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63100000011

第11章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国家的繁荣展示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昌盛标志着民族的进步。一切发展与进步意味着创新成果的聚集,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文学艺术的创新成果、经济管理的创新成果、理性精神的创新成果,等等。所有创新成果的获取依赖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而且要有创新能力,并能获得创新成果,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形成则依赖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有效培育。

自1900年诺贝尔奖颁布以来,各国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本民族的获奖情况。截至1982年的统计,美国获奖者多达171人,英国78人,德国58人,法国44人,瑞典29人,前苏联16人,瑞士14人,意大利11人,丹麦11人,荷兰10人,日本6人。此外,发展中国家也有获奖的记录:阿根廷人,印度3人,埃及、巴基斯坦也有人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但中国大陆学者获奖数却是零(雷思:《诺贝尔奖为何与我们无缘》,《健康报》1995年9月13日)。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不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江****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的教育教学制度。”

我国从幼儿园教育到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阻碍着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因此,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中学生呼唤“个性解放”

1.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教育观来说,表现为:(1)苦学:“勤能补拙”。

(2)重考试:“书中自有颜如玉”。

基本公式是:苦读+考试。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以达“金榜题名”之目的。科举考试最先出现于中国。《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于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行定期考核。”公元606年,隋炀帝置进士科,开科举考试的先河。这种制度曾影响西方,如法国、英国、美国等盛赞中国的科举“值得仿效”。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传统中的考试制度远比西方严厉。

考试更多的具有筛选性、公平竞争性和评价教学效果以利改进教学等优点。然而考试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一方面,在考试中成功者比例有多大?另一方面,在考试制度下,“苦读”便是别无选择的对付办法,形成了“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一套违反教学规律的“病态”的教学结构、体系和方法实践,题海战术,刻板的“类型+模仿”式的大量训练,学生的目标只是“榜上有名”,并无学习的兴趣。有一个故事:一个教授和他的学生因被他人诬告而判死刑,在临死前,人们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教授先答道,请让我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为我的学生再讲一节课吧。学生听后,急忙说道,我的愿望是在老师讲课之前,马上让我死吧。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说明现在的教学太枯燥无味了。

2.就学习观来说,表现为:

(1)重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

(2)重练习:“学而时习之”,“熟能生巧”。

基本模式是强调“背诵+练习”。在中国人的学习传统中,非常注重记忆,尤其是在某项学习活动的初期,背诵多于理解。而理解又往往是通过练习而得到,并非真正认知意义上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练习与重复学习把注意点集中,从而寻找出一些规律,即所谓的“熟能生巧”。在练习方面,中国中学生平均每天仅用于数学的时间为两小时(课内课外各1小时),每年学习260天,还不包括假期的额外补习,美国为180天。台湾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课量是美国小学一年级的5倍。据香港大学梁贯成博士1992年做的一项调查,初中学生每周用于数学课的时间为:北京218分钟,香港140分钟,伦敦65分钟。

中国式的“背诵+练习”学习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学答”模式。为了学会答题,背诵和大量的模仿练习也就成为自然合理和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学答”的问题大都来自于书本,与实际问题联系不起来,无需太多的创造性发挥。这是考试指挥棒的必然后果。古训“熟能生巧”,是重复练习意义上讲的,从真正的认知学习意义上说,“熟”并非一定能生“巧”。科学是人“做”出来的,理应在“做”中学,不该是“学答”预先设计好了的死的知识,在答中学。因而,“背诵+练习”式的“学答”模式应及早纠正。

“学答”模式下的学习,考第一说明不了什么,说明对重复以前的“学问”做得好,这样一个人即使读到博士,将会仍然是缺少创造能力的。而创造却需要推理以前的。李政道指出,中国历来是讲究做“学问”,现在学生只是做“学答”。杨振宁也曾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需学问,求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学答”模式使学生缺乏自信心,缺乏创造性和动手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有这样一道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43头羊,问船长几岁?”有人作过统计,中国80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只有7人回答不能做,而这7个学生都是被教师认为调皮捣蛋的差生,初中学生给出答案的也占90%以上,到了高三,还会有20%的学生给出答案。台湾黄敏晃在《数学年夜饭》一书讲到,台湾有一群中学生取笑“牛数与羊数和得船长年龄”,却反问一句:“船长到底几岁?”足见那些学生连判断题目可否作答的能力也没有。丧失自信心是极端可怕的事。

