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中黄村村大人众,土地广阔,为了便于管事,分为北渠南渠,各设渠长一人管事,其制历久,从水利碑文“盖自藩宪府宪县宪设帖定,官立水利印红簿□样二本,南北分执,其中条分缕细,罔不尽美尽□□看,至少道光年间已是南北管了,一直延续至1950年。
(二)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的水利事业而成立了三官峪水利委员会,派国家干部任主任、会计、技术员。三官峪灌区各村派代表讨论有关水利建设事项及浇灌土地的规章制度。各村又成立了分会,管理渠道的修理,浇地后的踩水,制度的执行等工作,水委会主任则裁决一切,监督执行。当年便订立了新的水规五章十五条三十七款,至为详细,并附有各村一渠地亩亩数,绘制灌区渠道灌溉图两张(附原件)。
1952年山官峪水委会为使全灌区灌溉分水更合理化,开始兴建砌石分水水平,改变过去活石堤分水,活石坝拦水的旧貌,免得猛水过时尖倒堤垮,洪水漫流,各渠得水无法控制,大水过后,乱石一滩,皂白不分,改为砌石分水平后,虽不能一劳永逸,至少过水时,眉目清晰,即或垮陷,有踪可寻,省得许多口舌官司,于此水委会聘请水利工程师单某某为之设计,设计时有两套方案,供各渠讨论,即尉村上干渠可在峪内得天独厚的满峪拦严用水处,其余各干渠均在峪口水平分水。
1、第一道方案二水平三分口,尉村下汧为南干渠尽西,西中黄汧焦彭汧为中干渠下干渠,居中,盘道汧为北干渠尽东,分水口大小按各渠的入渠的地亩数开比例计算,中口水流出一定距离后,在适当的地方再建中干下干两渠的分水平,仍以入渠地亩数按比例决定口的大小。这件事主要由中干和下干的委员们讨论,南北两干不参与,讨论中,中干委提出意见,认为下干素居下游,分水平的地平(渠底)应比中干高50公分,即两板水中干独吞,下干同意高30公分,即一板水全归中干,超过一板水下干就应该分一杯羹,中干坚持高50公分,毫不退步,因此第一道方案告吹,只有实行第二道方案。
2、第二道方案两分口,南干渠中干渠为一口尽西,北干渠下干渠为一口尽东,口的大小仍以土地亩数计算,北下两干怎样临番不说,南中两干浇地次序为当年轮番用水,夏至前八天至小暑节上午12时为中干渠用水期,小暑节2时后南干渠便堵塞退水口,直至尉村三公村土地浇完后,中干渠才有权用水,落于人后,不过中干渠有口阔肚大的地理优势,每年仍可以浇到土地,因为南北二干渠究竟渠道窄狭,容纳不了特大的洪水,以至每年都有破堤的现象发生,不管南干北干只要破堤,中干渠都可以吸到肚里浇灌土地。
水平既建,各干渠便已定型,于是各干渠便在自己的渠道内部着手整理,西中黄村鉴于每年特大洪水往往进村,使居民遭到水患,村庄的南部,院里进水,屋里进水,水上坑的现象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严重的房倒屋塌,受损失不少。如1930年洪水进村,冲塌北门坡,玉皇阁倒塌,沟陷丈余,交通断绝,灾情严重。故于1953年在堰东汧歪闸口处,另开防洪渠一条,将过大的洪水投于高堰汧,减少了进村水量,解决了不少问题,使洪水进村的现象大大地降低,但其后允许尉村吉家汧在龙王庙后开口,为扩大浇灌面积旱变水让尉村在老爷刀开个自行进水口,连用尉村贾家弯偷水口(此口历史上曾经张扶清胜诉掐掉)这三处实在给中干渠带来很大的隐患。(注:吉家汧原无口)
