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94700000035

第35章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调控,是指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指导和调节,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之所以必要,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要求保持国民经济总量上、结构上的均衡和协调。社会化大生产的这一要求若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地实现,则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控,克服自发调节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二)是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活动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有机总体。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是分散决策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与目标协调一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多元化的,有经济目标,也有非经济目标。有些目标,例如公平分配、社会保障、共同富裕、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提高就业率等目标,就不可能靠市场调节来达到,而必须由国家调控来实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有许多优点,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市场失灵和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国民经济在宏观层次上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速度、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等重大问题。但市场调节是一种“马后炮”式的事后调节,并且市场调节是由企业的微观利益(局部利益)驱动的,其调节具有短期性,不能预示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目标,难以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因此,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来解决。

2.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的波动来调节供求的,而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商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再加之微观主体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完全,微观决策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常常使市场在盲目的供求变化中运行,引起经济波动。

3.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所谓“外部性”,是指有些经济活动的社会收益同个体收益之间、社会成本同个体成本之间有差别,它们的结果不能在一个企业内部表现出来。比如,兴建一个工厂,它对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好的影响,即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种积极影响并不表现在企业内部的经济计算上,相反,有些生产活动从企业来看,是获得了经济效益,却污染了环境,但污染环境并不在这个企业的成本上表现出来,它造成的社会损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经济效应。市场机制往往不能够对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进行评价,若政府不进行适当的干预,那么,市场主体将会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而尽可能少地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甚至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负外部经济效应进行限制,而对正外部经济效应予以鼓励,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外部效应最大限度地内部化。

4.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产品,指的是一类特殊的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主要用于国防、基础教育、城市环境、公共卫生等领域。公共产品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只要出现之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但是生产者却很难利用市场机制从中收回生产成本,因此,公共产品也就不宜通过市场来提供。众所周知,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所以必须通过政府出面干预,来合理地组织公共产品的供给。

5.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市场机制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公平问题。虽然市场交易的原则是平等的、等价的,但由于人类资源禀赋不同,即财产、个人能力、教育程度等不同,社会成员在进入市场时便是不平等的。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下,竞争市场可能会带来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因此,需要国家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避免贫富差距悬殊。

6.市场机制无法限制垄断。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而市场竞争在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市场的集中与垄断趋势。垄断会抑制竞争,造成全社会福利损失及市场效率的下降,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垄断,保持市场的竞争状态。

总之,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解决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论实行何种市场经济模式,都不能离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不例外,也要求国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处于“追赶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经济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由市场体系残缺而造成的市场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效地积累和使用资金,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速增长,政府卓有成效的干预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适当的调节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引导,使社会经济协调有序运行,促使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

“十五大”报告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可以在原则上划分为近期任务、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三大类。

1.近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近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主要是维护经济的稳定。而要实现经济稳定,就需要通过即期宏观调控措施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均衡。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能够提供的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对可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及劳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和。当社会总供给过分大于总需求时,就会出现产品积压、失业增加,社会资源遭受极大浪费;当社会总需求过分大于总供给时,则会因市场供应不足而造成物价的全面上涨和通货膨胀。只有在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时,形成总供给的全部商品和劳务都能实现其价值,体现总需求的货币总购买力都能如数实现购买,国民经济才能顺畅运行。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主要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实现的。因为在短期内,无论采取刺激还是抑制总供给的宏观调控措施都很难立见成效。即使强行抑制已有的供给能力能够实现,但同时也意味着对生产的破坏。通常情况下,若总需求过分大于总供给,政府就应采取抑制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反之,若总需求过分小于总供给,则应采取刺激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2.中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中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主要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需要国民经济总量均衡,而且关键需要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等,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促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能力。因此,中期宏观调控尽管是在总需求调控的基础上进行,但主要的是总供给调控,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推动经济结构高度化进程,使国民经济在质态上,而不仅仅是在总量扩张上取得进展。

为了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在中期宏观调控中需要考察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困难究竟来自哪里,是主要来自基础产业薄弱,还是来自主导产业乏力?是来自“瓶颈”产业迟迟未得到缓解,还是来自竞争性产业的规模和组织不合理?是来自二元结构的矛盾过于尖锐,还是来自技术结构的不合理?等等。只有对现存结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发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使结构矛盾得以解决,才可能真正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均衡条件,进而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

