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95500000050

第50章

答。受持谓意业也。书写谓身业。读诵说谓口业。此大判为言耳。然书写具二业。运手必经意地。读诵等具三业也。约福慧者。说法多是智慧。自余四种可两通之也。第四明阶位门。然通而言之。十信已上皆能弘法为物作师。别而言之。依涅槃经。十六分中解一分义堪为物师也。旧云流通凡有五品开为三章。第一三品命觅弘经之人。第二持品受命弘经。第三安乐行品示弘经方法。所以有此三者。一周说法既竟。必须弘通。是以叹法美人令人欣慕弘宣于法。故有第一命觅弘经人也。如来有命大众顺旨。故有第二受命弘经。但既于恶世欲弘善道必多留难。令安住四法则身心快乐乃可弘道利人。故有第三示弘经方法。初又两前品正命觅弘经之人。第二两品证说。今谓不无此意。但法师一品正是流通。见宝塔已下别属大段。后当具足说。就此品中两长行两偈颂开为二别。第一一长行一偈叹持经人德令其心悦以劝弘经。第二一长行一偈叹法示弘经模轨以劝弘经。初文又二。前长行次偈。长行为二。第一前叹二时弟子。第二次叹两世法师。叹二时弟子即二。前叹佛在世闻法弟子。次叹佛灭后闻法弟子也。因药王告八万大士者

