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最热的关键词。从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到当选国家主席的“就职宣言”,习近平多次诠释“中国梦”目标与内涵,“中国梦”已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和最具感召力的民族动员令,成为响彻神州大地并日益引发世界关注的强音。中国梦在国人心中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拨动了国民的心弦,道出了共同的心声,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梦既宏伟也很亲切,既高远又脚踏实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面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提出中国梦之后,习近平对中国梦内涵所作出的最全面的阐述。中国梦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及其内涵?深入认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梦”,进而“圆梦”。
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意义:“最大公约数”凝聚全民族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获得广泛认同,并日益成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梦”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在民族复兴这一基点上凝聚起全民族力量,决心肩负人民使命,承担历史重托,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接力奋斗。
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凝聚全民族力量
没有梦想的民族没有前途。追逐梦想,总会唤醒巨大潜能,小到激发一个人的能力,大到带动整个社会的活力,乃至壮大一个国家的实力。拥有梦想的国家凝聚更大力量,拥有梦想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中国梦”是个非常好的提法,以往学术界对此的讨论比较多,但习总书记使用并阐发了这一概念,在党的最高领导人里,这应该是第一次。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认为,“中国梦”这个提法好就好在它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个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是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梦。因此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作用。
专栏 习近平十论“中国梦”
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〇2012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会见驻穗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时特别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〇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〇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〇2013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参加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〇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〇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讲话共9次提到中国梦)
〇2013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需要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〇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〇2013年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累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
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则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当前我们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群体面临着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三大危机的出现,跟这些人缺乏梦想、缺乏追求、缺乏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密切相关。对他们来说,物质欲望的满足胜过一切,精神上的追求变得无足轻重,这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现实也从反面佐证了总书记现在提出“中国梦”是非常适时的。
亲和力、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出百姓的期许,更易获得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同时,中国领导人讲述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梦”,这是执政党构建的复兴大国的理想和信念,用以引导和影响社会,但它又脱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宣教,这个中国梦是平民化的,给了百姓诸多想象和参与的空间。
有外媒也指出,“中国梦”更具亲和力、接地气。抛开了虚无缥缈的政治名词,没了套话大话,兼顾了个人与国家,共同打拼圆梦,成就个人梦,也推动国家梦,人民更能认同和接受这样的“中国梦”。而且,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两岸三地、全球华人的共同追求。“中国梦”并不带有鲜明意识形态,不再是政治强制,而是提供多元包容的个人发展和改善人生的空间。它道出了政府对国民个体人生、理想的重视和尊重。
“世界性语言”说明理想目标有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理解
有外媒指出,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梦也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用“世界性语言”说明中国理想目标,中华复兴也是世界福音,可以软化“中国崛起”的冲击力,回击“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中国梦”包含贡献世界,具有全球意义。
必须看到,不仅中国人需要“中国梦”,世界也需要“中国梦”。毋庸讳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强大起来会干什么事情。如果我们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让世界了解一个个中国人关于“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人类的梦想总是相通的,让世界了解“中国梦”,可以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加深世界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
专栏 中国梦对接世界梦习近平外访传递正能量
习近平履新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外访受到海外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纷纷从不同角度解读。有文章称,“中国梦”倡议共赢、和谐。习近平此次访问,就成功树立“新型大国关系”之“名”,向世界传递了“正能量”。
英国BBC中文网文章《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新外交》称,中国领导人将充分利用德班峰会的契机,与一同出席峰会的印度和巴西领导人加强交流、互动,向国际社会发出团结、合作、共赢的积极信息。综观习近平此次访问,从其路线图与访问内容设计看,它展现的是中国的国际视野与胸怀。
法国《欧洲时报》文章称,习近平访俄,成功树立“新型大国关系”之“名”,开启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全新国际环境下,以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为底蕴与底气,积极将自己“多极多赢不独享”的观念推向世界,将积极参与建立更公平的国际新秩序的愿望与强有力“正能量”推向世界。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文章《“世界梦”,中国主席首次海外之行的议程》,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的话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中国‘世界梦’的实现,而中国‘世界梦’实现过程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同时还要看到,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例如,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总之,正如有观察人士指出的,“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现实与未来的选择,但又延续了历史,不是严肃的政治命题,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中国梦”以极强的统合力,堪为公众情感、民族心理和国际观感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的目标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对这个梦更为具体地作了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全面的目标
民族复兴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民族复兴应该具有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国内发展上,而且要经得起国际比较。就此而言,当中国的发展达到以下状态时,或许我们就可以说民族复兴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教育引领世界潮流,政治制度高度民主,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空前提高,祖国实现完全统一,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庄严承诺,就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国梦”。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第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之梦。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文明的理念就是以科学发展观这样的“绿色”理念,来解决和应对现代化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文明的方式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现代化之梦;文明的形象就是坚决防止随着国力提升而出现的心态膨胀,不断强化诚信意识,树立新安全观、新荣辱观,形成“绿色”的新文明观,在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和“文明中国”的新形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显然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而是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中华民族复兴至少应该包括:第一,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第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第五,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认为,衡量中华民族复兴通常有三个标准。