3.长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长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是维持经济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即长期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解决长期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要解决广泛的社会发展问题,使经济增长切实推动并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时使社会成长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长期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平等与效率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微观行为与宏观长远利益的协调、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协调、物质文明进展与精神文明成长的协调、物的再生产与人本身的再生产相协调,等等。

应当看到,政府在近期、中期、长期调控中所解决的问题不同,因而三者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需要认真加以协调。一般说来,在处理近期调控任务时,要考虑对中期和长期的影响,不能为后来的调控设置障碍。中期调控也要既有利于解决本期问题,也要有利于完成长期的调控任务。在长期调控过程中,要处理好在近期、中期调控中未能解决或不准备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宏观调控任务的具体化,它是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其主要涉及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加强需求管理,将这四个目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使国民经济既不出现萧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又在可承受程度区域。因此,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计划。这与目前国外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基本一致,说明我国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正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即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增加就业目标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合理,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增长。当国民经济出现总量的或结构性的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便在于刺激需求以使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经济增长达到经济条件许可下的高速度;反之,若总需求已大大超出总供给,宏观调控便需降低增长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使总供求的矛盾趋于缓和。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率,主要依据发展战略的需要和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可能确定。据测算,今后20 年,经济增长率大体应保持在7%~8%;年度经济增长率的确定,主要依据中长期的调控目标,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临时性因素确定。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通常是指维护国内币值的稳定。它不是指物价的冻结,而是指物价的变动可以控制在一定幅度以内,以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有利于企业进行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巩固币值;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局面。总之,物价稳定,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密切注视物价变动趋势,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国际上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指一定时期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涨幅在3%~5%为温和通货膨胀。涨幅在5%~10%属中度通货膨胀。涨幅在 10%以上为严重通货膨胀;百分之几十属恶性通货膨胀。一定时期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下降为通货紧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所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目标应在3%~5%之间。由于近年来,经济生活中通货紧缩迹象明显,宏观调控的目标基本在0~2%之间。

3.降低失业率。我国新增劳动力多,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我国从1994年正式使用失业率概念,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并公布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但统计制度尚不完善。与国际通行的方法相比,国外的登记失业率指全口径,没有城镇和农村之分,同时对劳动年龄没有上限。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年龄在16岁以上以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就业的宏观调控,通过多条途径创造就业机会。200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对我国产业的冲击以及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五”《纲要》提出,“十五”期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4.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宏观经济目标。国际收支大量顺差,会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引起本币升值,削弱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扩大出口,还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长期巨额逆差也会对国民经济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它会导致国家的外汇储备减少,国际清偿能力降低,损害国家的国际信誉,会引起本币汇率下降,外币汇率上升。国内资本会因此大量外流,从而导致本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一般而言,国际收支平衡要求将外汇收支差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并使外债规模保持在合理的偿债率之内,使一定时期外债的还本付息总额同该时期出口收汇的比例不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从理论上讲,上述四个目标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的目标值必须相互协调。如要达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要求以较低的利率鼓励更多的投资,这就容易引起信贷膨胀,导致通货膨胀。如要把过高的经济增长率降下来,必然要提高利率抑制投资,这就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减少就业机会。因此宏观调控必须把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控制在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为标准;控制通货膨胀率,又必须以不致让经济增长率过低导致失业率超过社会承受力为标准。当然,由于技术进步的因素,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美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奇迹,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会有一个重点,这是根据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来确定的。例如,“八五”期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就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这个期间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的控制都要服从降低通货膨胀率,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主要是控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九五”中期,遇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需求不足成了主要矛盾,经济增长率下滑,就业压力加大。针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今后还要长期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并根据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形式。宏观调控方式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

直接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运用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直接的控制。直接调控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并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直接调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弊端:一是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企业缺乏自主权,妨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二是排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经济信息主要由行政渠道纵向传递,容易造成信息扭曲、失真、且时效性差;四是政府包揽了大量琐碎的日常具体事务,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方式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