问。智度论云。说智慧门对出家人。说功德门对在家人。今何故说智慧对声闻。说功德对菩萨

答。两经各异。彼经明出家人好智慧在家人好功德。此经明声闻有执三之病故说平等大慧以斥之。所以对声闻也。菩萨无有此执故不对之。大士本欲弘道利人。今流通正是其事故对菩萨。又上来开三显一其义已周。则皆成菩萨无复声闻。故宜对菩萨也。又依龙树云。此经是秘密法不可付嘱声闻。故付菩萨。于菩萨中别告药王者。其人亲闻法华得悟以舍身命财弘通斯法。今欲令余人学之故别命之。所以因药王菩萨复告八万大士者。此八万人末世有于重缘。今欲令八万大士上学药王下利末世故因药王而告之也。药王汝见是大众中者凡有二义。一者欲使药王八万大士流通此经令其善根成就。故列二世弟子闻经得记令师识之。故云汝见之不。汝若弘经化之行则成就。若不弘经化之行则不成就。是以告之问言见不。二者欲以二世弟子付嘱药王及八万人。如金刚波若论云。以根未熟菩萨付根熟菩萨。故列众问之也。一念随喜则与记者。闻法一念随顺至理则与理会。与理会故而生欢喜。便行与佛应故得佛记。又一念随喜则知唯一无二。必当作佛不退为二乘。故得佛记。注经云。能现在闻法一念随喜。譬如松柏始萌便有陵云之势。今闻法虽浅已树菩提之根故与记也。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后下第二明佛灭后弟子闻经得记。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二义。一者前令八万大士于佛在世十方佛土弘经。今于佛灭后弘经也。二者有人疑云。佛在世时众生福德利根闻法随喜可得记耳。佛灭度后薄福钝根虽复随喜应不得记。是故释云。但使闻经信解功德一等皆与授记也。若复有人下第二叹两世法师功德。所以前明弟子功德今明法师功德者凡有三义。一从浅至深。前叹弟子浅功德今叹师深功德。二者前明弟子出所化之相。谓闻经随喜即与受记。谓所化之相也。今明法师功德出能化之人相貌。有此相貌故是法师。三者上告药王列二世弟子令师识弟子。今出法师相貌令弟子识师。以师弟子相知则弘法化人义成也。就文为二。第一别明二世法师功德。第二通明信毁。初又二。前明佛在世二种法师。次辨佛灭后二种法师。初明二种法师即为二别。一者下品二者上品。法师品位既多。今略明上下二品。约位而言。初依之人为下品。余之三依为上品也。所以分此二者。初依具烦恼性既是凡位。是故为下品。后三同是圣位。故合为上品。然位义难知。聊寄一门以为次第也。初人又四。一明现德则出法师相貌。谓有此相貌即是法师也。药王当知下第二出成法师往因。即是明法师过去德也。成就大愿者明寻此人既供养多佛应生净土但成就大愿故来生人间耳。药王若有人问下第三明此法师未来世果。此人既现在弘宣大乘。过去殖因久积故必定成佛也。何以故下举现因释当果也。是人一切世间下第四劝物供养。以具出法师三世功德。则是无上福田初心之佛。故应以佛供养而供养之。又弘于佛道宜设以佛供。何况尽能受持下第二明上品法师。此人文理俱备故称尽能受持也。若是善男子下明佛灭度后二种法师。亦前明下品次辨上品。此二品与前二品异者。前约弘法广略以分二品。今约为人少多以分二品。则如来使者。宣转教命为使义也。如来所遣者。流通得其旨趣。必可委之以理为所遣也。行如来事者。佛以益物为事。弘说有益为行如来事也。何况于大众中下第二明上品法师也。药王若有恶人下第二通明信毁。就文为二。初明毁之得大罪。后明信之得大福。所以明信毁者凡有二义。一者如来出世欲示众生罪福二门。故大品云。若不说魔事魔罪则是众生恶知识也。二者上明二种法师宣通正法之时。不应轻毁宜须供养。毁持经人罪重佛者。泛论罪福凡有二种。一者约心二者约境。约心者。重心则罪重轻心即罪轻。若尔重心毁佛则罪重。轻心毁佛则罪轻。持经人亦尔。不应言毁佛罪轻毁持经人罪重。二者约境。若骂胜境则罪重。毁劣境则罪轻。亦不应言骂佛罪轻骂持经人罪重。既不约心就境云何释此文耶。有人言。骂佛不作断法意故罪轻。毁弘经人作断法意故罪重。所以然者。由此人弘法。是故被骂此则骂人复毁于法。罪兼二种所以重也。竺道生云。法出于佛。若闻说骂佛是则骂人非骂法。是故罪轻。今受持有我。若毁呰之则是毁人有法乃毁法也。今明佛以离八风无复忧喜。虽复得毁不妨正化。今弘经之人犹是凡夫未免八风。若逢毁呰心则退悔不能弘法。法既不弘便无行法之人。既无行法之人谁复得佛。以断三宝种故罪重也。又弘经人闻毁则妨自行自不得成佛。亦妨化他他又不成佛。则罪之大矣。佛闻俱不妨自行化他故罪轻也。药王其有下第二叹弘经人福重也。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者。佛以正观之法庄严于人。通经之人亦入正观故以法严人。又佛住大乘用万德而自庄严。弘经之人行与佛应。亦随分具佛万德也。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者。如来荷担于法。持经之人既其弘法。佛以恭敬于法。既担所弘之法亦担能弘之人也。就偈颂为三。初二偈颂第一二世弟子劝供养两种法师兼自受持。次十三偈颂上二种法师。后一偈叹法释成美人。就初两偈又开二别。第一偈上半明欲成就自然智者此是无功用智也。第二偈明一切种智慧者此明二种智。一切种智照有智也。慧者一切智照空慧也。若有能受持下第二十三偈又开两别。初七偈颂两世法师。次六偈颂前信毁。就前又二。初四偈颂佛在世二种法师。次三行颂佛灭后二种法师。就前又二。一行颂下品。三行颂上品。佛灭后亦二。二行颂上品。一行颂下品。次颂信毁亦六行。二行颂毁之得罪。四行颂敬之得福也。供养持经人胜佛者。亦不就福田及心。但得供养称叹则增进自行化他。佛则不尔故过佛也。而智度论云供养十方补处菩萨不及佛者。此约福田优劣判也。尔时佛复告药王下第二段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四义。一者上来叹人今则美法。以叹人美法成流通之义也。二者上叹人明人为法师。今美法以法为法师。欲释成法师品有二种法师义故有是文来也。三者上叹人弘经得无量福。今美法则生无边慧。以福慧具足流通义成。四者上正叹人弘经今示弘经方法。释成上弘经之义也。亦有长行与偈。长行有三。一叹所弘之法。二明弘法之方。三明弘经利益。此三即是次第。初门有五。一约法叹。二就人叹。三约处叹。四约行叹。五明得失显成叹义也。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亿者。谓华严已后灵山之前诸教非一也。已说令说当说者略举三说摄一切教也。已说者法华之前一切大小教也。今说者谓法华也。当说者谓法华已后涅槃之流也。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者。法华之前大小分流其言易信。法华之后三一已会亦非难解。此经开方便门显真实义。反三之始归一之初。于昔执异之人故成难信难解也。始不受为难信。终不悟为难解。又破三归一斥短明长名为难信。非三非一不短不长目为难解也。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者。此经明二权二实。言约理周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如人妙宝蕴在于内故名为藏。既称秘要之藏故不可妄授与人也。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乃至未曾显说者释上秘要之藏也。所言守护者。然法相寂然不须守护。非器妄传则便破法。以防于破法之情故言守护。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者释上不可分布妄授与人也。一切群生处处染着。大乘处处破之。与世相违故称怨也。况灭度后者。佛在世时众生烦恼犹薄尚不信受。况灭度后颠倒厚重而能解也。药王当知下第二寄人叹。凡有五叹。一者为佛衣所覆。注经云。以一极为衿带无断常之飘落。解从佛所来。故曰以佛衣覆之。又为他方下第二佛护念叹。以弘经人行与佛应故为佛护念。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也。是人有大信力下第三内善成就叹。信于三乘名为小信。今信一乘称为大信。初有信力次起大愿。则菩提心名志愿力。次修菩萨行谓诸善根力。此三则次第也。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第四叹共宿有二种。一者自行论共宿。一乘之理是佛栖止。弘经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二者化他共宿。佛以生死为长夜。应迹居生死中为物说经为宿止。此人能入理弘经参乎应迹谓共宿也。则为如来手摩其头者第五叹。父母念子故手摩其头。持经之人既是佛子。理应重爱。注经云。手摩表弘法人得宿止也。头表其行高也。又释佛以一乘智手摩其心顶劝其受持。故言手摩其头也。药王在在处处下第三寄处叹。前明在人则人尊。今辨在处则处贵也。不须复安舍利者法华论云。此经具说三种佛菩提。故十七名中一名坚固舍利。如来真如法身于此经中常不坏。故不须更安碎身舍利也。药王多有人下第四约行叹。就文为四。一法二譬三合四释。法说二对。初明善行不善行一对者。若未闻法华开权显实。未精识道之权实。则行菩萨道犹自回惶。或谓进成佛道。或可退住二乘。故不善行。以得闻此经有一无三。直进不退故名善行也。又未闻此经开权显实。则未识二慧不能化物。不名善行。与此相违名善行也。又不闻此经明身权身实。则不深厌生死欣乐佛身。亦是未善行义。与此相违名善行也。其有众生下第二对明近菩提不近菩提。梵本具足。今翻译者略故但有于近也药王譬如有人下第二譬说。此譬但有二意。一明去佛远。二明去佛近也。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渴乏者求佛之志其心猛决如渴思水也。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去水尚远者。今须进退论此义。一者就法华之前明去佛道远义。二就法华自论远义。就法华前论远义有二。一者于二乘教中求佛去道远也。故大品云。以声闻经求菩提者名为不黠也。二者三藏后诸大乘经未废二乘者。于此教中求佛道亦有远义。以此教中明大乘。乃与法华不异。但未废二乘。则始行菩萨犹未精识权实。又犹有回遑之望。则求佛之心不决定。约此一边则有求佛远也。施功不已者闻法华经生闻慧也。转见湿土者于此经生思慧也。遂渐至泥者于此经生修慧也。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既生三慧知佛性水必定近也

