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37600000003

第3章 建设引水工程

听罢动员令不到一个时辰,秦宽路就召集一部分村的人马赶到县城戏院大门口,坐等天亮出征。

人声、车声、炮声、锻石声在峡谷河滩间回旋,久久不能散去。杨贵为之兴奋,为之振奋。但他很快又发现了问题。

有一个青年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喝一碗汤,把一个窝头揣到怀里。

中央领导支持引漳入林

引漳入林工程的消息,在全省的四级干部会上传开后,许多人吃了一惊,怀疑林县县委这帮人神经是不是出了毛病。

这些人的怀疑有其原因。1960年,是人民生活极端困难的一年。然而,恰恰在这个艰难备至的时候,闻所未闻的引漳入林工程要上马了。林县人能拿出多少资金修筑这么大的工程?

有的人找到杨贵,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

杨贵不亢不卑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省委书记刘建勋,倒是很赞赏林县人这股劲儿。

不过,这位省委书记还是表示了人们心中的疑虑;“林县到底有多少家底?”

林县到底有多少家底?在那个时候,属于林县的“超级机密”,除了杨贵和县委几个主要负责人之外,谁也不知晓。

几年后,这个“超级机密”终于露馅了。原来,林县在丰收年,悄悄攒下了4500万公斤储备粮,还私设了一个200来万元的“小金库”!

为此,上级派来了调查组,虽然林县县委据理力争,还是给县人民银行行长路明顺一个党内警告处分。

林县的这点家底,后来也捅到了时任主管财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那里。

李先念一听哈哈一笑:“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只不过有点不合乎规定。”

国务院领导和省委领导的支持,给林县县委减轻了不少压力。

然而,即便如此,杨贵的心里还是沉甸甸的:4500万公斤粮食,200多万元资金,对于引漳入林工程来说,这张“荷叶”也还是过于小了。

杨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为破解这道难题,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

杨贵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

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拿不出钱来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错过这次机会,林县人民可能将永远受缺水之苦。现在修建,困难太多了,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

如何把自力更生具体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包工定额,把工分介绍回队参加分配;上工地民工自带撅头、铁锹、抬筐,个人没有的生产队负责自备,吃粮食每人暂定一市斤或一市斤半,民工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建立几个工具修理点,各队搜集废钢铁送到工地,供修理员使用。

县里还有二百多万元资金,负责购买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注重节约,反对浪费。组织民工学习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有关著作,宣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闹革命、爬雪山过草地、不怕吃苦、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群众是圣人,只要依靠群,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力量!这是杨贵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中共林县县委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家底”。

杨贵铁了心了。中共林县县委铁了心了。55万林县人民铁了心了。

举行引漳入林誓师大会

1960年春节刚过,林县县委办公室里,李运保在踱来踱去。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来。李运保扑过去,一把抓起电话听筒。

线路那端传来杨贵响亮的声音,听得出他很兴奋:

“运保吗?我还在郑州开着四级干部会哩。你们在家的常委不要等我了,准备工作落实后,立即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抓紧时间上人,尽快打响引漳入林第一炮。”

李运保赶紧问了一句:“哪天动手?你拍板。”

“选个吉日。正月十五怎么样?元宵节,我们搞它个全县大团圆,10万人战太行。哈哈哈。”杨贵禁不住笑出了声。

接到杨贵的电话,县委县政府机关像一架突然启动的机器,立即高速运转起来。

1960年2月7日下午,中共林县县委委员、县直各局委负责人、各乡党委书记们,齐齐汇聚任村乡盘阳村边的凤凰山上,由李运保主持,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议。

会议研究通过了引漳入林的组织机构和工程施工方案。引漳入林总指挥部由政委杨贵、李运保,总指挥周绍先,副总指挥王才书、郭凤辰、尹了山组成。

开完了会,李运保赶紧带队沿渠线徒步跋涉,分配各公社施工地段。

接着,李运保又急匆匆赶往山西平顺县,为开工打招呼。等到李运保一行走到平顺县石城公社,已是2月10日的凌晨3点多钟了。

早就在这儿等候多时的平顺县委书记李林,一听说明天引漳入林工程开工,要上10万人,顿时跳了起来。

“伙计,你疯了?我平顺县全县才17万人。”

“知道。”

“而且,你们几万人大部分要在石城安营扎寨,我就是把全公社的民房都腾出来,也不够住。”

“腾几间算几间吧。”

李林算了算说:“行,最多230间。”

李运保立即接上:“那好吧,其余人住石堰和崖洞。”

李林倒抽了一口凉气,感叹道:“林县人不要命了!”

林县是个什么情况,李林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缺水闹的,林县人怎会“不要命”?

林县人向太行山发起总攻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1960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就在这天晚上,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工程广播誓师大会。

上百盏电灯、汽马灯照得会场格外明亮。

李运保走上台,代表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宣读《引漳入林动员令》:

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的多方面努力,这一理想很快就要变为现实了。

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引漳入林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迅速传遍了林县大地的角角落落。

从县委机关到农家小院,人们都在热烈地议论着县委发出的动员令。各公社连夜召开党委紧急会议,作出具体安排。被批准上工地的民工紧张忙碌起来,都在打点行装,准备工具。

工地上出现一群铁姑娘

1960年的4月18号,林县的天空上,突然来了一直升飞机。随着这架直升机的降落,整个山城沸腾了,大家没有见过直升机,都跑到那儿来看。飞机是来接红旗渠工地上的李改云。

红旗渠开始修建以后,大家的热情非常地高涨。

一天,大家正在那儿干活儿呢,李改云突然就听到有小石头掉下来的声音。她就跟着这个声音抬头一看,她发现一块山石已经裂开了,马上就要掉下来。

李改云急忙大喊,说快跑快跑,石头要掉下来了。而在这个石头的下边,还有几十个民工正在干活。大家随着她的声音一看,马上扔掉工具,撒腿就跑。

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姑娘,已经被吓傻了,站在那儿不会动了。李改云跑过去,她想也没想,上去往前一扑,石头掉下来了。

