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湖位处市区东南,水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以青山、绿水相依相映为自然天成的风景吸引着众多的好游者。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也曾留下夜色笼罩下的平天湖之印象——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然而然,平天湖因自有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改造一跃成为安徽省甚至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曾两次游玩于平天湖。初次踏入平天湖的休闲广场,心情马上被远近的景色打动,亮丽起来。近处是黄花红朵仰天放、小亭木廊入帘鲜;远处则是清秀秀的山峰相连却又相对出,一泊湖水自天上涌现。而且临近广场方向的一处湖水被人工向高空喷射,水声之响,颇有虎啸狮吼之气势。
平天湖作为池州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相关的人文建设与外界之景大同小异,有平天湖渡假村、平天湖水上乐园等等。独吸引我的就是景区摆放的可供人租用,然后骑之游玩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与平时所见的不一样,它一车有的设置两个坐凳,即两人可以共同骑行。甚至一家三口也能同骑同坐于一辆自行车上。当时就想租下一辆自行车,然后沿着未知的道路去欣赏未知的景色。所幸,那次没有付出行动的想法在第二次重游平天湖时得到实现。
那天,租下自行车,便沿着环湖景观路一路悠悠观赏着平天湖周围的风景——绿树掩映中的小村户星星点点、夏末初秋池塘荷叶散发的薄香、持静独钓渔者们的悠闲等等。伴随向道路深处的骑进,由衷感慨,《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莫过于此——环境恬静,生活闲适。
然而,就古代的社会发展水平,想要寻到幽美之地居住,恐怕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可见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并非完全实指对某个居住环境的觅求,而是想觅得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最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陶渊明寄情田园中,采菊南山下。他的辞官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乡间小儿,更是自古流传至今。可是,陶渊明的选择与理想化构思并没有改变人世间的现实。因为社会由人组成,而人性,决定了世间故事发生的重复性,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想那《三国演义》,虽说是一篇小说,但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里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场杀戮。它描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建这段历史进程中,群雄“逐鹿中原”于乱世中的争霸天下行为。为了实现心中的雄心壮志,他们各自施展本领,能屈能伸,只为伺机一博。心照不宣的“挟天子号令天下” 的特殊虚伪性,造就了独特的三国鼎立之势。
《三国演义》里的众多人物性格,是那么的鲜明独特,似乎永远活在名著的字里行间。也许是罗贯中写得太精彩了,我曾不禁笑开来——曹操攻城中计,被吕布用画戟敲头盔答问:曹操在哪?曹操用袖掩面,反手指答方向。逃脱之后,曹操发誓要报此仇。
然,人性的使然和生命的局限,正常也是必然地创造出一段历史尘埃。当尘埃落定,一切仿佛没有发生,难怪有人词云:“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被古人凄凉而又休闲式地打发掉。也许是因为词作者已经把一切世事放到宇宙这个大背景之下,故而万事皆为空,惟一颗淡泊之心才是永恒。
遥想孔子周游天下后,发愤读书,创立儒学,企图通过教育进而创造理想化的学习和生活模式,让人们得以稳定有序地生活,天下安平。可是,古人内心深处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只付诸于思想。然而,数千年之后,一代伟人毛泽东拿起笔杆与枪杆带领人们创下新社会,用一颗文人之纯美之心构建起古人们深深神往的理想社会——没有私有制,人人各安其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那恐怕是惟一的一段“桃花源”。
但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属性和天生的基因注定了某些事情发展的趋势及本质。作为一个物种,已经被人类自己研究出来——竞争、创新、主动、懒散、享乐以及善恶美丑同时潜伏在人的心灵深处。只是,人类会因生长环境和成长中认识的不同,故而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或弱、或强、或多、或少而已。世间万物万事,皆与利益与关,利益可以颠覆所有。这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实质。最终的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选择——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选择出淤泥而不染;或者干脆选择避世。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的动物,就是人类能够拥有别的物种无法超越的带有双翅的心灵,并且在心灵双翅的驱动下,人类社会的物质创造一直飞速向前发展。同时,人类的思考也不停滞地永远思考与选择着。
如今,平天湖上已不见当年李白上花船的身影,更没有了岳飞操练水兵的雄姿。所见的都是人们各怀美好心情的玩乐。
平天湖似一处秀丽的人间桃源,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的自然之美会让人不知不觉议忘却所有的不快,一心享受生命的从容与无争。然后勇敢地改变想改变的;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潇洒忘却不痛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