有喇嘛住在城隍庙,道姑住在寺院的。故自古有陇西“佛道不分”之说。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佛教在陇西的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的陇西书法家王了望晚年也信佛,与游方高僧敏和尚结为诗友,相互吟唱,钻研佛经。杨凌霄集志碑文记载,清康乾年间,城关各寺院常住有名僧,而当时佛寺的增充和修葺,全由僧众苦行募化承担,如坐落于府城北关的宏伟的“普陀西院”(俗称普陀寺)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比丘无达高僧,在朝拜浙江东海普陀山之后,募资奉请了释迦牟尼、韦陀、关公和观音四尊檀香木佛像,修建了造型十分精美的普陀寺,将四尊佛像在大殿安座。并着重记述天竺寺有不少砥节励志的高僧,先有福贤承担修复大任,后有若石创建水陆圣殿,殿堂楼阁,亭台廊房多达百栋以上,故民间有“天竺寺,门儿多,进了庙门摸不着”的口歌。陇西寺庙建筑规模之雄伟、雕塑工艺之精巧,堪与中国著名佛寺相提并论。特别是千眼千手佛,南海观音塑像,据传出于西来匠师之手,工艺价值极高,在全国亦属罕见。
陇西佛教的派系,大多属于北传佛教(即大乘派)系统,有的则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即俗称黄教)。格鲁派大约于明永乐七年(1409)传入陇西。是年皇上下令重建天竺寺,并给住守藏僧赐有诰文。清代也给该寺赐有帖文。可见该寺已成为全国性寺院,来往挂锡的高僧也颇有其人。如高僧雪岩老人,俗姓米,陇西人。宋咸淳二年(1266)剃度于万寿寺,精修戒律,德佑元年(1275)去河南白马寺传讲《华严经》而名声大震,后游至京,赴万僧会讲《维那经》。他声音洪亮,辩才无碍,获“广辩大师”之号,在“万僧会”名居第三。明代高僧答黑麻失里,受到明宣宗褒奖。镇智,字东辉,俗姓赵,陇西人。幼业儒,有离尘志,出家妙华寺,明万历十三年(1585)讲法于山西五台山,颇有名声,皇上赐给紫衣、帽、履,善写诗,有“石竹无心招玉凤,秋波落日浴金鹅”之句传世。清代释性昭,人称僧和尚,勤于典籍,学识渊博,云游浙、闽、江、淮,康熙二十八年(1689)来陇西,住邑东郊蟠龙寺七年。善诗,著有《九疑集》四卷。达捷扎世喇嘛,陇西人,俗姓邓。出家于天竺寺,尊亦世达捷为师,后听讲于洮阳(今卓尼)禅定寺,诵阅经卷百余。
由此可见,陇西寺庙经历数朝兴盛,历代高僧辈出,佛事兴盛。从陇西出土的一些佛教文物也可一窥古代陇西佛教的兴盛。
陇西县博物馆藏有元代舍利塔五座。除三座素陶外,其余两座均采用琉璃烧制,造型精巧,极为珍贵。为研究14世纪中叶陇西地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证据,铜雕造像艺术是藏传佛教的特征之一。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的释迦牟尼铜像,是清代文物。头顶螺簪,须弥座,左臂弯曲,左手放在足上,右手抚膝,作说法印。高鼻深目,双眉高挑,两眼微合下视,着斜肩大衣,结跏跌坐。整尊佛像造型洗练,说明了清朝时期佛教文化在陇西的盛行。陇西县博物馆收藏一佛二弟子铜像、菩萨铜像、药师佛铜像等文物充分反映了佛教文化在陇西的传播和盛行已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代陇西佛教的发展情况:1945年武山县华严庵主持和尚、印光大师的徒弟慕老法师带其徒弟释广福、释崇鑫来陇西弘扬佛法,住本县东大街宝光寺,于1947年成立了“甘肃佛教会陇西分会”,由马诚之任会长,释崇鑫任副会长。1952年“甘肃佛教会陇西分会”改名为“陇西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东大街卧龙寺。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信教群众逐年增加,1980年有300多人。1991年全县信仰佛教的人数已达1300多人。经审核正式批准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9处;安家门卧龙寺,仁寿山十方寺,三台法源寺,首阳广佛寺,湾儿坪慈灵寺、苟家门三圣寺、通安驿凤凰寺、东四十铺兴福寺、柴家门东林寺,这样佛教文化在陇西更进一步得到了弘扬和升华,也更加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综上所述,由佛教文化在陇西的传播,我们可窥一斑而知全貌,可领悟到佛教文化传入华夏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影响和改造的关系。一方面,佛教思想必然对中国原有的宗教观念及文化习俗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给中国的传统思想注入新的内容,使中国的民间信仰大都打上了佛教宗旨的烙印;另一方面,佛教为了在华土立足生根,又不得不从华夏文明中汲取营养,将本土文化中久已深入民心的东西,合并到佛教体系中去。因为任何一种宗教传播到异域,必然要和当地文化习俗产生某种程度的融合,否则很难在不同的人文背景下生根、发芽。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盛行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当然,佛教在陇西的传播与盛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