问。法华论何故水譬佛性耶

答。正言水隐地下如佛性之不显。故水譬佛性也。竺道生及注法华经云。此对小乘教求佛故知去佛远。就法华教求佛故去佛近也。二者就法华经自明近远。若禀法华未生三慧则去佛为远。若生三慧此则为近也

问。何故就法华教论近远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西晋贾南风

    西晋贾南风

    西晋迄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之后中国进入了堪称最为混乱纷杂的时代: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荒废,虽然陆续有关于西晋的断代史,但是比较完整的只有《晋书》。因为关于西晋的历史记载和流传的故事很模糊也很扭曲,就给了我发挥和想象空间。我非常喜欢研究西晋历史,脑子浮出自己脑海中一副西晋的人文政治图谱。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西晋皇后贾南风,她是影响整个西晋进程的关键人物。我觉得贾南风的描述很像当代一个红人卢玉凤,名字大家懂得。我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结合科幻和穿越,让故事顺乎逻辑。里面穿插了莫比斯环,太监的由来,以及古代人为什么相信命运和天象等,我也阅书无数,觉得自己的提法还是很新颖的。
  • 谁不是凡人

    谁不是凡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奇形怪状的什么样的人都有,稀奇古怪的什么事都会发生。我们都是凡人,柴米油盐里交织的爱恨情仇。所以,到最后,谁都能被宽恕吗?
  • 王源之一见钟情

    王源之一见钟情

    大家好,我是月月,第一次写,多多关照,本大大不会弃文,会认真写下去,但是我比较忙,所以可能更慢一点...多多支持哈
  • 大唐逍遥王

    大唐逍遥王

    在大唐最不能得罪的人是谁?当然是逍遥王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是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同时又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生大唐逍遥为王!
  • 彼岸殇之千秋国色

    彼岸殇之千秋国色

    【楔子】三生缘起,今生缘尽,来生不复再见,凄美的的爱情,错误的相遇今生的眷恋,来生的承诺,传说黄泉路上长着一种绚丽、灿烂、迷人、妖邪的花朵,花火红如血,生不见叶,传说花能唤醒人生前的记忆。
  • 出轨皇后:皇后不听话

    出轨皇后:皇后不听话

    江山家国她无福消受,于是走江湖,玩天下,遭遇众多谪仙般的男子,得她红颜一顾。霸道狂妄的东华国皇上,温柔似水般“冰王爷”,风流潇洒,俊朗非凡的第一相,狂肆邪魅的将军,究竟谁是她的良人?
  • 创意,影响力,变现

    创意,影响力,变现

    《创意,影响力,变现》旨在帮助写作者快速摸清写作并出版一本畅销书的门道,并告诉我们出书能够实现哪些目标。例如,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出一本书可以助你——快速脱颖而出,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和意见领袖;迅速积累起一批忠实粉丝,构建你的用户流量池;跳出原有的圈子,进入更优质的圈层;建立个人品牌,让你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出书还会让写作者自身不断增值,变现途径越来越多:获得睡后收入,名副其实躺着就能挣钱;书籍内容二次孵化,或以专家身份担任导师,进行线上授课或企业培训,等等。这些又可以进一步成为你持续输出内容的资本,从而实现“出版一本畅销书——扩大自身影响力——持续变现”的良性循环。
  • 念我牵挂

    念我牵挂

    她其实也是他的FANS!只是童年的阴影让她不愿——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他的面前,其实一直以来,默默给他写信的那个粉丝就是她!她也从来不敢想他会知道,管他的,她还是坚信,他是不会知道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