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是呀,看似是教师的素质低,实际上是“专家”没有走进教师的心呀!说到这儿,我想起您几次到附小“先锋讲坛”讲学,渊博的知识、儒雅的谈吐、令人敬佩的涵养及人品,到现在还给附小老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003年前后,济师附小走进发展的瓶颈期,以师范学校优秀毕业生组成的教师团队中,职业倦怠感弥漫,职业责任感走失,曾经热情洋溢的他们不愿再创造性地工作。如附小的一位老师所诉说的那样:“做老师做久了,职业倦怠就像淡淡的腐蚀剂,无声无息地侵袭而来,酥软了老师的意志。陶继新老师在我校先锋讲坛老师们丧失了好奇心,消磨了进取心,更倾向于得过且过地敷衍着工作,刻板地重复着,没有新意,没有发展。它就像一个很久没有充气的球,塌陷着,不时噗噗发出充满怨恨的声音,却无法再轻盈地跳起,奔跑向前。”
为此,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小学第一家“教师发展学校”。而这所“校中校”中的“金牌课程”是以“接触最有思想的人士,聆听最有见地的话语,实施最有创意的教育”为创办主旨的先锋讲坛。六年来,国内优秀的教育专家齐聚附小,如国内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郭振友副会长,教育专家与老师们在一起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崔允漷、郭景扬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魏薇教授,著名学者王财贵、桑恒昌,国内著名校长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李巍女士,国内著名教学专家于永正、吴正宪、刘德武、李镇西、窦桂梅、王崧舟老师等,还有一些年轻的新锐教师苏静、“清澈小舟”朱国红等等。
在先锋讲坛的组织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做法。一是精心选择到校的专家名师。每一个被邀的专家到校,学校都先期对他的理论、观点进行认真的分析,不在名气大小,重在解决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二是提供专家与教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每次论坛结束我们都会安排一线教师与专家各种形式的面对面沟通。台上的专家光鲜夺目好似遥不可及,只有零距离接触才能看到他们真实朴实的一面,才能促进我们的老师去反思:为什么同为普通人,人家有那么深邃的思想,那么突出的业绩,而我却庸庸无为呢?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三是参加活动有收获无负担。参加讲坛活动没有任何硬性作业,让老师们在完全自然状态下无任何功利色彩地倾听思考,这种倾听是一种完全个体化的思想碰撞过程,因而它所产生的影响力才更为巨大,更为深远。
陶继新:在读书方面,我一直主张“取法乎上”。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因为上乘之作中,不但流泻着智慧的光华,而且也蕴涵着思想的要义。请名家到学校讲课,也应当取法乎上,让教师从他们那里领略他们的风采,不但汲取其教育的智慧,而且也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思想人格的高尚。您所请的这些专家学者,有不少就是我的朋友,有的我还采访过,当是“上”的范畴。不过,您说了另一个令我感兴趣的问题,就是这个“上”并不一定名气多么大,而是对教师的发展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我采访的校长与教师,有的是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有的却是默默无闻,甚至有的到了今天还是名不见经传。可是,他们在我的心里,却是真正的名校长与名师。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他们没有名,并不等于他们以后没有名。只要有了思想与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就会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记得第一次在市中区教育局采访你们区里的一批校长的时候,那个时候您还在六里山小学担任校长。我与您素不相识,可是,您的一席话,令我振奋不已,甚至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在区教育局领导与众多校长面前,我就毫不犹豫地与您约定了尽快采访的日程。事实上,您当时在我的心里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长,而不是现在您有了“齐鲁名校长”等很多称号之后才成了名校长。我认为,您现在依然是“名不副实”,即实大于名。这不是溢美之词,事实本来如此。一个名校长之所以成为名校长,不但是自己有了名,更重要的是,其学校里的教师有了名,特别是有了实。济师附小这么多的教师这么大的发展,当是您最大的骄傲。
张萍:您说的这些,使我想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校长的一段话:了解一个作家,最直接的途径是读他的作品;了解一名校长,最直接的途径是去他的学校看看。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教师是校长最大的欣慰,桃李满天下,应该是教育人最大的期待与理想吧。