间接调控,是指国家采取指导性计划,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间接调控方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间接调控方式的基本点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通过对市场的调节,使市场向企业发出符合宏观经济政策所要求的市场信号,以引导企业围绕国家所希望的目标从事其生产经营活动。第二,间接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参数调节市场而实现的。所谓通过经济参数调节市场而实现的间接调控,是指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体现这一战略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自觉地向市场输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的各种经济参数,即可控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汇率、货币供给量等),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以致价格的变动,再借助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预期变动调节企业的经济活动,将其引导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种宏观间接调控,既可以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沿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轨道运行。第三,间接调控最终是通过调节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实现的。上面讲到的国家所运用的经济参数都直接关系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切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参数变动的方向和变动的幅度,都直接影响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得失。国家运用经济参数调节市场来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质上就是通过调节企业的经济利益,使企业从关心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自觉地使其微观决策和经济行为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和政策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其中主要包括: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组织体系,等等。

(四)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1.经济手段。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计划、经济杠杆、经济政策来引导调节经济运行。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经济决策的主要体现,是国家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经济计划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预测和总量调控;规定结构调整方向,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动,使各经济杠杆的运用相互配合,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等等。国家计划应当按照科学的计划决策程序,以定性、定量分析为依据,通过咨询、比较、论证而制定。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主要采取粗线条的、弹性的、指导性的计划。同时,国家计划要保持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只有这样,国家计划才有可能指导经济的发展。

经济杠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机制,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收、信贷等与价值规律相联系的经济范畴。经济杠杆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1)分配功能。财政税收、信贷利息和工资等经济杠杆,具有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作用;(2)调节功能。国家运用经济杠杆,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从宏观上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从微观上调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效地运行;(3)控制功能。国家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把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控制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需要的限度之内;(4)激励功能。经济杠杆是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它利用各经济主体对其自身利益的关心和追求,通过调整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来实现经济杠杆对经济的调节、影响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的。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条例来规范调整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对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准则,经济法规是国家制定的,体现国家的意志,谁也不能凌驾或超越法律之上,因而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二,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调节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法律有效期内,其约束力是相对稳定的,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修改或废止,有利于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第三,对市场经济主体具有严格的强制性。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严格执行。法律的强制性对市场主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可强化其自律性。第四,对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动范围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增强了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减少了被调控者的行为抵触。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手段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经济手段在内在其他调控手段,必须以法律为基本的依托,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和运用。否则不仅其他手段难以有秩序地运用,而且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混乱。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行政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种种措施。行政手段是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域逐次下达的,它具有强制性、垂直性、权威性、速效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中,行政手段虽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是保留适当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因为行政干预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一种特殊方式,对经济活动的调控能起到特殊作用,如出现突发性通货膨胀、严重自然灾害、国际环境恶化等问题时,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干预和必要的强制性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行政手段是政府对市场活动从外部实施的直接干预,是一种超经济的强制力,具有容易与长官意志联系在一起、造成“一刀切”、割断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忽视和抹煞企业与局部的利益关系、压抑下级的积极性等明显缺陷,所以,应当避免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滥用,必须把其限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内。

上述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每种调控手段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单独使用往往不能形成宏观调控的合力。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到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这些手段的整体功能,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

