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务;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求人之志章第三》
【解读】
亲人仁爱,朋友正直,就可以防止你犯错误;亲近宽厚之人,恭敬有德之士,这是接引后人的方法;重用有才能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憎恨邪恶之人,远离谗佞之辈,就可以制止祸乱;推究历史,验于当今,心中就不会有疑惑;料事于先,思量于后,就可以应对突发之事。
【博弈之道】
《论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那种听到对自己赞誉的言辞就高兴的人,是不可能有正直品格的。只有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才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用人成事的要领,在于身边多益友,使人人能尽其才;为了避免混乱,保证事业成功,必须分辨清损友,远离邪恶,排斥谗言。
2.知人善用是创业的关键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总能在处于劣势的状态下取胜,除了他本身能征善战、足智多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每战之后,成吉思汗都会把俘虏的工匠组织成一个特殊的工匠军种,战时修理兵器,闲时生产兵器。这样一来,蒙古的武器就始终处于先进状态,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用从汉人那里学来的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并在后来的攻城战中,把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技术传到了欧洲。
“因材施教”也罢,“任材使能”也罢,说到底,都是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在一个巨大的事业中,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才有可能环环相扣,赢得最后的成功。
刘邦也是一位比较知人善用的帝王。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知人善用就是他取胜的法宝,而称帝后,知人善用则是他创建帝业的关键。
称帝后不久,刘邦在洛阳南宫大设酒席,宴请群臣时,问大臣们:“列侯和各位将军不要欺骗我,请如实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败项羽?而项羽又为什么会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却失去天下呢?”高起、王陵奏道:“陛下您仁厚而爱护别人,项羽傲慢而喜欢轻侮别人。陛下您派人攻占城池要地,会把所攻打的城池分封给打仗勇敢的人,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而项羽是嫉妒贤能、独享天下之利的人,谁作战有功,反而会受到猜忌,不分给作战胜利者土地。这些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啊。”刘邦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子房;要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响、确保军队运粮之道畅通,我比不上萧何;要说统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能够发现他们并任用他们,才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位精明能干的谋士范增,却还不能够正确任用,这就是我打败他的原因啊!”
刘邦用人不注重出身经历,而是因才任用,凡是能为他的政治目标策划出力的,他都加以延用,例如张良是六国时旧贵族的后裔,萧何、曹参原是政府下层官吏,而韩信、彭越、英布、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平民出身。其中彭越曾经为“盗”,英布壮年时因犯法被秦政府处以黥刑、罚为徒隶,发配骊山修建皇陵,后不堪重负,带领一帮兄弟逃亡到长江一带,成为扰民的大盗。刘邦不计较他们出身卑微,大胆地加以提拔和重用,把一大批小人物推上政治舞台,使他们在反秦起义、楚汉战争和汉初平叛战争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刘邦一向重视武将,但对待儒生的态度却经历了一个由鄙视到重视的过程。由于刘邦自幼出身农民家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壮年后率领一支队伍东征西战,最后能取得反秦和楚汉战争的胜利,完全是靠武力夺取了天下。据此,他认为儒生们谈古论今,对打天下无益,因而对儒生的作用不够重视,甚至极为鄙视他们。汉朝初立,儒生陆贾在他面前言必称《诗》、《书》,久而久之,刘邦听得不耐烦,便破口大骂:“老子我在马背上打天下,哪里用得上《诗》、《书》!”陆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在马背上能够得天下,但怎能在马背上守天下?文武并用,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途径啊!”陆贾的当面反驳虽然令刘邦感到有点尴尬,但他深知陆贾说得在理,最终还是接受了陆贾“文武并用”的观点。他任用叔孙通带领一百多名儒生制定朝仪。叔孙通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刘邦非常高兴,立即封赏叔孙通为“太常”,任命那些参与修定朝仪的儒生弟子为“郎”。后来,刘邦因平定英布叛乱经过山东,还亲自准备祭品,祭祀了孔子。
唐太宗也是一位因知人善用而备受人们称赞的帝王。在历史上,唐太宗的政绩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求贤纳谏,这正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在青年时代就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当了皇帝后,他更是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因此,他把举荐贤能作为宰相和大臣的首要职责。他曾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才,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对于那些举荐人才不力的大臣,唐太宗则会严厉批评。封德彝任宰相时,曾较长时间没有推荐人才,于是唐太宗对他说:“政安之本,惟在得人。天下的事纷繁,你应该替我分担。你不向我推荐人才,我怎么可能一一去发现呢?”封德彝答道:“臣怎么敢不尽心去推荐呢?只是现在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以让臣推荐。”听了封德彝的话,唐太宗十分生气,于是就批评封德彝:“以前贤明的君王使用人才都是取自当代,而不是向别的朝代借贤才,难道我们要等到傅说、吕尚那样的人才出现才能施政吗?何况哪个朝代没有人才?不过是你没有眼力,发现不了而已!”
