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决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在成功的企业中,你总能看到有人曾做出过大胆的决策。
——可口可乐之父罗伯特·伍德鲁夫
我作决定时,相当重视数据资料,也很依赖直觉,绝不会光靠感情来决定事情。
——戴尔电脑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
做个出色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符合实际的创见,要及时真正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美国企业家保罗·道密尔
名言解读
对于管理是什么,管理大师有不同的定义。在管理领域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西蒙一生共获得过9个博士学位,研究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并在这些领域都达到了学术巅峰。1958年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学领域的最高奖——心理学杰出贡献奖;1975年他把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决策理论结合起来,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之先河,获得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奖——图灵奖;1978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你能掌握这么多领域的学识?”西蒙的回答是:“我是沉迷于单一事物的偏执狂,我所沉迷的就是决策。”西蒙认为,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决策的制定过程是理解组织的关键所在。
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调查中他向每一位管理者提出3个问题:“你认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做什么花的时间最多?”“你在履行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显示,90%以上的答案都是“决策”。
1955年,美国《财富》杂志所列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到目前为止只剩下1/3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根据美国兰德公司统计:“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的破产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
几乎所有优秀的管理者对于决策的重要性都深有体会。美林美国价值型基金是美林投资顾问公司于1997年1月注册成立的于北美地区进行投资的大型基金公司。其基金经理人凯文·任迪诺认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决定性因素是分析其财报及首席执行官的决策行为。投资标准首先是价值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林仅仅买入价格较低的股票,其所选公司的管理对于美林的决策过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任迪诺认为,管理是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他表示,千万不要低估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对于公司运营的影响,一项错误的或一项正确的决策往往是成败与否的致命因素。
综观整个管理过程,决策这一环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无非两部分,除了用人,就是决策。决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同的企业,相同的环境,因为采取了不同的决策,企业的发展情况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故事佐证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是个商业天才,他无数次英明的决策给他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
对于把握机会、大胆决策,盖蒂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论迟早,每个商人总会遇到一些好的机会,可以获得大的成功。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在这些机会降临时,能够看出来。你还必须具有想像力、实行能力和愿意努力工作等内在素质,才能抓住和利用这些机会。一旦看准了机会,决定了目标,你必须小心地拟定计划。必须选择合适的助手和同事,你对这些人必须深具信心,而且能够激励他们竭尽全力地执行赋予他们的任务。当然,在这整个过程中,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决策,而且不大可能保证每次决策都正确。所以,在决策时,你还必须有承担一切后果的心理准备。
盖蒂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不是每次决策都正确,犯错的情况也不少。在他一生中,让他刻骨铭心的大错就犯了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他早期创业的时候。有一天,他买下了现在叫做“耶鲁池”地区中一块位置适当的土地。他雇了一位石油地质学家来勘探是否藏有原油。地质学家经过一番认真勘探,得出一个结论:“这块地上没有油!”地质学家还劝盖蒂说:“这块地一文不值,你最好把它脱手。”盖蒂听了他的劝告,赶紧把地卖了。但过了没多久,耶鲁池被证明是丰富的产油区。盖蒂为这次错误的决策白白地丢掉了一大笔财富。
盖蒂的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发生在1931年。当时美国经济极不景气。盖蒂惯于在不景气中迎风而上,因此,尽管他已拥有多家公司的股权,仍不肯放过这个可能赚大钱的机会,又买了价值200万美元以上的墨西哥石油公司的普通股票。不久,股票市场竟突然回跌。虽然盖蒂坚信墨西哥公司的股价会回升,但同事们却担心股票会继续下跌。他们众口一辞地劝说道:
“我们不能再冒险!”
“我们得抛出!”
盖蒂服从了多数,卖掉了墨西哥公司的股票。后来的事实证明,墨西哥公司的股票是笔大财源,盖蒂该做的是大量吃进而不是全部抛出。结果,盖蒂因这个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损失颇巨。
最让盖蒂痛心的一次决策发生在1932年。当时,盖蒂正有意争取在伊拉克的石油开采权,因为已有地质学家勘探出,在那片炎热的沙漠下有大量的储油。
盖蒂派代表到伊拉克,同伊拉克政府交涉,想购买一块地的开采权。伊拉克方面非常乐意成交,要价只有几十万美元。就在此时,美国的原油价格忽然波动,墨西哥的原油价格降到每加仑10美分,整个石油工业都恐慌起来。盖蒂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开采原油是不明智的,于是命令在巴格达的代表暂时中止谈判。
1949年,当盖蒂再度进军中东时,他不得不付出比上一次多几百倍的现金,经过艰苦的谈判,好不容易才得到开采权。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对上述三次决策错误,盖蒂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他认为,第一次错误,是由于盲目相信专家。所以,当他以后对专家的判断有疑问时,便多请几个专家来帮助判断,而不轻易作决定。
他认为第二次错误是由于盲目从众心理。所以,以后他再碰到类似情况时,宁可表现得固执点,也不轻易随大流。有一次,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看中了一块地,那地方由于地域与交通原因,无法建成油井。所有人都劝他放弃,甚至有人说:“你就算花一百年,也不可能建出油井。”但盖蒂仍不轻易言弃。后来,一位老工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建一口小井和一条小铁路。这个超乎常规的主意一下子解决了两大难题,终于开采出了石油。
他认为第三次错误是由于缺乏调查研究造成的。所以以后他再遇到疑难问题,不经调查就不作决定。这就是盖蒂,他和所有人一样,为自己的决策承担了全部后果。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他把正确的决策变成了财富,把错误的决策变成了创造财富的经验。这也许就是他的不平凡之处吧!
