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并非奥林匹斯山众神,坚不可催。就如同古罗马废墟上的那尊两面神,非理性因素常常在他们抑制之外偶然闪现,故聪明的人应该看到这一点,适时的把握住,让它成为登云梯,垫脚石。
10.不可将喜好示人
下面讲一个郑板桥贪口腹而被人骗索字画的故事。
郑板桥的诗、书、画名重一时,弃官回到扬州以后,卖字画的收入成为他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他性情直爽,为人风趣,不拘小节,鄙视流俗。因为求书求画的人很多,他讨厌那种虚假的客套,矫情的做作,干脆写一张润笔条例在墙上: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3两,书条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笔条例定下来了,但也有例外。郑板桥最喜欢吃狗肉,如果有烹一碗香喷喷的狗肉送给他的,他会作一幅小字画回报,不收润笔钱了。
郑板桥卖字画还另外有一条原则,即不落上款。如果他在字画上为你落款,即写上你的字号,称作某某兄或者某某先生,那就是他对你印象极佳,刮目相看了。
扬州有一个盐商姓王名德仁,字昌义,拥资数万,阔绰豪奢。他富极无聊,也想附庸风雅。他知道郑板桥最不喜欢那些豪绅巨贾,与他结交,根本不可能,即使出润笔费,郑板桥也未必会卖字画给他。他只有辗转托人购得了几幅,但终因没有上款,总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他想了一个计策。
郑板桥喜欢出游,常常流连山水,乐不思返。一天他游到一处地方,时已过午,有点饿了。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寻声走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刚走近茅屋,一股肉香便扑鼻而来,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须眉尽白,道貌岸然,正在危坐弹琴,旁边有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郑板桥禁不住垂涎三尺,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回答道:“世间百味惟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一个知味者。”郑板桥深深作了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说:“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无伴,辜负此大好风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郑板桥对坐大嚼。
郑板桥非常高兴,肉饱酒酣之余,他想用字画作为酬谢。见老者四壁洁白如纸,但又空无一物,便问:“老先生四壁空空如也,为何不寻些字画来挂?”老者说:“书画雅事,方今粗俗者多,听到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不知名实相副否?”郑板桥说:“在下就是郑板桥,为先生写几幅如何?”老者大喜过望,赶忙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笔,于是郑板桥当面挥毫,立成数幅,最后老者说:“贱字‘昌义’,请足下落个上款,也不枉你我今日一面之缘。”郑板桥听了不由一愣,说道:“‘昌义’是盐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与他同号了?”老者说:“我取名字的时候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而不是我与他同字,况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清,浊者浊,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见他说得在理,而且谈吐不凡,于是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谢告辞而去。
第二天郑板桥一早起来,想起昨天吃狗肉一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到盐商王德仁家中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字画悬挂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原来这个王德仁早就打听清楚了郑板桥的饮食起居,习性爱好,以及他经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请了一位老秀才,花了几个月等待的时间,才抓住了这个机会,让郑板桥上当受骗了。
郑板桥因贪食一口狗肉,被富商所利用,肚子里闷着一口气,后悔也来不及了。不过吃亏上当也就这么一回,下次他也会学聪明,再不为一点狗肉而被人利用了。
点评:
此文可以两方面来分析。一则郑板桥因贪食狗肉美酒而误上巨富的当实在可惜,看来酒肉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还是少饮为妙。二则王德仁巧用郑板桥喜狗肉的嗜好,而骗得郑板桥落款字画,可谓机敏过人,乘虚而入。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要把握自己的喜好,不要为人所利用;另一方面要善于研究他人喜好,为我所用。
11.牢骚太盛防肠断
须知人常口出怨言,往往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得失看得太重,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的缘故。一个人总是把眼光盯在自己身上,患得患失,把眼前的利益看得过重,而不知道还有长远的利益,对一时的利益损失就无法忍受,口出怨言,大发牢骚,其实于事无济。人应该忘记自我,忘记得失,忘记金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不满意的地方了。“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应该知道,当你有不满足之情的时候,已经是有了贪欲,有了这种对名利地位的贪欲而不能自制时,要忍耐。如果有了一番成就,有了一番事业,仍然不知足,希望自己再上一层楼,去做更多的事,这是好的;但对已有的不满足,常有怨言,巴望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利益,那你自己已经得到的也会丧失。
人心向往的东西太多,而能够得的东西又太少,这样,又怎么会没有不满足的言论表现在他的话语中,不满足的神色和怒气表现在他的脸上呢?故此晋人刘伶在《酒德颂》中说:“如果不考虑任何东西,就会非常快乐。”也就是说无欲则刚,就不会产生怨恨的情绪了。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顺境,所以总是接着出现逆境;事物也不可能总是处于逆境,所以又接着出现顺境。懂得这个规律,也就能够克制自己对于所处境况的埋怨,而能安心从事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不去妒嫉他人的显达,而怨恨自己的命运了。
西汉人扬雄,曾写《解嘲文》寄托自己的思想。其中假托一个人嘲笑自己,然后自己来回答他的提问,所以叫“解嘲”,实际上是讥刺当时的社会,发表一些感慨而已。文章中写道:“地位太高的人会危及到整个家族,能够安贫乐道者方能保全身家性命。”杨雄讲的何尝没有道理?
还有西汉杨恽,字子幼,为人重义而轻财,廉洁奉法,大公无私。汉宣帝时担任光禄勋。当时,太仆戴长乐向皇帝上书告发杨恽,说他常有怨言,因而将他免了官,贬为老百姓。杨恽回家后置办产业,并用治理财产来消磨时光。他的朋友杜会宗给他写信时说:“大臣被罢免了,应当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做出可怜的样子,不应当置办产业,和宾客来往,在社会上获得声誉。”杨恽心里很不服气,向他回信说:“我自己认为我确实有很大的过错,行动上有欠缺之处,应该一辈子做一个普通农夫。农夫劳作很辛苦,但在年终时举行祭祀活动,杀牛宰羊,喝酒来犒劳自己。酒醉之后,抬头望天,手中击罐,口里呜呜地唱着曲子。”有人给皇帝上书告发杨恽,说他生活奢侈,没有悔过之意,日食这种灾象的出现,是这个人造成的。于是皇帝下命令将他收审,以大逆不道的罪行将他腰斩了,他的妻子和儿女被流放到酒泉。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皇帝的怀疑和他人的不满,还不知道隐忍,招摇于世,对别人的劝说不服气,也是一种怨恨的表示。最后由于不忍怨言,害得自己家破人亡。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