唐太宗除了让大臣举荐人才外,自己也注意发现人才。公元629年,因天下大旱,唐太宗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在奏章中提出二十多条建议,都很符合当时的情况,唐太宗十分高兴,但也十分奇怪,心想常何是武将,如何能写出这样好的奏章呢?详细询问后方知是常何的门客马周所写,太宗便立即召见马周。交谈后,他对马周十分赏识,于是留马周在门下省供职,后马周官至中书令。
唐太宗任用贤才、惟才是举,在他任用的贤才中,有出身寒门的马周、戴青、杜正伦、张立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陈叔达等,也有选拔于怨仇的魏征、王、韦挺等。所以历史上说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威尽其才”。由于唐太宗重视选拔贤才,知人善任,因此贞观时期人才之盛,为历朝所少见。唐太宗在位期间,共用宰相二十七人,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杰出人才,这为改善吏治、促进政治清明提供了保证。
知人善用是创业的关键,这个主要是针对上位而言,下位如果被重用,就应该像萧何、魏征一样,明白自己的职责和地位,而不要像马超那样狂傲。
三国时,占据西凉的马超被曹操打败了,走脱无路,便投奔了刘备。刘备对马超非常赏识,拜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对自己的待遇非常优厚,便目中无人,对谁都傲慢无理,和刘备谈话也直呼其名。关羽见状,十分生气,请求刘备杀了他,可刘备坚决不肯。张飞于是对关羽说:“既然这样,我们就该做个样子给他看看,让他知道什么是礼法。”于是,第二天刘备给诸将开会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亲自拿着宝剑为刘备执勤。马超果然一到会场就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却发现关羽张飞的座席上没有人,东找西找,发现他们在执勤,顿时大惊。从此之后,马超再见到刘备,就恭敬有加了。
3.谗言恶行是祸乱的根由
“亲君子,远小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君子和小人总是站在对立面,水火不相容。“瘅恶斥谗,所以正乱”,谗言恶行自古就是祸乱的根由,那些投机取巧、大奸似忠的小人也难得善终。在一点上,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战国末期,李斯由楚入秦,起先在吕不韦府中作一个小官,后来升为长吏,用计助秦统一了六国,然后升为左丞相,全家显贵。秦始皇出游江南,死于沙丘(今属河北平乡县),李斯与宦官赵高沆瀣一气,伪造始皇诏书,杀了长子扶苏,由次子胡亥继位为二世。
赵高因杀人太多,恐怕大臣们向二世禀明,竟说动了二世,不必面见群臣,一切奏章,由他整理后再呈皇上。不久,赵高得知李斯认为二世不面见群臣不合情理,就去找李斯说:“函谷关以东盗贼猖獗,皇上不在意这些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反而急于应召人手去继续建阿房宫,我想因此献一点建议,但是权势不够,你为何不去晋见一下皇上?”李斯说:“是啊!我早就想说,但皇上不上朝,连晋见的机会都没有,还谈什么建议!”赵高说:“只要你真心想进谏,等皇上有时间,我一定会告诉你。”