小姑娘得救了,但是李改云却不见了。等到大家找到她的时候,她已经被埋在乱石当中。

大家把李改云救了出来,她整个的小腿都被砸烂了。腿上已经没有了一块完整的皮肤。大家很快地把她送到了就近的医院治疗。但是情况不容乐观。

当医生了解到李改云的这个事迹以后,竟然和一起协助他的护士,从自己的身上把皮肤切下来给李改云移植。

消息传开,省委领导亲自派直升机,将李改云送到了郑州进行治疗。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抢救,李改云终于脱离了危险。

但是李改云的腿却没有保住。落下了终身残疾,只要阴天下雨,她的腿就会钻心地疼,让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太行山赋予了林县男人们一种豪气。但同时它也赋予了林县姑娘们一种坚韧。姑娘没有退缩,而是干劲更足了。

在工地上,姑娘们和男社员展开竞赛。你们论锤打钎,我们也能。当时的铁锤轻的12斤,重的14斤,更有16斤的。

姑娘们抡铁锤,有的可以连续打到600下。胳膊打肿了,伸不到棉衣里面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

几个姑娘,还练就了一个绝技,她们可以双手握钎,供4个人同时打。这个打钎,每打一次就必须转动一次钎把,要不然这个钎就镶到里面,拔不出来了。

打钎对虎口震动是非常大的。虎口打裂了,又正是大冬天,加上冻疮。卫生员在给他们打消炎针的时候,不自禁地就留下了眼泪,哭了。因为针从手背扎进去,药水从手心就渗了出来。

姑娘们的手都烂了。就这样,姑娘们用她们自己的这种毅力,赢得了一个非常响亮的称号“铁姑娘”。

“铁姑娘”这三个字,既是荣誉,更是勇气和担当。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最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低下头来,她们的付出是巨大的,让人心痛的。

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块浴血奋战的县、公社领导干部的代表。

有精心设计、积极参与施工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有起到带头、骨干、模范作用,为红旗渠建设历尽艰险的劳动模范代表。

有献计献策、勇于革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工程进展的,包括一般干部和民工在内的各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等等。

他们既是红旗渠建设的顶梁柱和闯将,又是红旗渠建设先进人物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郭增堂创造简易拱架法

1960年2月10日,当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发布《引漳入林动员令》后,采桑公社党委副书记秦宽录,怕别的公社抢了先,听罢动员令不到一个时辰,就召集一部分村的人马赶到县城戏院大门口,坐等天亮出征。

李运保知道了,感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他骑了自行车跑到戏院大门口,找见宽录劝说:“宽录,你们回去吧,天这么冷,还黑洞洞的,这是干什么?”

可是,秦宽录和群众都不愿意回。有的说:“天冷怕啥,咱修引漳入林,就是准备去受罪哩!”

秦宽录乐呵呵地对李运保笑道:“李书记,你听到了,这是人民群众的心愿,我能泼凉水,撵他们回去不成?”

李运保在戏院门前昏暗的灯光里,瞪了秦宽录一眼:“你甭犟,让大家身体受了影响,我找你算账!”

在红旗渠的建设当中,采桑公社果然抢了头功。单说指挥民工连的郭增堂节约用料,就让人们佩服不已。

1960年初,林县采桑公社党委委员、农业助理郭增堂,接到了让他参加红旗渠建设的通知。

这年,郭增堂已经50多岁了,一听到这个消息,他像自己家里办喜事一样高兴。二话没说,卷了卷铺盖就上了红旗渠工地。

1962年冬,红旗渠上的盘阳洞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渠道到盘阳,被一架高山拦腰挡道,要钻一个长214米、高4.7米、宽6米的隧道,水才能通过去。

钻洞任务由采桑公社的南采桑、南峪两个大队的民工连负责,分别从东西两头同时施工。

民工连头一次钻洞。面对坚硬似铁的火炼石,炮小了功效低,炮大了容易塌。郭增堂来到这艰巨的工段。

当洞的两头各钻有30米左右时,南采桑负责的西洞口,突然发生冒顶事故,洞顶上坍下了齐人深的石方,堵住了施工现场。

郭增堂来到西洞口,洞顶上还不住地往下落石块。他望着满面愁的容南采桑民工连长宋榜吉说:“甭老坐在这儿愁眉苦脸。现在需要的是想办法,给民工出主意。”

宋榜吉在郭增堂的启发下提出修明渠的建议,一旁的民工也支持。

郭增堂说:“你们记不记得咱们修渠道的三条原则?”

“咋不记得,‘修渠又修路,少占地,不毁树’。”民工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现在咱想想,在这里修明渠,符不符合县委提出的要求。”

民工们仔细思索。经过权衡利弊,放弃了在这里修明渠的想法。最后决定:西头暂时停工,劳力集中东头继续钻洞。

第二天,郭增堂来到了东头洞里,民工虽增多了,却拥挤不堪,人多使不上劲,工程进度反倒不如先前。

郭增堂看到这情景,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

郭增堂从小饱尝过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深深地了解水在林县人民心目中的位置。为了全县人民的幸福,难道就不能挺身进洞除险排难,为民工们开辟一个安全施工现场吗?为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什么不可以牺牲的?

郭增堂回到采桑公社分指挥部,就召开干部会议,商量入洞的事。他说:“咱修渠就是打仗,我们干部要带头冲上去。”

“老郭,下令吧,你说啥时于就啥时干。”

“好,今天下午做准备,从明天开始。”

这天,天还不太亮,一支13人的干部队伍吃罢早饭,就来到工地。

郭增堂扶了扶安全帽,第一个钻进洞里。接着郭法科、秦永录等一个个也先后进去了。

他们用铁钩勾洞顶上活动的险石,一块块勾掉,又一筐筐抬出,郭增堂的手磨破了,肩压肿了,寒湿侵袭着他的身体,他忍着浑身关节的疼痛,坚持不下火线。

半个月过去了,清除险石160多立方米,直到为民工开辟出了一个安全施工的环境才走出山洞。

在红旗渠工地,不论酷暑还是严冬,郭增堂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工地。

他和民工们一起放炮崩山,凿石钻洞,垒砌渡桥槽,民工抡锤他抡锤,民工放炮他放炮,民工滚石他锻石。

申家岗工程施工过程中,渠线上清基、备料,进行都很顺利,唯有石灰供不应求,影响速度。

就在人们发愁的当儿,明窑烧石灰法,通过红旗渠总指挥部的快报,最先传到采桑公社的工地,真是雪中送炭!