三、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协调

调控手段是在国家调控政策要求下使用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为促使宏观经济按一定的调控目标运行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干预措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以及经济发展中的走势和问题,它旨在解决社会总供求之间的总量和结构平衡,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价格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等等。它们之间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限于篇幅,这里主要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税收、补贴、国债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缩小收入差距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其政策效应是: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以刺激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从而扩大社会的供给;(2)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其政策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投资,扩大就业;(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政府买入国债,投放货币。其政策效应是: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生产;(4)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增多。其政策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增加。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1)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缩小减免税范围。其政策效应是:减少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以抑制其投资需求,进而使之产生减少供给的作用;(2)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其政策效应是:缩小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降低经济过快过高的发展速度;(3)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政府卖出国债,吸收货币。其政策效应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4)减少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减少,使财政支出得到一定控制,财政赤字可能减少,其政策效应是:减少社会总需求,以利于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财政政策的取向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总目标要求来确定,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服务。从短期来说,财政政策目标是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此,财政政策的运作主要是发挥“相机抉择”作用,即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来选择相应的财政政策,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在经济停滞和衰退时期,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这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增加供给,降低失业率。反之,在经济过热时期,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供给能力的制约。这时,过大的需求不会引起供给的增加,只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从中长期来说,财政政策的目标首先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财政政策可通过财政支出方向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以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均衡条件。中长期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收入的公平分配,为此,可运用财政政策中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来调节各地区、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达到兼顾平等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概括地讲,西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要以国家总的宏观调控目标为依据,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创造有利于稳定物价,并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但其侧重点主要放在稳定物价或稳定货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上。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主要采用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是依次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实现其政策目标的:(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状况;(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等产生影响;(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等。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其前提是对经济运行状况有一客观准确的分析与把握。如果出现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等。其中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都会产生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多种手段的联合运用则效果更为显著。如果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时,中央银行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缩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势头。相应的政策手段主要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这些政策措施的运用都会产生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紧缩效应,多种政策措施的联合运用会对总需求的膨胀势头产生强有力的抑制作用。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有关调控资源配置结构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规划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步骤,以及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顺序和态势,它是产业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实际上包括了优化增量配置结构和调整存量配置结构这两个侧面。因此,产业结构政策又可分解为产业振兴政策和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振兴政策应对鼓励发展和扩大的产业及发展措施作出规定。我国《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提出了培植一批带动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即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提出了优化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要求。实践证明,产业结构优化的真正难点在于衰退产业、夕阳产业和长线产业的存量调整。其困难来自“资源配置的不可逆性”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职工技能在产业的不通用性和有形固定资产用途的不可变性。因此,需要借助产业调整政策来超越资源配置的不可逆障碍,以实现资源存量的有效调整。为此,产业调整政策措施,首先,应着力于建立解决结构性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再就业制度。其次,应建立衰退产业、长线产业、设备废弃的补偿补助制度。再次,有组织地使企业在区位、产业、组织、产品、技术等方面,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腾挪”工程。

(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内的“有效的竞争”。所谓有效竞争即是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的统一。因此,产业组织政策实际上也是由两个分政策组成的,即反垄断政策和集中化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济政策体系,是为维护市场竞争的活力和公平所不可或缺的,是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证。集中化政策是推动产业内的生产和经营趋于集中,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政策措施。

在某一个产业中处理好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的关系,应考虑以下因素:(1)产业组织的行业差异。大企业乃至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各自生存的空间在产业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行业的经济规模的大小。比如,石化、钢铁、汽车等行业一般经济规模都是巨大的,因此,这些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的集中度应较高。而皮革、家具、纺织、服装、食品等轻纺工业一般经济规模不如前者那么明显,因此,竞争效应的重要性高于规模经济;(2)产业组织政策的时代特征。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主旋律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工业化的扩张期,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化的主导部门,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实施“大公司”、“集团化”战略,以推动这些部门的生产和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目标。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垄断的不经济现象的发生,维护行业内良好的有序竞争秩序。而在工业化的成熟期,竞争效益的问题将成为产业组织政策更为注目的焦点。

当前,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型企业。要优化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加大市场竞争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兼并,支持优势企业的规模扩张,降低产品成本,促使小规模、低效率企业转产、破产或与大企业联合,加快资产重组过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规模化程度。

(3)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上,处理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结构的政策。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协调好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产业布局政策的任务。因此,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就可具体化为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以安排好地区间的先富和后富的梯次和落差为近期目标。

一般地说,在工业化的起步期和扩张期,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高度依赖于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资源在区位上的相对集中配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选择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为重心的产业布局政策目标的依据。由于资源倾斜配置的区位选择应以“区位比较效益”较高为原则,而东部沿海地区恰好符合这一原则,所以通过对其实施政策倾斜,东部沿海地区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热点,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成熟,资源在区位上的过度密集配置的负效应———规模不经济和集聚不经济将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使资源在区位上的不均衡配置所造成的社会不公问题逐渐尖锐起来。这时产业发展在客观上也必然需求新的区位空间,资源的区位流向将有所改变。今后,我国产业布局政策的重心将逐步移向强调社会公平,强调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推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倾斜,而且需要投资倾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改变区位比较利益低下的局面。

4.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根本方针和原则。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收入政策目标的选择和政策实施措施的制定。

收入政策目标选择可分为收入总量政策目标选择和收入结构政策目标选择。收入总量政策的目标选择主要着眼于近期,通过收入总量的变化,调节总需求,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在选择收入结构政策目标时,政府主要应考虑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出选择。在市场经济中,平等与效率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一旦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影响社会稳定时,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应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平等。反过来,如果收入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率低下,政府的收入结构政策应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率。

