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63400000042

第42章 自序选萃(5)

对她的了解,绝对是太肤浅也太片面了。但对一个有心人而言,对一个具备相当文化自信、怀有谦卑态度的考察者而言,我毕竟对她多了一层了解。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丰富了一点目击;深化了天然的情感,融洽了固有的血脉联系。

对于黄河沿途人们的生活,对于和黄河密切相关的民歌民谣民俗,我的了解无疑在原先曾有的基础上,有所丰富、有所深化。

民俗,是黄河文明的民间馆藏。是一座博大的活化石库。如同我的主观预想,我注意到了若干民俗的“古老”与“奇特”。局外人看来奇特的地方风俗,也许对当事人却是自古而然的习惯。一些相当古老的风俗,今天则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究其所以,或者我们就逼近了某种文化。

民谣,包括民歌的歌词,那是历代人类的古老言说。那是“沉默的大多数”

伟大的表白、神奇的叙述。其通俗率真古朴自然有如天籁,它们拙朴的美使我们忆起人类的童年、发现我们自己的赤子之心。而它们的粗野不文,喷涌着勃勃的生命原力,会使所谓的文明人感到惭愧。在某种意义上,“文明”几乎就是一种人类的自我阉割。

民歌的旋律,千锤百炼。在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果然就开始了。它们能使我们血脉贲张,仿佛它们原本就在我们的基因中回荡。民歌有如“天成”,仿佛来自洪荒远古。那是历史的积淀,那是苦难的记忆;那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呻吟歌哭,那是鲜血与生命的呐喊嘶鸣。

《汉书·艺文志》说到古代歌谣的价值时指出: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相对于官方文化或者主流文化,民歌民谣几乎从来都是一种被漠视的存在。

但这种存在是更为真实的,更为自信的,更为强大的,也更为本质的。如果黄河曾经目睹了华夏民族艰难的历史,将一切掩藏在她记忆的深处;那么人民的歌谣正是这种目睹与记忆。

代圣贤立言。代天地立言。

由于沿途民歌民谣的存在,黄河获得了人文历史意义上的存在。

饱经沧桑的黄河,步入壮岁;壮岁黄河,吼唱洪荒。

──这时,我的走马黄河着作的题目跃然而出:是为《洪荒的太息》。

《洪荒的太息》创作谈

“走马黄河”,我的考察路线是从黄河源头开始,然后一路顺流而下。

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如同预想,我重点考察了黄河与她的一些支流的交汇处,考察了若干民族杂居的地域。这里,是黄河从我国地形学上的“第一台地”向下俯冲的过渡地带,是万里黄河的第一个大折弯。是我国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区。这里,繁盛着被誉为“西北魂”的花儿。

接着,抵达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经由准噶尔旗回到山西河曲,逗留河曲进行考察。河曲西与陕西府谷、北与内蒙准噶尔旗隔河相望,所谓鸡鸣三省地,县城水西关外有黄河着名的西口古渡。

这里,是黄河的又一个大折弯。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兜头南下,将劈开黄土高原,进入千里晋陕大峡谷。这里是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是历史上我国北方各游牧部族与汉族争战交融的地区,也是一处游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里,繁盛着山西爬山调、陕北信天游与蒙古长调,多民族民歌的交融特别托举起一朵民歌奇葩“蒙汉调”。

最后奔山西南部。集中考察了山西晋南古“河东”地区。这里是黄河中游到下游的转折处,是整个黄河文明发育最早也最为成熟的地区。我考察了不止一个古渡口,目击了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与汾河汇入黄河的情况,参观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文物古建,体味了黄河曾经孕育的极熟文明。

这里,是万里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折弯。黄河将折头向东,奔赴太平洋。这里,民歌已经基本消失,发达文明烘托出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戏剧。古老剧种秦腔、蒲剧和豫剧,成为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北方乱弹梆子腔。