郭增堂马上派魏运才前往兄弟公社学习,并说一定要当天去当天回来。

明窑烧石灰,是先点火后装窑。人在窑面上作业,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故。

郭增堂知道,一个指挥员,时时处处都应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所以当别人劝阻他“你有关节炎,甭去了,我们注意安全,坚决完成任务”的时候,老郭却饶有风趣地说:“关节炎怕寒喜热,到窑上一熏,一蒸,比吃药打针都效验。”

郭增堂来到现场,先是和民工们一起抬石头、抬煤,后来就在窑顶上负责铺煤、铺石。

秋风阵阵,烟雾蒙蒙。郭增堂和民工们在窑上被浓黑的煤烟包围住了,煤气直往鼻孔、喉咙里钻。

郭增堂闭住嘴,仍在不停地工作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愈来愈感到呼吸困难。

当他搬一块石头时,晕倒在窑上了。民工们赶快冲到窑下,找医生抢救,并把老郭送回分指挥部。

郭增堂醒来后,就下床走出门外。炊事员看见了急忙拦阻:“医生叫你好生歇着,你咋又起来啦?”

“歇啥哩,又不累。狐王洞、呼家窑还没有清完基,得去瞧瞧。基清不好,就要影响渠的质量。”

“不能去,病没好清,中午饭又没吃,今个得在家躺着哩!”

“煤气中毒不算病,到外边,风一吹,好得还快哩!”说罢,他就往工地走去。

郭增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干部和民工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说:“老郭是钢打铁铸的人。”

在郭增堂的带领下,分指挥部的13个干部,都和民工们一起劳动,敢于担风险,挑重担。

郭增堂带出一批有勇有智、敢闯敢拼的好干部,也带出了一支不怕苦、不怕死、能征惯战的民工队伍。

在一干渠修建桃园渡桥时,郭增堂碰到了大难题。

渡桥要飞跨100米宽、24米深的枯河沟。这是红旗渠上最高的一座大渡桥,工程很是艰险。

但是,对这位勇于打硬仗善于打硬仗的指挥员来说,当时并没有过多考虑渡桥多高多长,工程的艰险平易。

郭增堂考虑的是,修建这座大渡桥,要在高空作业,必须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点是,既要有保险的脚手架,又要有结实的拱圈用的木架,还要有受用的路架。而这些又全靠既直又长,既坚硬又有足够数量的木料。

然而,实际情况却与郭增堂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

总指挥长马有金来到了采桑公社的工地,他是特意来同郭增堂商量节省木料的拱架法的。

老马一见郭增堂就扯上正题:“老郭,你从最节约考虑,算算建这座大桥需要多少根木料。”

在红旗渠工地上,郭增堂是以勤俭出名的指挥员。每段工程开始,从来不多领物料,中间也不追加。

他常常是:能用铁撬别掉的石头,就不用炸药崩,筐坏了能用树皮缠缠使用绝不让民工领新的。不论在哪个工段施工,工程一结束,都是大车往回交节余下的炸药、抬筐、麻绳等。

郭增堂领导的分指挥部,是全渠线节约最好、节约数字最大的一个分指挥部。

对于这次建桥需要的木料,郭增堂心中早已本着节约精神打过谱,大约需七八米长的木杆2000根。

现在,老马又叫节省再节省,郭增堂琢磨了一阵以后说:“1800根吧,不能再少了,有一条,还得是8米以上长。”

“为什么?”

“一孔8米跨径,短了不行。”

“用不了那么多吧?”

“七孔桥,少不了1800根。”

“1200根咋样?”

“不行。”

马有金皱了皱眉头,沉思一会,说:“老郭,给你交了底吧,眼下木料很缺,只有千把根,明天就给你送来。可是,告诉你,一不准截断,二不准用铁钉子固定,三不准损伤木料。桥建成,木料还有用场。”

三个不准,难得郭增堂默不作声。

马有金看着郭增堂犯愁的样子,继续说:“你也知道,咱修红旗渠是靠自力更生上马的。缺木料是事实,你要能和民工一块想出个节省木料的拱架法,你想想,只是几个钱吗?”

“老马,甭说了,如今还有千把根木料,就是没有也要把桥建起来。”

郭增堂一贯是迎着困难前进的人。他常说:“天下没有难事,你要怕就难,你不怕,难就跑了。”

送走了总指挥长,郭增堂想,工作中遇困难,应当首先问群众,要把大伙的智慧和创造力用到解决木料问题上。

林县有句土话,叫做“一人不过二人意,三人过来订好计”。

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获得胜利的往事又重现在郭增堂的眼前:

1962年,钻盘阳洞时,曾遇到过照明的难题。洞内潮湿、漆黑,点煤油灯,烟雾缭绕,由于通风不好,熏得民工们头晕、咳嗽,曾一度影响施工。后来民工想出用镜子借太阳光的办法,终于解决了问题。

1964年,在申家岗建两个涵洞,一反常规,用先拱圈后掏胎的办法,节省了一道工序。外公社说采桑把窍门使绝了,而这窍门,不也是民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吗?

在民工大会上,郭增堂讲了完成这座咽喉工程的重要意义后又说:“有人讲千把根木料建不成桥。咱们要知道,买一根8米长的木杆,从安阳运到这里,原价加运费是80元一根。100根8000元,1000根8万元,8万元就是80万斤粮食呀!”