作决定,不可以感情用事,如果掌握确切的数据,并且产生从经验得来的直觉,就该下定决心,拿出自信来付诸行动。
在阿里巴巴刚刚成立的时候,曾经有员工问创始人马云:我们收集到很多数据,该对它们怎么办?马云的回答是:不用谈数据,忘了数据是怎么回事。现在,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B2B网站,并把淘宝网搞得有声有色。这时候的马云却不再排斥数据了。2005年,在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的一次论坛上,马云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直觉、本能,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但是没有数据,就不会有明天的阿里巴巴了。”
直觉有时确实是“神来之笔”,甚至可以帮助企业扭转乾坤。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史蒂夫在重新执掌公司之后,做了一个让公司股票一下子涨了1/3的决定,那就是和死对头比尔·盖茨合作。这个决定当初苹果公司没有一个人赞成,但是史蒂夫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他打了一通电话给比尔·盖茨,事后证明这是一步绝妙好棋。
直觉和经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单凭感觉来决策,就有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在说了上面一句话后,马云紧接着说:“不相信数据,就不能成为好的CEO。”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以往的经验往往不再适用于当前,而且各种环境因素交织在一起,你不可能完全正确地把握一切动态。这时你如果想得到一个正确的定性的结论,往往就得借助于定量分析了。正如亚马逊网站的前首席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韦思岸所言:“你不能再在迷雾里开车了,必须要有很透明的环境,数据反映了环境的真实状况,应该拿起数据来帮助决策。”
亚马逊书店连图片的摆放位置也要先进行试验,看图片放在左边的页面点击率高还是放在右面的页面受欢迎,以此来决定页面设计。在德国甚至出现了装备FID芯片技术的商店,当你去买奶酪,你拿起一瓶,犹豫之后放下,又拿起另一瓶,这所有的细节都会被记录下来,成为数据。现在的市场不再是由大公司来导向的了,在透明的环境下,是消费者说了算,企业要听听消费者的声音。
当然,经验判断的方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企业日常的管理问题、业务问题,一些涉及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决策,需要领导者的经验判断。
一次决策失误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而一次英明而大胆的决策则可能创造奇迹。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世界大战的漩涡。受战争影响,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国内销售情况不佳,国外的销路更是一筹莫展。时任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的罗伯特·伍德鲁夫为此焦虑万分。
正在这时,一位被派赴前线的老同学给伍德鲁夫打来电话。伍德鲁夫说:“难得你还想着我啊!”
老同学开玩笑说:“我不是想你,我是在想你的可口可乐。”
伍德鲁夫心里一动:美军将士征战异国他乡,多么需要他们以前喝惯的可口可乐啊!如果将可口可乐送到前线去,既能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又能为公司打开销路。
次日,伍德鲁夫向全公司员工发表了讲话,并提出了一个目标:“不管我国的军队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本公司要花多少成本,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军人只花5分钱就能买到一瓶可口可乐。”
为了让员工们对这一目标引起高度重视,可口可乐公司向每一位员工印发了题为《完成最艰苦的战斗任务与休息的重要性》的小册子。小册子强调:由于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的需要,可口可乐对他们已不仅是休闲饮料,而是生活必需品,与枪炮弹药同等重要。这个小册子使公司因产品滞销造成的低落的士气为之一振,爱国热情激励着全体员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可口可乐公司本想把装瓶的可口可乐直接输出,但是,战时的运输却是个极大的难题。于是,伍德鲁夫设计出了另一套运输方案:仿照美军使用脱水食物的方式,把可口可乐浓缩液装瓶输出,并设法在美军驻地设立装瓶厂。可口可乐公司一共派遣了248名职员随军到国外。尔后,这批人随军辗转,从新几内亚丛林到法国里维拉那的军官俱乐部,一共卖了100亿瓶可口可乐,建立了64家装瓶厂。
为了方便,美国军方授予这些可口可乐代表“技术观察员”的假军职。士兵以及军官们都对这些“技术观察员”感激有加,因为正是这些人在他们进行生死战斗时送来了难忘的家乡味。一封大卫·爱德华从意大利写给弟弟的家书,即可证明官兵们对可口可乐的感情:“我不得不写信告诉你,今天是我们的特别节日,因为每个人都领到了可口可乐。在海外呆了20个月的战士,双手捧着可口可乐的瓶子贴在脸颊,像瞻仰圣灵一样望着这暗褐色的可爱的精灵,没有人开始畅饮,因为喝完了就看不到了。”
可口可乐激发了美国士兵的士气,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每一个士兵的心。难怪伍德鲁夫后来感慨地说:可口可乐的真正黄金时代是在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时候。
五星上将巴顿也是一位可口可乐爱好者。他将一地窖可口可乐当做必需品,无论他转战何处,都要“技术观察员”跟着搬迁装瓶厂。巴顿有一次开玩笑说:“我们应当把可口可乐送上前线,这样就不必用枪炮去打那些混蛋了。”
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与可口可乐的故事,更有趣味性:1945年6月19日,艾森豪威尔从战场凯旋归来,美国人为他们的英雄举行了一次丰盛的午宴。午宴之后,侍者问艾森豪威尔将军是否还需要点什么。
艾森豪威尔笑容满面地说:“给我来杯可口可乐好吗?”
将侍者递来的可口可乐一饮而尽后,艾森豪威尔严肃地说:“我还有一个要求。”
侍者肃立恭听。艾森豪威尔说:“我还要一杯可口可乐。”
在战争中,可口可乐公司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不少“技术观察员”牺牲在枪林弹雨中。此外,五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赢利有限,却使可口可乐公司避免了“发国难财”的嫌疑。战争结束后,可口可乐在公众心目中成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也许,伍德鲁夫真正想要的正是这个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公众亲和力。尽管他当初提出的目标并未直接针对利润,但公司为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事实上为可口可乐在战后成为世界第一饮料品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