赵高心怀险恶,专门找了皇帝正与妃子玩得高兴的时候,对李斯说:“皇上现在有空,你可奏明了!”李斯不知是计,急赶来宫门请见。二世每次都只得停止游乐,重整衣冠接见李斯,因此很生气,对李斯说:“我平常空闲时,丞相你不相见;我私下玩耍时,你就一定要来请示公务,丞相是嫌我还小?轻视我吗?”赵高利用这机会说:“皇上您不要这样任性了,会发生危险的,我们在沙丘夺取帝位的计划,丞相也有参加,现在您当了皇帝,他却没有增加什么尊贵,看他之意,是要您赐他一片土地,并封他为王的。再说,您不问我,我也不敢说,丞相的大儿子李田,现任三川郡的长官,目前正在造反的陈胜,即为他邻县的人,所以楚国地方的盗贼经过三川,京城的官兵不肯出兵攻贼。我听说三川长官和那些盗贼还有文书往来,只是目前尚未抓到证据,所以不敢报告,何况丞相在外面的实权,实在比您大得多!”二世听信赵高的话,想拿问李斯,又怕没有实际证据,便先派人追查三川郡长官与盗匪相勾结的情形。李斯这时晋见二世,根本没机会,就上奏揭发赵高的短处。二世对他所言不信,反将此事告诉赵高。赵高从中再加挑拨,二世于是将李斯处死。
明代文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说:“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多行不义必自毙,与李斯一样自食其果的,还有清代的和。乾隆在世的时候,嘉庆帝对和的种种以权谋私、恃宠生骄的行为只能容忍。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第二天,嘉庆帝即迫不及待地削掉了和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职务,并让其同党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初八日,嘉庆帝下令革除和及福长安的所有职务,将两人逮捕入狱,并查抄其家产。十五日,嘉庆帝亲自宣布和二十大罪状。十八日,钦赐和白练一条,令其自尽。和面对白练,写下了四句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类似李斯、和这样的人在位时,位高权重,他们设计要陷害谁,很少有能逃脱的。但历史上也有一些聪明人,能巧妙地摆脱小人。
南北朝末年,陈静帝临朝亲政,蜀公尉迟迥是一个醉心求利、贪图功名的人。其时朝中另一大将韦孝宽正奉命南征,尉迟迥深怕他立功回朝,皇上对他会褒奖赏赐,而使自己失宠,就在暗中计划如何剔除这根肉中刺、眼中钉。正好这时韦孝宽带军由山西入陕西回来,半途休息,军队在朝歌扎营,而且他患有宿疾,必须沿途求医,否则即有生命之危。尉迟迥便利用这大好机会,一面派自己的心腹大都督贺某,带着自己亲笔所写的慰问函件交予韦孝宽;一面派人在相州布置许多暗医,等他路过求医时,利用机会将他杀害。并且另外又派心腹韦艺利用其为韦孝宽宗侄的关系,前往迎接韦孝宽,找机会在对方入城时将他擒拿。
韦孝宽英明勇敢,反应迅速,且智慧知识超人一等,为当时有名的大将军。贺某携尉迟迥的亲笔致候信到朝歌时,韦孝宽即心头犯疑,发觉情形有些不对劲,于是暗中叫所有人多加戒备,而且也不在相州找医生看病。当他的宗侄韦艺前来迎接他时,韦孝宽问起有关尉迟迥的事情,韦艺吞吞吐吐,故意为尉迟迥掩饰,不肯说实话。韦孝宽便知道他必定有什么难言之隐,心中的疑虑更深一层,非常生气,欲将其斩杀处死,韦艺害怕,便将尉迟迥的种种阴谋说了出来。
韦孝宽明白了这种情形之后,细细思量之下,知道自己所带领的亲骑没有多少,且正处于尉迟迥的势力范围内,认为必须采取比较特殊的措施,选择尉迟迥想不到的计策,才有安全走脱的希望。于是他立刻带了宗侄韦艺和自己所属士兵向西面绕道逃奔,每次经过一个驿站,就将那驿站所有的公用传马(即为准备接应公务用的马)全部带走,并且对那些驿站的负责官说:“蜀公尉迟迥马上就要到了,赶快准备美酒佳肴恭候大驾吧!”
尉迟迥得到消息,知道韦孝宽已经逃走,十分着急,立即派遣仪同大将军梁子康率领数百位军中好手,快马加鞭地追捕韦孝宽。可梁子康每到一个驿站都要饱餐一顿才又起程,这样自然耽误了一些时刻,再加上酒足饭饱,锐气大减,行动迟缓,何况追捕的途中,没有一个驿站可以换马,根本追不上了。韦孝宽于是凭自己的智谋脱离险境,回到西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