(三)1959年正当全县大开跃进渠时,汾城公社主任刘笃祥从跃进渠抽回中黄的民工,开始大闹三官峪,属中干南干渠的村庄一齐上马(北干下干也开始了),从水平以下,各干渠渠堤全部石砌,南干渠口为十二米,中干渠口也大幅度的上移,南中干渠由上而下砌石方在数千立方米以上,公社出资两万元,供购焦烧石灰用,于是在涧滩打灰窑三十多个,烧灰三十余窑,为砌石打好基础,南中干两渠渠口以下,均筑砌长石堤,南干退水口后,建起闭机两个,扼制水量,中干渠内部小碗口处,建石砌长堤一座,向东留两个洞口进东汧,其余全部归西汧干渠,西汧渠身拓宽,底阔八米。拆除头闸口,改建成五个小石墩,玄道口也改为小石墩,并成为第一跌水,至上拐弯,打通上拐弯直南而下,成为第二跌水。至韩家圪窝建第三跌水,干渠直达北膏腴村。
原先西汧至玄道口,有七座闸口,现头闸口拆除,三闸口有名无实,六闸口的地归五闸口浇,七闸口因堤毁作废,实际只有二、四、五三座闸口能浇地了。上拐弯原先拐弯的原因虽因南地势过低,不利浇地,如今打通拓宽,渠道跌进深沟,中黄已无用水的可能,所以当时中黄大队生产股长李佩珩在上拐弯闸口上方,跌水前开东南向斜汧一条,以分水解决南门外的土地浇灌。
这些新建工程的完成,已到1960年的春末,时间不久便进入汛期。工程尚未凝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便倾泻而至,从水平以上的洪峰水痕看,高达五米余,南北干渠内部又有起闭机阻塞,故而北干渠大小肘弯一起展开,南干渠上段堤全毁。所有洪水皆灌入中干渠,中干各支渠皆满,甚至溢堤,正所谓洪水滔天,人未到地,地已浇完,洪水直南而下,程公村沉入洪水之中,墙倒房塌,一片汪洋,再南边孝村、高家庄素无渠道,洪水便遍野横流,水深超过三尺,漫过村庄,进入村南深沟,高家庄大队的万头猪场的大小猪只,一头不剩的随水漂流而去,洪水既过,多处工程冲毁,尤以三道跌水因设计欠妥,尤其灰未凝固,使得片石不存,而两旁新挖土堤塌陷严重,蚀地多处,但此时尚在汛期高潮期。公社积极组织抢修,党委书记宋澜动员汾城市民,每人扛一块石头赴中黄支援。南门外张兰茂坟地的石碑坊,王举人雅致美观的四铭碑,在爆炸声中已成抢修跌水的石料,其后的几年里,下游地区也感到能沾光,便纷纷加入干渠组织,各村派代表参加干渠委员会,故此会成为常设机构,处理干渠水利事宜。
(四)20世纪70年代后期,因雨量减少,洪水也减少,下游地区因浇不到地而纷纷退出干渠,只剩西中黄村一个村了,西中黄村也难浇到地了。只有北四队偶尔能浇部分的土地。至1980年后,农业社解体,土地联产承包到户,水委会撤消,水权交镇政府管理。西中黄村再无滴水可得。近村周围渠道,便成为垃圾场所,有的段落堆积成山,有的段落填平堆放杂物,有的段落则为私人侵占,砌石建房成为个人永业。
二、水利的花工与摊销
解放前,渠设渠长,渠长由村民选举产生,资格必须有入渠地60亩以上,副渠也须在30亩地以上才能当选,任渠长后即须署理渠事,渠道内从口至尾,所有工程,该挖该堵,皆由渠长做主,每年每次洪水过后,都须全村民户赴渠口拾石整修,渠长勘查后分段包工,锣下定音,承揽工程,至秋后结算,总计全年花工,由入渠地亩均摊(西中黄村入渠地亩3600亩)按户结算,多得少补,无人拖欠,名为消夫,3至5天结束后,村长请渠长及渠里办事人员赴宴一次,以示酬劳,下年或另选或连任,根据情况决定。
解放后自水委会成立以来,每年浇地又加收水费,水费归水委会,由水委会支配,水费标准每亩征收0.5至1元,浇一遍收一次,在允许的情况下浇两次收两次。重浇即要罚款,每次发水浇地后,渠长会计带一两个杂役工人,逐渠逐块查看,一块地浇到八成以上,即在进水口处,撒灰一点,表示不准再浇,水费只收八成。如果浇地不足八成,不撒灰点,表示还可用水,这次按实浇亩数收水费,下次再浇,再收水费,执行非常严格。集体化后,渠上用工,由生产队派出,水费亦由生产队结算,个人再不需操心了。1980年后,生产队解体,土地联产承包到户,水委会撤去,权利交由镇政府处理,从此渠道无人管事,镇政府每年向大队要3000元水费,再往后,地不见水了,水费也不收了。
