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昙花一现
1.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与雕塑
兴盛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到18、19世纪之交已经攀上了它的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鼎盛期的庄严肃穆、优美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的巴洛克和罗可可的风格。新古典主义远远超出了17世纪的传统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典美为典范,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新古典主义画家尊重大自然和追求真实,因而采用一种纯净而简洁的形式。可以说,对同情的敏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废墟的偏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最主要特点。
新古典主义建筑提倡简洁和理性的规则。在建筑中寻求合理性,力求厅室设置新颖、比例合理、形式简洁、各部分对称及轮廓和外表有相当的光洁度。而且采光充足,布置典雅、优美。喜欢运用多利亚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复合式柱式被取消。另外,新古典主义建筑从整体概念看,装饰不占主要地位,即使有也极为朴素,色彩在整个建筑结构上或是全部取消,或是仅在一些不重要的局部被采用。全白色的表面是最为常见的。在园林建筑方面,出现了纯粹对古代的模仿或者表达对古代的向往的一种梦幻式虚构的式样,或设计成完整的,或设计成遗址废墟状,在当时颇得人们的欢迎。
意大利早期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路易基·旺威泰里晚年的一些建筑中,如在卡塞塔花园建筑中所采用的质朴的乡村化、为使简洁和对称而突出平面和线条的感觉的做法。梵蒂冈博物馆是罗马新古典主义建筑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这里,西莫奈蒂修建了希腊十字厅、圆形大厅和缪斯厅。他在建筑设计中直接从古代建筑中借鉴设计样式。这是一座两侧带拱形结构,顶部为穹隆结构的圆形大厅。
人民广场及其靠近频齐安小丘的平台是罗马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最大成就,也是城市规划方面的重要典范。这个广场最后的设计稿是丘塞佩·瓦拉迪埃完成的。其综合体在对称结构方面表现了非凡的一致性。因为这种结构界定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其中央树立着一尖顶方碑作为标志。
在威尼斯地区,帕拉第奥传统的力量比较强。乔瓦尼·斯卡尔法罗设计的西梅奥奈·皮科罗教堂,其前厅较多地采用了罗马万神庙的形式,受帕拉第奥形式影响较小,预示着新古典主义的形式的兴起。在巴比底,曾在旺威太里门下学徒的丘塞佩·皮埃尔马利尼被任命为王家高级建筑师。他于1773年建造了王宫,1776-1778年在米兰建造了阶梯剧场,在蒙扎修建了王室行宫,采用了高柱础的单柱式设计,外加壁柱式和柱式假门廊。皮埃尔马利尼还有最成功的一件杰作是米兰贝尔乔尧索宫的外立面。
在意大利的其他地区,在受新古典主义式风格影响的建筑师中还有:费狄南多·帮西诺尔,他曾经按照古罗马万神庙的形式设计了富丽典雅的都灵圣母院。还有加斯帕雷·帕欧雷蒂,他是托斯卡纳新古典主义建筑派的首领,他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生。托斯卡纳另外还有一个建筑师叫安东尼奥·尼高里尼,活跃在那不勒斯地区,他为那不勒斯城设计了圣卡尔罗剧场。在艾米利亚,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可能要数尼高拉·贝托里,他设计建造了帕尔马的王家剧院。在意大利南部地区,追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师有威南乔·马乌里亚、有法国籍的建筑师雷昂·德富尔尼、基昂·巴蒂斯塔以及后来的多米尼科·罗法索·皮埃特拉桑塔等建筑师。
意大利的雕塑家对新古典主义理论家温克尔曼的艺术观点感悟颇深:希腊雕刻的普遍而主要的特征存在于姿态和表现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之中,希腊雕刻家的基本法则是去表现诸神和英雄的脸庞和形象,他们摆脱了依赖于知觉的万物,摆脱了内心感情的激动,他们的知觉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魅力永存的希腊精神,使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在艺术创作中,把形象当做理想美的化身,把它们表现在静穆之中,构图时避免任何流入戏剧化和过分夸张的倾向。
