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20200000022

第22章

疏。如瑜伽论至依种子立者。瑜伽.中边如灯所引对法.显扬今略引之。按对****师子觉云。因果已受用者。谓已生故已灭故。染净功用已谢者。谓如现在贪等.信等。令心染净功能无故。摄因已坏者。置习气已方灭故。果及自相有非有者。谓今时所引习气有故。能引实事无故忆念分别相者。谓唯有彼所缘境相故。一切一分是过去。余未来现在及无为。明未来云有因非已生者。为简无为。彼虽非已生。而无因故。未得自相者。自体未生故。因果未受用者。谓彼种子未作所作故。彼性未生故。一切一分是未来。明现在之因果受用未受用者。谓因已灭故。果犹有故。能显过.未相者。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世相。所以者何。依止现在假立去.来故。约当得位假立未来。约曾得位假立过去。作用现前者。谓眼等法正为识等所依等事故。一切一分是现在 又显扬论第九云。言有过去业由此业故众生受有损害受.无损害受。此亦依彼习气密意假说彼法为有。谓于诸行中曾有净.不净业生灭。由此因缘故彼行胜异相续而转是名习气。由此相续所摄习气故爱.不爱果生。又言三世色乃至识。此亦依三种行相密意故说。谓依因相密意说有未来。依彼自相密意说有现在。依彼果相密意说有过去。

疏。六十六至皆说六通者。又瑜伽论三十七.大般若经第九.萨遮尼乾子经第七.璎珞经第六.清净毗尼方广经.寂调音天子问经.十地论第五.杂集论第十四.无性摄论第九皆悉明之。具如章引。

疏。此中亦同胜军论师等者。问上座.胜军一切同耶 答有同异。胜军色.心皆有三相。上座不尔。同义可悉 有义上座.胜军有差别者。其上座计心.心所法生灭二时。时二体一将灭名灭。胜军所说依瑜伽等已灭名灭。若色及心皆有三相。三相虽别而体同一。

论。谓现在至生灭二时者。问彼何意耶 答由经但云是生灭法故立二时 若尔云何色有三相 答色法迟钝实有三时。经依决定但云生灭。以其住相有无不定故不言也。

疏。法生时酬因至.二法为二时者。影举二法二时因果。对显一法二时因果。冀令明悟一二差别。

疏。为果之时与前法俱等者。问为因果时既前后并。云何名为一法辨耶 答为因果时虽前后并然据自体而于现在有生灭二。不望别法以分二时故名一法 问此之一法为因果时为望于自。为对他耶 答对他为也。由自至生他法至灭对灭名果。自流至灭他法至生对生名因 若尔与后二法何别 答后对自他合为生灭。此唯望自分为二时。后举自他为生灭二。隐自一法二时不论。前唯举自一法二时。隐自他二生灭不说。文影略也。

论。生灭相违宁同现在者。问他若救云生.灭非因果相违不同世。灭.生因果收相顺故同世 答若言生.灭而相顺者。便有世间.自教等违。

疏。除二乘金刚等者。二乘金刚亦无赖耶。时分促少但云无学。问何故不云三乘金刚 答大乘八地已舍赖耶。不同二运故不言也。

疏。若说习气四位不成者。若说习气名为粗重。二乘无学.八地菩萨悉皆有之。即不得言赖耶之名四位舍也。

论。云何知然者。疏释问意而有两种。有义今不依此。所以者何。此前但释阿罗汉名。既未释舍如何先问。故此但问三乘无学通名罗汉之所以也 详曰。初云罗汉方究竟舍。远腾彼问何过而有。又若不问三乘舍者。何故举彼决释分说三乘舍义以答前征。若云虽说舍阿赖耶名。意释三乘皆名罗汉。亦不成救。论自明言诸阿罗汉.独觉.如来。何理能证同是罗汉。又若取彼瑜伽本文亦为不可。彼论但云三乘无学。不言三乘同名罗汉。又彼本明断阿赖耶故。故知疏文牢笼始终深悟本旨。

疏。二乘不然至令通二乘者。问若如来名不通二乘。何故瑜伽言如来号而是共德 答通余九号名为共德。非是一切有应义者。皆名如来名为共德。

疏。若现行一分无故等者。此第一师而取次下第二师意以兴研核。有际有征思之可悉。

疏已全未舍故者。第二师答。以下合有第一师难。难云前七未全舍不名舍赖耶。八地种未除。是以赖耶在。疏不言者以第一师于意如是故略不具。

疏。若尔至不能舍赖耶故者。第二师难。

疏。若尔至未舍赖耶故者。即第一师举例质也。初地圣教名不退故。故知不退不约赖耶舍.不舍说。

疏。瑜伽四十八初劫名波罗密多等者。捡四十八无。七十八有。四七声滥捡文误也。又解深密经第四亦同。经云云何波罗密多。云何近波罗密多。云何大波罗密多。善男子若诸菩萨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解行地耎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密多。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名近波罗密多。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密多 释曰。初纯有漏去无相远。带相修习由此但名波罗密多。次通无漏邻无相故而得近名。后位无相任运长时故名为大 或言近者近无加行。虽有两释后释为胜 所以者何 答七地之中亦有无相。而云何言近无相故名近耶。故后释善。