3.就学业成绩的期望和归因来说,表现为:

(1)高期望:“望子成龙”,“光宗耀祖”。

(2)努力:“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

中国父母普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望子成龙心切。而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哪个因素影响最重要?有一项问卷调查,是在北京、香港、伦敦三城市的初中老师(每城市600名)中进行的,结果如下:

北京:学生的努力;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天资。香港:学生的努力;学生的天资;老师的教学。伦敦:学生的天资;学生的努力;老师的教学。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学生的努力程度视为影响成绩好坏的最重要原因,把学生主体内部的直接因素并没有看得那么重要。英国人却不以为然。

事实正是如此,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其教育模式下,中国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严酷的考试压力、严格的家庭管束和教师从严治教等外部条件作用而进行学习的。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教授称这群学生为“CHC学习者”,CHC是ConfucianHerit-ageCulture的缩写,意为“孔夫子传统文化”。以实践的观点来看,这些外部条件非常必要。但从根本上说,正如西方教育家批评中国的教育只从外部刺激学生学习,缺少让学生从内部产生学习兴趣,缺少创新性。

从“苦读+考试”式的教育观,到“背诵+练习”的“学答”模式,反映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或者说,中国教育现实状况致命的缺陷是对学生个性太多的压抑。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呼唤学生的“个性解放”。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要强调教育教学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个性的人来实现其价值和功能的,这种人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进而,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其个性形成为基础,以其独立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形成为核心。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说,教育与教学是培育个性的绿洲,培养和发展人的完美个性是教育与教学的真谛。

何谓“个性”?当代心理学家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使这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并从个体心理过程去探讨个体的作为心理特征的个性的形成。哲学上把人的个性理解为主体的个性表现。主体性是普遍性、共性,在每个人身上,主体性又因他们各自的内在和外在条件的差异而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自尊自信的主体意识。

(二)健康个性的目标

要促使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目标的形成,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特别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思想。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等)的形成,个性品质的培养,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正确协调各种关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核心。

个性的一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之总和。这里的“意识倾向性”,是指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观点等,“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爱好、气质等心理品质。所以,从普遍意义上讲,健康个性目标即是学生的全面的和谐发展,亦即知识技能的获得、综合能力的形成、个性品质的培养和生理心理的发展。现在,我们再将个性目标分成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大领域作稍细一点进行考察,不过这里提供的是美国教育学家B·S·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其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世界范围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与我们期望获得的个性目标基本一致。

1.认知领域

(1)知识:这是包括对特定事物和普遍事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对某一式样、结构或环境的回忆。知识的目标最强调的是记忆的心理过程。

特定事物的知识,即对于特定的、孤立片断信息的回忆。

处理特定事物的方式和手段的知识,即关于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某一范围内的普遍事理和抽象概念,即用以组织现象和概念的主要格局和式样。这是一些容量广阔的结构、理论和通则。

(2)领会:这是表示最低层次的理解。它所指的了解或领会类型,是说个人知道传输给他的是什么,而且能在无需联系其他材料时,使用传输给他的材料或概念。

转换,这是在把信息用易懂的文句重述或将其从一种文字或形式转变为另一种文字或形式时,通过谨慎和准确做法来显示的领会。

解释,即一项信息的说明或概述。

外推,即把趋势或倾向延伸到已知数据范围以外,以求确定与原始信息所述条件相符合的含义、后果、推论、效应等等。

(3)应用:即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4)分析:即把某一信息剖析为它的组成要素或部分,藉以弄清楚概念的相对层次,并使所表达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白。

要素分析,即辨认出某一信息所包含的要素。

关系分析,指对信息中诸要素和各部分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分析。

组织原理分析,即对使信息组合成整体的组织体制、系统安排和结构联系的分析。

(5)综合:指把诸要素和各组成部分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

作出独特的信息交流。制定计划或成套操作。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

(6)评价:即对用于既定目的的有关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

按内部证据判断,即从诸如逻辑准确性、一贯性和其他内在准则,对信息的准确性作出评价。

按外部准则判断,即参照挑选的或回忆起来的准则,对材料作出评价。

2.情感领域

(1)接受:学习者已经感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即他愿意接受和留心它们。

接受又可分解为:觉察;愿意接受;控制或选择的注意。

(2)反应:除了仅仅看见某一现象外,还需对这一现象做点什么?