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不仅是意大利,也是整个欧洲新古典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新审美观最重要、的阐述者。他是欧洲艺术世界最重要的雕刻家,他的作品和人品是当时每一位雕刻家学习的典范。卡诺瓦来自穷乡僻壤,即威尼斯的波萨诺小镇,这个地方向来就以伟大画家多于雕刻家而著名。他的早期作品全是巴洛克风格的,但《德修斯和米诺陶》却体现了他的新艺术观。在这幅作品中,雕刻家没有表现激烈的搏斗,而是表现战斗结束后德修斯以胜利者的姿态坐在半人半马怪物米诺陶的身上沉思的样子。此作品中的群像似乎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光滑、冷漠的表面,理想化的人体,还有英雄的脸型都说明作者研究过古典雕刻。当然,这件作品是在古代精神的启迪下创作的,其设计和主题构思具有很大的独创性。它也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
卡诺瓦早年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18世纪80年代蜚声国内外,当时主要在威尼斯、罗马工作。卡诺瓦于1810年被选为罗马圣路加学院院长,由于拿破仑曾经称赞过他的艺术才华,这使他的声誉更高了。他的早期作品受巴洛克的晚期风格影响,艺术形式典雅、庄重、简洁,多表现古代神话题材。他的名作《丘比特之吻》虽然也是遵循古典主义原则,但却不泥古不化,很有几分新意和生活情趣。他的另一幅代表作《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是用大理石制作的,很有艺术特色。卡诺瓦的艺术曾给巴尔特里尼和丹麦的托尔瓦特森等人以有力的影响。
卡诺瓦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教皇克里门特十三世设计的墓,证明他的声望与日俱增了。作品表现了教皇跪在一块石头上祈祷,旁边站着两只哭泣的狮子,一个带翅膀的守护神靠在熄灭的火把上,而象征宗教的形象则站立在它的对面。这是把古典主义的对死神的拟人化与新古典主义喜爱的手法融合在墓室艺术中了。
卡诺瓦的群像雕刻中最著名的是《赫拉克勒斯和利卡斯》。此作品选自希腊神话,利卡斯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仆人,他按照女主人得伊阿尼拉的吩咐把染有毒血的长袍拿给赫拉克勒斯,使他穿上后全身像着火一样难受,他在愤怒中抓住利卡斯的脚,把他摔死,利卡斯死后变成岩石。作品表现的正是赫拉克勒斯要摔死利卡斯的那一瞬间的情景。卡诺瓦于1796年完成了石膏像,大理石像直到1815年才完成。作品中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紧张气氛完全包含在单纯的轮廓线之中,显得很有艺术张力。
卡诺瓦深受新古典主义评论家、理论家及艺术家的厚爱,包括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达维特等画家,也在法国为他宣扬,1802年拿破仑邀请卡诺瓦访问法国,并请这位当代最伟大的雕刻家为他塑像。卡诺瓦怀着对拿破仑既崇敬又不满的矛盾心理为拿破仑做了二座巨大的大理石裸体像,把拿破仑塑造成既是胜利者又赐予人们以和平的战神玛尔斯的形象,虽然拿破仑一直对卡诺瓦把他塑造成裸体的雕像迷惑不解,雕像还是珍藏在巴黎卢浮宫。此外,卡诺瓦还为拿破仑的妹妹制作了半裸的手中拿着金苹果的斜倚肖像,这似乎象征着争论金苹果中获胜的维纳斯。这是一幅极为出名的雕塑名作。
卡诺瓦以古代神话为题材的作品还有《丘比特和普赛琪》(巴黎卢浮宫)、《波修斯》(梵蒂冈)。18世纪末,整个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和欧洲三位新古典主义著名雕刻家中卡诺瓦是最负盛名的。在雕刻艺术的技巧和情感方面,卡诺瓦比乌桐和特瓦尔德逊走得更远。
罗马的新古典主义雕刻家还有基塞普·安基利尼,他创作了许多同时代名人的半身像,包括温克尔曼和麦斯塔西奥等人的像,都很有特点。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卡诺瓦有许多追随者,他们都对新古典主义雕刻非常着迷,也或多或少地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大卫在罗马经过11个月的努力之后完成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不仅是新古典主义登峰造极之作,而且对罗马画家也有极大的影响。在罗马仅次于达维特的重要画家是梵杉卓·卡穆契(Vincenzo Camuccini),他的作品《恺撒被谋杀》和《维吉尼亚之死》中既表明了他对达维特艺术的热爱,也表明他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倾向。虽然后来他还是回到了保守主义的怀抱。另外,基阿尼(Felice Giani)在罗马的许多宫廷中都留下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壁画和饰带。基阿尼的追随者不仅是收藏家、还从事版画创作,他的版画风格通俗、预示着浪漫主义运动曙光的到来。
