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马帮与行商路线
西南地区的马帮以民族来划分,可分成汉族马帮、彝族马帮、白族马帮、回族马帮、藏族马帮、纳西族马帮、普米族马帮,其中回族马帮因善于经商而势力最大。在云南,回族商帮、商号大多有自己的马帮,另外,也还有不少专业性马帮从事远途对外贸易业务。比如保山的马应才、闪春福、李行兰等马帮,每个马帮至少拥有100匹骡马,多时可达300匹,经营昌宁、镇康、耿马和缅甸之间的贸易。丘北县赛宝章家马帮有200多匹骡马,从丘北经广西到越南进行远途贸易。沙甸的马帮,最多时达到3000多匹驮马。巍山、通海、寻甸、玉溪、永平、洱源、砚山、德钦的回族,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马帮远途。一般来说,西南地区汉族马帮在近代主要在大理、昆明一线和川藏茶马一线经营,彝族马帮多在昭通一带运输,白族马帮多在大理、缅甸间经营。回族马帮活动范围最大,遍于整个大西南地区,北至四川,南至广西,直到越南、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藏族马帮主要活动在滇藏间,普米族马帮则以短途为主。
清末民初西南地区的回族马帮从驮运路线来看,主要分成以下8大路:
1.迄东东路。以昭通为中心,从昆明起经昭通、盐津到宜宾,一共要24天。北上运出沱茶、大烟、棉纱、匹头、药材、纺丝等等,而南下运入的以生丝、纺丝、川芋、丝绸、药材、桐油为主。据记载,清末民国初年来往于此道上的驮马达8000多匹。
2.迤西西路。以下关为中心,西南达腾冲八莫、缅甸仰光,东到昆明。其中八莫到昆明需32天。其路西南入缅甸多为锡、山货、药材、石磺、茶叶,北上昆明接东路的多为洋纱、布匹、洋油、日杂。往来于此道的驮马有9000多匹。
3.迤南干线(南路):从昆明到开远、蒙自、蛮耗出境,换木船到越南老街,大船到越南海防30天,主要输出个旧锡和土特产。清末民初有200多匹驮马往来于道。
4.西北路。以大理为起点,经丽江到西藏拉萨。
5.关外二线。此二线一线为南路,从雅州经康定、理塘到巴塘;一线为北路,从康定经道孚、炉霍、甘孜、玉隆到德格。这两条马帮通道,入藏一般以茶、烟、布匹、粮食和杂货为主,而运出以皮毛、药材为主。
6.关内川康线。一线为南路边引大道,从雅安经荥经、清溪、飞越岭到打箭炉;一线为明代茶马小道,即清代边引小路。
7.松灌驮运道,主要是灌县至松潘间。
8.川甘驮运大道,从四川江油经文县到武都。
在漫漫历史的风烟岁月里,为贩运两地余缺,回族马帮的足迹遍及云南,有的还踏上外省和异国的土地。这里仅介绍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走夷方。
滇西走夷方的起点基本上在下关。道光、咸丰以来,下关出现了不少货栈、堆店,逐渐成为滇川、滇藏贸易和货物集散中心。马帮不论是为商贾运输,还是自己做生意,一般都要到下关进出货物。再从下关经太平、北斗、苏屯、花桥、杉阳、水寨到达保山城,又从保山城出发,经蒲缥、潞江坝、红木树、橄榄寨抵腾冲。大量马帮在腾冲将驮运的如蘑菇、石磺、川烟、钨砂、瓷器、香油、药材等货物趸给当地坐商,再购足洋纱、洋布、煤油、马灯、钨丝以及鸦片等内地稀缺的东西便折道回转。少数马帮则马不停蹄地出腾冲境,到 “夷方”去了。走“夷方”的货物交易种类与腾冲也相差无几,只是由于直接与英国(当时缅甸为英属殖民地)、缅甸、泰国、印度等客商打交道,减少了中间环节。
走“夷方”之路是艰苦而充满风险的。前人有这样悲凉的歌谣:“过了漾濞渡,阎王请上簿。”的确,此路除匪抢贼偷外,要渡澜沧江、怒江等以及翻越包括高黎贡山在内的许多深峡险箐,还要接受豺狼猛兽及复杂多变气候的考验,难怪赶马人也叹息:“要到潞江坝,先把老婆嫁。”但据说这是发财的捷径,在厚利的驱使下,不少人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例如回族马凤鳞的马帮,专跑畹町、腊戊和缅甸。他学会了泰缅等国的语言。他的马帮常与沙甸、通海的回族马帮搭帮,配备有枪支弹药。如果沿途遇上土匪、军警,还要与匪警展开战斗。马凤鳞用走夷方得来的钱财,在崇明盖了一幢“走马窜过楼”的中西式房子。
像马凤鳞这样能发大财的毕竟是少数,由于当时骡马价昂贵,有人为了凑足骡马钱竞不惜变卖田地房产。据熟知马帮典故的回族老人苗俊年说,走夷方者尽管都发财心切,可真正发大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仅够养家糊口,有的还因各种原因消折了血本,无颜还乡而流落异地;更有甚者,竞抛尸沟壑,成为望乡鬼。正所谓“穷走夷方饿走厂,多少尸骨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