至此,在“走马黄河”整体策划中预定的“两个月行走时间”内,我的考察行走过程基本完成。

本次走马黄河,策划者意在倡导一种走出书斋的“行走文学”;应征的作家们则首先通过针对黄河来实践“行走”。

对我而言,具体来说,我的走马黄河主观设想是在宏观考察黄河的同时,将重点采集一些原生态的民歌民谣、了解一点黄河沿途人们生活的风俗。我的主观设想在出发前所写的《走进民间》那一篇短文里,有过自认为相当充分的表述。

在完成全部行走过程之后,回顾自己的行走全程,至少我有如下一些由朦胧而清晰、既宏观又具体的感受:

如同黄河接纳了无数支流而成其大,黄河文明也正是接纳包容了许多民族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而成其雍容博大。比如历史上黄河文明对北方游牧文明的接纳消化,对佛教文明的接纳消化,对伊斯兰文明的接纳包容。黄河文明正是这样吐故纳新,而又不失自身,向前发展。便是从19世纪直到当今西方文明东进,我们也能看到黄河文明的这种接纳异类文明的器量,消化异域文明的能力。

对黄河文明的这种自信,我想自己并不是建立在类似宗教狂热崇拜的文化自恋上面。这种自信,建立在历史证明的事实基础上。黄河文明何以有这样的兼容并蓄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以为这与黄河文明的母体性格有关。或者,与它本来的内在哲学建构有关。黄河文明毕竟是黄河流域的民族创造的,我们中华民族古来贤哲集中民众智慧所建造的哲学,讲求中庸,主张和而不同,不走极端,向往大同境界,而不是唯我独尊。这种文明的性格成就了文明自身,也必将继续成就这种文明的雍容博大。

永恒流淌的黄河,在时间的向度上,她是古老的、又是新奇的。她从洪荒时代流淌而来,流进沿途人民此在的日日夜夜。

悠长广远的黄河,在空间的意义上,她是遥远的、又是逼近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流经沿途人民的家园、眼底脚下。

对于博大的黄河而言,短短两个月的走马,在任何意义上讲都是太短暂了。

对她的了解,绝对是太肤浅也太片面了。但对一个有心人而言,对一个具备相当文化自信、怀有谦卑态度的考察者而言,我毕竟对她多了一层了解。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丰富了一点目击;深化了天然的情感,融洽了固有的血脉联系。

民俗,是黄河文明的民间馆藏。是一座博大的活化石库。如同我的主观预想,我注意到了若干民俗的“古老”与“奇特”。局外人看来奇特的地方风俗,也许对当事人却是自古而然的习惯。一些相当古老的风俗,今天则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究其所以,或者我们就逼近了某种文化。

民歌的旋律,千锤百炼。在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果然就开始了。它们能使我们血脉贲张,仿佛它们原本就在我们的基因中回荡。民歌有如“天成”,仿佛来自洪荒远古。那是历史的积淀,那是苦难的记忆;那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呻吟歌哭,那是鲜血与生命的呐喊嘶鸣。

花儿被称为“西北魂”,爬山调则被誉为“二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甚至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里的重要部分“国风”,就是古代的民歌集成。

民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就是《诗经》的地位。

民歌与民俗所蕴藏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母体,有如土地对于植物。

代圣贤立言。代天地立言。

由于民歌民谣的存在,黄河获得了人文价值上的历史存在。

《洪荒的太息》对谈录

张石山·唐晋

唐晋:最近得知,在“走马黄河”之后,你创作完成了一部关于黄河文化的专着《洪荒的太息》。对你的这本新作,能否简略作些介绍?

张石山:“走马黄河”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策划的一项大型活动。他们从全国征招了八名作家来参与具体行走,然后各自依照设定的选题方向来完成专着。我对民俗和民歌比较喜欢,自认为这方面也有相当的积累,出发之前的预设构想以及在行走过程中的关注重点,无疑是在民俗与民歌方面。《洪荒的太息》可以讲是一本关于黄河文化的着作,或者可以讲是通过对黄河流域民俗与民歌的体察研究书写描摹来切入文化层面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写得十分认真,下了不小的功夫。黄河文化,黄土文明,在其中浸染多年,应该说不乏思考体味。完成这本书,不仅动用了多年的积累,有赖于一贯的思考,在策划方要求的两个月的行走时限里,也尽量多跑了一些地方,尽可能地多有发现。而在具体完成专着方面,我对自己的文化储备,包括语言功底、叙述能力有所自信。这是我的一本心血之作。暗自评价,应是“底蕴深厚,文采涵藏”。我相信:只要读者有耐心读这本书,大家会获得阅读的满足。如同对先前的小说散文作品相当自信一样,我有自己职业的骄傲。

唐晋:“走马黄河”被认为是上世纪末兴起的所谓“行走文学”中的一次人为操作的活动,有人觉得像这样蜻蜓点水般的“走马观河”是否会有实际意义?