在意大利,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中心,除了罗马还有米兰。米兰的主要新古典主义画家有安德里亚·阿皮阿尼(Andrea ADpiani),他是拿破仑的御用画家,拿破仑很崇拜他,他为拿破仑画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他在米兰皇宫中画的壁画颂扬拿破仑的功绩,可惜部分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肖像画是他更为成功和更引人注目,而且有些还带有浪漫主义倾向。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画家还有多米尼科·皮勒里尼(Domenico Pellerini)、威尼斯的基塞普·波萨托(Giuseppe Borsato)、塞巴斯蒂阿诺·桑蒂(Sebastian。Santi)、佛罗伦萨的皮埃罗·班维奴蒂(Pierro Benvenuti)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的柯斯坦卓·安基利尼(Costanzo Angelini)等,都是达维特及其新古典主义艺术的摹仿者。
当法国资产阶级独占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后,民众并没有得到什么“自由、平等、博爱”,他们虽然在革命中打碎了封建的枷锁,但却戴上了资产阶级****的镣铐。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在政治上,它是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在艺术上,它是对法国古典主义官方学院派的反抗。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在艺术上也为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的结果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而浪漫主义运动却正是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结果——资产阶级****——普遍感到失望的反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Romance)一字,意思是指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
“浪漫主义”这个名词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有不同的涵义。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科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比如,在德国主要反映在诗和音乐方面;在英国主要反映在诗、小说和风景画方面;在法国则反映在绘画和雕刻中。
浪漫主义艺术与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是针锋相对的,主要表现在:纯理性和抽象的描绘与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的对比;类型的、一般的表现与个性化的表现的对比;推崇古人之法与热情奔放的自由描绘的对比;强调素描和雕塑般的造型与强调饱满色调和流畅奔放的笔触的对比。浪漫主义的先驱是法国的普鲁东、格罗、籍里柯及西班牙的戈雅,德拉克罗瓦则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吕德是浪漫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在意大利的回响可以A.丰塔内西为例。丰塔内西善画风景,是法国画家柯罗的挚友。他的绘画受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追求色彩的鲜艳和色调的丰富性,然而因为深受意大利美术传统的影响,他的绘画中有一种难得的古典神韵,这种将古典艺术的荣光与浪漫主义的自由奔放结合起来的艺术,的确为当时的人们所欣赏和交口称赞。因为浪漫主义艺术在意大利的影响面并不大,而且周期也不长,也可以说,浪漫主义对于意大利璀璨而渊源流长的艺术传统而言,也只能说是昙花一现。
第二节 意大利的现实主义画派
18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经济落后和政治上失去独立地位,它在画坛的辉煌年代早已失去。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争取独立、统一和自由的民族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以及法国画坛的影响,意大利的绘画也出现了复兴的机运。那不勒斯的多米尼科·莫雷利(1826-1902)便是意大利绘画复兴的先驱人物,他是反对学院派的浪漫派画家。稍后有安东尼奥·曼西尼(1852-1930)和佐西贝·尼提斯(1846-1884)等著名画家,其中尼提斯是意大利风景、中产阶级室内景致和当代都市生活的画家。他生于巴勒达,学艺于那不勒斯,1863年被驱逐出境后来到佛罗伦萨,1867年迁居巴黎,重点研究风景画。他与马奈、德加过从甚密,并参加1874年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展,1879年又进行蚀刻画和粉画,他的故乡巴勒达画廊收有其作品190幅。曼西尼是罗马人,在那不勒斯跟莫雷利学画时显露出风俗画、肖像画天分。他偏好厚涂色彩,笔触洒脱,色感鲜明,熠熠发光的画面超越了他的老师,这种特色可以从他的代表作《贫穷的学生》可以看出。
