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业界公认的是,此次合作成功,对万科来说,只是与海外资金合作的开始。而对于国内众多房地产商来说,则提供了思考企业整体运作规范的一次较好参照。
4.见微知着后的大战略
2005年12月,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万科与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GICRE)的附属公司——RecoZiyangPteLtd.(RZP)——签订了两项转让项目公司部份股权的协议。
根据协议,万科全资附属公司上海万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无锡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40%股权全部转让给RZP,转让价为人民币人民币19260万元,该转让万科可获得税前收益约8614万元。万科另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永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沈阳万科永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83%股权中的51%股权转让予RZP,转让价为1229.1万美元(约人民币9,923万元),该转让万科可获得税前收益约人民币106万元。
就此合作,当时的总经理郁亮对媒体表示过:“此次转让股权乃万科与RZP携手合作。此次转让是双方一个精细考量,也是一个双赢的成果,万科通过此次转让可以提供资金运营效率,给股东更丰厚的回报,而RZP则可以通过转让获得优质的项目资源,并依靠自身强大资金能力获得中长期收益。此外,此次转让除了可引入国际性资本外,亦显示万科的企业治理水平已国际投资者的认可。”
其实,王石和万科管理层的真正用意并仅仅如此。
如同一些权威人分析人士所指,虽然此次万科从转让行为中获得了8720万元的直接税前利润,但万科的最大收获却在于,面对宏观调控带来的增长机会,将手中部分开发周期较长的项目出售给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境外投资者,获得的资金可用于购买开发效率更高的土地,从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股东回报。
舆论认为,本次转让股权,昭示着万科在一方面宏观调控带来难得增长机会,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外资大举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形势下,正在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因为本次万科转让股权涉及的项目,本身质素都相当良好,但经营周期较长。此种出让使得万科得以推进土地置换、优化土地储备结构,在行业低谷期获取更多可供快速开发的项目资源。而其合作伙伴,亦将凭借万科强大的开发能力,分享出让项目中的稳定回报。“这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还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期万科与中信资本成立开发基金——“中信资本·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中信资本·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第一笔投资是来自GE地产的2000万美元。GE地产在全球直接拥有的房地产投资组合高达350亿美元,通过合资和证券化债券形式拥有的房地产资产则高达500亿美元。
GE地产总裁兼首席执行长MichaelPralle当时曾公开表示,未来3至5年内,GE将向中国地产市场投资约5亿美元,通过杠杆投资向中国地产投入的资金规模可达到15亿美元。因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GE选择万科,或可理解成国际主流资本对万科的认可,光是这一点,已足令嗅觉敏感的机构投资者雀跃不已了。
而当时投资圈内的人士更是发出了“GE来了,GE地产来了,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的惊呼。由此可见,“中信资本·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所具有的深远的产业战略意义!
后来有权威分析认为,其实早在新一轮地产调控开始之前,王石和万科管理层即于2004年伊始,基于对行业经营环境变化的预判提前采取了对策,加快了公司经营节奏、增大了长三角的推盘力度。这一举措最终通过公司业绩得到了体现。
而本书认为,如果再结合王石带领万科力排重重阻力实施股改等一路上的大大小小事例,也许就不应再奇怪:万科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老大,为什么总能对行业动态见微知着、提早预判了。
四让梦想照进现实
王石和万科的一路成功,让“善于操弄资本”的说法在业内广为流行。不过,尽管资本具有逐利的特性,运作资本也需要遵从它的客观规律,但对于王石和他所领导的万科来说,理想主义色彩却能一直如影随行。
所以,与其说“王石善于操弄资本”,倒不如真诚地承认,王石是将“理想色彩”与资本属性结合得较为成功的地产中人。
1.自信的资本之舞
2007年,王石曾把自己的成功写成如下一个公式:
100%成功=90%运气+5%理想主义+2%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1%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
上面公式中,王石将自己的成功90%归因于运气,可笔者觉得,这形同于从另一角度表明了王石的自信,如同有人谓之“世界尽在掌握之中”。而理想主义也不出意外地位列其二。
显然,王石的自信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个性中的所谓野性和某种不可言喻的悟性必然结合。而万科的第二任经理人代表——郁亮,自信之情也无异于其前任——王石一样地惹人注目。也许正是有了操盘手的自信,万科引人瞩目的资本之作,也就自信于情理之中了。
就在不久前,万科的核心层人士再次公开表示,万科会坚持使用所有能够使用的融资的工具。
也有评论说,万科资本上的自信来源于公司在治理结构、品牌和管理上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正是这种得来不易的口碑,使得万科在公众和资本市场上都很受认可,所以在融资渠道上,万科才可以拥有更多的战略选择。
2007年底,在国际权威杂志IRMagazine主办的“2007年中国投资者关系”系列奖项中,万科继上年摘得多个大奖后,再度荣膺“最佳投资者关系大奖”、“最佳投资者会议奖”以及“最佳投资者关系主任”等多项大奖。同一时期,万科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香港?中国国际地产周”上,荣获了“中国房地产杰出资本运作企业”大奖。
这些荣誉无疑是国内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对万科资本运作模式的高度认可,是对王石“做简单不做复杂,做透明不做封闭,做规范不做权谋,做责任不做放任”价值观的积极回应。
这一切的得来都能在本书前文的内容中找到答案,而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王石初始时就已确立下来的“万科要做规范化企业”的理想化情结了。
不管人们对于王石的“理想主义”有何种评价,万科的一路走来,都已经并将继续为之提供着全方位的活生生的脚注。而分析人士也对这种“理想主义”在万科资本战略上的应用,给予了万科资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美誉。
2.让理想与资本并行
显然,在王石的成功公式中,“理想主义”被放在了第二位。而在实践过程中,尽管有多种争议之说,王石的“理想主义”情结也始终不弃。
一次,王石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王石需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万科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商了。按照很多人的理解,追求高额利润,应该是万科下一步的追求吧?”
这一问题的背景有一个重要的内情,即王石曾经公开声明过的“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相信媒体的发问并不像问题本身那样的简单。
王石做出了如下回答:
“按照一般的观点,企业确实应该追求最大化盈利。要在市场上竞争,企业肯定要具备盈利能力,没有盈利能力或者低于社会的平均盈利能力,其融资的可能性就会受到限制。但是,企业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眼前利润最大化而存在的,最不能忽视的应该是公司的存在价值。如果忽略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使在某段时间内的盈利非常高,但盈利最多的时候可能就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不赚超额利润,这是万科的经营理念决定的。”
而笔者认为,这又何偿不是王石一直以来不愿舍弃的个人理想主义在起作用?
本书前文已有过相关内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搞房地产都非常疯狂,万科当时就提出不赚超过25%的利润。在1993年到1997年间整个宏观调控当中,万科之所以能够顺利平稳过渡,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做超额利润的策略。恰恰就是在国家整个宏观调控当中,万科从一个一般的公司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如此,谁又能说资本和人性化的理想不可以在现实中结合呢?
即使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赚取超额利润也是可以理解的,难就难在操作者能否具有一定的悟性或心胸。王石在提出“万科不做超过25%利润”时,就曾引来业内的一片嘲讽,但王石却及时地悟道:各行各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均利润率,社会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只要偏高,自然就会有很多的资本去投机,风险也必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