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61800000010

第10章 死马当作活马医——刘备遗嘱(2)

任何一个帝王的治国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诸葛亮不会笨到不知道这一点。他越是这样就让越是让后人觉得他有私心,可诸葛亮的确没有私心,在刘备那个奸诈之人的手下,如果有半点私心,早就被他清除出去了。

那么,诸葛亮当时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种原因就是,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要面“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

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用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

而李严的被废则成为刘备遗嘱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备的政治遗嘱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目的。

5、终结:李严的被废

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及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

公元212年,刘备准备进攻程度,但军事实力不够。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着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一些官员和军队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取得了成都。

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二辅臣中的其中之一。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头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也必须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每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是一点直接影响都没有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实情。

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

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实名。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按汉制,李严的中都护是没有军事大权的,反而是司隶校尉有监察之权。另外,李严的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而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最后,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

事实就是,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遥远非常,仅这一点就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产生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是卫队长,他应该时刻在皇帝身边,可李严却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经过远在天边的李严,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中都护本来就是边将,这个职位的人根本就无法影响到中央。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任务,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更何况,李严位处边陲,即使皇帝有事发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赶到。确切地说,他完全被赶出了中央。我们从上面分析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承认李严辅臣之实,他让李严空顶着辅臣的帽子,不过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

可李严并非是逆来顺受之辈,如果说,他不明白这是刘备奸诈的话,那么,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就让他极为不舒服了。

事情该从他驻守永安时说起,在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很不寻常的事。第一件事是,益州从事常房去南中巡视,但他在巡视途中却不宣传作为他上司诸葛亮的教令,却以都护李严的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第二件事是,李严的好朋友孟达投降魏国以后,很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两人互有书信往来。李严这个人在三国时的名声并不好,他历事三刘(刘表、刘璋、刘备),朝秦暮楚,当时,他率军镇守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当初投降刘备一样投降曹唯,蜀国的前途不堪设想。这些征兆首先就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

第一件事,可看作是李严在与诸葛亮争夺权力;而第二件事则完全可以看作是李严又犯起了三心二意的毛病。

但是,诸葛亮毕竟顾及李严。首先,李严并非好惹之辈,其次,诸葛亮自己正在为蜀汉王朝开疆拓土,无暇顾及。公元226年,李严被调往江州,到了这个战略要地后,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

首先,他在江州修筑大城,周围十六里,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处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市,作为他的势力控制的据点。同时,他要求诸葛亮把五郡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紧接着,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要知道,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一人才有这个资格开府治事。

无数事情都让诸葛亮感觉到,如果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会飞走,并且掉过头来咬蜀汉政权一口。诸葛亮猜的没有错,当李严手握蜀国四分之一的重兵后,他就开始违抗中央的命令,并且对诸葛亮派来的人故意冷落,进行排斥。

这个时候的江州俨然已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中心,要同蜀国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李严能发展得这么快,完全是靠着刘璋旧部的身份。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

诸葛亮当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开始向李严进攻。首先,在公元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二万人前往汉中。同时,又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李严找不到任何借口推辞,并且也没有必要推辞,在他看来,江州还在他姓李的手里。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

第二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李严负责供应军需物资。但事情就出来了,有人告他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手段,企图诬陷诸葛亮。他的“罪行”被揭露后,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高级官员二十二人上表给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能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

同时,诸葛亮夏粮夺去江州都督李丰的兵权,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挥官,从此后,江州这个战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国政府的掌握之中。

而随着江州的归来,刘备的政治遗嘱也宣告了破产。一个中国历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温和实质却最狡诈的皇帝的政治遗嘱从开始就注定要破产,他让李严作为辅臣之一,不过是想让安抚刘璋的旧部,但诸葛亮彻底打破了这种安排。后来,蜀汉政权的灭亡仍旧是新人(刘备这一面的人)和旧人(刘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发所导致的。

而诸葛亮最终也没能完成刘备的政治遗嘱,他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

6、所托非人?