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又有多大价值?这也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作为参与本次活动的一分子,你如何看待这一活动?并在实践中努力体现个人风格,考察探索出你认为有分量的东西的呢?

张石山: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一些媒体上我也看到过不少批评意见,这相当正常。

中青社策划方的用意是良好的。挑选组织一批作家“走马观河”,到底要比作家们单单坐在书斋营造什么“文化散文”是一点进步。当然,仅仅是短时间的匆匆行走,也确实不可能对黄河文化这样的巨大对象有多少深入的理解与深刻的认知。中青社所以在人选方面比较严格,恐怕看中的是作家们的文化积累储备和艺术表述能力。大家具体行走是两个月,但在黄河文化中的浸染却是多少年。在人选确定过程中,我知道双方进行过相当严肃的论证、研讨,有过一个所谓磨合期,绝不草率。

就我而言,之所以欣然应征,首先是我对选题有兴趣有热情。黄河文化,我们身在其中,究竟对之有多少理性认知?挑选一批这方面有所积累的作家,切入这一题目,以反观体察黄河文化,进而引发读者的文化自觉,这肯定是有意义的。至于我本人,由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原因,多年来有不少关于黄河文化或曰本土文明的思考。“走马黄河”可以讲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得到了进行表述的一种样式。

我觉得这本专着提供给读者的正是你说的有分量的东西。至于风格,这当然离不开具备的艺术素养。这么说吧,“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无论写什么,我不大可能改变自己已然形成的风格。

另外,我想对批评者们说一句:最好在看过作家们的专着之后再来指手画脚好一些。作家们有相当的积累,借助“行走”这一方式来介绍抒发对黄河文明的认知,怎么就一定写不出厚重的或者是有见地的作品呢?

唐晋:黄河文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其他大河流域的古文明渐次衰落,它却以一个发祥者的姿态走入一个又一个的青春期。对这样一条河流文化意义上的考察,你是如何整体把握的?你心目中的黄河文化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感知我们身在其中的生命状态?据你的了解,黄河文明是怎样不断吐故纳新,完美更新却又不失自身地向前发展的?

张石山:其他大河流域古文明,我不知道是否该用“衰落”来表述它们的状况。像拉丁美洲的“玛雅文明”,几乎就是突然消失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以及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衰落了吗?或者它们是转化了,滋养了另外样式的文明吧。当然,黄河文明恰恰是从来不曾断裂过的兼容并蓄不断更新的大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对黄河文明的这种自信,我想自己并不是建立在类似宗教狂热崇拜的文化自恋上面。这种自信,建立在历史证明的事实基础上。黄河文明何以有这样的兼容并蓄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以为这与黄河文明的母体性格有关。或者,与它本来的内在哲学建构有关。黄河文明毕竟是黄河流域的民族创造的,我们中华民族古来贤哲集中民众智慧所建造的哲学,讲求中庸,主张和而不同,不走极端,向往大同境界,而不是唯我独尊。这种文明的性格成就了文明自身,也必将继续成就这种文明的雍容博大。

你对国画有研究,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风格属于散点透视,似乎不设“焦点”

却又气韵凝聚,达到“不在而处处皆在”的艺术境界,或者可以用来形容黄河文明的气象神韵。

唐晋:在这次活动中,你主要考察关注民俗民歌。从青海到甘肃,从山西陕西到内蒙,你接触到不少花儿和蒙汉调以及爬山调信天游,黄河之水润泽而出的旋律一直陪伴你迢迢千里,你可否为我们描述一下你当时的真实内心感受?

