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以来,在2000年来中国这个中央王国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如来自蒙古和满洲地区游牧部落骑兵的威胁。对于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来说,要对付这些游牧民族的威胁,只有4种方式:贿赂、分化、排斥或作战。第一个是宋朝,先是与金,后来又与蒙古人作战;第二个是明朝,与满族作战;只有清朝(满族)在18世纪征服了北方大草原,最终消除了这一威胁。
早期的秦朝和汉朝都分别修建了各自的长城,但都没能阻挡住来自突厥和匈奴游牧民族的袭击。北宋所运用的,则是贿赂和外交,以及他们在1040年超过130万军队(主要是步兵)形成的单纯人数上的优势。但是这些措施中没有一项获得成功。
最初的威胁来自于西北,好战的党项人占领了黄河流域具有战略意义的河套地区。这让宋帝国西部侧翼受到威胁,并把中国最好的养马地域置于敌人的手中——两者对于宋帝国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党项人仰仗骑兵侵略宋朝的领地,而且其王家卫队中还包括用作战斗突击力量的3000名重骑兵。
1004年,契丹人开始攻打中国,向南一直掠到黄河,洋洋自得且不好战的宋朝完全没有防备。契丹人军队完全由骑兵组成,因而对宋朝包括山西首府太原在内的城市造成很大的威胁。对宋朝而言,庆幸的是契丹最后接受了“朝贡”的妥协方式而结束战争。
最后,契丹控制了越来越汉族化的辽国、满洲、蒙古和朝鲜。在契丹人40万骑兵面前,朝鲜人屈服了;威胁着契丹人牧场的塔塔儿人,也在1092~1102年一系列的骑兵远征下崩溃。对于所有建立在骑兵力量基础之上的游牧帝国而言,控制住北方的牧场是关键。
对于后来所有的骑兵军队而言,契丹人是榜样。专业而且打击能力强的契丹军队的核心是正规重骑兵,称为“斡鲁朵”(原文ordo是突厥—蒙古语的音译,意思为“宫帐”,起源于契丹游牧民族长期居于帐中的生活习俗。因此,宫或帐成为契丹人划分和管理的单位。——译注)。它由装备了长矛、弓、剑或重击杵以及骑在同样身披铠甲的草原马或其他马上的重甲骑兵组成。每名“斡鲁朵”重骑兵都有至少一个或是多个随从,他们也骑马,装备了弓、长矛或戟,作用是充当散兵,与蒙古或满洲(女真)外援军队一同部署在骑兵军队的前部。
辽军是以十为基础来划分组织结构的,简单、有效而且合理,这也是所有游牧骑兵军队指挥体系采用的方法。军队被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骑兵。轻型骑兵发挥着马上弓箭手的作用,他们会用密集的箭、标枪和其他投掷物来削弱敌人。中型骑兵会用冲锋、佯攻和突袭的方式,袭扰并让敌人疲惫,他们的方法还包括点燃敌人前方和后方的草地。这种简单的战术中还包括佯装撤退的战术,之后都被蒙古和满洲骑兵运用,均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就如同蒙古人一样,契丹人在进攻敌人的堡垒、城市或是壕沟阵地时都会使用人墙战术。最后,一旦其他的骑兵已经让敌人疲惫和迷惑时,战鼓、号角和猎猎的旗帜就会指引“斡鲁朵”(每宫中有500~700人)攻击。敌人一般就会溃散,而且还要面对无休止和无情的追击。
满洲的威胁
满洲,这一片百万平方公里的葱翠森林、山川和大草原的地方,是创立了中国金(1115~1234年)和清帝国(1644~1911年)的、强大的游牧民族女真人的故土。
1125年,女真统帅完颜晟推翻了辽国,并在一年之后征服了中国北部。1127年,完颜晟占领了北宋首都开封,在1130年还差一点占领了南京,但却以失败告终,最终止步于长江。由于缺少船只和步兵的支持,加上在攻城战上鲜有经验,还有游牧民族并不喜好中国南方的稻米田地,才使当时的南宋免于亡国。
完颜晟是金国的第二代皇帝太宗,他满足于所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蒙古南部、朝鲜和满洲。满洲则满足了他对于马匹和骑手的需要。
就如更早一些的契丹人一样,金军侵宋时,其军队完全由骑兵组成。来自北方大草原粗犷的战士们身着棉袄或动物毛皮,脚蹬皮靴,装备着长矛、杵和弓,骑着满洲马。金在建国后,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女真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以此建立了行政和军队管理基本单位。在军队中,谋克一般指百夫长。金军最基本的分队是由50人组成,其中30人为轻装骑兵、20人为重装骑兵。金军的核心部队是1万人的皇家卫队,而其中只有200人是皇帝的护卫。