聚集在佛罗伦萨的马奇奥里画派是19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画派,主要活动在1860-1880年间,其宗旨是反抗学院派的所谓纯正主义运动的影响,主张艺术要生动真实地表现社会,它代表着欧洲现实主义一个次要的但有独创的方面。马奇奥里这一名词最初见于《意大利******》,是用来讥讽1862年一些画家在佛罗伦萨促进会上展出的户外风景画。这些画家自称他们的画为马奇(Macchia),意思是色彩斑痕或斑点,因为这些画是以突出明暗对比的色块组成的。这些画家早在50年代中期就在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咖啡馆集会,他们中间许多人都和法国巴比松画派有联系,热衷于柯罗、特罗扬和库尔贝等艺术大师的艺术。
这个画派富有才华的画家们,后来在现实主义的感召下,选取了自己的故乡或最熟悉的地方,反映他们所热爱的世界,从事风景画或风俗画创作。他们崇尚自然,强调直观印象和真诚,排除文学题材,积极探讨有个性的斑痕及笔触的绘画效果。他们这种在美学上的新认识,以一种强劲的势头,促使艺术回到了生活真实。
风景画家尼诺·科斯塔(1827-1903)是这个画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个狂热的爱国者,虽然在1858-1870年他不得不流亡佛罗伦萨。他同法国、英国的画家有很深交往,他在艺术上反对学院派的垄断。帖列马柯·西诺里尼是马奇奥里画派的中心人物和艺术评论家,他是第一批探索斑痕画法的画家之一。他提出了艺术要和时代适应的要求。1861年他走访巴黎,对巴比松画派的柯罗、德拉克罗瓦及库尔贝的艺术情有独衷。他受哲学家普鲁东的启迪,在《凶暴女疯子的牢房》等作品中显露了他对社会改革的兴趣,这一点很受德加的推崇。他创作了许多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绘画,随后又转到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他最有意义的风景画是描绘贫民窟的作品。
塞拉菲诺·蒂沃利(1820-1892)早在1855年从法国参加国际展览会归来,就把法国绘画的发展情况和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带给了这个被称为马奇奥里的艺术团体。他喜欢画日光、山野、农舍的白墙和家畜,以即兴简约的笔触和色彩斑点,来研究色调及明暗对比。他在艺术上深受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他的风景画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出生于威尼斯的阿巴蒂(1830-1864)曾在那不勒斯工作。他1860年才到佛罗伦萨,他对风景和修道院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深沉和强烈的忧郁感,他的这些绘画可以说是马奇奥里画派最好的绘画作品。雕刻家兼画家切乔尼(1836-1886)曾戏谑地把米开朗基罗咖啡馆的集会场景加以描绘。他的最大的贡献在油画和评论方面。他说:“真实是从色斑的明暗度产生的,二者都按其相对关系来衡量而产生其效果。每一色斑中,这种关系是双重的一明度和色相……色相是永远不变的,光线(只)能影响它……因为阴影的作用像一块纱,而不是一块布。”这一视觉现实的基本原则,是这一集团在鼎盛时期的中心主旨。
这个画派最突出的人物是乔凡尼·法托利(1825-1908),他最初在佛罗伦萨学画,后参加了意大利独立战争,失败后加入米开朗基罗咖啡馆的反学院派的行列。他从1859年开始画第一张用色斑技法画的士兵——《仿照马岩塔的意大利军营》,这是他众多写实的、反虚饰的战争场景中最早的一幅。法托利发明了在风景画中快速的色调对比和耀眼光线的处理手法。他擅长风景、田园生活画,也画军队生活的图画,他画的动物和郊外农舍风景有一种冥想宁静的特征。他的肖像画《原配夫人肖像》、《阳光下的黑马》、《艺术家的女儿》等,形象综合简约、轮廓鲜明,呈现出一派独有的风格。
马奇奥里画派于1880年以后逐渐失去了使它结合一起的热情和探索实践的一致性。加上成员的离散和相继离世,终于趋向解体。作为一个爱国的现实主义画派,他们的作品描绘了时代的生活,创造了一种色彩极其简约、明暗对比十分强烈的综合的绘画风格,在深化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某些方面确已鞠躬尽瘁了。而且,这个画派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国际艺坛的肯定,在意大利也没有得到很大的回响,不过今日的艺术评论家认为他们是最重要的19世纪意大利画派。
