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放逐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他们与高适同游梁宋,李白与杜甫相处时久,情谊益深,结成了终生的友谊。李白回到东鲁后,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漫游,多次往来于江南与中原,像一只自由的大鹏。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一篇篇壮美秀丽的山水诗,同时他也不忘苍生社稷,虽人在江湖而心怀魏阙。他反抗李林甫的铁腕屠杀与恐怖统治,他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他还北上幽燕,探察安禄山的叛军动向,这一切都表现出了李白高度的爱国忧民之情。李白放逐之时,大唐已经开始由盛世逐渐走向衰落。李白满怀激愤,心中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他写出了《将进酒》《行路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反抗黑暗现实,以及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诗篇。
李白再次出长安城时,已经四十五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已经逝去。这时的李白,由于看清了统治者的真面目,知道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可能实现,内心的孤愤像屈原被放逐时一样无处发泄。他从长安来到开封的黄河岸边,心情落寞,深感怀才不遇,面对着滔滔黄河,他的思绪禁不住纵横驰骋,感慨万千。
在漫游开封时,他有两个隐居的朋友元丹丘和岑勋,他们都是身出名门的高蹈之士。三位朋友一同来到黄河岸边的高台之上,遥望黄河,蜿蜒东来,好像自天而降,在夕阳下,黄河东流的景象格外壮观。夜幕降临了,月亮下,李白望着滚滚黄河,对月畅饮,秋风吹着李白的衣襟,饮着饮着,内心的悲愁与孤愤就如黄河之水涌上心头,要一泻而出了。李白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激动地手握剑柄在月光下舞起剑来,那剑纵横驰骋,好像神龙在空中飞舞。元丹丘和岑勋都看了直叫好,李白却嫌酒少不够喝,他一面舞剑一面拿着那酒葫芦往嘴里倒酒,剑舞得更加苍劲有力了。那凌厉的剑锋终于化作了一曲千古悲愤之音,于是吟成了那首著名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岑勋赞不绝口地说:“此诗气吞黄河,势比昆仑,豪放慷慨,独步千古啊。即便陈子昂在世,也要折服不已的。”
元丹丘说:“这样的好诗歌,只有像太白先生这样有过大起大落人生命运的人才能够吟得出。也只有像太白先生这样豁达豪放的人才能够吟得出,化痛苦为豪放与悲壮之力量。这不是一般的诗人能够做得到的,陈子昂也恐怕难以发太白先生之音啊。”
这首诗写于李白赐金放逐之后,这是一次痛苦与愤怒的大爆发。既有不遇于时、时光流逝而一事无成的激愤,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执着与期待,还有舍弃富贵而求自由的酣畅淋漓,对自由境界的由衷向往。诗歌中的自由气象,如黄河之水奔腾而来,不可遏止,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这首诗是由痛苦与愤怒而吟成的,但它却显得那么的豪放,气势峻拔,它将一切痛苦与愤怒都冲泻而下,使诗歌显得沉郁而高亢,奋进而激昂。
李白是个缺乏现实感的理想主义者,他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是功成身退,身退以功成为前提,而他实现功成的方式又是“不屈己,不干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由于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权贵,最终被迫离开长安。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诗人时常处于苦闷、伤感和愤激之中。于是,诗人爆发出雷霆般的痛苦和愤怒,高呼要烹羊宰牛,典裘卖马,“一饮三百杯”“同销万古愁”,以此宣泄理想不能实现的怨愤。
李白《将进酒》中的沉郁孤愤之音,一如屈原之《离骚》,司马迁之《报任安书》,都是贬谪凌辱之后的孤愤之作,是在诗人放逐后的巨大痛苦与失落中所凝聚成的千古杰作,是诗人内心剧痛的径直倾吐。但政治上尽管失意,李白却仍然表现出了对人生的执着信念。并不因失败而产生颓废、悲观消极情绪,依旧像以往一样饮酒作乐,修道学剑,这是历史上其他诗人难以比拟的。
从李白离开宫廷后的孤愤而写下的《将进酒》一诗,可以见出李白对政治的态度,已经对唐玄宗从期待、失望转向愤怒的过程,这是这一时期李白的心理变化历程。而在李白写下《将进酒》的那一刻,他的这种对君主与权贵们的愤怒之音达到了颠峰,表现了李白不屈于强权的伟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