金朝直接从曾经统治过他们的契丹人那里借用了战术。金军骑兵部队组成5支马队。前两支重骑兵在面对敌人时处于前方,而后3支则由骑射手组成,他们会用契丹式的接力方式,让保持着紧密队形的重骑兵用强劲的攻击来打垮敌人。机动和命令都是通过鼓声和旗语来下达的。
这是作战理论。在实践中,一旦金朝将他们巨大帝国的中心迁移到了中国北方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他们的骑兵包括马匹和士兵都会迅速退化。这样,他们既缺乏优秀且强悍的骑手,同时更缺乏精良的马匹。而马匹则要从满洲,或是并不可靠的西夏补充。至于骑手,就要依靠多少并不可靠和情愿的维吾尔人、蒙古人、契丹人、西夏人以及女真人。
1161年,日益依赖于中国步兵的金军在战斗中显示出了他们的勇气,但结果却很难预料。在面对壕沟防御体系良好的宋朝时,40万金军步兵和骑兵渡过了淮河,而且骑兵还对几乎没有骑兵的宋军完成了侧翼包抄,但进展甚微。但战役的最终失利,导致了残暴而不受欢迎的金国皇帝金海陵王(即完颜亮,1149~1161年在位)在12月15日遭到刺杀。
同时,在北方大草原上,金国骑兵在塔塔儿盟友的支持下,向蒙古腹地进攻。骑兵联军在捕鱼儿海遭遇了毫无防备的蒙古人。在蒙古人还没有意识到是怎么回事时,塔塔儿弓箭手就以阵雨般的箭和轻质标枪发起了攻击的前奏,随后而来的重骑兵则将蒙古人彻底击溃。在随后一代人的时间里,金统治下的大草原一直生活在和平之中。
不幸的是,蒙古人很快就恢复元气。在捕鱼儿海战役6年后,一个名叫铁木真的男孩降生在博尔吉济特部落。到了12世纪90年代早期,已经成为一名英雄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击败了塔塔儿人(1196年),到了1206年他已将所有大的蒙古部落(包括克烈人和塔塔儿人)纳入他的统治之下。在被推选为蒙古大汗后,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普天下的统治者。
蒙古军队
成吉思汗的计划似乎是一个自高自大者的疯狂梦想。毕竟,他的麾下只有不到十几万蒙古战士,却要去征服一个拥有5300万人口、地域庞大且统治结构复杂的帝国,而且这个帝国有50万军队,军中有包括最原始的手持火器在内的那个时代的先进武器装备。
此外,金国皇帝世宗(1161~1189年在位)已经在蒙古地区建造了5000公里的堡垒、木栅和壕沟,在满洲还有第二条长度相似的防线。而仅仅9.5万名蒙古骑兵又怎么能够跨越如此巨型的防御工事呢?
蒙古人所拥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在如速不台(1176~1248年)和木华黎(1170~1223年)这样杰出蒙古将领的协助下,成吉思汗本人作为一名战场统帅、组织者的杰出的才能以及严格执行纪律者的能力才能得到展示。成吉思汗必须要战胜他的敌人,因为他只有赢得胜利才能保持部落联盟的统一。要么扩张、征服和胜利,要么死亡,这是蒙古帝国的座右铭。
此外,蒙古人自身的情况是,每一个16~60岁的男人都要随时服役。蒙古人习惯了寒冷和恶劣的食品,能够在各种气候和条件下骑马作战,是天生的战士,而且每年他们还要在可汗的两次大狩猎中锻炼作战技能。狩猎时,猎物在巨大的弧形包围圈中被驱赶得越来越集中,最终被围困在山谷或河谷中。可汗会在这里向它们射出第一箭,这就是开始大围猎的信号。围猎实际上是为未来的战斗提供一种锻炼机会。
蒙古士兵骑马时,能够比其他任何人都跑得远。他可以依靠极差的游牧民族食物,如黍米、干奶酪、腌肉和发酵马奶。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在马脖子上切开一条血管喝马血。蒙古人从儿时起,就学习如何骑马射箭。
游牧民族的复合弓是蒙古人所拥有唯一的“秘密”武器。它用软木制成,在应力点上用鱼胶加固,弓两端的“耳”则用骨头加固。蒙古弓的射程和拉力要比著名的英国长弓(45~68公斤)高出一倍,射出去的箭轨迹更平,释放张力也更加平稳。近距离上,在一个训练有素的骑射手手中,它是一件可怕的武器。
机动弓箭手
蒙古的骑射手在战争中起着多种作用。他们可以作为侦察兵、散兵、袭扰兵,当然还是机动的投射部队。每人都携带两张或3张弓,分别用于短距离和长距离作战。他们一般装备3个箭囊,每个箭囊有30支箭。这样,在战斗中箭支才不会短缺。在行军时,骑射手和重装骑兵一样,都会携带两匹或3匹马,以至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匹备用坐骑。
箭囊中的特制的箭支也是蒙古人在战斗中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所有的箭镞由铁制成,在加工时烧到通红然后再投到盐水中冷却硬化。这样制造出来的箭支甚至可以穿透盔甲。在近距离内,弓箭手会用箭镞大而宽的箭支;在远距离上,发射小箭镞的短箭则更有效。另一个改进之处是蒙古人用一枚金属指环拉弓,这样拉力更大,弓弦绷得更紧。