郭增堂讲,人们一个个静静地听着。话虽不多,却在民工心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我们不能光图施工方便,也得从国家利益想想,大手大脚的事咱不干。”

“咱就是用土当拱架也得把桥建起来。渠下的地等水,没水吃的人家都在等着哩!”

“靠土办法是咱的老传统了,咱都要动动脑筋想想办法。”

一个群众性献计献策运动被动员起来了。大家三人一堆,五人一伙,边备料边议论,为建筑简便的拱架动脑筋。

夜晚,民工深夜还不入睡,即便躺下,还在想窍门。

郭增堂和民工一样,更是绞尽了脑汁。

这天,郭增堂和民工一块锻石,一面锻一面谈着怎么搭省木料的法子。正商量着,技术员秦永录寻来了。他带来了用上梁的办法拱架,这样拱架顶上就能省去一根大梁。

在这里的民工,许多人都亲手盖过房,上过梁,大家听了如获至宝地说:“老郭,这法中,上头减大梁,下边去柱子。立木顶千斤哩。”

紧接着,突然开了窍的民工纷纷说出好想法,窍门一个个出来了。

郭增堂听着大伙的讨论,觉着有理,却没有立即表态。他在想:这两种办法,一孔要比老办法省8根大梁,如果能行,千把根大木料,不是不足,还有余哩。可是,这种架法支撑力怎么样,能不能经得起上边的压力?一个拱圈顶有20立方米石头,加灌浆,民工在上边劳动,压力最小是七八万公斤,切不可鲁莽,需要试验试验。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在场的人,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

试验在北头最低的一孔进行。垒砌拱圈时,桥墩周围站满了人,盼望着试验的成功。郭增堂更是忙,一会儿跑到拱顶上瞧瞧,一会儿又跑到桥下听听支架动不动。结果安然无事,拱圈合拢了。

从此,林县建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简易拱架法诞生了。

4月21日,红旗渠竣工通水了。郭增堂以特等模范单位代表、特等劳动模范身份,参加了通水典礼。

给工程改名为红旗渠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刚刚从省城郑州开完全省四级干部会议回来。放下手中的行李,杨贵便马不停蹄地上了引漳入林工地。

在工地,杨贵被一幅劈山导河的壮阔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只见,耸入云端的悬崖峭壁上,架起了一条条空中运输线,半山腰生起了一盘盘通红的铁匠炉,爆破队爬崖攀壁,在鸟雀筑巢立足之处,凌空飞荡。

渠线上,垒砌工匠舞弄着锤、撬、泥刀挥汗成雨,

渠基刀刻斧凿般牢固。工地上,一座座石灰窑播云吐雾,男女石匠锻石叮当作响,运输队担水运沙,来往穿梭,熙熙攘攘。

人声、车声、炮声、锻石声在峡谷河滩间回旋,久久不能散去。

杨贵为之兴奋,为之振奋。但他很快又发现了问题。

几万人一下涌到了太行山上,排成了一条长龙,马上后勤跟不上了。当时施工,一般都是一处施工,多处备料。但是这70多公里,你光走一走就需要几天。

工地上仅几个技术员,他们每天不停地在每一个工段上来回跑。跑完每一个工段,也需要几天时间。想及时给施工人员指导,根本不行,做不到。那这些人呢,他又是各自为营,不是挖高了,就是挖低了。

杨贵书记一看,漫山遍野就是一个一个鸡窝坑。在这个时候,如果不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引漳入林工程不堪设想。

在工地总指挥部所在地盘阳村,杨贵马上召开了林县县委全体班子会议,针对目前引漳入林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会议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兵力太分散。

会议决定,把70多公里长的渠线,分成四段工程,每一段当成一个战役来打。

每一个战役都要保证领导、劳力、物资、技术四个集中,集中精力,修一段,成一段,成一段就见效一段。这样,可以让大家不断地看到引漳入林工程的收益,不断树立大家的信念。

第一期集中修建渠首至河口渠段,第二期修建河口至木家庄渠段,第三期修建南谷洞水库至分水岭渠段,第四期修建木家庄至南谷洞水库渠段。

在这个盘阳会议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决议,是什么呢?为了鼓舞林县人民修渠的斗志,会议决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向前进。

县委书记杨贵激情洋溢地鼓舞大家:

引漳入林工程是艰巨的,任务是光荣的、伟大的,我们必须鼓足于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向大行山开战。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自然面貌。现在,林县人民群众瞪大了双眼,正在看着你们,盼着你们早日把漳河水引回来。你们正在做着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引漳入林是林县党组织和人民的历史任务,完成后也是林县人民劳动史上的一个大奇迹。

为建水渠民工住在崖洞

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公里的干渠修建打桩立界任务,全部分到了15个公社。浩浩荡荡的队伍,后边人踩着前边人的脚,潮水一样涌向漳河岸边。

原计划总干渠每人修一米。民工们热情高涨,说出的话也掷地有声:

一米,不就是一庹长么!它就是钢的,铁的,我们也给它嚼了咽下去!

实际上,太行山不是那么轻易就低头的。70多公里,仅仅是地图上的距离,若要随着登山顺弯就势,两三倍也不止。

另外,这是在山沟里做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鲁班爷来了也得皱眉头。

还有,一下子上去10万人,挤在峡谷荒山和小山村里,仅住房一项,就是很难解决!

渠首所在的王家庄、阳高、车当等村老百姓听说河南林县人来修渠,二话没说,千方百计把能挤的房子全腾了出来,还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毁掉了大批果木,尽自己最大可能支援林县修渠大军。

山西人的全力支持至今让林县人难忘。

但杯水车薪,还是满足不了大部分民工的生活所需。怎么办?林县人还能被困难吓跑吗?