论。然阿罗汉至为自内我者。有****颂舍言疏说释罗汉名此非理也 详曰。前虽破他。今更申正理亦何偏。岂但斥他不树己义。又下文中而自明舍。故今此文对破于他申正义也。不尔辨舍有重言失。

疏。摄论云心体第三等者。按无性论第一释云。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者。谓如意声说染污意无间灭意。识声则说六种转识。如是心声离彼二种无体可得。

非无有体而有能诠。亦非异门。意.识二声所诠异故。此中体声意取所诠。是故成就阿赖耶识 等者。显阿赖耶识是心声所诠道理决定。

疏。对法第二亦有心义等者。按彼论云。心者谓蕴.处.界习气所熏一切种子 详曰。观彼论意亦以积集而明心义。举彼三科所熏习气。显彼能集识为心也。此论亦唯以积集义而明心也。下文方以积集.集起二****心。

论。或名所知依等者。按摄论云。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依他.遍计.圆成实等三种自性说名所知相 无性释云。所应可知故名所知。依谓所依。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

论。或亦种子识者。对法亦云。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所积集故。大论亦同。

疏。始终而论等者。凡始佛终。

疏。此中名藏不取能藏等者。不取染法以为能藏。意明不取八为所藏染法能藏。

唯因等者。释所以也。此文即以执藏.能藏二义释藏。

疏。是无漏涅槃者。疏说如字。应云如涅槃等。

论。如来无垢识等者。有义今颂意者证第八识在如来地名无垢识 详曰。证无垢识名之所从。通疏.有义合为三释。优劣思之。

疏。阿赖为性者。按彼论云。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 释曰。彼论广明阿赖耶识至穷生死蕴六识之名为所知依体。所以一一皆言为性。疏意牒彼后三之名以为问也。余文同来。以上三名前已列竟不在问限。

疏。一云种生现同时等者。余染种等无间道起彼已舍矣。第八种.现金刚心俱。异熟无记容俱无失。

疏。菩提约成就等者。意遮外难。外难意云。若无间道舍异熟识。此时何为不名为佛。故约成就以释彼疑。彼时初得未圆满成不名为佛。

疏。种生现异时同前初师者。问初师种.现而得俱时。今此不尔何得同初 答取无间道有异熟识少尔同也。不言种.现俱名为同。若种.现俱即不得言种.现异时。

疏。非无色界至缘一切者。不能具缘色.心.心所.及下地等。此不尽理。圣教有说无色界心了一切故。故第二云不能念念遍缘一切。此释为胜。

疏。必不现起如三类边所有等智者。此以有宗等智为喻。三类智者。谓苦.集.灭三谛类智。起此类智现观后已而能兼修有漏知苦.断集.证灭所有俗智。即此俗智因此三类智现观后边而修习故故名现观。故俱舍论二十六云。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 问道类智时何不兼修智 答以世俗智无始时来数曾知苦.断集.证灭。三类亦尔。事业同故所以兼修。又苦等三遍知.断.证故得兼修。道智不尔。道理现观而唯无漏。无始未起。又未遍修。故除道智。故俱舍云。曾于道无事现观故。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苦.集.灭可遍知.断.证 问修道烦恼及所显灭犹未断.证。云何得言遍知.断.证 答当自谛下智等皆遍。故俱舍云。虽集.灭边未遍断.证。而于当位断.证已周 问道何不尔 答以道无此遍事观故。又修不遍。如六种性入见道时。修当自性不能修余。故俱舍云。道则不然。种性多故 问所修俗智后起不耶 答准有宗义毕竟不起。正立见道无容而起。得胜舍劣后亦不起。故俱舍云。此世俗智是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 问此所修智已前起不。若言起者云何论云兼修未来观现俗智。若未曾起复如何云与三类智知.断.证同故兼修耶 答未曾起。据彼同类已前起者名为同也 问彼曾起者此时修不 答据实亦修。以非希奇故论不说。如俱舍钞广分别之。

疏第四

疏。此显依初至通诸位者。此者。即此断.常位名 彼者。彼彼至转依位及第八号。

疏。是离共许五取蕴外无别有体者。指彼心所.色.不相应。此等即是两家共许五蕴中摄。

疏。此离识蕴不共许故者。此者。即此第八识也。共许蕴外而别有体名之为离。非他许之名不共也。

论。界是因义等者。有云。界有三义。一者因义。二是性义。三者种也。今依因义以释界言。疏唯取种。今取现行。与所得种体不异故。说现亲生名之为因。现识亦名种子识故。因相唯取现行识故。故下依用但说现依不说种也 详曰。界若现识即依无别。论主何故别解二耶。界置亲生诸法之言依不云耶。夫言亲者是因缘义。现八如何能为因缘不能熏故。又现与种虽不名异。亦不得一。一既不成。取种何失。又前因相亦非唯现。又义不同。不可为证。既有多违今还依疏。

