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32100000048

第48章 审视自我(6)

杨:后来你们在万寿寺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上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言的是陈平原,但据说幕后的策划人是你?

钱:这是我们从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不约而同的共同想法,谈不上是谁先策划。我们都是“哥儿们”,谁代表发言都无所谓,推陈平原作代表,是因为他在我们中间年纪最小,由他开炮,更有冲击力,而且他刚来北京,也需要亮一个相。再加上第一次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就必须讲清楚“发生学”的问题,陈平原熟悉晚清,当然他讲最有把握。

80年代对于我们来说面临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当时我们还是青年学人(虽然从年龄上来说我已经不是青年了),我们需要争取自己的发言机会,争取自己的言论空间。就我个人来说,考入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已经38岁了,当时王瑶先生跟我说,我知道你急于在学术界表现出来,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要厚积薄发,后发制人。我沉默了7年,在1985年才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时候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看法。所以当时我们非常感激那些首先发表我们文章的人,《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首先发表在《文学评论》,跟当时的编辑王信关系很大,紧接着《读书》连着六期发表了我们的“三人谈”。

我们三人比较早得到关注是黄子平,他先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林斤澜的文章:《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一举成名,所以他和陈平原与《读书》有一些来往,因为当时这些杂志都比较注意新人。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有一个编辑叫高国平,他找到了黄子平,问黄子平身边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同学,黄子平推荐了两个,一个是赵园,一个是我,赵园就写了《艰难的选择》,我是《心灵的探寻》,当场拍板出版,收入“探索书系”。还有一个就是浙江文艺出版社,主要是李庆西,他既是批评家又是编辑,出了一套书,黄子平,陈平原的都有,但没有我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年纪大了,这一套书影响极大。

还有就是几个刊物,一个是《文学评论》,王富仁、赵园、刘纳、汪晖、陈平原、黄子平全部是通过它出名的,另外一个就是《丛刊》,我先是助手,后来是编委,再到副主编,《丛刊》就成为我们共同的一个阵地了,另外还有就是《上海文学》、《上海文论》,福建的《当代文艺探索》。

杨:《上海文论》的创刊比较晚,影响要晚一些。

钱:好老师,好编辑,好杂志和出版社,还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八十年代的学术研究的小环境实际上是很好的。

杨:您提到的这些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场的问题,当时的文学场对你们是很有利的。那王瑶先生当时知道你们要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吗?

钱:其实当时这些想法都是一种共识,我们的很多举动如果没有老师的支持是不可能做成的。比如1985年第3期的《丛刊》,如果没有乐老师的支持,就不可能让我来编辑。实际上“走向世界文学”也是乐老师的思想,当时她正在提倡比较文学。我们当时上面有两代人,一个是王瑶那一代,一个是樊骏、严家炎那一代,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老中青结合”。其实我们的这些想法,也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前一辈他们就已经在考虑了,他们更早,他们是先行者。

杨:对,比如王瑶老师和严家炎老师提出了“现代化”的观点。但是我觉得他们讨论的不是很深。

钱:所以你不能说这是我们的独创,实际上是整个学科发展的一个结果。在这之前,有一个更大背景的讨论,就是“如何开创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新局面”。

杨:我觉得你们当时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说法实际上是对严家炎老师他们的框架不太满意的,他们当时主要是“回到乾嘉”,搞实证和史料,重新发现和发掘以前没有提到的作家、作品等等,比如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等等,但是好像他们对整个文学史的框架还是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钱:80年代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拨乱反正的阶段,这个就包括发掘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作家,还有一些作家被遮蔽的另一面。那个阶段是有很强的政治性的,它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从1983年《丛刊》3期开辟“如何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局面”的专栏,就意味着现代文学研究进入了学科自身建设的新阶段。

顺便说一点:这个专栏是樊骏、严家炎先生主持的;当时的现代文学研究,是在王瑶、唐、李何林、贾植芳、钱谷融几位先生的指导下,而具体的组织工作主要是樊骏、严家炎先生做的,樊骏先生起了更大的作用。因此,你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樊骏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思想,他所作的组织工作,特别是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视、培养与影响,是不可忽视,应该认真研究的。这次他主持的“如何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局面”的讨论,就是由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参与的。也就是在这一次的讨论中,提出了“文学现代化”的概念和标准;现代文学的当代性(这也是樊骏首先提出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你刚才提到的陈学超(他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也是我们那一届的研究生)的“百年中国文学”概念,也是在这次讨论中提出的。以上这些讨论,对我们后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都是有影响的。1985年的创新座谈会就是在这样的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我们这一代提供一个发言的平台。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发出我们这一代研究者独立的声音。我们发言的中心,就是要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整体观”。这也是我们当时感觉到的学术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就是在对局部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进行“重新估定价值”(这是五四的口号,八十年代也继承下来了)以后,需要一个整体的突破,进入宏观、综合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的总体进行重新估量和思考,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线索、阶段、进程,整个学科的基本格局,文学史编写体例等关系全局的问题”(参看赵园:《1985:徘徊、开拓、突进》,《丛刊》1986年2期)。我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次会上提出的,上海的陈思和在会上也提到了“新文学的整体观”的问题。所以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是很自然的,是学科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提出后,具体的研究是没有进行下去的,后来1987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应该和它有一定的关系吧?黄子平和陈平原为什么没有参与它的写作?