为了把老漳河牵回家,民工们决定拼了!许多人抱定这样的信念冲上去。

没有房子住,住崖洞,管它潮与不潮,冷与不冷!有的地段连崖洞也没有,民工们干脆到山上割一捆白茅草,在靠山檐下的石头上一铺,就是床了。

白天干一天,晚上被子潮得不能贴身。在席棚里睡的人,半夜醒来,一睁眼看到的却是满天星斗,原来席子早被山风刮跑了。民工们一笑,照样扛起工具上工去。

没有路,自己修。民工们在卢家拐村的崖嘴上放了开凿大路的第一炮,崩开了一个大豁口。

接着奋战三天三夜,横跨漳河修筑了一座坚实的木桥,使豫晋边界峡谷变成了坦途。

边界通了,侯壁断下渠首处也通了,一条蜿蜒的公路一头扎进漳河,一头伸向莽莽苍苍的大山,像一条缚龙的长缨锁住滔滔漳河水。

沉寂的太行山腹地,第一次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

没有水泥、石灰、炸药等建渠物资,自己造。

硝酸铵化肥再掺上锯末、煤面或牛粪,套上牲口用碾子碾细,就成了威力无比的土炸药。仅此一项,总干渠工程就节约资金145万元。

石灰是建渠砌体的主要粘合材料,烧制石灰,在林县有几千年的历史。

红旗渠施工初期,因资金困难,水泥价格贵,货源少,各工段建了许多小窑烧制石灰。

但是,这种传统式的石灰窑容积小,产量低,每公斤煤烧石灰3公斤,每窑最多烧25到30吨,而且成本较高,远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况且,修渠工段不断向前伸延,石灰窑不能转移。于是,修渠民工,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建造固定的石灰窑,可依据本工段需要量,任意定规模,就地取材,就地烧制。

建渠使用的石灰全靠自己烧,水泥靠自己办厂解决。大量的抬筐,是从山上割来荆条,自己编。缺少钢钎,就从部队购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剩下的钢钎、炮锤。好钢钎就是不一样,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钢钎、炮锤运来后,把好钢钎截成几截,焊在不好使的钢钎头上。同时,修旧利废一物多用。用废炸药箱做水桶、灰斗、车箱。杠子折了当镐把,再不行当锤把。

没有资金,自己挣。

县长李贵深入任村、姚村公社调查,回来后向县委呈送了《向太行山展开夺钱大战》报告,提出了以发展粮食为主,多种经营一齐抓的建议。

李贵的这个报告影响深远,它使林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留下一批社队企业和经营活动。

特别是县里发挥林县是工匠之乡的优势,抽调包括正副科级干部在内的人员30余名,成立劳力管理组和驻外办事处,组织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为建渠筹措资金,也为后来10万大军出太行埋下伏笔。

没有粮食,吃糠咽菜也要干。

最困难的时候,修渠大军每人每天只有6两粗粮。但大家豪迈地说:

米谷菜、萝卜缨、车前子、灰灰菜、马齿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照样可以转化成大干快上的热能!

从开工那天起,林县人眼中心中便只有那条碧波荡漾的大渠。为了这条百姓渠,他们什么苦都能吃。

当时工地上,吃饭的地方和施工的地方不在一块儿,有的吃饭的地方,离工地的地方有5里甚至到10里路。

有一个青年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喝一碗汤,把这一个窝头揣到怀里。

队长问他:“为什么不吃窝头,每天都要揣到怀里。”

他说:“我就是想等我走到工地上准备干活的时候,我再吃。这样就不至于我还没干活就饿了。”

民工们一天劳动下来,早上就是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是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

到了晚上,他们说,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

什么叫天池捞月亮,因为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这个月亮是在碗里面泡着,捞来捞去,碗里面什么没有,就有个月亮。所以叫天池捞月亮。

在家里的老人跟孩子,也心疼这些为他们修渠的民工们。

当时,因为都是在公社食堂吃饭,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一个星期当中,他们要有两顿、4顿,甚至有到6顿不吃干的,光喝稀的,把省下来的干粮送到渠上,让民工们吃。

修大渠的时候,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捏不到一块儿的散糠,能够捏到一块儿的糠,就都送到红旗渠上让民工们吃。

任羊成飞身排除险石

1965年的一天,新华社记者穆青来林县采访,当他见到任羊成,撩起他的衣服,看见任羊成腰间由大绳勒出的一圈圈紫红色肉茧,不禁流着眼泪说:“你是党的好儿子,人民不能忘记你。”

任羊成身高不足1.6米,体重46.5公斤。别看他个矮,他的逼人豪气,令多少伟岸者动容!

任羊成原来在渠首工地是个能干的炮手。但是,他在梨树崖放了一阵炮之后,发现了一个关系民工生命安全的大问题。

梨树崖的崖壁上,震开了一道道黑洞洞的山缝。许多摇摇欲坠的石头,还悬在崖顶上,有的像楼房那样大,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刮下来。

放炮3天后,山缝还在嘎嘎响,石头还在哗哗流。民工们急得直跺脚,却无法到山崖下面施工。

心如火燎的任羊成,远望山崖,暗暗思忖:渠线上还有几百个高山大崭,摆下阵势,要跟咱斗。要是闯不过小小的梨树崖,还算啥战天斗地的英雄汉!

这天清早,他从仓库里找到一盘粗麻绳,对炮手刘虎成说:“走,我下崭,你看绳,咱去除掉那些活石头。”

刘虎成说:“你的命在我手里呀!要是我一失手,你就没命啦!你不怕呀!”