疏。此所随一者。若先成末那用转识因。因中便有所依.随一二不成过 或所字错应为因字。前解为正。以末那识他不许故。故有二过。

疏。或若不尔至有不定过等者。详曰。此乃深防迷因明者。恐见前因有识言故辄为不定 又真实理八有此依因而立之。理实前因无不定过。因中说云转识摄故。

疏。此解与前别者。此解唯以五趣之报名之为趣前后俱通惑业苦等并名为趣。

论。顺还灭法者。问何故道谛名之为还 答还者趣向。由道而趣所证涅槃故名为还 或舍妄归真是还义也。亦犹返朴还薄之谓。

论。此中但说能证得道者。同无性论。彼第一云。所知依者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 释曰。有为之法皆依识生故名为依。涅槃无为非识生故故名无依。

论。或此但说所证涅槃等者。同世亲摄论。彼第一云。亦由此故证得涅槃 无性亦云。生等杂染毕竟止息名为涅槃。若离阿赖耶不应证得 释曰。涅槃虽不依此识生。然由此识持惑.道种。道生断惑证得涅槃。展转言之亦依于识方能证得。

疏。或俱现行界性因义故者。重释初句。初同第二名俱现行 言界性等。释所以也。

疏。又大乘中有苦非集等者。此异熟法。酬因是苦。非重非集。若依有宗苦.集是一物。因果故说二。

疏。此由起彼等者。此谓遍计。彼谓诸趣。从所遍计得诸趣名。

疏。四清净为成实性者。如法苑决释明。

疏。非唯能藏以解赖耶等者。正以执藏以明赖耶。若以能藏为赖耶者。八地亦有能藏之义。云何得言舍赖耶名 言舍八地等等诸无碍。如来亦有能藏义故。

疏。或为种依至名为执取者。问与前何别 答中与前同。初.后有别。思可知矣。

论。解深密经等者。问此经迨今总廷四译。魏所译本名相续解脱。梁.随二本名解节经。今唐所译名解深密。何乃不同 答此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此三种并名珊地。亦如萨达摩声包于二义。仙陀婆号通诠四名。前后译人各取一义以立经题。皆不相违。然据经旨解深密名理为优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掌伍味

    掌伍味

    掌人间五味,烹八珍玉食,口气确实是大了点,不过,总得有点追求…
  • 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

    本书内容包括:儒学概论、天人之论、人禽之辨、心性之学、人伦之理、做人之德、修身之方、为政之要、处世之智等。
  • 梨花之诺

    梨花之诺

    “还有,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是说如果……在梨花盛放之时我会来找你。”“我等你!”“那时我会是最美的女人,你也一定要成为最厉害的侠客!”
  • 圣斗士之终结

    圣斗士之终结

    世道就像一个窖缸,所有生灵都在窖池中翻滚沉浮,为了能爬出来,在缸壁不多的落脚位置上已经挂满了生灵,它们争先恐后,踩着别人的头顶只希望能爬的更高。无数生灵落回了窖池跌落得粉身碎骨,依然更多生灵前赴后继,其实爬得最高的已经明白窖缸是封顶的...........1000年前如此,1000年后依然。那群舍生忘死的人当时是怎样想的..........有一个人知道,但他不会说。
  • 追艾N次方

    追艾N次方

    他,曾经骄傲的不可一世,却臣服于她的爱情。她,曾经单恋的小心翼翼,却选择怯弱的逃避。她逃到哪里,他追到哪里。逃无可逃。总裁大人揉揉紧锁的眉心,注视着手中那枚精致的钻戒,一字一句咬牙切齿:“艾米,你再也别想试着从我身边逃走。”
  • 天火残响

    天火残响

    复仇、罪恶、血脉,这一切你这一生必须背负。你或许不是废物,但是从这一刻开始,你需要戴上废物这张面具,披上冷漠这张皮囊。未来,或许你能明白这一切,这是为了你真正的母亲,而不是那个娼妇。
  • 穿越到五百年后做明星

    穿越到五百年后做明星

    林洋,一位二十一世纪的宅男穿越到五百年后的平行世界,怎么搬运相差五百年的作品这成为林洋苦恼的事情,未来的宇宙航海时代的超级巨星是怎么诞生的?ps:前期比较平淡,如果你喜欢慢节奏的小说不要错过,单女主。
  • 我的今世前生

    我的今世前生

    这是一篇随心而写的一个穿越故事。是我的今世前生,一路穿插,一路脑补,一路富贵贫穷疼痛爱恨相随,结局当然会很美好,因我还是相信好人终究会有福报的。
  • 韶华未负少年郎

    韶华未负少年郎

    一路奔跑,一路感恩。即使明天没有阳光,我也要成为自己的太阳,因为我承载了太多期许的目光。——闻子诺恋爱是行驶证,结婚是驾驶证,有爱情的婚姻才幸福。——闻子诺
  • 星空之翼

    星空之翼

    在未来的宇宙纪元,人类基因图的破解进度进入了全新高度,基因工程的产物——从试管期,就接受了基因调整的全新人类。因为一颗能源星球的探掘,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基因人和自然人的关系,发展成了真正的武力冲突。作为一名精英机师的后代,少年虽然只是海行星上一名普通人类。但是,活在这片星空下,他的心中埋藏的是无尽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