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调伏烦恼就是要训练自己的念头,修理自己的念头,把握自己的念头,改造自己的念头,通过各种方法,改造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听话。如果你把念头改造了,你的世界也就改造了,圣贤与我们的差别就是在念头上的差别。
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观察自己的念头呢?
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还是不善。如果是不善,那就迅速把它停下来;如果是善,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坚持正念,不为烦恼所动。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先观察这样做对自己、对他人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话,那千万不要做。例如,如果我们在周末时想要去参加某个活动时,就要仔细地抉择:“我今天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该活动既能利益自己,又能使他人也得到好处,不管结果怎么样,应该将此付诸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想去只是想和大家一起做些无聊的事情,那自己最好不去,还是应该稳重地坐在家里,没有必要随烦恼而转。”
我们的念头瞬息万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在对你指挥的时候,还要看动机好还是不好。动机好的话,则要尽心尽力去做;如果动机不好,要立即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心里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不好的念头,如果听从这些念头,后果将会非常可怕。
尤其是,当知道自己的恶念后,应当及时地制止,像一棵树那样牢牢地抓紧大地。树不容易被风撼动,我们的心也不应该随烦恼而转,犹如大树或者山王一样,各种引诱都拿你没办法。有些人就没有控制能力,他人一说“我们到别的地方去”,“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看电视?”“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一些娱乐的场合?”“啊,对对对”,这样去完了以后,当时可能迷糊不知道,但后来这种忧患会逐渐出现的。
柏拉图说,没有审查的生活,便不值得拥有。观察我们的心念,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审查。
仔细地审查一下你的心念吧。
幸福随身听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〡法国小说家,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4.大智慧破败一切
面对一切,如如不动,就是人生的大智慧,也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能够看破事物的真相并放下。
面对形形色色的事物,首先要对它生起正确的见解。在心中明明白白地观察、觉知它的本质,它的现象,它所处的类别,它的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事物,并让自己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在这种觉知的状态。当你能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觉知的状态时,你就已经看破了觉知的对象;而当你觉知的当下,你就已经放下了。
因此,看破和放下需要对事物正确的见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心长时间地处于这种正确的觉知状态,否则,根本谈不上看破事物的真相,更谈不上放下生活的烦恼。
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时期僧人,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笑口常开,矮胖大腹,常挎一布袋,据传是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有一首著名的偈子:“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相传,每当有人遇上烦恼去问布袋和尚时,他就把扛在肩上的布袋往地下一放,一些人因此而开悟,烦恼顿消,极个别人因此大彻大悟。
布袋和尚放下袋子的深意是叫人用正确的见解看破心中的执着,并在当下放下它,正如只有将肩上的担子放下人才会轻松一样,人只有将心中的执着看破、放下,才能真正解脱。我们之所以不得解脱,痛苦不堪,就因为对于过去的、现在的或是将来的功名利禄执着于心,心中看不破,放不下,念念不忘,尤其是对于过去给自己带来过欢乐的事情更是迷恋;而当这些事情不复存在时,失落郁闷、压抑痛苦之情便油然而生。
因此,“放下”两字说起来容易,然而做起来却很难。任何事情看不破,则放不下。
有一些人,虽然表面上说已将万缘放下,已然看破红尘,但其实不过是故作潇洒而已。许多事情他们根本没有看破,更别说放下了。
认识小区附近的理发师,因为总是找他理发。从3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当然说认识也是一般地认识,他这个人是有正式工作的,只在业余时间理发。
他的工资也不少,可是不够用,现在主要是供儿子念大学,在以前他把钱都用在恋爱上了,他离过两次婚,每次理发我都问他又结婚了没有。上一回我又问,他居然说:“看破红尘了,再也不找了。一个人过好,比啥都强。”
“你才45岁,怎就能看破红尘呢?”他不回答我,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根本看不破,红尘是那么容易看破的吗?多少修行人隐居深山数十年为的就是看破红尘并彻底放下,他在城市里从来没有修行过怎么就能看破了呢?