刘备的遗嘱第一句话就是:君十倍于曹丕。

为什么不说,十倍于某某呢?一个猜测是:刘备想要诸葛亮北上攻击曹魏,诸葛亮也这样做了,但是,他却失败了。

诸葛亮的失败是必然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说过诸葛亮不过和管仲、萧何一样,只能理政,不善用兵,却不能象二人那样有自知之明,自己专心理政,而另荐将才出征,将相配合,外内相辅,共成大业。

况且,诸葛亮担当辅臣大任时,朝中能称上将才的人比比皆是。首先就是赵云,赵云之善用兵,在刘备、诸葛亮时均有很出色的表现。当初,黄忠被曹军保卫,赵云负责去解救,恰值曹操扬兵大出,赵云却不慌张,率军边战边退,指挥若定。曹操大军直逼赵云大营时,赵云手下大将张翼想要闭门死守。可赵云却让他打开城门,偃旗息鼓。曹操以为有伏兵,无可奈何地退去,这一手法丝毫不比诸葛亮的空城计差。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以少量兵力保住了蜀国辎重,使得诸葛亮称赞其临大敌而不惊,善以杀胜多。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始终没有把军权交给他。

其次是魏延,此人有勇有谋,早在刘备时期,就担当汉中镇远将军一职。刘备曾在一次吃饭时问他:“我现在给了你这样一个重任,你准备做什么呢?”魏延立即回答:“如果曹操倾巢而来,我为大王抵挡;如果他的手下领十万人来,我就让他全军覆没。”

刘备大喜不已,当时,诸葛亮也在场。在他看来,魏延此人并非吹牛之辈,但就是对这样一个人才没有高感。魏延镇汉中,采取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战略,十多年间,曹魏不敢对汉中动一点心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一个若而无能的大将镇长安。魏延跟诸葛亮建议说:“此人是个饭桶,胆小鬼。如果您能给我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动,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那个饭桶听到我的名头,肯定会弃城逃跑。长安唾手可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此计很好,用之必建奇功;即使是败了,不过损失五千人马而已。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坚决不允,却用了一个空谈家马谡当前锋,最终演成了街亭大败的丑戏。

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北伐时,都有新创见,但都被诸葛亮否决。其中自然有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他认为此人有反骨。可根源,还是诸葛亮的自以为是。平心而论,魏延的将帅之才,在诸葛亮用事之时的蜀汉,实无其比。若尽其才,蜀汉的历史肯定不是诸葛亮维持下的那个样子。

接下来的就是姜维,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得到姜维,大喜过望。姜维当时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却称他为“上士”,对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的做事手法很看好。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由于蜀汉的弱小,他最终没能完成诸葛亮早已经完不成的遗志。但就是在当时蜀汉军事实力弱,朝中又有奸人作梗的情况下,姜维还是打了许多胜仗。

他的对手魏国名将钟会对姜维评价说:“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另一名将邓艾也说,姜维是一时之雄儿。

如果诸葛亮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将统兵出征之任,委之于上面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自己则象管仲一样,专心理国内,那么,以当时天下形式,以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干,三人中任何一人的军事才能,两相配合,未必不能建立统一中原之伟业。而刘备心里最真实的政治遗嘱也很可能实现,可惜,这一切都被诸葛亮给毁了。

当初,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伐魏战略,而后来魏大将邓艾灭蜀之战略就是这一战略的翻版,由于邓艾统军在外,能自作主张,所以奇谋得逞。魏延上头有个诸葛亮,所以,这一战略最终化为泡影。

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来人,都看出诸葛亮只有相才,没有将才,诸葛亮却终生以将相全才傲世。难道领兵打仗就有那么威风?在他担任辅臣时期,无论是政务、军务、都要亲自过问。南中乱起时,他将亲征,有人苦苦哀求他不要去,可他认为其他大将都不如自己,自己必须要去。这真是“夙夜忧叹,鞠躬尽瘁”了。

但他命好,南中之战以胜利告终。这更助长了他的傲气,以至于达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他总以为蜀国除了自己会打仗外,其他都是饭桶。在后来大规模的北伐中,每次都要亲自统帅大军,但又没有什么奇技,最终总是以失败告终。蜀汉政权因为他的一意孤行,而元气丧尽,加速走向了灭亡。

一直有人认为,刘备一直把诸葛亮当作神,我们也一直对这个神顶礼膜拜。这都是罗贯中那厮做的孽。据我看来,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当成神,在他有生之年,诸葛亮并没有让他看到汉室中兴。三国之中,属蜀汉最窝囊,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刘备的遗嘱,可以看作是诡诈,这种看法成立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三国时期,奸诈权谋横行于世,刘备不可能学不到。当然,更可以看作是他的死马当成活马医。

在他死时,他已经看到了自己国家与其他两国是有差距的,那么,就随便吧!

事实上,真正高明的人,懂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量力而行”,为子孙考虑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天下未合之时,何必为子孙谋?子孙自有子孙福!