政府在选择收入结构政策目标和收入总量政策目标之后,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可供选择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为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政府可以以法律形式分地区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无论在哪一行业或部门就业,其工资收入都不得低于这一标准。

第二,税收调节。政府对个人收入可以征收累进所得税,从而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增进平等。

第三,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即政府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的非常措施。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增强时,政府可以在一个短时期内冻结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

第四,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例如,政府对失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补助金和救济金等,有助于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防止收入过分悬殊;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某些个人和阶层的收入。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作用

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配合和协调运用,才能起到预期效果。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协调运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每一种调控政策都有其实施领域,各个领域就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子系统和部门,如财政部门系统、货币银行系统、税收部门系统、外贸系统等。这些系统都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组织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以国家计划为依据协调运用,才能共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

第二,宏观政策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客观上要求宏观政策必须协调运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具有互补性。财政政策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扩张总需求,因而对总需求的扩张功能强劲而有效;相比之下,由于财政预算支出支撑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多数都是国民经济的重点骨干工程,而一些非投资性支出包括行政、企业、国防经费开支,又有较强的刚性,所以,财政政策的需求收缩功能显得相对软弱、缓慢。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扩张,因为需要某些传导性的中间环节,所以相比财政政策而言,其需求扩张功能略显迟缓,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较宽,且作用对象富有较大的调节弹性,所以,其需求收缩功能强劲而有力。

第三,每一种宏观调控政策,从颁布到收效都有一个时滞过程,不同政策时滞又不相同,时效也是不同的。为了达到共同发生作用的目的,政策的实施也要注意出台的时机,以便在时效上达到一致。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影响价值的创造、分配、流通和增值的两大外部条件,它们之间的协同特别重要,这里,我们仅从松紧搭配的角度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运用及组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搭配,即“双松”政策搭配。松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增加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则是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松动银根的措施,促使利率下降,进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双松”政策搭配,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刺激效应,一般适用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严重不足时。在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经济处在衰退或萧条状态时,运用这种“双松”政策搭配,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即“双紧”政策搭配。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税、削减政府支出等手段,限制消费和投资,从而抑制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抽紧银根的措施,使利率上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双紧”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遏止经济过热。但由于“双紧”政策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是一种“急刹车”式的调节,从而容易带来较大的经济震荡,容易引起经济较大幅度的衰退。

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松的财政政策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扩张总需求,从而起到防止经济衰退和萧条的作用;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信用总规模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防止通货膨胀。这种政策搭配的经济效应是:在防止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长期运用这种政策搭配,会使政府赤字不断增长。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的搭配。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总需求膨胀和经济过热;松的货币政策则可以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因此,这种政策搭配的经济效应是: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总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但由于执行的是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的总闸门处在相对松动的状态,所以,通货膨胀通常难以防止。

总之,各种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当针对当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以及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灵活、适度地运用政策手段,寻求它们之间的最佳组合。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注重产业调整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通过介绍产业结构的内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途径,产业政策的含义及制定和实施等,来加深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践的认识。

同类推荐
  • 美容营养学教程

    美容营养学教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光滑润泽,富有朝气,体形矫健优美,渴望延缓衰老,而要做到这些,只有从改善营养,改良肌肤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着手,才能彻底地美化肌肤,健美形体,焕发青春的活力。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等是人体健康和颜面美容所必需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因此,全面合理地从食物中摄取平衡的营养,是美容健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 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本书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校长、一线教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实际,使读者所学知识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二是针对性较强,主要面向师范生和一线中小学老师、班主任、校长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三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尤其与“新课改”联系密切;四是实用性强,重点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五是互动性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有利于教师教;六是注重时代性,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学校教学及其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 学生的生命与他人教育(上)

    学生的生命与他人教育(上)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心理素质则是生命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 公安文书实用写作教程