他业余时间只做两件事:理发或跳舞。理发是为了多挣点钱,跳舞是为了有个消遣。我对喜欢跳舞之人没有什么偏见,但我觉得他的跳舞心态肯定与他人不同,因为从这一点上看出他还是没有“看破”。因为如果你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那么紧接着要做的事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对世间事物的分别,放下对男女之情的执着,放下对生活的诸多妄想,放下不切实际的名利之心,放下欲念,放下牵挂,放下担忧等。而已经看破红尘的他的所作所为与以前根本没有两样。
在和他的聊天中,我知道他曾经受过女人的伤害,在他的描述中,他的前两位妻子凶猛似老虎。可是他的行为也像歌中唱的那样,这两只老虎会吃人,但别的老虎还是很可爱的。他怎能放下,所以说他还是看不破,他所说的“看破红尘”只能是笑谈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理发师那样“看破红尘”的人,我上初中的时候,高三补习班里有一位师姐因为被男友抛弃自称“看破红尘”,不上学到五台山当了尼姑(听说苦苦央求了3个月才实现)。那年她19岁,10年后被寺院里除名了,因为与别人有了孩子,她是抱着孩子回到老家,最后找了个光棍嫁了。也许当她被男友抛弃的时候,她突然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痛苦的,所以她想放下红尘,决心放下,当尼姑的目的,就是为了放下****。但她的这种“放下”并不是真的看破、放下,她没有建立起对爱情的真正的正确的见解,只是一时沮丧而做出的情绪化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的改变,她又将****拿起来了。
第二,放下之后,能够迅速把握当下的现实并作出正确的应对。
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当你有了正确的见解并能长时间地处于这种见解时,看破和放下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看破、放下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要做了。相反,看破、放下之后,要在无执着中轻松自如地把握当下的外缘,利用好各种条件,作出最正确的应对策略。
如果你不能在无执着中把握外缘,必然是在情绪的诱导下把握外缘,那么你的应对策略必然会出现差错。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少时素有才名,兄弟五人并称“马氏五常”。
当刘备由荆州入川时,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备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但刘备对马谡却不以为然。
刘备伐吴失败后,郁郁不安,临死前看到马谡后,惴惴不安地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但诸葛亮并没有将刘备临终前的“随口一说”放在心上,仍以马谡为心腹。建兴三年,诸葛亮征伐南中少数民族武装,作为参谋的马谡定下攻心之计,诸葛亮很赞同,此计最终取得了成功。建兴六年,马谡又随诸葛亮北伐,为中参军。北伐刚开始,蜀军取得了很大的战绩,西北三郡已经平定,诸葛亮开始出军向祁山,此时马谡自告奋勇为先锋驻守街亭,以王平为副将。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但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将王平苦劝:“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王平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都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扬扬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词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北伐失败。
很明显马谡的才华是很高的,但他可能只是一个好的参谋却做不了大将,因为他缺乏看破、放下的心灵修炼,缺少诸葛亮那种“宁静致远”的功夫,不能在无执着中将自己的聪明才华尽情发挥。一旦面临大场面,他的各种不良情绪就会生起,无法形成正确的策略。
刘备对他的评价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确是非常传神。言过其实,说明本人面对外缘心中无法平静,总是被现实激发出自负、傲慢等不良情绪,进而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不能自已,做出愚蠢的决策。而马谡在街亭用自己的行为解释了什么叫“大失平生水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我们要力避马谡的这种错误,但他的优点却要学习。他的优点非常明显,那就是在诸葛亮的笼罩下,能够很快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找出其关键点,制定恰当的应对策略。
第三,放下、看破、分析形势、作出对策的过程要迅速、灵活、一气呵成。
如果你能在无执着中分析现实,总能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但应对的时间拖得很久,犹犹豫豫,在关键点上狐疑不定,也是不行的。
任何事物——不管是外界环境的变化还是内心情绪的变化,都有一个过程,要想对它们作出改造,必须善于抓住那个极具时效性的关键点,迅速作出决断,但这并不容易。
正常的情况下,当等待许久的时机出现时,心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无法看破和放下的人会觉得害怕、不安,心里很慌乱。有些人不信这就是事物的关键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许多人感觉很害怕,不愿意承担,觉得还是再等等好一点……反正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反应——不适应。
在大家都不适应的时候,最好的时机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时机可以说是天底下极为稀缺的一种东西,它如同昙花一样一晃而过,存续的时间极短。一旦错过,它的意义就已经不复存在,甚至已经演化成了一个陷阱。因此,智者对时机从来都是非常敏感的,绝对不会将其白白浪费。
麦当劳作为全球价值品牌最高的餐饮品牌,在与老对手肯德基的对抗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然而这个放之海外皆准的“定律”却在中国被打破。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肯德基比麦当劳提前布局中国,一下提前了5年。
1987年11月,肯德基率先打入中国市场。此时中国国门刚打开不久,汹涌的商机开始出现,但许多国外公司都处于观望阶段,并不敢真正地进入中国下手投资。肯德基的大胆、善于抓住时机的特征显露无疑,它小心翼翼地在中国扩展自己的地盘和知名度,在中国几乎成了美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直到1992年,麦当劳才跟随而至。但在一个全新的市场里,它与肯德基的排名已经发生了倒转,这个倒转一直延续了20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
这就是时机的力量。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在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我们都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当时机还没有来临时,要耐心地等待,不妨适当地放低自己;当它已经来临时,要迅速抓住,集中大部分资源在它上面,这样的人生必然有巨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