反应又可分解为:反应中的默许;反应的意愿;反应中的满意感。

(3)估价:即所谓某一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带有某种信念或某种态度的特征。

估价可进一步分解为: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偏爱某种价值观念;承诺感。

(4)组织:把诸价值观念组织成为一个系统,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起支配作用和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

组织进一步分解为:价值的概念化;价值观念系统的组织。

(5)性格化:各种价值观念已经组织成为某种内部一致的系统,长期控制着个人的行为,足以使他适应于按这种方式去行动。

这又可分解为:一般性定向;性格特征。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健康个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普遍接受。马斯洛认为,健康个性者,即自我实现者。所谓自我实现者,是指业已或正在施展才能或充分发挥潜能的人。他在一系列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健康个性的15个显著特点:

比较有效地观察现实,并且比一般人更易于跟现实建立较为愉快的关系。

高水平地承认自己、他人以及人性的真实。自发、纯朴、天真。

对问题的集中注意。

隐居的需要。喜爱独处。高度的自主性。

不断地欣赏新鲜的东西。

频繁地产生“高峰体验”。仿佛能周期性地遇到这种被称为“神秘的”或“物我两忘的”体验。

社会性情感。这是对全体人类产生的亲和感,对人类具有同情心和自居作用。

跟少数朋友或亲爱者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交往范围不是很大)。

具有民主的风度。对各种各样的人都一视同仁。强烈的伦理观念,善于区别好与坏。

富有非敌意性的幽默感。

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一定表现在写作、音乐、绘画以及不朽的发明上,而主要地表现于日常生活中,对处理一件小事的独创亦是创造性的表现。

反抗社会上现存的文化类型。

(三)中学生的创造活动与创造力

健康个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创造性也是人性的一大特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活动。包括在某些生活方式领域中,不可能完全是通常方式的行为与思考的追随者,或者说所有行为都完全依“拷贝”(COPY)方式进行。创造性除了一个人的智商因素以外,主要与环境与教育因素有关,必须从小发现、培养和发展。

创造活动与创造力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的成果和产品的能力。例如一个作家要进行文学创作,必须有他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各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贮备,还要有大量语言知识材料的掌握,以及文字表达的技能、技巧。他不仅收集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用的材料,而且还要对已积累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来。一个作家从几十个以至几百个同类人物身上,抽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来,然后综合到一个人物的身上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运用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即文学家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根据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大脑分为四个功能区:感受(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贮存(收集整理感觉材料)、判断(评价收到的新信息)和想象(按新的方式把各种信息结合起来),由此表现出四种基本的能力,即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这四种基本的能力,既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能,又是构成创造力的基本要素。它对提高人的创造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感知力

主要是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人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富于创造性的人对自己、他人,对事物都有敏锐的觉察力,尤其对于问题的所在极其敏感,敏锐的观察是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

所谓观察,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明确的、有选择性的感知。创造活动始于观察,它是充分占有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者有时会把全部力量集中于研究对象上,要达到专一观察的境界,就得十分重视发展注意力。注意是对客体的一种指向性和集中性的认识活动。借助注意,可以更完全、深刻地感知事物的特征,提高人的感知力。

2.记忆力

将收到的信息和材料,一成不变地保留和贮存下来,称为记忆。记忆是一种包括保持识记和个人经验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神经联系留下的痕迹的恢复。大脑的记忆区是贮存信息的总“仓库”。

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定先要把已识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联结,没有这种整理和联结,就不可能有联想,更谈不上创造。有些创造领域,各种感官产生的记忆,对创造活动有特殊作用,例如画家要求有最佳的视觉记忆,作曲家、歌唱家的听觉记忆又非常重要。所以,记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排除记忆力,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

3.思维力

指在已取得的知识中,经过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能力。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有形式,也是人们认识过程的高级神经活动。人们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没有思维,便没有创造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的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

从思维过程的状态来看,创造性思维在总体上总是表现为:

……à收敛思维à发散思维à收敛思维à……发散以便于联想,寻找各种知识组块之间的可能的组合,发现推理的起点。收敛以便于集中思考,验证由发散思维所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对其补充,修正或提出新的方案。