第三节“农民画家”塞冈蒂尼
南欧的意大利,虽然一度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但后来又回归到传统的道路上来,能够赶上新潮的著名画家,这时大概只有塞冈蒂尼。乔凡尼·塞冈蒂尼(Qiovanni Segantini 1858-1899)是19世纪末意大利画家中影响较大的,他是描写劳动人民和乡村景色的现实主义画家。因为他的作品经常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故而有“阿尔卑斯山画家”之称。他的作品把象征主义的内容和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技法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塞冈蒂尼出生在奥地利南部蒂罗尔附近的阿尔柯镇,此地紧挨着意大利的边境,因此他的国籍问题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塞冈蒂尼的幼年十分孤苦,饱尝人生的艰辛,他5岁丧母,后随父迁居米兰。最初父亲把他寄放在姑妈家,不久就送进了感化院,幸好在那里遇到了一位慈祥的神父,给了他艺术启蒙。后来,他又因为生活所迫来到距离米兰不远的威尔卡斯投靠亲戚。他当过牧童,长期与牛羊为伍,生活在大自然中,从而培养了他对农村劳动者和乡村景色的深厚感情,以至后来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农村。
1867年塞冈蒂尼回到米兰,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考进了布列拉(Br-era)美术学校的夜校部装饰班,两年后因为经济拮据而辍学,从此,塞冈蒂尼走上了以自然为师的职业画家之路。热爱大自然的塞冈蒂尼带着结婚不久的妻子从米兰搬到农村定居,后定居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恩加丁地区,过着一种孤独的生活,直到1899年逝世。
塞冈蒂尼虽只活了41岁,从事绘画却有20年之多。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期从1876-1888年,这是他在米兰和帕西亚诺居住的10年。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牧羊生活为题材。画家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像法国画家米勒一样热爱和赞美农村和农民生活,画风也质朴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道精神。代表作有《渡河的圣马利亚》(1882)、《牧女》、《剪羊毛》、《被系的牛群》(1886)等。其中《被系的牛群》曾获得罗马国家近代美术馆国际画展的金牌奖,罗马国家近代美术馆收藏。
塞冈蒂尼的绘画,艺术语言朴素、手法严谨写实。他笔下的农民纯朴、敦厚、勤劳、深沉;他笔下的农村景色富有泥土气息和田园诗意。即使是一些取自圣经题材的画,实际上也都是按农民的风俗画来处理的。他喜欢用暗褐的色调和逆光来加强画面的效果,使色彩在强烈的对比中获得一种谐调和韵味。
塞冈蒂尼的创作后期是从1877年开始的萨沃宁和马洛亚时期,这是画家创作上多产和进一步成熟的时期,也是他在内容上和技法上进一步探索的时期。在法国画家毕沙罗、修拉和西涅克热衷于研究色彩分割手法的同时,塞冈蒂尼却专注地画了大量阿尔卑斯山人民生活和高山景色的画作。塞冈蒂尼来到清净无垢的高原地带,仅仅因为阿尔卑斯山的碧蓝无垠的天空和清净透彻的光照在召唤着他,这就如一些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大师们,为寻觅山魂水灵,隐居山林数年,朝写暮临,真正如痴如醉,已臻忘我之境。
诚如画家在18%年致友人的信中所述:“我已到40岁了,此刻我深深感到必须在人生途中为自己的前半辈子打下休止符,然后才能跨出后半辈子强有力的第一步。近年来我感到我的画技日趋成熟,并自信有能力表达大家在心灵上认为最有价值的美……”塞冈蒂尼的话说明他是一位看清了自己的素养并找到了表达艺术语言的画家,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阿尔卑斯山的美。其中《编织袜子的少女》、《两个母亲》、《阿尔卑斯山的中午》、《月光下的牧归》等画作既表明了画家的心迹,也将阿尔卑斯山美妙的景色尽现于画面。塞冈蒂尼在表现手法上,力求描绘山区纯净清新的空气和蓝天映辉下的草原,运用类似点彩派的方法表现高原上朝夕光线的强烈变化,用线条和色点的并列表现灯光映在雪地上对比的光影。画家将印象派明亮的光彩效果与稳定的轮廓线揉合为一,又不惜借鉴点彩派的绘画成就,因此有人称他为意大利的“点彩派画家”。
塞冈蒂尼的油画具有一种透明性和不一般的亮度。在内容上,他更加注重表达综合的形象,他的画面恬静安宁,透着一种倜傥天真和天然去雕琢的纯悴性。画家在一些看来与世无争的生活画面中,探索着那富于哲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面。