陶继新:刘彭芝校长的话堪称经典,对此,我的感受是特别深的。有的校长已经很有名气,通过别人推荐,我专门前去采访。可是,到学校之后,我发现完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以,虽然采访,就不再动笔去写。当然,这样的校长也就与我“一刀两断”,甚至有了非议。可是,我是坦荡的,我为这种了断而感到欣慰。
张萍:正基于此,我更关注我们教师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曾在先锋讲坛举办了14次以后,进行了唯一的一次书面总结。但老师们的总结远远超出了1000字的要求,有的老师甚至交出的是厚厚一摞的个人工作反思集,这不比任何应付性的长篇大论、东拼西凑的文字更有说服力吗?读着那一份份从心底流出来的话语,我一次次被附小的老师的真诚、优秀与深刻深深地打动着——
王全利老师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从容、平淡的人,生活平淡,工作平淡。当了十几年的教书匠,就像一位公交车司机,沿着同一条路线,从这一个站牌到下一个站牌,只是车上的人一批批地更换。路上的风景也很平淡,还自我安慰,用“平平淡淡才是真”欺骗自己。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报告,浏览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之约》,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立刻被他们的深邃,被他们的激情所打动。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单纯实际上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实际上是平庸,是无为;所谓的从容实际上是懒惰,是麻木。
杜英民老师这样谈:如果说刚开始周六参加论坛,我是略带烦躁的话,那么到后来再参加论坛,我就会提前兴奋起来,到了卢志文、窦桂梅、李镇西的时候,我都能提前查阅一些有关资料,做些初步了解了。这种态度的变化源自于论坛的精彩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参加论坛,我的感觉就是在享受工作,享受自己成长的快乐,享受自己生命的精彩。
张淑慧老师很浪漫:听完李老师的报告,兴冲冲地回到家,翻开久违的日记本,我决心从今天起要重新起用它,哪怕每天记下三言两语,哪怕今生都不会有机会把自己的这些教育随笔发表。当白发苍苍的时候,打开这些发黄的日记,细细回味自己的教学生涯,尽管平凡、琐碎,但当夕阳西下,坐着摇椅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孙听,岂不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的省教学能手刘秀云主任更是感慨万分:听着窦老师的报告,我有着与她太多相似的成长经历,因此产生了共鸣,几次感动得留下了热泪。她能吃苦,肯拼搏,善钻研,重积累,更有着超人的执著追求,她深深地爱着这份事业,事业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她工作并快乐着,享受着事业带来的幸福,这种境界是常人很难达到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她有方向,有目标,即使追求到达顶点也不罢休。正因她的顽强毅力执著追求,她成功了,有了骄人的成绩。而自己在教育事业中也曾奋斗过,但只是停留在当好教书匠的肤浅认识上,没有长远的目标与追求,现在留下的只是遗憾,与窦老师无法相比。现在思来想去,在机会面前我选择了放弃、退缩,尽管有种种原因,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短暂人生能有几十个春秋,转眼即逝,今后将怎样书写自己的人生,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默默地祈祷自己的未来是一片光明。
董茜主任在冷静地思考:一次论坛,几多感悟,一席对话,一片天空,他们使庸常的日子多了几分诗意,更为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甚至改变了我们思维和工作习惯。每一次论坛结束,我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激动、感动之余,我不停地自省:我们缺少什么,和这些名校长、名教师相比,我们到底不足在哪里?我们缺少爱心吗?不,我们的老师也经常与学生促膝长谈,给差生补课,有时也会陪学生们玩玩,下雨天送伞,车多时送孩子过马路。但仔细想想,似乎我们的爱中少了那么一点,少了那么一点点纯粹,少了那么一点点真诚。当爱里掺杂了功利,当爱变成了一种手段,我们的爱心付出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这时不要抱怨孩子是冷血动物,因为当敏感的孩子们发现老师给与他们的是一种等价交换的爱时,谁又能视若珍宝呢……
陶继新:读着这些教师写的文字,我也被感动了。显然,这些文字不是被迫挤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由于职业的原因,对于文字,我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可以很快作出判断。这并不是自己没有作过假,没有过不说假话。十多年前,我写的作品,有时候也会故弄玄虚地写上一些华丽的词语。认为那是美的,其实,那是假的,是外美内丑的。对此,我常常有一种不堪回首的羞辱感。现在不会再去有意追逐词语之美,而是出诸胸臆,自然而为。有的时候,语言也会不太精彩,可是,那是陶继新的语言,那是真实陶继新的一种文字表述。于是,坦然,幸福。
