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突变,国内经济政策频频出台,我们每个人未来几年的生活都将受到影响。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蕴藏着经济学的道理。因此,我们想要在经济现象越来越迷离、越来越让人费解的大形势下,不被现象所蒙蔽,那么我们就得多多学习一些经济学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中,被动地成为被商家和企业“玩弄”的对象。
别让习惯“害”了你——棘轮效应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面对有些人的异议,人们常以习惯使然推脱,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习惯是可怕的,更是毁灭性的。
生活中,我们不仅是工作者,也同样是消费者,而有一种习惯是极大一部分消费者都有的习惯,这种习惯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名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这种习惯向上调整容易,向下调整很难。其习惯效应较大,在短时间内是不可逆的。
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水平取决于相对收入,简单点说就是消费者过去的最高收入决定其消费水平。消费者习惯于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然而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时,却不愿降低消费水平。就像我国古人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相吻合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能上不能下”的事件时常出现,其例子也比比皆是。最近的一次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跟着大幅上涨,所以常见的出租车价格也随之上涨。广州采取的措施是增加一元钱的特别附加费,北京则是将每公里的单价从1.2元和1.6元统一调整为了2元/公里。但是在国际石油价格下调之后,这些价格却并没有相应下调。
实际上,保持适度的通胀水平是一个经济体保持健康发展的标志,就比如香港,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之后,由于这种“棘轮效应”,香港的物价水平上涨到了内陆百姓惊讶的一碗面几十元的水准。
但是这并没有引发社会问题,其原因就是香港的人均居民收入同样获得了惊人的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居民而言,因为收入的上涨,使物价的上涨并没有增加人们生活中的相对负担,因此,更好的解决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棘轮效应的方法在于增加居民的收入,以疏导的方式来化解物价上涨的影响,而谈到收入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工资。
工资与通货膨胀的棘轮效应是指,在通货膨胀明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应对物价上涨所降低的购买力会要求增加工资。而在社会普遍增长了工资之后,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暴增,就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涨。于是在更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人们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会再次要求增加工资,从而进一步推动通胀,循环往复。应对这样的通货膨胀,一般要出台工资和物价的双冻结政策才可能有效地控制住它。
“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自于人们对前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根据上一年度的实际生产数额来不断地调整下一年的生产指标,这种企业对员工的期望或考核标准随业绩的上升而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事实上棘轮效应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想想你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况呢?你习惯了早起喝牛奶,却突然间早晨没有了牛奶;你习惯了顿顿有肉,冷不丁你的餐桌上再也没有肉的影子;你习惯了用空调,突然间负担不了电费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多行为都有惯性,成为了我们所说的习惯,这些惯性一旦形成趋势,就变得不可逆了!收入上亦然。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到职场中游刃有余的职员,从初来乍到的新手到业务纯熟的老油条,从年轻气盛的小子到老成持重的主管……收入的分析表上的连线一直走的是上升趋势,思维有了惯性,觉得不涨都不舒服,何曾有过下降的心理准备呢?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棘轮效应”,反映的虽然只是个人的心理感受,但是却凸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节俭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对于欲望虽然我们不能禁止,却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以至于贪得无厌的奢求,我们必须要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话,过度地放纵我们的欲望,过度地奢侈,不仅不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养成长期的奢侈习惯,那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会在一些人的身上上演,也就必然会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可是这并不能成为人们被棘轮效应牵着走的借口,我们只有在生活中时刻警惕这种习惯的养成,才不会成为棘轮效应的傀儡。
明星与乞丐服——示范效应以前衣服上打补丁或者破了个洞是穷人的象征,但现在却成了一种时尚流行趋势,这种变化的最终原因就是那些所谓的“粉丝”对他们心中所谓的“明星”的盲目追捧。
“明星”是什么?他们是影、视、歌行业舞台上的宠儿,他们就像挂在天边的明月,在多如繁星的“粉丝”们的追捧下显得格外耀眼,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众星捧月了吧。
下面我们准备为大家讲一个“明星”和一群“粉丝”的故事。
某天,某明星受邀参加一场见面会。不过这个明星姗姗来迟,当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他入场时,这位明星才在匆忙中发现自己的裤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刮了个洞。这时已经来不及去后台再换身行头了,于是他就充满自信地带着有洞的牛仔裤上了台。
一首歌过后,因为专心地与到场观众进行互动,在热情的掌声与呐喊声的包围中,他已经把裤子上的那个破洞忘到了脑后。
这场见面会举行得非常成功,由于这位明星的卖力演出,使这场见面会人气一路飙升。但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他那裤子上被自己忘得一干二净的破洞居然成为了演出之后歌迷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为了达到这种“乞丐”效果,有的歌迷甚至故意将自己的新衣服剪破。
很显然,因这位明星起到的“示范效应”正在慢慢扩大,十学一,百学十,就这样一场时尚浪潮悄然而生。精明的商家正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商机,他们满足了歌迷们的欲望,迅速推出了各种款式的“破烂”衣裤,并美其名曰“乞丐服”。于是乎,一场人人都爱当“乞丐”
的时尚宣言遍及大街小巷。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购买群体对商家的“乞丐服”已经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境界,只要衣服上有“洞”,多少钱他们都乐意花。
可能连那位明星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由于自己的一次“意外”竟然能引领起一场时尚革命。同样那些歌迷们也根本不会想到,他们的这种“跟从”竟然是那个人的一次无意之举。
从这次的盲目“跟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家重金礼聘各界明星大腕做代言的深层含义了。在今天,明星就是一座连接起消费者与商家的桥梁,就是商家的商品在投入市场之前的一个枢纽,也是商家手中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法宝。这种“代言”现象在经济学中可以归纳为“示范效应”(modeleffect)。