钱:那本书是怎么产生的呢?最早是山西一个杂志叫《山西教育》,它约王瑶先生写一个文学史的系列讲座来连载,是带有通俗性的。王先生自己不写,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当时我刚刚研究生毕业,也想发表文章,所以我找了温儒敏、吴福辉,当时王先生希望我们把他女儿王超冰带一带,所以加上她。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恰好我当时我正在教现代文学史这门课,实际上我写的部分都是我的讲稿。我们开始也不是很重视,主要是完成任务,也借此发表我们对现代文学的思考成果,后来才想到要出版,出版的统稿是我做的,然后写了个序,写那个序的时候正好我们在搞“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杨:那个序基本上是一个启蒙主义的东西。

钱:对,那个序言基本上是我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解。但是其他三个作者并没有参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讨论,我们的写作又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商量,所以问题就出来了,序和后面的正文内容有些脱节。后来1998年的修订本就把序拿掉了。其实当时没有更多的想法,就是出书,当时出一本书是很难的。书出来后社会反响也不大,主要是我们当时没有名气,后来之所以影响大了,和我们的学术地位的提高有关系。

杨:这种情况我倒不是很清楚,我就是把这两个版本拿来作了一下比较,修订版把序言去掉了,于是我就以为是你改变了对“启蒙主义”的态度,或者说不再坚持“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了。另外就是你在修订版里面提出了一个“审美”的东西,又提到“现代化”,我就以为你可能是把“启蒙”的边界放宽了。

钱:修订本有两个指导思想,一是它是教科书,不是私人著作,不能把太多的个人见解放进去。那个序言基本是我的观点,既不能代表温儒敏,也不能代表吴福辉,把它去掉是很正常的。还有把标题全部改了,以前的标题有鲜明的倾向性,那些标题都是我取的,去掉后是为了强调教科书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容易引起争议的东西。第二个指导思想是要把当时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来,比如增加了通俗文学,单章作家增加了沈从文和赵树理。沈从文是因为经过研究,我们意识到他的重要性(我们另一位同学凌宇就是专门研究沈从文的)就单列了一章。赵树理单列一章是我坚持的,什么原因呢?就是为了取得平衡,就是不要搞得太“右”,记得毛泽东说过: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越种倾向,我受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就觉得在重新肯定被否定的自由主义作家时,也不能忽视左翼作家,文学史写作要注意二者的平衡。当然从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赵树理,我对他的语言很欣赏。我们的想法是既要吸收最新的成果,又要和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此,书出来以后,有两种评价,有的觉得太激进,有的又觉得还是有点保守,有“左”的遗迹,我们则认为这是教科书,必须如此。现在看来,这本《三十年》至今还有生命力,跟我们的这一态度和选择有关。

杨: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是1998年出来的,而在1988年陈思和等人的“重写文学史”专栏中,第一期的文章就是批判赵树理的,如果按照他们的思路,赵树理肯定是不能列单章的。

钱:对,我们当时就是不想跟潮流太紧,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能够留下来长久一点。

杨:1988年上海的学者就开始提出“重写文学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比你们要更激进一些。

钱:在我们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时候,同一个会上,陈思和就提出了“新文学的整体观”。他们后来提出“重写文学史”,我们确实事先不知道什么消息,但他们提出来后,我们是很赞成的。后来在镜泊湖会议上,我们提出南北合作,他们在上海搞,我们在北京呼应。那个时候我已经是《丛刊》的编委了。(杨:你就用《丛刊》来配合他们。)1988年底他们在上海开了一次大型的座谈会,我们《丛刊》1989年第1期就开了一个专栏,发表了汪晖写的《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那就是我组织的,(杨:上海那边发了一个蓝棣之的对《子夜》的重评的文章),那是我们在镜泊湖会议上商量好的。顺便说一点,考察八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镜泊湖会议是不可忽视的,那是我们这一代古、现、当代研究生的一次大聚会,是京、海年轻学者的一次主动合作。参加会议的有北京的研究古典文学的张中、钟元凯,研究现代文学的我,吴福辉(他是会议的主持者)、凌宇、赵园、王富仁,研究当代文学的黄子平,还有上海的王晓明、陈思和、蔡翔等等,讨论中心就是如何打通古、近、现、当代,如何发挥我们这一代的作用,当时我们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主动性。镜泊湖会议以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编《丛刊》1989年第一期。那一期还有一个大动作,就是搞了个“论文摘编”,把与“重写文学史”相关的论文都摘了,包括黄子平和李劼的那个对话。那一期是明显的配合,煞费苦心,费了很大劲,这些在该期的“编后记”里面都提到了。

杨:那为什么当时你们没有想到“重写文学史”提法?

