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找准关系,少走弯路”。能不能找到通往职场高层道路的关键部位,并成功地打通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通往官场高层的道路不少,自古以来,有的人能沿着这条道路破门而入,甚至登堂入室;有的人却终生徘徊在高层之外。
俗话说得好“找准关系,少走弯路”。现代职场,除了种种主观原因影响升职之路外,能不能找到通往职场高层道路的关键部位,并成功地打通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杨林上山的故事。
杨林上梁山的时候,若怀揣公孙胜先生的荐书直接去找梁山泊当权人宋江,那么在上梁山的时间上,起码要提前两个月,最直观的益处是“参加革命”的时间提前了,做头领的资历增长了,且公孙胜是引荐人,宋江是接纳人,少了中间环节,和宋江的关系也就近了一层,与头头的关系近了,好处也就不言自明了。
而杨林却在不经意间走错了一着棋,他没有直接去找当权的宋江,却在半途结识了戴宗,结识也就罢了,却还偏偏跟戴宗跑到蓟州去,蓟州路上,多有危机,若遇难死了,岂不白白死了,梁山泊可不存在追认问题。这种情况不是没有,韩伯龙就是一个例子。
韩伯龙上梁山入伙,投奔了朱贵,要他引荐宋江,因宋江忙多闲少,不曾见得,朱贵就教他在村中卖酒,他自己也认为是梁山泊好汉了,在外人看来,他算个梁山泊预备头领还是可以的,没想到这个预备头领却被吃酒不给钱的李逵一斧子砍了,砍了就砍了,梁山根本就不承认他,家属连抚恤费也没拿到。他若当初托的人不是朱贵,岂有这样的结果!
韩伯龙的武功绝不比梁山所有的好汉们都差,有可能比一部分头领的水平还高强一些,只要找对了人向宋江求拜一二,何愁当不成一个头领!
杨林到底还算命好,没有如韩伯龙一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他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既当了头领,也成全了戴宗的引荐之功,只是走了弯路而已。
为了免走弯路,所以引荐的关键在于向强权核心部位直接进攻,如春秋战国的那些游说之士便是直接向这个关键的核心部位进攻的,如孔夫子、孟夫子、商鞅、苏秦等,封建帝制确立以后,这样的机会很少有了,此时的求升迁者只好等而下之,在核心层的外围,甚至外围的外围去寻求突破口与切入点。
现代职场,当你作为一个低级职员的时候,就能看出高层人物对你的重要性了。他们握有至高无上的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决定你能否晋升的命运!如果你在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高层圈,果真就不能晋升吗?
也并非如此,不过要打动高层也还是很需要些技巧的。为了你的成功,你必须克服一系列障碍,用一些手段和方式。那么,如何着手进行呢?
1.越级汇报,直接拜访越级汇报有风险。强权者通常会对你表示某种惊讶或不满,认为你不懂规矩或怀疑你的动机。当你越级汇报之前,你必须先把这些因素考虑清楚。
当然,越级汇报也有好处,不然不会有人明明知道犯忌而偏偏去冒这个风险。的确有一个可能,你的越级汇报行为一般会在强权者那里留下印象。一旦你的汇报效果不错,强权者的惊讶和反感就会转变为好感和欣赏。如果你确实能达到这一点,今后,大人物的门也就向你敞开了。
2.寻找与高层管理者有密切来往的中间联系人公司强权者的门槛是很高的,很多时候,你不但进不去,甚至你连人家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因此就算你想越级汇报可能也做不到。所以,你必须另想办法。
据了解,很多人为了建立和公司强权者的联系渠道,千方百计寻找线索,努力发现能够和强权者沟通、连通的机会和要害中间人。
比如,一个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不是大人物,但其确是重要人物。通常,你可以打电话,或直接去办公室拜访,假如你能找到合适理由打开关口。
通常,有一种关系做媒介,会减少与强权者接触的障碍。很多人为无法建立高层圈发愁。而如果你在公司要害圈有了朋友,有时候,他们会将你引荐到高层。比如人事管理部门的主管,接触领导的机会比较多,关系也就比较密切。
唐朝诗人王维的许多古诗早已脍炙人口,像“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已经作为成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语言之中。他不仅诗写得好,在科举考试中也春风得意,一举成名,而他之所以这样幸运,却是得力于岐王的引荐。
王维除了诗之外,在音乐方面造诣也很高,尤其善弹琵琶。他经常出入一些权豪势要人家,尤为皇族成员岐王所看重。王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请岐王向当时权势极大的公主求情,事先向主持考试的官员推荐一下,不料王维晚了一步,公主早已为另一位叫张九臬的人打过招呼了。岐王也感到为难,他知道公主的性格刚强,说一不二,想强求她改变主意不大容易。于是岐王给王维出了主意,他让王维从旧诗中抄录十来篇写得最好的,再编写一曲哀怨动人的琵琶曲,五天后让王维来找他。
王维依照吩咐,五天以后如期而至。
岐王顾及王维一身文人打扮,恐怕很难进公主之门,出于出入方便起见,他将王维装扮成一名乐师,携了一把琵琶,一同来到公主的府邸。年轻的王维姿容秀美,风度翩翩,引起了公主的注意,于是公主问岐王关于王维的情况。
岐王趁机向公主推荐王维,接着便命王维将新编的琵琶曲演奏一番,果然乐曲凄怨哀婉,在座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公主对王维更感兴趣了,并主动向王维索要诗。王维赶忙将事先预备好的诗从怀中取出,呈献给公主。公主读后惊骇万分,认定王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公主立刻命人将主考官召来,派宫婢将自己改荐王维的意思告诉了他。于是,王维一举登第。
唐代以科举考试录取官员,这比起汉朝的举荐似乎公平了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考试成绩及格,便可以进入官场,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唐代科举考试,允许高官显贵们事先向考官推荐自己所看中的人选,甚至可以指定录取为第几名,这就使举荐人才成为合法的了。而一旦得到权贵们向主考的推荐,他们的前程便有希望了。