任羊成说:“看看咱那解放军,到打仗时候,人家披着血布衫,硬要往前冲。他们为啥不怕呀?修渠下崭也是打仗,怕死就不能成功。”

常虎成说:“走,我给你看绳。”任羊成又嘱咐他:“可不能叫领导知道,知道了会不依咱。”

在南谷洞水库的时候,任羊成曾两次下崭,教他下崭的是石板岩公社下崭采药的能手王天生。

最初,任羊成放炮,王天生除险,因为险石太多,除险工作老是落在后头。任羊成着急了,便央求王天生教他下崭。任羊成恳切,王天生便爽快地答应了。

头一次下崭,是王天生一脚把任羊成蹬下去的。因为他发现任羊成有些害怕,便帮他下了决心。

谁知任羊成一下去,就缩成一团,在崖上碰来碰去。下到崖底的时候,他出一身冷汗。任羊成明白自己胆怯了,他感到羞耻。

任羊成又大步噔噔奔上崖头,对王天生说:“刚才的不算,我再下一绳。”

不用王天生脚蹬,任羊成就毅然跳下去了,并且伸出双手,在半空中悠荡起来。

但是,任羊成只下崭两次,就到红旗渠工地来了。

眼下,在这个险石累累的梨树崖上,尽管任羊成明白,他的下崭技术还不能适应除险的需要,但他决心闯闯这个难关。他在崖头楔上了3根钢钎,把绳盘套上,另一头套在腰上,就摸着一把铁镐下崭了。

谁知刚下了60多米,就有人在崖下喊叫:“那个不要命的,给我下来,下来!”

站在崖下的,是红旗渠总指挥部的两个副总指挥,王才书和尹丁山。他们没有看清原来是那个“小个子炮手”。

尹丁山责备他:“谁叫你上去的?

“俺自己。”任羊成响亮的答道。

尹丁山口气缓和了,“为啥不向指挥部报告?”

“怕您不批准呀。”

“你不知道害怕?”

“光害怕,怎能修好红旗渠!”

尹丁山叫了一声:“好!”

小个子炮手更加引起了王才书的喜爱。他说:“批准你下崭除险,可是要注意安全。”

王才书想了想,又说:“咱们成立个除险队,你说好不好?”

“好!好!”任羊成笑了。

从此,任羊成天天系绳下崭,腾空除险,渐渐变成下崭除险的能手。他同老铁匠一起,特制了抓钩、掏钩等10多种除险工具,独自担负了5个公社的除险任务。

不久,除险队也成立了。这是红旗渠工地上特有的一个兵种。队长就是任羊成。

6月里,任羊成在红英崖除险的时候,副总指挥工才书给他打来了一个电话:“羊成呵,鸻鹉崖工地出事了。”

羊成心里一惊,忙问:“出了啥事?”

王才书说:“悬崖上的石头掉下来,砸死了咱的好弟兄好姐妹。”

任羊成一听,眼泪就顺着话筒淌下来,他哭着说:“怨我……怨我没有及时赶到……”

王才书说;“不要哭,渠线几十公里长,你一个巴掌捂不严。”

第二天,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来到了鸻鹉崖工地。

鸻鹉崖上被老炮震裂的石块,还在不住地往漳河里流落。

任羊成登高察看了崖上的险石,向除险队员们说道;“咱们12个人都是苦出身,跟董存瑞、黄继光是一个阶级。他们两个为了让部队冲上去打败敌人,一个手举炸药包,炸烂了敌人的碉堡;一个硬是用肉身子堵住了敌人的枪眼。眼下,崖上的石头哗哗流,大家冲不上去,咱们要当董存瑞和黄继光,不怕牺牲,给大家开路。可也不能只凭一股热劲,在山上乱闯,等到渠修成,咱们12个兄弟,一个不许少。”

12个除险勇士,出现在鸻鹉崖上,6人看绳,6人下崭,像苍鹰飞荡在险石丛中。不多天,便把悬崖上的险石除个干净。

但是,鸻鹉崖并不是很容易征服的。在它的东端,有一处叫用鸻鹉棱的凹崖。上半截伸向漳河河心,下半截却凹了进去,立在漳河边上,远望,像一个挺胸凹肚的黑煞神。

为了除掉凹崖里的活石头,任羊成把自己高高荡起,从半空中向凹崖俯冲,可是每一次老绳又反弹回来,把他弹向半空。

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任羊成决定向凹崖进行新的进攻。

他去仓库里找到两盘120米长的小绳,接起来,系在腰间,对伙伴们说:“崖下站4个人,我下了崭,把腰里的小绳放下去,大家抓住小绳,把我荡进去。”

除险队员雷贵仓说:“不行,那会把你荡零散!”

任羊成说:“就是伤住我,也不过一个人,掉下活石头,会伤多少人?”

这天上午,每逢任羊成高高荡起,就要落下的时候,4个队员就在崖下顺势拉绳,向凹崖里猛荡。

接近了,高崖壁只有几丈远了,任羊成在空中喊叫:“再添两个人。”

于是,任羊成像打秋千一样,越起越高,越荡越猛,眼看就要攀住崖壁了。但是,向外突起的崖头,又把老绳撞了回去。

到了下午,任羊成说:“再添两个人。”大家没有表示反对,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除险队长的命令。

任羊成下崭后,刚刚荡起,伙伴们就把小绳拉断了。这时候,老绳的反荡力,加上一股猛烈的山风,将他送向半空中。系在腰里的老绳拉直了,任羊成像一面风筝,被山风托住,好久没有落下来。

伙伴们明白,要是山风猛落,任羊成将会急冲下来,

很可能同绝壁相撞。他们在崖下喊叫:

“毁啦!毁啦!”

“一会儿就没有羊成啦!”

山风把伙伴们的呼喊送上了空。任羊成用一句话来镇定大家的情绪,他高喊:“喂,我饿了,送干粮来吧。”

大家听不清他说些什么,都在崖下跑动,准备搭救自己的队长。

而任羊成是喜悦的。他觉得风把他托得这样高,已使他占据了向凹崖进攻的有利位置。一旦风势下落,老绳荡回,他将如飞将军自天而降,向凹崖猛扑。

风势下落了,缓缓地下落了。崖下的人们都在庆幸,因为这避免了任羊成同绝壁相撞的危险。

而任羊成失望了。因为缓缓下落,缺乏力量,没有使他扑进凹崖。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才在风中拉紧了的老绳,这时猛地松弛,使他剧烈地旋转起来。任羊成简直像一个捻线陀螺那样,在半空中打着转转。