钱:怎么说呢?“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包括了“重写”的意思,另外与北京上海两地的学风有关系。北京的学者很少合作提出问题,(“三人谈”是很少见的例外),上海则喜欢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制造新的概念,北京都是配合他们。

北大的传统是强调个人,很少开会,很少提口号,但是我们都参加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活动,这主要是学术传统的原因。至于我和陈、黄的合作是有缘由的,主要是当时我们三人都是一个人在北京,每天没什么事情就待在一起。但我们后来也很少合作了,主要的合作只有三次,一次是“三人谈”,一次是编“漫谈文化”系列丛书,一次是准备编一本绘图文学史。前两次都出了书,最后一次因为发生政治风波,就流产了。

杨:“重写文学史”比“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要具体,是个案的研究,而且首先就是拿当代开刀的,我感觉就是当代实际上被取消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被取消、否定了。

钱:陈思和、王晓明都是脚踩现、当代两只船上的,和我们不太一样,我和陈平原都不谈当代,黄子平虽然是当代的,但他的兴趣越来越转向于史的研究,这与上海的那批学者是不太一样的。

杨:对,我也觉得你们史的研究多一些,但是上海的学者因为身兼二任,可能受到批评的影响多一些。

钱:我对当代文学的关注到1985年就停止了。

杨:你看,这是明显的区别,陈思和就说他为什么重新对当代文学感兴趣,就是在于“寻根文学”的兴起,让他很激动,于是想要重新研究当代文学了。

二、80年代的知识气候和学术传统

杨:那您谈谈您的知识背景吧,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1960到1978年,您在贵州呆了整整18年,这18年您都在读什么书?

钱:我在《我的精神自传》里面也谈到了相关内容。我在大学时候主要读的是十九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的俄国文学。在贵州主要是读鲁迅,当时我有一个很大的雄心,就是要把鲁迅读过的书都读一遍,我根据他的全集开了书单,但当时在贵州找不到那些书。当时主要就读两个方面,因为鲁迅是强调受压迫的民族的文学,我当时缺这一块,很奇怪,贵州安顺的图书馆很小,但是有很多北欧啊,南欧啊一些小国家的文学。另外就是读庄子,因为鲁迅受庄子的思想影响很深。然后就开始读马克思,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个问题,其实读这些的动机都是奔着鲁迅来的,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鲁迅和周作人的比较研究。

杨:难道80年代初您没有读一些新的西方理论方法之类的书吗?80年代夏志清、司马长风的文学史很流行,当时您读了吗?对您有何影响?

同类推荐
  •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传记并没有十分完整地描绘出比尔·盖茨的全貌,却是尽量全面地写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才经历。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充满荆棘的。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文字可以记下这些事件、却不能表达个中辛酸。他成长中的挑战,他创业过程中的波折,这一切都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也同样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比尔·盖茨,来了解这个伟大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吧!
  • 告诉你一个安徒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安徒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造出的伟大作品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安徒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童话作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并体会他执着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 史玉柱的人生江湖

    史玉柱的人生江湖

    本书以传记的方式,以史玉柱的各个方面入手,由梦想、人生、方向、创业、投资、成败、个性、高度、团队、人才十个角度入手,题目涉及当代社会人们最容易出现困惑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史玉柱的选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以期令读者得以从这种传奇商人的经历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一些经验、建议。
  •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万世梦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万世梦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万世梦》主人公扫六国,平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千古一帝奠基业;焚书籍,坑儒生,严刑法,苛暴政,万世骂名任评说。其内容包括定九鼎,年轻始皇吞六国、乱世王孙苦少年、一统六国霸业成等。
  • 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李嘉诚:我的管理哲学

    李嘉诚不但是香港的传奇,更是华人的传奇,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从茶楼的跑堂到塑胶花大王再到地产大亨,股市大腕儿,人们看到的是李嘉诚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形象,但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么成功的商人,是因为他智慧的管理哲学。凭借着自己的管理智慧,李嘉诚带领着长实集团一次又一次渡过危机,走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李嘉诚是如何做到这么成功的,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李嘉诚亲口讲述自己70年的商业生涯,从如何起步到扩大经营,从如何抓住机遇到跨行业发展,事无巨细,娓娓道来。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彼岸的花与叶