张石山:民歌有如天籁。如天风拂动林草。它的旋律原本就在我们的基因中回荡。

我原先就喜欢老百姓在山野间自由吼唱的民歌,而不是被搬上舞台并且被自作多情狂妄修改过的民歌。在具体考察行走过程中,听到不少民歌手演唱的原汁原味的民歌,我的欣喜是无可名状的。有牛羊漫步草滩、鱼儿畅游水流那样的感觉。

唐晋:你认为民歌在黄河文化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在黄河文化的化成过程中,民歌扮演了什么角色?

张石山:花儿被称为“西北魂”,爬山调则被誉为“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老典籍“五经四书”中的重要经典,是中国诗歌甚至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诗经里面的重要部分“国风”,就是古代的民歌集成。民歌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我以为那就是诗经所处的地位。

唐晋:在民歌俯拾即是的黄河两岸,你如何看待它的今天,它的被文化浸润又被覆盖的贫瘠状态,它的将来?

张石山:《诗经》的存在是一个奇迹。它的伟大不亚于其他民族的史诗。但在后来,特别是在今天强势文化与主流文化尽占风流的时候,民歌几乎是一种被漠视的存在。

但我认为,民歌在野天远地的存在,在亿万老百姓中的存在,实在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存在。那是历代人类的古老言说;那是“沉默的大多数”伟大的表白、神奇的叙述。民歌与民俗所蕴藏的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有如土地对于植物。

至于将来,如果现代化最终导致的是都市化,那么民歌将更加珍贵。美国的乡村摇滚和黑人灵歌在大都市风靡,自有原因在。

唐晋:很多年前听到过日本音乐家宗次郎演绎的《大黄河》,那种音乐的感受有点接近宗教。比较澄明、自由,可以说是灵魂的舞蹈。也许居于高崖俯瞰谷底,或于云端下览,会有这种感觉。《大黄河》所以“大”,正在于它的贯穿之势和一览之功。而你恰恰是脚踏实地的,你所考察接触的恰恰是黄河厚重实在的一面。你又是如何去体验回味黄河的大与小、虚与实、远与近,以及它的整体与局部呢?

张石山:非常遗憾,我没有听过《大黄河》。不过,我能领会你的意思。作为音乐作品,或者更多借助的是天才的灵感与瑰丽的想象。比如,登临泰山的感觉,就可能成为一部关于山的音乐作品的主题。最感觉的成为最抽象的;最艺术的达到最哲学的。

同类推荐
  • 两宋诗词简史

    两宋诗词简史

    两宋是诗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诗突破了唐诗的藩篱,开辟出奇崛苍劲的新境界;宋词从小令发展至慢词,跃而成为一代文学的标杆。本书作者戴建业,从流传至今的数十万首两宋诗歌作品中千里挑一,收录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0多位名家,精选272首诗歌讲述两宋诗词发展轨迹。阅读本书,不仅能重温伟大的诗词作品,更能一窥300年两宋诗词发展全貌。
  • 杯中窥人

    杯中窥人

    亲近杂文还因为宁夏杂文学会的领导者为杂文作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宁夏的杂文界颇为活跃,先后出版了杂文学会会员文集《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杂文:宁夏十人集》《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连续举办了七届宁夏杂文大赛,还通过召开杂文创作研讨会、举办博客博文大赛、组织会员外出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壮大了杂文队伍,繁荣了杂文创作。有人说,杂文创作是在针尖上跳舞,但宁夏杂文作者是幸运的,大家能够在一个大舞台上一展技艺,踏踏实实地进行杂文写作。亲近杂文吧,它会让你骨中有钙,血里有盐。
  • 解密中国大案2006

    解密中国大案2006

    《解密中国大案2006》精选了2006年度全国法院审理的部分大案要案,通过纪实文学的方式,展开了他讲述的案件故事和审判故事。这《解密中国大案2006》中所收集的案件都曾经在国内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有的纪实文章都是丁一鹤亲自采访案犯或是案件当事人后写成的,这些文章也都经过了案件的承办法官或审判长的审阅,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因为是真实的,也就保证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同步,呈现着非常实在的生活面貌。
  • 让身体不再荒凉