三、渠道水系说明
中黄渠俗称一渠三枢纽九龙口,即一条干渠三个枢纽工程九条支渠口,分述如下:
中干渠从渠口至大碗口因两旁皆为尉村土地,数里内无地可浇,直至大碗东分母子汧,汧口有毛渠一条,浇堰壑地数十亩土地,现筑通石堤可浇头闸口土地,母子汧中段有汧口痕迹,但汧两旁地势过高而作废了,再东至关闸口,分为南北二桥梁汧,浇地次序先南后北,南桥梁汧南行折东再折南,到大桥归于东汧。北桥梁汧向北再东折,过小桥东南向归十一沟,退于焦彭汧。干渠南行到小碗口,分为东西两汧,东汧东行至大桥与堰东汧分水,堰东汧南行至歪闸口,正南入防洪渠投高堰汧,东南行至三官庙合羊头汧水过集上至城北门,转东城壕归东南角魁星楼汧。东汧再东行至木桥闸口,南分羊头汧,南行至三官庙合于堰东汧,东汧北行至十一沟。东汧再东行便进入北中黄地界,西汧南行到玄道口,又东南向分高堰汧输入阁老汧,另一条转角楼汧已没,西汧再南行至上拐弯东行合于阁老汧,再于东西还水汧分水,还于南门外正南汧,至程公村,西汧过上拐弯进入北高一地段,村内水出南门归狼头河,合于魁星楼汧,流向南中黄。
四、古俗六月六日祭汧
大雨骤降,山坡不蓄水,便引发山洪暴发,山洪携带着山坡的枯枝腐叶,牛羊粪便以及山坡表土,顺着河谷,从峪口倾泻而出,灌入农田,每次浇地后,淀泥均在寸余厚,部分深者淀泥可达三寸以上,一犁犁不透,其中含的腐殖质丰富,不用施肥,便肥沃非常,每年都会有个好收成,因而农民视洪水如生命,但农民头脑中存在迷信,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神管,龙王爷管水,对龙王爷就非常崇拜,各村的渠口都建有龙王庙,为祈求龙王爷多降雨,多发水,多浇地,每年的农历六月六,由渠长率领全村官人百姓代表等人,敲锣打鼓,抬上供品郑重其事的到渠口龙王庙祭祀。礼仪非常隆重,焚香敬表,三拜九叩,嘴里还念念有词,祈求保佑,仪礼完毕,便将供品中的猪头埋于汧中返回村庄。有时祭祀人未返回或刚返回村庄,大水便随后而来,人们便会欣喜地说:龙王爷真灵,吃了猪头便发水酬谢人民。
五、三官峪水委会
1949年以前洪水浇灌,渠道整修,花工消夫等工作皆系各村村民自己办理,自设机构,政府不参与管理,只有两村发生了纠纷时打官司,政府才予以解决。解放后政府派专职人员管理,成立了三官峪灌区水利委员会。为常设机关,治理灌区的有关水利事宜,水委会成立伊始,机关设于西中黄村张兰茂窑院,在北窑内办公,延续十余年,直到集体化后的1963年,大队才指定地点,于北门外春秋楼西侧,建北窑两孔,西房五间,落成后即搬迁于此办公作为定址。
水委会成立后,即为灌区做全面的规划,1950年召开了全灌区各村庄的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新的水利规章制度五章十五条三十七款(附本节之后),内容充实,全面详细,并继续扩展新的能浇的土地面积,使更多的土地受到实惠,但水委浇地有三条基本原则:先原有后发展,先上游后下游,小水集中大水分散,免得后发展的而靠上的旱地与原有的入渠地争水;很小的水几家分浇,谁也浇不好,影响了浇地,浪费了水源。
1952年又将峪口活石分水改为坚固的砌石分水平,使各渠都能相对的受益,水平以上的工程由水委会负担,水平以下的工程由各渠自己负担,1960年又购买了起闭机四台,南北干渠各两台,款项由水委会负担。1967年又将平底水平改为陡坡水平,分水越趋合理。
每年每次洪水暴发,水委会主任干部一齐出动,巡视渠道,解决临时纠纷,制止违规操作,贯彻水规的执行,确实付出了辛勤艰苦的劳动,功绩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