    彼岸的花与叶

    “彼岸的花,开彼岸,花开之时,便是叶落之时。”叶觉得此生能默默守着花,是一生中莫大的幸运。而花却从不知叶的存在,直到花与叶的相见......
  • 仙山有路

    仙山有路

    这本书想写一个不怎么聪明,或者说是大智若愚的女子,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又简单单纯,坚持本我,重生后在修仙之路上蹒跚而行的故事。幸其际遇不错,最终实现了自己想要的修仙生活。且在众多复杂多思的聪明人中搅得是乌烟瘴气,人仰马翻。众人无语感叹:比起坏蛋,有时笨蛋的杀伤力更大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上古世纪:幽灵王

    上古世纪:幽灵王

    两千年前神与英雄之战导致原大陆封印,种族大迁徙。两千年后的今天,原大陆封印松动,东西大陆上的各个种族目光再次聚集原大陆。阴谋!野心!贪婪!欲望!一切都为了得到神之庭院内的神秘力量。南海渔村少年觉醒第三天赋失败,被死亡之神的仆人种下死亡之种成为天谴复仇者。为寻找失踪父亲的下落扬帆出海,战海盗,斗海兽,开辟新航路,最终找到了吞噬父亲灵魂的幽灵船。然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始……
  • 江南烟雨墨色风

    江南烟雨墨色风

    短篇小说文,一个个虐心故事,一段段悲惨感情这里有“凉城月光撒心上”
  • 编剧的逆袭

    编剧的逆袭

    [腹黑嚣张天才编剧VS外冷内热沉稳大少爷]名流汇集的名世大学戏剧系近日来了个新的天兵怪人季晨默,传闻她家底从缺,父母荫也欠奉身处众星云集的戏剧系中,这所谓的编剧左一句打倒玛丽苏,又一句搁倒白莲花,偏她本人倒是兼收并蓄在演艺界捞得风生水起,从学校舞台到电视剧编剧,从幕前到幕后,一路扶摇直上顺利得让人发指在她一路金手指全开的状况下,她竟然还能文情并茂地说出一句“我为复仇而来?”面对着如此一个鬼才编剧,众人有话说:劲敌凌绫不屑道:甚么妙笔生花,笔锋清奇,明明是不知所谓,难登大雅之堂,九流作家!哼!情敌程璎瑜愤慨道:剧本写多了以为自己也成了女主角,卑鄙无耻!副编简茗哀叹道:如此家伙竟可成名,炎凉世态对我何其残酷,唉。挚友兼演员岳灵认真地问:把自己的身世定位为悲剧女主角,却以嚣张的姿态本色出演,这是甚么手法?季晨默自己说:你不觉得我能成名,靠的是我本人的智能与才情吗?程深言:……(季晨默在前面放火,他得在后头救火,程家公子忙到没话好说)1)1vs1(本来想加些别的,却发现这两人中间容不下第三种生物啊啊啊)2)前段看看冤家斗嘴,中后段看女主爽虐仇家们吧
  • 黑道总裁的娇蛮妻

    黑道总裁的娇蛮妻

    司徒宸--我家的男佣,我的玩伴,我的客人?我还记得他脏兮兮的跟在我身后的样子,而一晃就那么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下贱的妓女,而他却成了挥金如土的阔少?司徒宸,你是来向我示威的吗?你可打错算盘了!
  • 精灵勇者1:英雄梦

    精灵勇者1:英雄梦

    游戏高手夏焰最讨厌的可就是他这一头红通通的卷发了!看,就因为没能及时拉直它,一连串的怪事件就找上门了。游戏中遇到的火鸟怪物真的出现在现实中,还冲进校园袭击老师和同学,死党宋天鸣手机上安装的精灵召唤程序真的召唤出精灵了,这是怎么一回事?神秘失踪的学长居然出现在游戏世界中,哇,还被怪物追杀……好不容易救出失踪的学长,转眼却发现学校和城市里的人们都变得行为古怪、凶暴,这可太奇怪了!“恶之花”的种子蔓延开来,一场由恶魔酝酿阴谋正在蠢蠢欲动。
  • 来世的缘

    来世的缘

    出身官宦世家的一对璧人,指腹为婚、青梅竹马,原本可以琴瑟和鸣、连枝相依,奈何完美的爱情敌不过残酷的现实,亲情敌不过欲望。爱情在激烈的政斗、人性的罪恶面前不堪一击,显得那么得脆弱,命运就此改写。经过主人公的努力,找回了正义,却仍然找不回爱情,还因此失去了性命。万念俱灰,只得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那里一切随人所愿,那里虽然有磨难,但更有亲情,有正义,有光明,自然也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