一曰“初步复兴”,即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国际事务中由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二曰“全面复兴”,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建立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三曰“持续复兴”,即在实现全面复兴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这种繁荣和强势,昙花一现的繁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美国华盛顿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吴惠秋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则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视角指出,中国梦是海内外华人对强国富民的百年夙愿。他心中的中国梦可从四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梦必须依赖国家富强,强国才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强”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而是指综合实力的强大,将最大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东方强国。第二,中国梦的内涵中,强国必须与富民紧密联系。一方面,个人应有家国情怀,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中华子民乃至海外华侨华人才能真正活得有尊严。另一方面,没有人民的富足和幸福,强国之路就不算真正抵达成功彼岸。第三,统一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容,海峡两岸应共同携手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第四,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应对世界有所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和思想根基的民族,互利共赢、和谐相处是符合世界人民需求和期待的理念。强大中国对世界和平、和谐世界也有积极意义。
国强与民富是托起“中国梦”的双翼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赵周贤、刘光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经济科技仍将长期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发展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这些目标构成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国强与民富是托起“中国梦”的双翼。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梦”是一个美好愿景,主要体现在“国家富强”上。而对于每个具体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25分钟的演讲中,9次提到“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他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使得中国梦这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更加丰富饱满,而且更关键的是更加具有世界性。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赵周贤、刘光明认为,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强调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给“中国梦”涂上了浓重的幸福底色。
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测算,中国梦想的实现,将意味着到2021年中国人均收入将与西方标准持平以及“人人有房住”。中产阶级将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保。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人均年收入达4万美元,中国文化享誉国际,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应达到80岁以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认为,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和具体目标有两个重要参照系。一是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兴盛状况,它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为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二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主要是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的意义上讲的。这是它的要义。比如科技水平,当代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肯定比古代中国要高出许多,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的总体水平相比落后许多,因而对人类贡献的份额比起古代中国来小了许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提高对人类的贡献份额。
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欣慰之余,大家都在掐指计算着中国什么时候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当经济总量真的超过美国时,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成了现代化的强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圣来指出,对于这个问题,谁也无法正面回答,而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上海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引用了澳大利亚一家报纸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的三个疑问,发人深省:一是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二是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的音乐,阅读中国的书籍?三是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选择中国的品牌?陈圣来认为,尽管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但当下我们还没有一家IT企业能与苹果、微软相媲美,没有一出剧目能与《妈妈咪呀》相提并论,没有一项文化产业达到迪士尼的规模效应与影响力。未来中国文化如不能登临世界文化高峰,中国就不能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也就圆不了现代化强国之梦。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易中天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梦”,主旋律无疑是“强国”。这几乎是全民的共识。问题是,何为“强大的国家”,我们又怎样才能“强大”?值得庆幸的是,国人对此有不俗的认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那些明白人,比如徐继畲、郭嵩焘、薛福成、谭嗣同等,都几乎一致认为,所谓“强国”,绝不仅仅就是船坚炮利、财大气粗,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文明、道德高尚。因为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称为“强国”;也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能成为“强国”。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也认为,今天我们的中国梦,应该是经济腾飞、民族复兴、文明转型的“三位一体”。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
此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也认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复兴是有根的复兴,有历史之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才能形成参天大树,也才能形成浩瀚林海。中华文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将成为中国文明复兴不竭的“源头活水”。
中国梦的“三个必须”路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们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总的方向和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解决中国梦的路径保障问题;弘扬中国精神,解决中国梦精神支撑的问题;凝聚中国力量,解决力量保障问题。
纵观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梦”在艰难曲折之中铸就了民族觉醒,使我们获得了一条宝贵的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繁荣强盛。
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我们自强自信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在反复比较和总结中开辟出来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深刻指出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充分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阴霾背景下,我们继续一路逆势飞扬,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道路就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是实现开启梦想之门的“钥匙”。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支柱。强大的民族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认真坚守、大力弘扬。
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我们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正是改革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使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创新。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人民群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一方面,要始终着眼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谋求人民福祉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直接受益者,为民族复兴出力流汗就是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翁,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人民群众当作“上帝”加以尊崇,必然会激励他们自觉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将个人前途命运同整个民族前途命运融为一体,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中国梦,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宏伟的事业、美丽的蓝图,实现蓝图就要有强大的力量作保障。中国社会百年以来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况下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全中国人民的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号召书和动员令。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我们的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