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船
中国古代战船指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器船舶。
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
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
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
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使船,如“游艇’”、“赤马舟”等。
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
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
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
汉朝时期的战船
汉朝水军的规模巨大,战船趋于完备。
当时既有4层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
在汉魏时期不仅船型众多,船舶装具也相当齐备,出现了橹、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发展。至此,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东汉建安13年(208),在有名的赤壁之战中,双方使用的船舶数以千计,足以说明当时水战的巨大规模。
宋朝时期的战船
宋朝的车船在战争中有很大发展,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90米),有23~24个车轮桨。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中,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战车船。
王彦恢所制“飞虎战舰”,旁设4轮,每轮8揖(叶片),十分轻捷,是常用车船的典型。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海鳅(模仿海鱼形状的战船)、双车、十棹、防沙平底等各类舰艇,供江、海防御调遣之用。
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造成“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多桨船,长8.3丈(约合25.5米),用桨42支,载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
南宋秦世辅创制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舰,长10丈(约30.72米),宽1.8丈(约5.53米),船底厚1尺(约30.72米),10橹,水手42人,载战士108人。
张贵所制的无底船,是一种奇形战船,船后截中部无底,只有两舷和站板,加以伪装,引诱敌军跃人溺死。
当时还有一种纫鱼船,船头方小,尾阔底尖,尾阔可以分水,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这种长5丈(约15.36米),能乘50人的纫鱼船是较早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的实例。
明朝时期的战船
明朝的海舟以舟山的乌艚船为首,而渐直间多用沙船御倭,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山。
大号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大福船柁楼3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规格最称完备。
船主骨驾用铁力木制成,坚固性胜过福船,但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游击将军侯国粥加以改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
明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往使用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退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原是太平县渔船,曾在抗倭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号称“苍山铁”。后来战场南称又多用福船御敌。
嘉靖40年(1561)的宁台温之捷,戚继光、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倭船,犁沉敌船10余艘,烧残敌船5艘。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船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
明朝还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两头船”,以及特种战船联环舟和子母舟。
联环舟船体长4丈(约合12.4米),分为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敌船时,舟首倒须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驶。
子母舟长3.5丈(约合11米),前2丈是舰船,后1.5丈只有两舷侧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舟,母船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士可驾子舟回营。
中国古代战船上的武器装备
中国古代战船上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以中型和轻型武器为主的。
在交战时,远则用弓、弯,接舷战用刀、枪。将士兵卒各备有长短兵器。有的战船还装设有拍竿,用以锤击敌船。
战船多设有战棚或女墙(仿照城墙式样,有雉堞甚至开四门)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钉竹片,作为防护装置。无女墙的战船,战斗时在左右舷悬挂罟网,以防敌人跳帮。
船上还备有:若干小镖,可在30步(约46.2米)内投掷击敌;较重的犁头镖,在刁斗上下投可以击杀敌人和洞穿敌船体;撩钩用以钩搭敌船;勾镰用以勾船割缭绳。在很早就已使用燃烧性火箭,主要是焚敌篷帆,使敌船不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