在塞冈蒂尼的后期创作中,还有一部分装饰画。他选用寓意的题材,把象征性的内容和新印象派的手法揉合一起,表达一种梦幻和梦境。也有评论家说这是因为性格孤僻的塞冈蒂尼长期生活在阿尔卑斯山区,过着一种类似于隐士的孤居生活所造成的,画家被大自然的威严肃穆的神秘力量所慑服,使他产生幻想,这种幻想体现在画面上则是某种神秘色彩。这类作品有《爱的果实》、《生命的天使》等《这些作品在他整个创作中虽然比重不多,但作为一种倾向和一种风格,使得很多人把他归入19世纪末在欧洲流行的象征主义画家之列。
1896年,塞冈蒂尼开始创作大型三联画——《生》(190厘米×230厘米)、《自然》(235厘米×400厘米)、《死》(190厘米×230厘米),这组画现藏瑞士圣莫里茨塞冈蒂尼博物馆。在这组画中,他要探索阿尔卑斯山隽永伟大的形象。画家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以早晨、白昼、黄昏表示时空的三个阶段,选择了苏利沃高原的春天作为《生》的素材,以马洛亚的冬景作为《死》的背景,《自然》是以夏夫堡高地及附近的湖的全景来表现的。画面上有早晨山峰上耀眼的阳光,平原上生机勃勃、辛勤劳动的人们和成群的牛羊,太阳沉落时赤黑的云团等,三幅画把阿尔卑斯山不同季节的景色作了综合的概括。这组画可以说是画家为之奋斗一生的总结。然而因为画家竭尽全力作此画时使他消耗过大,当1899年画家在海拔2750米的夏夫堡小屋绘制最后一幅《自然》时,由于盲肠炎发作被延误引起腹膜炎而于9月28日不幸逝世。
塞冈蒂尼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农民画家。他把一生的艺术劳动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农村,这在追求时髦的19世纪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一些作品因为历史条件的局限,表现出某种虔诚的宗教情绪,带有某种神秘感和郁闷色彩,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他的艺术贡献应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因为,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在劳动者身上和农村的自然景色中所挖掘的美与诗意,他那独特、深厚、散发着阿尔卑斯山麓农村气息的画幅,具有永久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节“自由风格”与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是19和20世纪间的转折,约从1890年到1910年间,是流行于欧美的装饰风格的艺术。新艺术(Art Nouveau)这一名称源于18%年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新艺术”的商店。这个商店专售这种新风格产品。此种风格遍及美术和实用美术界,大多表现在建筑、室内装饰、首饰、玻璃图案、招贴画和插图艺术上。随之,“新艺术”又流行于英美,其风格在德国的代表是“青年风格”,在法国是“现代风格”,在奥地利是“分离派”,在意大利是“自由风格”,在西班牙是“现代主义”。总之,这种风格的解释是与“新”这一观念相联系的,是用装饰术语以表现新的社会发展,新的技术和新的精神。这种风格对历史传统还表现出一种自由的态度。由象征主义和纳比派在主要艺术和次要艺术中暗示的阿拉伯图案的涵义,和作为象征符号的线条,都成为新艺术的基础。
在意大利,新艺术被称为自由风格。这个名字同思想意义也有关系,它与民族主义的崛起是一致的。这个名字本身的反响就反映了这种风格在意大利产生时模棱两可的背景。新艺术从未成为一种真正受欢迎的或是民主的风格,更谈不上是一个主要的民族主义运动。事实上,在意大利人们普遍认为新艺术是资产阶级情趣的。意大利的造型艺术属于新艺术更加广泛的文化背景,这种背景并不与新艺术的情趣和谐一致。在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开始指望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中找到灵感。自由风格产生的直接背景是1882年三国同盟成立的德国和奥地利资本流入意大利及对意大利的影响。这使得分离派风格成为以后几年意大利新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外部影响是1885年在罗马成立的自由艺术团体,其艺术和思想模式是莫里斯和拉斐尔前派。
这种自由风格在意大利的绘画、建筑、雕刻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和传播。近年来,人们对处于特殊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成就的复杂情况作出严肃批评性评论。这方面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意大利学者来做的,因为国外出版物几乎很少试图严肃地或系统地研究意大利新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