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发生的热带风暴,实际上是孟加拉海面形成的一股强大的空气旋涡。它一面旋转,一面迅速移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这种风暴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名称。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和日本,叫做台风;菲律宾叫它碧瑶风;北美洲叫做飓风;印度半岛叫它热带气旋。但也有把风速超过15米/秒,或按风力等级超过8级的持久的强烈的风,称之为风暴。一般把9级的风称为烈风,10级的风称为狂风,11级称为暴风,当风力超过30米/秒(12级时)就称为飓风了。但是,不管何种称呼,本质上都是风暴,这是不容置疑的。
强烈的风暴在陆地上很少见,多半发生在海上。当风速达到15~18米/秒时,就会折断微枝和干树枝,使人觉得前进有困难。强烈的风暴气流形成旋涡时具有阵性的特征,通常风力越强阵性越大。风阵速度要比平均风速大得多,因而它的破坏力相当惊人,可以摧毁篱笆院墙,揭走屋顶。它吹越海面时,当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多公里时,可以掀起10多米高的巨浪,最高可达30多米高。这是两个较小的海浪在海面堆叠而形成的,当它推进到岸边时会叠起一片浪墙,汹涌上岸,席卷一切,使沿海地区顿时满目疮痍。热带风暴在海上形成之初,只是热带海洋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并不断上升,形成巨大的气柱。这股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地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这股气流上升更快。强烈的空气旋涡不断旋转,迅速移动,便形成了强烈的热带风暴。据科学家估计,热带风暴从海洋中卷走的水达25万吨,这些水在冷凝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于风暴中心,这样又形成了速度更猛烈的风暴。孟加拉湾孕育的热带风暴之所以如此猛烈,就是这个缘故。在热带风暴来临之时,先是天空中出现白色薄雾,然后越来越浓,变成浅黄,日落时呈橙色和红色的余辉,显得格外光亮。孟加拉南部4月日出与日落时分呈现出的异常景色,正是热带风暴在形成过程中的天象变化。热带风暴一般不会在赤道附近形成,通常发生于南北纬度6°~20°之间。除了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经常发生这种灾害性气候。如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和墨西哥湾、菲律宾附近的东亚海上、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海、毛里求斯岛的印度洋、太平洋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区域等。其中北太平洋西部大多发生在菲律宾以东的海面,但行进的路线不同,一般分为三路:一路向西,经南海在我国两广地区和越南一带登陆;一路向西北,穿越我国台湾岛,到福建和江苏沿海登陆,又一路向北,又转向东北,移向日本。而大西洋上孕育的热带风暴,直径一般为800公里,有的超过1000公里,风暴中心称为“风眼”,即有约半径为5公里至30公里的平静区。
地下小“水库”
日本没有大河,水灾问题似乎并不严重。其实不然,正由于它的境内缺乏宽阔的河川,而又面向海洋,气候湿润多雨,一些小河渲泄不良,才发生了特殊的洪水灾害。有人甚至说,这儿并非没有水灾,而是被强烈的火山、地震掩蔽住,转移了人们的视线焦点,才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个不露形色的破坏者。在这儿,水灾集中发生在人口稠密狭窄的滨海平原上,洪水从出山到入海结束,过程特别短,也是它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原因。可是在这里汹涌出山的洪水,由于河床纵比降大,水势特别猛烈。因为靠近山根,还常常和泥石流、滑坡、山崩伴生,和别处的单一洪水泛滥不同,有其特殊性,值得我们研究。
为了应付穿越而过的平野川泛滥,大阪在街道下面20米深处,修建了内径10米、长1890米,贮水量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池。名古屋的若宫大街下面10米处,也建成了长316米、宽约50米,可以贮水10万立方米的同样的地下蓄洪设施。东京正在研究一种方案,修建几个巨大的“地下水库”,连接成为地下河,直接排入东京湾。地狭多雨的日本有特殊的洪水,也有特殊的防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