而真正的所谓示范效应就是指向别人学习。他实际上是所有动物的一种本能体现。例如猴子爱吃桃,但它们从来都不洗桃子。如果这时一个人在猴子面前经常做洗桃的示范,那么过不了多久这只猴子也会有样学样,在吃桃之前先洗一洗。
但是,如果把这只会洗桃子的猴子再次投入猴群,其他猴子不但不会向它学习,甚至还会排斥它。可是假设再变一下的话,如果把这只会洗桃子的小猴子换成猴王的话,那么结果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作为这个猴群的“带头大哥”,猴王洗桃会在其他猴子眼中被定义为一种时尚或是一种真理,所以这些猴子就会争相效仿,久而久之这个猴群在每次吃桃子之前都会集体到河边“洗洗更健康”。人类的示范效应就是源自这种动物的本能,在后天的发展中,当然也不会少了社会影响这一重要元素。可以说,将示范效应投入到经济市场中,它就变成了一种高效的促销手段。
其实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就已经充满了示范效应。春秋时期,因为楚王喜欢苗条有骨感的女子,所以后宫佳丽们为了得到大王的宠幸,纷纷节食,控制体重,力争做宫中最瘦最细的那名佳人,结果只能是在一段时期内个个面黄肌瘦、体弱多病。这就是“楚王好细腰”的古代寓言,虽然有点讽刺有点酸性,但从现代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正是雏形时期“示范效应”的一种起源。楚王乃一国之君,他的各种爱好都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向,而这种消费方向的标榜正是来源于“示范效应”的影响,正所谓“楚王的最爱,谁不爱”?
在法国由路易十四国王统治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跟鞋。当时,由于路易十四个头不高,不能在法国的臣民面前显示出一位伟岸的国王形象,所以他就命令手下为自己特殊定制了一双“增高鞋”,从此之后,法国的权贵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争相效仿,就这样,高跟鞋就一直流传至今。
现如今,各种示范效应层出不穷。这就是为什么时尚消费永远是无穷无尽的,这就如同没有楚王的“好细腰”,就不会出现各种减肥产品;没有明星的意外“漏洞”,也自然不会有乞丐服的出现。所以,“示范效应”作为一只促进消费市场的无形推手,它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销售之宝”。
企业的规模做多大利益最高
工作可以说是人们生活赖以维持的一种方式之一,所以找工作就成了很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为了获得更高的薪水和福利,总是希望能够进入一些大公司,而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因此被很多人忽视,然而企业是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呢?企业做到多大的规模利益最高呢?
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企业,它们在致力把企业做大的同时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被称为“规模利益”,指通过扩大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的生产能力,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即长期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包括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和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两个方面。
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具有很高权威性的拉夫经济学辞典这样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在既定技术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假如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规模经济只有在某一区域里才成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
长期费用曲线并不是无限下降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也在不断变化;生产技术特性不同,会导致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虽然现代消费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但这并没有迫使规模经济丧失其活力。而是这种情况促进了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规模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规模经济是研究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大范围调整某一产业的重要依据。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如何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最好依据。
规模经济一般来说分为三种: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规模经济,主要是企业规模经济。但生产力经济学对它的定义要广泛得多,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一般把规模经济界定为初始阶段,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不会使效益提高,反而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这里和规模经济联系和密切的范围经济也是不能不介绍的。范围经济的主要定义是,假如联合生产几种产出的支出比分别生产它们的支出要少,那么就称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高校扩招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扩招主要以增加在校生规模为标志,规模经济是否改善是评定办学效益的一个很好指标,即以扩招能否降低人才培养的生均成本或进行科研活动的单位成本为标准。
同时,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的主要集聚地,也可看成是生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多种产出的企业。这时,就需考虑分别生产这些产出更有效率还是联合生产更有效率,即产出的多样性是进行范围经济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众多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当然是企业的发展中也经常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也就是产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从而导致收益递减。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总是想方设法避免规模不经济,追求规模经济,即追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寻求企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各种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比。所以说,企业并非越大越好,对于要找好工作的部分人来讲要找结构相对合理的规模经济的企业,不能只看企业规模而不考虑其现有实力。
高收入的人为何需要多交税张小明的父母在同一家单位上班,他的母亲是普通职工,每月实领工资5000元;父亲是部门经理,每月实领工资8000元。张小明的父母的收入不同,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同,张小明的父亲每个月要比母亲多交不少钱,其原因何在呢?
所谓个人所得税,即指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收入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的国家,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对经济也有较大影响。
为什么收入多者多交税呢?这是个人所得税的一项重要职能,即调节收入差距。它的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个人所得税,用于援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开支。个人所得税一般所采取的相应方法是累进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也就是说如果课税对象的数额很大,那税率就越高;相反,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通俗地讲,就是谁收入高,谁交的税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