我们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只是单一的收敛思维,却偏废了发散思维。教师只是讲教材上形式惟一的一些概念、定理及其证明,接着讲几道例题,再就是模仿例题做几道练习题,并且习题存在着惟一正确的答案。这种呆板的教育教学形式扼杀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不可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测试题:“请从下面4个图形中挑选与众不同的图形:A.圆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半圆形;D.桃形”。一般学生只习惯选择一个图形,完了再不往下思考。实际上,此题答案是不惟一的,不绝对的。如果你选择了A,是对的,因为只有圆是一条处处光滑的曲线。假如你认为是B,也是对的,因为只有三角形是全部由直线构成的。至于你选择了C和D,也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C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而D的与众不同是它的不对称性。由于评判的标准不同,便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为什么会产生绝大多数同学得到的单一图形的结果呢?这是否是传统教育的结果?学生缺少好奇心和想像力,习惯于收敛思维。

4.想像力

人在头脑里表象出过去感知过的东西,创造过去未曾遇到过的物体和现象的形象,产生尚待创造的东西的观念——这一切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理活动——想像。

想像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表象的夸张、升华、理想化的过程,是新形象的创造。它可以脱离现象,但却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例如,作家通常需要融合许多同类人物身上有代表性的特点,才能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机械设计师通常需要结合许多同类机器的构造,才能设计出新机器的图样。“千里眼”、“顺风耳”是在现实的眼、耳基础上想像的产物。

创造活动常常受益于想像力,它如同给创造者的创造活动安上一双敏锐的慧眼,能够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微积分的发明是17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它是牛顿在许多数学家长期研究求切线斜率、求瞬时速度和研究曲边形面积求法的基础上,通过想像形成粗糙而可贵的最初思想的。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首先是在想像中完成的。想像有两个重量不同的球A、B, A重于B。按亚里斯多德的传统观点,A落得快,B落得慢。然后把A、B拴在一起,于是,一方面由于B落得慢会牵制A,因而下落的速度比A慢;另一方面,由于A、B的总重量大于A,因而又要比A下落得快。由这个矛盾推出,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18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朗白尔在天文仪器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凭借他超人的知识、智力和想像力,认为“宇宙的结构是无限的,是由无穷个等级不同的体系所构成,太阳是第一体系,包含太阳的星团是第二级,银河系是第三级,许许多多的银河系共同组成第四级,再上去还可能有第五级、第六级,等等。”200年来,天文学的发展证实了朗白尔的远见卓识。他的想像力在他伟大的创造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人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需要)的推动下,将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运用到某些内部的与外在的材料上,从而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或个人新经验的产品的复杂过程便是创造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活动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个性,而不指望他们会有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国内外学者根据大量的研究,总结出创造性个性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准备冒险,有思维的大无畏精神,有胆量说出不成熟甚至是幼嫩的观念,不怕超出习惯东西的界限。

2.易冲动性、阵发性、意见和评价的独立性被认为是创造性个性的标志。

3.极其喜爱在使他感兴趣的那一个领域里劳动。

4.爱好“游戏”,珍视幽默,对滑稽敏感。幽默感是与一些极为重要的个性特征相关联的,如思维的广阔性、联想的敏捷性、“思维游戏”的大胆等。

5.自信、自尊并有逾越思维的习惯范围和有限视野的能力。

6.独创性,但又不是过分的奇异,不是竭力强调自己的特殊性。

7.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强烈的感受性和求知欲。

8.善于集中注意,并且长期地坚持注意到某一问题、选题和难题上。

9.坚韧、顽强,目标明确,要求严格,有运用某些不很明确的概念的能力。

虽然中学生的创造力还比较幼嫩,创造活动应突出体现在富有创造性个性的学习活动之中,但这一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才能都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有它的特殊性。小学时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有关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技能,到初中时期,不仅学科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进入高中阶段,则学习的内容更为复杂和深刻,它已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有系统的基本规律,也更多地需要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测、证明等一系列科学发现的方法和手段。从儿童、少年、青年初期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看,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进入到抽象逻辑思维,又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转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以致产生了最初的辩证思维;二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从感性的只限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发展到内部语言,儿童逐渐出现有意的心理过程。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对成才尤为重要。有人曾对华东师范大学近200名研究生、中年骨干教师和老教授作了一次调查,题目是“哪个学段对您成长影响最大”?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研究生的意见是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认为,影响成才的第一位学段是高中,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可见,高中学段的教育对创造活动与创造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庄稼有农时,人才有学段,误了农时影响庄稼一季,误了学段影响人才一生。