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明之人。

同类推荐
  • 荧惑守心

    荧惑守心

    一篇小说,凡人经历,故人情怀,皆是血泪,何人懂?高山流水天涯,知音两相觅,苦恨伯牙子期,魂兮归来,终!
  • 三国之铁血雄兵

    三国之铁血雄兵

    军人楚轩意外穿越东汉末年,获精兵,收猛将。看其如何以雁门为起点,在乱世三国率领铁血强军征服天下。
  • 这个明朝不一般

    这个明朝不一般

    言落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在原来的世界,要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武者,官位。但是自己可没有小说中那些主角的金手指,怎么混是一个问题。就像蝴蝶在亚马逊河煽动了一下翅膀,言落的路在每一次不经意的选择中,渐渐的变得不由的自己做主。作为一个饭都吃不上的小人物,蜗居在龙山村,在这满满恶意的世界,是安于现状?还是被这世界推着往前走?且看一个小人物走出的不一样大明路。
  • 权宋天下

    权宋天下

    醉死梦生八百年,醒来后,家已破、国已灭。身处蒙宋的纷乱年代,天下需要纵横,兄弟需要生存不愿在乱世中被吞食,只能为天下而拼杀。
  • 孽海帝王-中国历代专制帝王罪

    孽海帝王-中国历代专制帝王罪

    本书透过斑斑史籍,剥去层层伪装,从历代孽海帝王中选取一百几十个最有代表性的混账家伙,略略予以曝光,好让大家看看从前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秦皇汉武”们,都是些什么东西,以便醒醒脑子,免得被人蒙在鼓里,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封建帝王是什么德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将此情付惘然

    不将此情付惘然

    一个玩笑,五次相遇,同一个人的五重身份。看似不可能的开始有了延续下去的理由,离她越近就越能发现她的不易和痛苦,越能让心若死灰的他感受到温暖和慰藉。受过伤的两人要经历多少磨难和阻碍才能不将此情付之惘然。
  • 至高图腾

    至高图腾

    玄星大陆受海兽洗礼,人类兴旺不再。陆地上的妖兽险些将人类灭族,三千年的休养生息,人类重新站在陆地的巅峰。向明至地球而来,依仗雷霆双灵台。称雄五域,争霸海上,成就至高图腾。
  • 惹上首席总裁

    惹上首席总裁

    她是落魄千金,为了母亲的公司她不得不与虎谋皮。他是聊城的神,一言既出,生死既定!这是一场交易,她却爱上了主导这场交易的恶魔!“今生,你只属于我!”他说得慵懒却毋庸置疑!
  • 超时空通讯

    超时空通讯

    闲得无聊黄龙士,施襄夏我们下盘围棋吧。王羲之大哥教我写书法呗。达摩祖师你的易筋经是怎么回事,能不能教教我。六祖惠能我最近晚上失眠,我们聊聊禅学吧。.....一个屌丝男,凭借超时空通讯,拜各个领域的大家为师,成就其文能下笔定乾坤,武能上马安天下一代都市少帅。从此香车美女,无尽光环。。。
  • 作义要诀

    作义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线追查

    无线追查

    一路追踪,追踪,假像连连......原来是他,设了局!
  • 重生之暮落

    重生之暮落

    这...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穷,我没有家世,我不配,呵呵!除了苦笑叶雨什么都做不了,眼泪不觉中落下,此刻已近黄昏,闷热的温度再不断消减,突兀的凉意,却依然难以泯灭心中灼热的伤痕: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命运重新上演,我是否还会选择爱你,虽命运注定你我无缘—天长地久,我想我依然会选择爱你,即使我的爱是那么渺小。你走的那天秋风叶落,淹没了我的视线,我对自己说不再轻许诺言,你可曾知道每当秋天枫叶落下之时,我都会去林中转一转,寻觅你的身影,梦、你会如我一样思念我么?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夜暗光犹在之寻仇记

    夜暗光犹在之寻仇记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很丑的人。”“哪种丑?”“没有人愿意真的亲近的那种丑。”“听说他身边有个女人?”“对!”“那女人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很美的人。”“哪种美?”“天上才有的那种美。”“他们不就很亲近?”“真的亲近?”“不是吗?”“你相信吗?”“我突然不知道了。”“你知道夜叉吗?”“听说那是种很丑的鬼。”“男的确实丑。”“女的不是?”“女的很美。”“他们都是夜叉?”“也许不都是。”“怎么说?”“不知道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