话说回来,在职场晋升中,起中间联系作用的公司要害圈是不可或缺的。这时候,要害圈的朋友令你如虎添翼;如果你不幸没有与公司上层人物直接交涉的机会,那么,公司要害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你的不足。
3.间接结交法如果你一开始没机会接触公司人事首脑,那么,不妨先从她或他的下属——一名人事部职员开始,慢慢你就会接近她或他。因为,她或他的下属会帮你,只要你们成了朋友。
很多人极力结交总裁的秘书,进而通过秘书接近总裁,通过秘书向总裁施加影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周是唐太宗时人,出身孤贫,早年遭遇颇为坎坷,虽然他精通《诗经》、《左传》这些儒家经典,但是因为社会地位低下而不被家乡父老所重视,他一气之下,直奔长安。
来到京师之后,他便投奔在中郎将常何的门下。贞观三年,唐太宗命大臣百僚上书,评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官,对于政治上的事情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却给马周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于是,他代常何起草了一份奏书,就朝政得失的二十余件事加以评论,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很有见地。唐太宗一见,大为赞赏,奇怪常何怎么会有这种能力,常何老老实实回答:“我可没这个能力,这是我的家客马周所拟写的。”
唐太宗惜才如命,连忙传令召见马周,并连派出四次使臣,加以催促。当见到马周后,与之交谈,十分高兴,当即便将其留在了朝廷。常何因举荐之功也受到赏赐。
中国古代有一种幕府制度,一些权豪势要之家将许多能人罗织到自己的幕府之中,作为自己的智囊,有些人才便是通过这条途径脱颖而出的。马周是这些人当中的幸运儿,引得后来许多人的艳羡。像这样的幸运儿还有一些,如著名诗人高适,55岁以前一直是辗转流离,穷困潦倒。55岁那一年,他投奔著名将领哥舒翰幕府门下,由哥舒翰向唐玄宗直接推荐,命运才有了转机,此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要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幸运,杜甫的诗才,在当时便被很多人所赏识,在一个“以诗取士”的时代,他的官运应该是很亨通了,但杜甫流落长安10年,辗转了无数豪门权势之家,可结果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无所获。
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杜甫打通关节未得要领,不得其门而入。有的人诗才未必如他,却能平步青云。在古代,想要打通关节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巴结权贵也不是那么容易!
没有真本事不行,拥有真本事,门路找不准也不行。
4.给公司强权者写信给公司强权者写信,反映一些问题或者提出建议,一般来说,这种与公司强权者的沟通方式是合情合理的,不会引起反感。
大文学家韩愈早年仕途很不顺畅,从20岁一直到25岁连续三次科举考试失败,第四次成绩也不甚理想。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只好另寻门路,他开始奔波了。他先后向当时的多位执政大臣上书,推荐自己,两个月内向三位宰相上书三封,依然没有得到他们的青睐。
于是韩愈不得已而求其次,先后投奔了两名军阀,也不得结果。
韩愈于是又回到京城,重新四处奔忙,这一回他选中了京兆尹李实。按照老办法,先给李实写了封信,信中他对李实大加褒颂。也许是这封信起了作用吧,韩愈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成为了一名京官。
那么,这位李实真的像韩愈所说的那样好吗?完全不是,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十足的奸佞之辈。
韩愈是很了解李实的,可是,为了打通通往官场的道路,韩愈急不择人,慌不择路,是权势人物都巴结,哪还管对方是正是邪、是贤是奸!但结果如愿以偿,终于走上了仕路。
不过,这种写信的方式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公司强权人物的信件,通常都是由秘书处理的;不但由秘书拆看,而且也由秘书回信。很少有信件会直接到达强权者。
所以,你的“如意算盘”能否实现,就看秘书大人能否开恩啦。
5.借“强权的大人物”打个背景光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盛行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
左宗棠的知己好友有个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登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张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
总督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儿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
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强权者为背景,让总督给他这个小人物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强势人物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确实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