首批教师代表访问新加坡这令我想到你们的这些教师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也一定是幸福的。这种幸福还不只在于语言的不假雕琢,更在于他们在论坛中有了巨大的收获,在心灵层面有了另一番风景。所以,您开启的这个先锋讲坛,无异于开启了老师们走向另一个新的天地的窗口,让他们瞭望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所以,在他们幸福的时候,您更是幸福的。
张萍:近年来,每年到我校访问的国内外同行都有几千余人,2006年我校教师考察团访问新加坡,从此揭开了“附小师生走出国门看教育”的历史性突破。附小干部老师主动同国内外的教育同仁分享教育经验,沟通教育感悟,这一系列的活动并非满足于宣传学校实力,沉溺于观光浏览,而是立足于脚踏实地的互通有无。师生走出国门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同国外教师教育零距离的深度对话,在共同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就备课、上课、教研、辅导、家校沟通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度研讨,感受到不同的管理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与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巨大的思想冲击,开阔了视野,从而自发地审视我们的教育,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工作。同时他们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发表在网络上,既是与学校老师、家长、教育界朋友的分享与沟通,也促进了自己思想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在澳大利亚和学生们交谈陶继新:古人认为成才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前者的重要性已经多次谈及,后者的重要性却是值得研究的。走出去看到的,与原先听到的有可能是同一个内容,可是,亲自看过之后,感受与没有看过是大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是一笔永远的财富,开阔的不只是视野,还有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沉淀于思想深处的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些会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持久地发生作用。特别是走到国外,那是一个全新的文化教育境况,会对教师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撞,会猛烈地冲击原有的思想观念,会让教师自觉而深入地思考中外教育的优劣。
委派赴香港进行教学指导这样,回到国内,再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就会主动地进行改革的尝试,这比校长说上千遍万遍还要起作用。况且,小学教师跨出国门,还会在心底积淀下一种自豪感与欣慰感,这些又都是一般的教育收获不到的美质。
张萍:是的,这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袁登红主任经过学校的积极推荐由教育部委派赴香港担任一年的数学教研指导,经常从香港发回文章与照片,她发在我们学校博客上的《香港教育见闻》成了老师们深入了解香港教育的一个窗口,成为校园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人都说附小的老师越来越大气,越来越阳光。这使我想起那句俗话:见多识广。这些经历对我们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人生财富,也对他们教师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责任感实现一种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这一直是我这个校长在管理生涯中孜孜以求的境界。
陶继新:不同地域的文化教育,有着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不是听一次就能把握的。亲自一看,会有另外的感受;住上一年,会有深入的感受。袁登红主任的文章为什么能引起老师们的兴趣?因为她所写的文章不只是香港教育的见闻,还有在这些见闻中的她自己的感受,以及与附小相维系的思想血脉。所以,它能打动你们附小教师的心,能够引起老师们的思想共鸣。相信她回到附小,再进行教学的时候,会令大家有“刮目相看”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您为你们的教师提供了迅速成长的舞台,从而让他们有了幸福成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