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芒”,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可以收获;而“种”则是指谷类作物开始播种。
“芒种”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所谓“芒”,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可以收获;而“种”则是指谷类作物开始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加上芒种与“忙种”谐音,真的可以说芒种就是个农忙的节气。
这在各地的农谚中有明显的体现。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说“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贵州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四川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又说“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说法不同,意思一样。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农民种田就是要抢季节,否则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芒种后积雨骤冷》中写道:“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诗里就描写了吴地农民在芒种期间的梅雨季节里,冒着大雨,不畏寒冷,身穿棉衣插秧的情景。为了赶季节,不等雨停就要忙种。清代诗人王时叙也说:“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农民何尝不是冒着朝雾,顶着夕阳在田野割麦,时间不等人啊!
除了忙种,在芒种这个岁月里,各地农村还会忙里偷闲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活动。主要表现在饮食和祭祀上。安徽南部每到芒种季节,插完水稻,农民要进行安苗祭祀仪式,目的是向上天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模样,然后用蔬菜汁水染上颜色,作为祭祀的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平安。
芒种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多雨时期。这时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物品容易发霉,人们称之为“霉雨”季节;而此时恰是黄梅成熟,所以又称梅雨。黄梅酸涩,不宜直接食用,可是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营养保健功能,放入水中煮熟可解除酸涩味。这一地区农家流传着芒种煮梅的习俗。《三国演义》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情节就是对此习俗的记载。
以前,芒种还会举行送花神归位的仪式。花神是农历二月初二花朝节迎来的,到芒种时已有三个月了,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恭送花神归位,表达感激之情,期盼来年重逢。这一风俗已不存在,但在古典名著《红楼梦》里有记载,称之为“饯春会”。“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这一天,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为花神饯行,一片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贵州东南部的侗族在芒种期间还有一种颇具浪漫色彩和原始风情的活动,这就是青年男女打泥巴仗。这一天,新婚夫妻由要好的青年男女陪同,在同一块田里插秧。他们边插秧边打闹,互相向对方扔泥巴。活动结束后,比谁身上的泥巴多。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这恐怕是最能体现忙中有乐、快乐忙种的乐天派精神的活动。
是啊,芒种忙种,如果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怨天尤人,那就苦不堪言了。不错,农忙中的农民是最辛苦的,不少文人诗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悯农的情感。其实,除去封建统治者的剥削等因素,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及收获丰收成果的喜悦是在其他任何节气里所比不上的。可以说,芒种时期,是农民一年中充满希望、收获丰收最快乐的时期,芒种的这些习俗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迈克尔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