    公安文书实用写作教程

    公安文书是公安机关对内协调管理、对外交流沟通和依法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重要工具与载体,公安文书制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公安机关的行政管理绩效和执法办案质量,因此,公安文书写作成为警务活动的重要环节,公安文书写作能力成为民警必须具备的重要的业务素质。鉴于此,全国公安院校均开设了《公安应用写作》课程,并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公安文书写作的能力。本教材面向对象为公安院校本科学生。编写中,在注重写作知识系统性的同时关注文种的常用性,着重介绍警务活动中经常使用、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种。在体例上,每章设有学习目的和要求,每一文种介绍前均有范例与点评。
  • 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教你打门球

    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教你打门球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热门推荐
  • 你比糖果甜多了

    你比糖果甜多了

    love初恋。简介开学第一天,偶遇在桃花盛开时,桃花花瓣飘落在遍地满满的粉红色气息感染着周围的一切,第一次遇见他宋艾闪着小星星般地眼睛直直的盯着不禁感叹“好漂亮地人儿啊、”..............相遇后,他抬起修长漂亮的手轻轻揉揉她地头。温柔柔的声音响起“我只想把暖暖至于你,余生暖暖都是你”............某一天他问“第一次见面为什么要送我糖,嗯?” 宋艾想了想,忽的扑进他怀里调皮的转了转眼珠笑道 “因为见到你的第一眼,就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给你鸭!” 因为见到你的第一眼就知道你就是那个躲在暗处受伤小女孩的温暖,因为你是第一个送给她甜的人...........
  • 精典教育-爱弥儿

    精典教育-爱弥儿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西游之大邪僧

    西游之大邪僧

    一缕来自天外的记忆,一个刚获新生的孩子,还有夺舍未遂的金蝉子,三个灵魂的融合,造就了新的唐朝和尚,也开启了不一样的西行之旅!唐僧:我来解救你,谁来解救我?唐僧:菩萨和我说,吃了我的肉,能长生不老!……于是,滚滚妖来!
  • 君子殿

    君子殿

    天上有仙,人间有辞.淡雅如雾的夜明珠散发的光里,略显得稚嫩的脸,美得让人窒息的眼眸和那优美如樱花的嘴唇,正是那沐浴的谪仙少年。眉目如画,眸如辰星,祸国殃民。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END——大陆盛世,天朝繁华,万夷朝拜,天子胜神。却不知:天外流火,天有大声如雷,乃是无数大星,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顿时,天塌地陷。大星之势,恐怖如斯。翻江倒海,大陆毁于一旦。大陆分裂了无数块,无数文明随着一块块的大陆沉入海底,从此不在存在。仅存的“人”在地下生活多年,因大星从天外而来的缘故,很多“人”开始变异,他们开始不以人族为称,他们有着比人族雄武的身躯,有着比人族强大的武力,但他们有一个缺陷,他们没有人族神一般的智慧。后来,他们都回到了地面,地面文明再次开始。一开始,他们还能和人族和平共处,但越到后面,他们心里就越鄙视人族,他们靠着自己身体的强大,欺压人族,羞辱人族。人族与“人族”的战争轰然爆发。最后,人族失败了,神一般的智谋在压倒性的武力下如同累赘。但“人族”的生育能力弱,所以最后,“人族”开始偏居一偶。大国崛起,盛世繁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天神之傲

    天神之傲

    神!从不设置任何的限制和禁忌!没有地狱,也没有恶魔,有的只有人自行创造的黑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上道心

    无上道心

    何为修行?修行即修心!隐居于西南十万大山,苏言经百年苦修,终达心之最高境界,再现世间,必当众生膜拜,一飞冲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水妖(德国浪漫派文学丛书)

    水妖(德国浪漫派文学丛书)

    本书精选了德国十二位浪漫主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富凯的《水妖》,沙米索的《彼得·史勒密尔的奇怪故事》,艾兴多夫的《没出息的人》,布伦塔诺的Ⅸ忠实的卡斯帕尔和美丽的安奈尔》,阿尔尼姆的《拉托诺要塞发疯的残疾人》等,它们都是各作家的名篇,在德国众多浪漫派作家中很具代表性。
  • 老哥真厉害

    老哥真厉害

    “小妹,别被学校那些小瘪三骗了,他们就是群野兽!”“小妹,别听你老师忽悠,听哥的,要这样……”“小妹,你要努力读书努力练功,以后赚大钱来养老哥,咱们的未来就靠你了!”正在奋战高考的小妹拍着胸脯保证到:“放心吧老哥,未来就由我来承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