人们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凶险的讯号!过去遇到这种情形,不是老绳被绞断,下崭人跌死在万丈崖下,便是下崭的人被转得神志昏迷,碰在悬崖上,不死也得伤。

难道旧时代下崭人的悲惨结局,在等待着我们的除险队长吗?不,咱是修建红旗渠的英雄汉,咱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任何险恶的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定的情绪。

任羊成急中生智,他立刻伸直两腿,摊开双臂,在空中平躺着身子,让空气的阻力使旋转速度下降而渐渐恢复原状。

天已黄昏,副总指挥王才书和除险队员一起,在崖下迎接这位勇猛而机智的战友。但是,任羊成心里是烦躁的。凹崖还没有被他征服。

第二天,羊成又出现在半空中。他用猛烈的手势,指挥8名拉绳的伙伴,让他们猛拉快放。

最后,任羊成挟着急风迅雷,以流星般的速度冲向凹崖。前两天,他已在崖壁上发现了一个石坎。这次他靠近凹崖之前,就远远伸出抓钩。刚刚靠近,便牢牢勾住了石坎。

当老绳就要把他弹回半空的一刹那间,他早已取出咬在嘴里的钢钎,深深插进石缝,而且用一个紧紧相连的动作,把腰钩挂在钢钎上了。

“进去啦!进去啦!”人们都在欢呼。

拉绳的伙伴们已经从凹崖下面撤出。凹崖上面的活石头纷纷滚落在漳河之中。

除险队征服凹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红旗渠工地,也传遍了地附近的各个山村。

在那偏僻山村里,流传着关于任羊成的一些有趣的传说,说他得了一本“天书”,他工读了“天书”,便有腾云驾雾、飞崖走壁的神通。这个神话把任羊成逗笑了。

但是,很快任羊成就笑不出来了。

那是在任羊成又一次扑进凹崖以后,他满怀胜利的喜悦,除尽了崖壁上段的险石。该除下段了,任羊成顺着老绳,准备向崖顶喊号,刚刚仰起脸,一块自崖顶落下的石头,“啪”地砸在嘴上。

任羊成昏了一下,很快又清醒了。他想,你砸你的,我干我的。又仰起脸要向崖顶喊号,但是,他觉得嘴是麻木的,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不得,难以喊出声。用手一摸,原来是一排上牙被石头砸倒了,紧紧压在舌头上。

他从腰里抽出钢钎,插进嘴里,一别,把牙齿别了起来。又想,你把它砸倒,我再把它扶正。谁知用手一扶,却掉下来三颗,仅仅剩下的一颗门牙,还缺了半边。

任羊成呸地吐了牙齿,也吐了一口鲜血,望着山说:“你砸我的牙,我也不怕你,坚决跟你斗到底!”

他又仰起脸,发出战斗的讯号:“呜——”老绳松下来了,他就势一蹬,向凹崖下段荡去。

吃晚饭的时候,羊成唯恐领导看见他的嘴,不许他下崭除险,就端着一碗汤,躲到一边。

王才书问:“羊成,为啥不在一块吃?”

羊成偏过脸说:“凳子高,没有蹲这儿得劲。”

他喝汤,烧得慌,吃馍,顶得疼,吃了两口,索性不吃了。他撂下碗筷,连忙戴上口罩,又下崭除险去了。

副总指挥马有金问他:“羊成,你咋戴上口罩啦?”

他说:“风吹得牙疼。”

“在‘天上’为啥不戴?”

“干活憋气。”

夜里,疼痛使他在梦中呻吟。王才得问:“羊成,你哼啥哩?病啦?”

任羊成说;“你没听真,不是我哼哩。”

第二天,除险队员雷贵仓揭破了任羊成的秘密。马有金和王才书都被深深感动了。他们让羊成休息,羊成说:“我手能动,腿能动,休息啥哩?”

马有金说:“不要打别了,我禁止你上工。”他俩一走,任羊成又小声说:“贵仓,咱们走。”

马有金看着这样奋不顾身的民工,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情。

任羊成没心顾及自己那病痛难忍的牙,但马有金却没有忘记。马有金千方百计为羊成介绍了一个牙科大夫,让他镶牙去。

并嘱咐他:“镶牙不用现钱,开条回来报销。”

而任羊成镶了牙,却回家卖了9斤萝卜种,付了镶牙费。

一个月后,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来到了通天沟。通天沟上伸出一道青石崖。石崖两旁满是獠牙一般的红圪针。

一天下午,任羊成将老绳搭在青石崖上,下崭除险去了。当他脚蹬崖壁、用力荡起的时候,由于石崖太窄,老绳从崖上滑下来,向旁边一闪,闪下了柳条帽,盖住了脸,整个身子被抛进了圪针窝里。

猛烈的刺痛仿佛要将任羊成撕裂成无数碎片,那半寸长的红头圪针,已经扎遍了他的全身。

任羊成倒在圪针窝里,动弹不得了。即使是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引起全身的刺痛。

这时候,任羊成只有一个念头:渠还没修通,我不能倒在这里不起来。他举起抓钩,抓住山缝,大喝一声“起!”

就从那数不清的圪针尖上一跃而起了。他重新把老绳撩到青石崖上,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冲向那重重叠叠的险石。

任羊成除尽险石,已是黄昏时分。他来到卢家拐村,对房东大娘说:“大娘,找个大号针,给俺挑挑身上的圪针。”

任羊成一脱布衫,大娘就吓得打了一个愣证,“呀!孩子,你咋叫扎成这样啦?”

大娘一边挑,一边叹气,“这么多圪针,叫俺咋挑?”

任羊成说:“那就光挑长的。”

一会儿,大娘就挑了一手窝。任羊成说:“大娘,您歇歇,叫您儿子来。”

大娘的儿子叫坤成。任羊成脱下裤子,要他再挑挑下半身。坤成说:“呀!真怕人!去给领导说说。赶快请医生。”

任羊成说:“就是为了不叫领导知道,才叫你挑哩,可不能说。”

坤成说:“你这人,对领导恁不老实!”羊成说:“我怕他们操心。”

只一会儿,坤成又挑了一手窝。

任羊成说:“咱再把衣裳上的圪针拽拽。”俩人一齐来,一会儿又拽了一大把。

冬天来了。狂风大雪扑打着严峻的太行山。指挥部为了保证民工的安全,发出通知说:天晴以前,暂停施工。

任羊成却和同伙伴们商量:“咱可不能停工,要是天晴了再去除险,几百个民工咋上工?”