同类推荐
  • 政道一万句

    政道一万句

    本书作者积三十余年工作经验,对为政之道有切身的体悟和深刻的探索;这一万句话,贯穿于笔者从从政之日起到今日止全过程,是作者自己的体会、感悟,也是在阅读3000余本书籍和若干份文献资料后的种种启示与借鉴。
  • 民主是个有条件的好东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民主是个有条件的好东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试着论证人们要获得民主这个“好东西”是有条件的,提出了当下社会主义下民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希望有益于民主建设的实践。
  • 胡适讲国学

    胡适讲国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其对国学的通彻见解,让他人恐之不及。《大师讲国学文库: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 缤纷人生教与学

    缤纷人生教与学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思考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身在教育、心系教育、胸怀大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感念给自己以教育启迪的人和事,并思考其对教育的实践意义。李镇西老师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他的教育行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丰富了他的教育内涵。他认为教师要不断成长,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与学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热门推荐
  • Bridging the Values Gap

    Bridging the Values Gap

    The reason, argue top scholars and consultants Edward Freeman and Ellen Auster, is that all too often values are handed down from on high, with little employee input, discussion, or connection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ing the organization.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欢喜游龙笑

    欢喜游龙笑

    域外幽冥教教主夜幽的弟弟夜冥夺权,发动叛乱,教主夫人凌音幻将女儿送走之后,便与夜幽二人不知所踪,而他们的女儿虎清欢机缘巧合之下被龙虎镖局的当家收养。凌音幻的好姐妹俞红影,在夜冥的暗杀中侥幸逃脱,得知真相的她,创立碧云阁监视幽冥教,在监视过程中发现夜冥派人潜入中原各大帮派企图掌控整个中原武林进而一统中原的阴谋与野心。俞红影将幽冥教的阴谋透露给了拥有朝堂和江湖两股势力的凌云山庄,凌云山庄派出少庄主秦少游到各大帮派去戳破幽冥教阴谋,秦少游在任务途中遇到行走江湖的虎清欢,巧妙利用武功高强的虎清欢助其去完成任务。司空龙朔受命于俞红影到凤凰城寻找凌音幻的女儿,而他错把龙虎镖局二小姐龙喜则当成凌音幻的女儿…
  • 小白很无语:腹黑学长太任性

    小白很无语:腹黑学长太任性

    安小白算得上当今游戏界大神,却不想居然被盗号,小白吐槽:“哪个没良心的把本小姐的大神号给盗了?让我知道你是谁,我绝对让你死得很难看!”谁想到注册个小号竟然“一不小心”成了某大大神的徒弟!最主要的是他们居然很久以前就认识!“哇啊啊,这个世界到底要怎样啊!
  • 武神霸世

    武神霸世

    少年穿越异世,修功法,得奇遇,脚踏敌人身体一步步冲向巅峰,成就无上主宰。
  • 关晟——撒旦之心

    关晟——撒旦之心

    阴阳创造天地万物,阴阳就如同黑暗与光,都是如影随形,永远无法分割的。白天热闹,夜晚宁静,除此之外,人类还会用夜晚形容危险,为什么?因为夜晚没有让人温暖的光,趋光性是所有动物最初的本能,人类也是这些动物中的一员。而且,夜晚,还存在其它对人类致命的“存在”,他们活动非常频繁,例如:魔鬼。抱歉,因为实在无法用生物来形容它们,所以只能用“存在”来形容。因此,人类常常在没有温暖阳光的夜晚,就会恐惧,害怕,惊慌,不安。不过,万物皆有灵,世界除了魔鬼,还有其它非常奇妙的“存在”,哈哈,是谁说的存在就合理,不如让关晟带我们见识一下你我不能看见的世界,看看这些世间奇妙的存在。
  • 毒王江湖

    毒王江湖

    主要讲授了一个找寻武学奇书,来治疗自己中间发生的故事。
  • 星星迷了鹿

    星星迷了鹿

    一个是森林最活泼可爱的鹿,一个是天空最沉默寡言的星。“被你迷住的我会追你很久很久,追到学渣的我数学试卷满分的时候。”“跟我在一起你很快会满分的啊。”“不会,我会故意少选一个选择题。”
  • 麒麟英仙前传

    麒麟英仙前传

    镇罗山,英雄地,九派恩怨,百年难了。侠客行,英雄胆,刀山火海,九死一生。抗奸邪,巧博弈,披荆斩棘,矢志不渝。逢真爱,一生情,缠绵曲折,初心不改。持公道,守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 华盛顿

    华盛顿

    本书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之一。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通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