    让身体不再荒凉

    妈生下我的时候,我很丑,头发黄黄,又瘦又小。妈说:“这么丑的妮子,又这么小,能养活吗?给人家吧。”娘说“说什么傻话,恁不要俺要。”从此,我便有了娘。都说傻有傻福,丑有丑福,有了娘或许就是我福气的开始……
  • 高天厚土

    高天厚土

    本书是庆祝盐池解放70周年献礼图书,收集了60多位作家讴歌介绍盐池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 无敌剑域

    无敌剑域

    剑宗第一废柴杨叶,拥有逆天技能,一人一剑一世界,杀,就要杀个尸横遍野,战,就要战一个巅峰不败!
  • 后来居上

    后来居上

    穿越掉到色狼的车上,刚逃虎口,又入狼窝,逃离却又遇上被下了迷药的王爷,把她用于解药……几个月后翻身当了皇后,可是身上怀了谁的孩子竟不知道,皇上注定要带这顶绿帽子。皇上的暖床奴,小叔的床上欢,她承载着怎样的痛苦……
  • 谁说爱情不悲伤

    谁说爱情不悲伤

    她是渴望被爱的私生女,他是不知爱为何物的家族继承人,两个畸形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彼此走近,靠在一起,想要温暖对方……
  • 回归小镇

    回归小镇

    【无限流】【末世向】只不过是因为无聊而参加的“回归小镇”游戏公测,没想到在公测结束之后却帮了苏钰很大的忙。什么?一觉醒来“回归小镇”降临现实了。什么?小镇可以是玩家所有了。什么?小镇里出了一个牛哄哄的大佬和一个战不败的小队。苏?牛哄哄?钰表示不知道自己如此出名。小?战不败?队也表示不知道自己如此出名。升等级、学技能、采集、种植、垂钓、挖矿、养殖,多管齐下。为了活下去,冲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宋养成记

    大宋养成记

    穿越到五代十国,此时的大宋还未建立。别人穿越就是种田争霸。轮到秦欢穿越,他只想走上养成之路。在他的观念里,没什么不能养成,如果有,那就多养一阵子好了。养成家族,养成小媳妇,养成商业合伙人……养成皇帝,哦,赵二直接就成了他的小跟班。嗯,他还要养花蕊夫人和小周后。哦,好像不符合他的审美,果断放弃。他要养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宋出来。他要让后来人知道,大宋的军队不是沙子堆出来的。契丹?吐蕃?要不也来让我养一阵。你又打不赢我,我还比你还有钱,你说气不气人。什么!他拿出一个地球仪,指给赵大看了看大洋彼岸。他还要到对面去开启养成计划。然而,对面的兄弟们瑟瑟发抖的求着他不要来。
  • 结束在冬季

    结束在冬季

    “你真要走吗?”“对不起”“没关系,祝你前程似锦”
  • 骸罗战日记1末世前篇

    骸罗战日记1末世前篇

    末世来临后,世界重创之下,人们的生存环境突然变得很恶劣!幸存者们组织起来,在这个世界重新生活。人经百事,必有所改,身心成长。可外因变异人的缺陷,还是难以抹除,或许是因为开头与现实吧,也或许是不愿忘记……前篇只是末世前的争斗,也是和末世的原因争斗!
  • 守护甜心之紫冰音雨

    守护甜心之紫冰音雨

    亚梦的身份是公主?!转学生婕妤,冰月是亚梦的姐妹,璃茉是亚梦的妹妹!?新的蛋:星之蛋。几斗因为工作暂时回到了日本。新的对手欣姬幻娜制造星之蛋毁灭别人的梦想。看守护者们怎样面对挑战吧!
  • 弑神帝朝

    弑神帝朝

    洪荒宇宙被神族毁灭,羽族羽帝邱风带领洪荒宇宙的残余势力逃亡,竟意外重生来到了神魂宇宙,成为了圣武帝朝的二皇子顾星辰,看顾星辰如何带领洪荒宇宙的残余势力弑神,成为弑神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