骑射手从来都不应和敌人近距离作战,而是运用持续不断的射箭来迟滞和袭扰敌人。近距离战斗是由身着多层盔甲、装备长矛的重装骑兵来完成。他们的盔甲由轻质金属或是硬化处理后的皮革制成,外面涂抹了黑树脂。他们的马匹也罩着同样的盔甲。每个骑手还有一顶小金属头盔,装备了一个套索、一柄如同剃刀一样锋利的突厥短剑、一柄铁枪头的长矛,长矛上还有一个抓钩,用来把敌人拽下马。在近战时,他还会使用重杵打击敌人的头部。
除了个头和外观外,他们的马匹甚至比骑手更令人难忘。大草原马或蒙古马体型很小,如同现代的小型马,但却有惊人的耐力和脚程,能够靠最差的草料生存。有这样的马匹,蒙古军队可以在两天之内跋涉约210公里,在精疲力竭的行军后还能够投入到战斗中并取得胜利。
蒙古骑兵军队的核心是可汗的卫队“怯薛”(蒙古语轮番宿卫的意思),1206年时人数为1000人,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时已经扩展到了2.3万人。同时,蒙古军队的总数也从9.5万人扩展到了13.5万人。卫队的军官们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万户将军和军队统帅,而卫队经常起着改变战场态势的重要作用。“怯薛”的军纪十分严厉,凡是逃跑、不遵守命令或是在执勤时睡觉者,都会立刻被处死。
军队其他部分是按照十进制来组织的,10人组成“牌子”,这是士兵在军队中的“家”,10个“牌子”组成一个“百户所”,10个“百户所”组成一个“千户所”(这是基本的作战分队),10个“千户所”组成一个“万户府”,2个或3个“万户府”组成一支蒙古军团。
有5支“千户所”时,蒙古人就可以出发打仗:2支重装骑兵部队在前,3支轻装部队在后。弓箭手们被安插在重装骑兵阵线之间向敌人射出摧毁性的利箭。同时,弓箭手们也会对敌人的侧翼实施压倒性攻势。这些行动都在黑白三角旗帜的指挥下,在完全的、令人可怕的静默之中完成的。接着巨大的战鼓(战鼓是如此之重,必须用骆驼来驮)声响起,这是进攻的信号。
然后,蒙古人就像狼那样大声吼叫着,迅猛地向已经晕头转向、遭到打击、被削弱了的敌人开始进攻,向敌人投去阵阵的箭支和标枪。敌人就如同在大狩猎中那样落入陷阱,而蒙古人则会在后方留下一个缺口(一个让敌人逃跑但危险的诱惑),这个“逃跑通道”实际上是蒙古人另一个致命的陷阱。敌人有机会能够逃跑,会让蒙古人避免胶着作战,让他们可以尾随着溃散的敌人,在数天甚至是数周内奔驰数百公里进行追杀。
隘口战役(1211~1213年)
从战术、组织或战略上看,无论是此前还是此后,很少有军队能够与蒙古人军队匹敌。由于人力资源匮乏,蒙古人无法进行人力消耗巨大的前沿进攻,一般情况下会间接进攻或是采取具有致命效果的侧翼包围。他们会包围、袭扰、削弱并最终摧毁敌人。
成吉思汗决定,在解决西夏之前不会进攻金国。这样,不仅可以在金国防守脆弱的一面打开一个侧翼通道,而且能够夺取金国骑兵的马匹来源。
在1209年,蒙古人经过迄今为止仍鲜为人知的道路侵入了西夏,对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西夏低估了蒙古人,认为他们纯粹是游牧的“野蛮人”,只留下7万人的部队防守关键的要塞城市克夷门(今内蒙古乌海西南。——译注)。在见到敌人“撤退”时,西夏人离开了堡垒阵地开始追击。等他们意识到为时已晚,已经落入致命的陷阱,这次战争没有一个西夏士兵活下来。1227年,西夏国灭亡。
这样一来,对于蒙古人而言,来自侧翼的一个威胁被消除了。但对金国而言,西面侧翼却被打开了一个缺口。金军依然非常庞大:有12.5万骑兵和37.5万步兵。但与蒙古人相比,金军骑兵的坐骑、训练和纪律都较差。此外,由于骑兵是由非女真族骑手们组成,其忠诚度也值得怀疑。至于步兵,则是由中国雇佣兵,或饷酬和组织性都很差的被迫服役者组成。曾有人向金国将军执中献计,在蒙古人刚刚出现在戈壁而且疲惫不堪之时用骑兵攻击他们,但他却选择了组成混合部队进军。这就失去了发动奇袭的时机,而军队前进的速度像蜗牛一样缓慢,只有这样才能让步兵跟上。现在,金国安危全都系于北京的北部隘口这个地方了。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率领着蒙古中路军队,他最好的将军木华黎在左路,他的儿子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则在右路。1211年3月,蒙古人开始进军,金国边境的村镇以惊人的速度陷落。金国高层统帅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铁幕”阻止蒙古人向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隘口前进,于是又派出另两支军队北进。他们还敦促自己在满洲的女真同族进攻蒙古人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