风在吼,雪在飘,任羊成和雷贵仓、申其爱等勇敢的除险队员出发了。

他们在四眉崭上,生起一堆簧火。申其爱看绳,雷贵仓警戒,任羊成下崭了。

羊成在风雪中飞荡着。他的肩头渐渐积起了几寸厚的雪,而领子上的雪融化了,结成了冰。从清早到晌午,任羊成除完了这座冰山雪崖上的全部险石。

当他下到崖底,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

任羊成的手指冻僵了,伙伴们从崖顶下来,才帮他解开了老绳。他的腿也是僵直的,走不成路。

伙伴们把他搀扶到一个石洞里,用棍子敲去他身上的冰雪。又拾柴生火,好久才把任羊成暖过来。

同类推荐
  • 宋瓷大碗

    宋瓷大碗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清史演义

    清史演义

    本书以演义的形式,叙述了清代二百九十余年的历史,书中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清王朝康乾盛世的壮观景象,又一定程度地揭示了咸丰朝后的腐败没落。唐松波先生所作注释,通俗得当。
  • 一双泥靴的婚礼

    一双泥靴的婚礼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月光的声音

    月光的声音

    《月光的声音》为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十年经典作品集。作家在颂扬人性的光辉和亲情的美好之余,也不动声色地描摹了世态百相。尤其是对官场之怪现状的批判,通过一个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勾勒出某些官僚虚伪的嘴脸和丑陋的精神世界。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严寒中也有温暖,黑暗中也有光明。月光的声音是天籁之音,唯有纯净的灵魂,才能与之相遇;唯有有趣的灵魂,才能懂得它的美和真。
  • 头条女王(上)

    头条女王(上)

    她是传媒大亨的掌上明珠,她是娱乐圈的小小新人,她是奔跑在头条女王之路的低调小主播。她可以不惜受伤也要抢到头条新闻,也可以轻而易举放弃最劲爆的内幕,她坚信“娱乐”的含义,和“美好”有关。为之奋斗的娱乐圈,那里埋藏着她的理想;而爱,是她此生不变的信仰。谣言诽谤、恶意中伤……娱乐圈明枪暗箭,爱情之路艰难漫长,但那又怎样?穿越重重阻挠,挡下狂风骤雨,她依旧活得漂亮。她是当之无愧的头条女王!
热门推荐
  • 远古神石

    远古神石

    一个少年的魂魄好不容易从阴间逃回到阳间却不能与自己的肉体融合;一个修为高深的少女帮助他让他获得重生和拥有灵根。重生后少年开始了闯荡修仙世界,感受着修仙界的冷与暖,一步步成为天地强者。然而,一个未知的强大界面为了掠夺远古神石而对五界发动战争……后续情节,将在《武侠成仙记》展示
  • 荒仙一念

    荒仙一念

    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为了拯救病重的母亲,在机缘巧合下误入修仙者的世界。在残酷的修真界,他以这样平庸的资质一步步崛起,步入巅峰!
  • 从fate开始的无限之旅

    从fate开始的无限之旅

    生活在现代的,觉醒了魔眼的少年——第二天就莫名其妙的穿越了。在那之后,他逐渐发现了自己带有的,一直隐藏着的东西——解析并记录一切『神秘』的魔眼不知来源的各种术式连接着近乎无尽的魔力源。甚至,在机缘巧合下,他凭借魔眼获得了『亚瑟(旧剑)』的力量与记忆。就这样,他被卷入了fate系列的冬木市第五次圣杯战争。『圣杯战争』的最后,魔眼中隐藏的意识苏醒,告知了少年所有的一切——于是,他拥有了堪比『理想』的执着之物,少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探寻无数世界的旅途。
  • 幻想星辰

    幻想星辰

    这是个用幻想作为武器的世界,所以,尽情的做白日梦吧!用有限的先天精神力构思出属于自己的幻物。刀剑棍叉,风水雷电,飞禽走兽只要能想到的都能构思出来当做自己的幻物,属于自己的武器。如果喜欢,请点个收藏,赐个推荐,谢谢~
  • 蜀黍的血泪史

    蜀黍的血泪史

    本文是蜀黍的个人生活故事,有辛酸有感动,也有领悟,希望读者能在本文中找到一种给自己坚强的理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衣令

    无衣令

    从乡村来京打工的小让生计无着,便抵押青春的资本投靠报社社长老隋。老隋不可能离婚,而小让也是家中有人——青梅竹马的石宽仍在家乡等她。小说将小让写得柔肠百转,一边是给她足够生活享受的老隋,一边是给她精神尊严的石宽……
  • 穿成大佬哥哥们的团宠

    穿成大佬哥哥们的团宠

    被四位大佬们独宠的兮颜,在混乱不堪的娱乐圈里,是否能凭一己之力改写娱乐风气。什么?国民妹妹?霸道总裁?还是中央的宠儿?您老到底有几个马甲?随便拿一个出去都是大佬哇,惹不起惹不起!
  • 榕树下的我们

    榕树下的我们

    榕树下的我们,坐在咖啡厅里,我们喝着咖啡,边聊着天。
  • 废材逆天:顶尖铭术师

    废材逆天:顶尖铭术师

    简介:21世纪的杀手女王淩梨雪,一夕竟穿越成同名同姓的淩家废材大小姐身上。说她废材,呵,亮瞎你们的狗眼,全系灵根!丹药第一次练出超上品,神兽什么的跪在她脚边求契约。美男一抓一大把!可不料惹上了邪王凤九,论腹黑奸诈,她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