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于是,妈妈们也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读孩子,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无疑是了解孩子最直接的途径。然而,要让孩子对妈妈开放心扉也非易事,因为妈妈和孩子毕竟处于不同的认识世界,妈妈也总会不由自主地以成人世界的认识和规则去衡量孩子。如果,孩子不愿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么妈妈就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长大。而且,一个不敢或不善表达自己内心的人,也难以拥有真实的人生。所以,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不仅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让孩子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妈妈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某些看似不正确的行为,也就难以给予孩子很好的指导和教育。
姜维今年6岁,一天表妹来了,姜维和表妹到另一个房间玩。刚开始,妈妈还听到两个小家伙在房间里玩得挺开心的,但不一会儿,妈妈就听见房间里传来了表妹的哭声。妈妈闻声跑了进去,发现姜维正在拿着玩具熊打表妹的头。
妈妈赶紧把两个孩子扯开,并且厉声批评姜维说:“你怎么能打表妹呢?太不懂事了,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姜维刚想解释说“是因为……”妈妈就打断他:“你打人你还狡辩是吧?”然后就命令两个小孩到不同的房间玩。
很多妈妈都不喜欢犯了错误还进行解释的孩子,以为孩子是在进行无谓的狡辩,所以不论孩子说什么都是错的,甚至有些妈妈听了孩子的解释后更加生气。这样,孩子的表达愿望就受到了抑制。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孩子也就不愿意再做辩解或诉说了。
孩子关闭自己的心门不跟妈妈交流,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或者妈妈没有与孩子以平等的位置相处,跟孩子之间应该放不下家长的姿态,经常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看到孩子的一些不足就先着急。这样与孩子谈话时,也总会掺加些“恨铁不成钢”的焦躁情绪。妈妈“日积月累”地压抑孩子的表达行为,也会令孩子渐渐变得不愿意与妈妈交流了。
所以,当孩子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妈妈要用冷静平和的态度倾听他们,用缓和的语气回应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倾诉受到了重视,并明白遇事应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解决。而且,妈妈也能从孩子的诉说中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对孩子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完美妈妈课堂启示:
启示一: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当孩子要表达时,妈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并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达。即使孩子表达出来的想法很幼稚,妈妈也不要嘲笑,而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孩子。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也会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因为词汇量不够丰富而不能很完整地表达自己,妈妈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帮助孩子完成表达。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量,从而更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妈妈交流。
启示二:放下妈妈的架子,认真倾听孩子
妈妈要想让孩子讲出心里话,还要善于倾听才行。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时有人倾听、关注自己,那是最大的安慰。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这方面的心理需要,如果妈妈不懂得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对孩子说的话不是漠不关心,就是加以嘲笑,孩子怎么会愿意表达自己呢?
所以,当孩子说话时,妈妈要冷静对待,认真倾听。比如孩子回家说:“妈妈,老师让您明天到学校去一趟。”如果妈妈一听就冲动了:“又出了什么事,是不是你又给我惹祸了?”听了妈妈的话,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再与妈妈交流了。相反,如果妈妈平静如初,说:“知道了。”去了以后回来再与孩子交流,孩子自然也会信任妈妈。
启示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平时妈妈不仅不要随便打断孩子说话,还应该鼓励孩子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发散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妈妈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妈妈手记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妈妈若能引导孩子经常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观点,可以避免孩子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能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妈妈也能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从而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