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跟一个手表一样,一个齿轮坏了,表就停了。
——李嘉诚
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可以在一项业务的极盛时期洞悉其危机所在,然后迅速做出新的部署和尝试。现在看来,读书不多的李嘉诚之所以能学得这样一套经商的高超技巧,除了其在工作中的留心观察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的知识和理论。
这一点早在他童年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了。1940年,李嘉诚随父母为避战乱来到了香港,为解决广州话和英语的障碍,他以表妹、表弟为师,勤学苦练,很快就能讲一口流利的广州话。特别是学英语,简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到夜深人静,他便独自跑到路灯下读英语。
1942年,李嘉诚14岁,父亲因病去世,家境的贫穷使他过早地走向社会。为了生存下去,李嘉诚与他母亲一起挨家挨铺找工作,但却没有着落。母子俩拖着满是血泡的双脚回到家中。终于,经过艰辛寻找,李嘉诚进入一个茶楼做跑堂。他把闹钟调快10分钟,每天都是第一个赶到茶楼,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即使是那样恶劣的环镜下,李嘉诚仍然利用短暂的空闲默读英语单词。
正是靠了这样一种学习精神,当年他生产塑胶花的时候,塑胶花行业正大行其道,大有带动香港工业起飞之势。然而李嘉诚却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途有限,于是转向房地产发展,全力拓展房地产市场,并在紧接着面来的房地产高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
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富豪级人物,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香港房地产最高峰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危机。1997年,他开始不断出售手上的物业,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把资金纷纷投于电讯、基建、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使集团避开了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重大打击。
在后来的几年中,李嘉诚调拨更多的资金发展高科技项目和电讯业务。同时,和记黄埔在海外的投资,比如加拿大的石油、英国的货柜和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也正一步步发展起来,这样的投资技巧完全是李嘉诚依据自己对全球经济走向以及各行各业基本趋势的认识而做出的。
李嘉诚在数十年的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调转企业经营的船头,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使自己的航船变得更加庞大和结实——正是依据这两点——他才能在巨大的金融危机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