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你真的像你母亲所说,大逆不道吗?!”大老爷再次发问。
长久沉默之后,少年低声道:“小人知罪,但凭大人处治。”
州官使劲摇摇头,闭上眼睛:“想不到外表文静老实的一个孩子,竟怀虎狼之心。真是人不可貌相哪!来人!”
一声呼喝,衙役上前锁起被告。
“本该千刀万剐,以戒凶顽之徒,本官念你总还年幼,判你到千里之外充军服役。还有什么话说?”
少年沉默,呆呆望着堂上写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胸口大起大落,紧咬住嘴唇。
这个被告忤逆不孝、残酷无情的少年,就是黄嗣徽。
黄嗣徽,是北宋神宗(公元1068-1085)年间的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庭中,父亲虽然是个不第的秀才,仕途无望,但学问尚好,也很看重儿子,希望他努力学习,增加知识,长大后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所以,从三四岁时候,就教他念书识字。小嗣徽天资聪明,又很爱学习,加上家中又有不少藏书,于是,在他五六岁时,就已经懂得很多知识,并能够写出相当不错的诗了。
亲戚朋友、邻居乡里都认为小嗣徽长大一定有出息,无不另眼看待。父母也自然更喜欢他。尤其是母亲,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他,尽家中可能,为他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母子情感十分浓厚……
就这样,小嗣徽过着天真烂漫、幸福甜蜜的童年生活,就像一只雏鹰,不时欢快地扑扇着翅膀,准备不久的将来腾空而起,翱翔在万里蓝天…………可现在,一切都变成了难能实现的梦幻。手带铁铐、肩配木枷的黄嗣徽,才仅仅十四岁,就成为被人不齿的“忤逆不孝、恶毒阴险的恶棍”,成为再难有抬头挺胸之日的充军罪犯了。
泪水,流在充军的漫漫长途中,也一滴滴落在黄嗣徽痛苦哀伤的心里。
管理充军罪犯的长官在查点发配来的犯人名册时,见竟有才十四岁就判如此重刑的黄嗣徽,有些惊异。及见其人,又完全是一副文静、端庄模样,不像案卷中所述那类人,不觉产生了悯惜之情。不过,作为罪犯的管理者,无权也无太大兴趣过问犯人的犯罪内容,简单问了几句年龄、案由之类,就要分配下去。这时有个差役提醒:“大人不是要从新来犯人中寻一个识文断字的人吗?”
长官一拍黄嗣徽肩头:“你可识字?”
“粗通文墨。还望大人指教。”黄嗣徽彬彬有礼,谈吐清雅不俗。
长官很满意:“好,我正缺个抄写文书的,就在我身边干吧!”
不幸中的万幸,黄嗣徽没派到干苦役的大队去,而成了长官身边的半罪犯半随从的“文书”,除杂活以外,干些抄抄写写的工作。
黄嗣徽工作很认真,凡交他抄写的东西,一笔一画,端庄工整,而且从不出现一点错处。为人处事也严谨正直,只是很少讲话,更不见他脸上有笑容。每到夜静更深,劳累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黄嗣徽干完应干的所有事,就坐在自己那间又小又矮、堆积杂物的屋子里,伴着一盏微弱的灯光,读从长官处借来的各种书籍。只有这时,他僵滞的神色才开始缓解,表现出一种沉浸在学海中自由自在、再无屈辱的欣慰。
但这种时候,也常受到长官手下几个小厮的挖苦、谩骂,说他一个没出息的充军囚犯,假模假式,想向上爬,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骂他以爱看书为手段讨好长官,是卑鄙无耻!尤其当长官见他能认真学习而当众表扬几句,同时斥责那几个只知耍钱、打架的小厮的时候,黄嗣徽的日子更不好过。那几个家伙恼羞成怒,把怒气全撒在黄嗣徽身上,或骂或打,要不就栽赃陷害。不是把他好不容易抄好的文件弄得脏兮兮不堪入目,就是偷偷改动几个字,使他挨上司的批评、惩处。
就这样,他们还嫌不解气,又把该他们干的活一股脑儿全推给黄嗣徽;不干,就私下合伙痛打他,再到长官处告状:说黄嗣徽与人打架,是由于赌钱输了又赖账不给……各种卑劣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才十四岁的黄嗣徽,作为罪犯,几乎没人把他当作尚需关心、照顾的少年看待,常常被弄得遍体鳞伤、身心交瘁。但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在夜深时、一人独处之际的读书习惯。
因为,只有在学习中才能获得些乐趣,除此之外,他再无乐趣可言了。
有时实在痛苦难过,他就把这天的感受记写下来,或写成文章,或写成诗歌,在写作过程中,让眼泪点点滴滴溶进诗文中、墨迹里,从而获得一点自我解脱与心灵安慰。
久而久之,写文做诗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管工作多累,受骂挨打多苦,他都咬牙坐下来,在仅有的只属于自己的一点时间空间里,以别人的鼾声为伴,抒写着自己的苦难生活,歌咏着美好的人生希望……就这样,艰苦悲酸的生活,顽强刻苦的学习,使得黄嗣徽意志坚强、才学增长,而且全身有一种遮掩不住的正气,令他人不敢再随意凌辱他了。
这个管理充军罪犯的长官,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声誉,他的文章宏丽,诗词洗练,自成一家。一次,偶然看到黄嗣徽夜很深了还在自己小屋中读书,有些好感,就叹口气道:“你这小厮,沉默寡言,平日总一副阴冷神气。想不到还爱学习,倒是看不透你呢!”就把他调到身边,只干文书抄写、家中打扫之类轻松活儿。从此,黄嗣徽的境遇稍有改善,学习更加勤勉刻苦了。只是他沉默寡言、面容阴冷的样子,让长官不大舒服:才几岁的孩子,本该欢欢笑笑的时候,怎么像个小老头儿似的!
一天,长官和他的许多朋友一起,在堂上欣赏一幅古人所画的山水画。画很出色,疏林浅水,竹篱小桥,一只羊羔,望着空茫的山野,等着主人领它回家……整幅画简洁幽婉,淡淡笔触间,透出一股无可告沂的苍凉。众人无不赞叹感慨此画传神、精妙。
长官提议大家每人吟一首诗,以助兴。众人赞同,便各自沉吟起来。
这时,角落里传出强抑的哽咽声。
大家一看,却是伺候大家茶水,并为大家研墨的黄嗣徽。
长官有些不高兴,责备道:“我的朋友聚会,你为什么这样扫大家兴致?”
黄嗣徽抬起泪眼,望着长官,请求道:“大人,能让我也以此画为题,做一首诗吗?”
“你?也会做诗?”长官惊讶。
黄嗣徽默默点下头。
“你一个囚犯、下人,也要和我们一样,做诗?!”一个脾气暴躁、自觉清高的管营(负责管理充军囚犯的官职名称)受侮辱似地大声道。
其他人也觉这个小囚犯太不像话,纷纷斥责。
长官劝住众人:“且看他诗做得如何,再行置之不迟。”说罢,令黄嗣徽立即做。
众人也都等着黄嗣徽做不出来、或做得不成样子,好出他的丑。
不料,这小囚犯走到书案前,拿起笔来,略加思索,一首七绝已跃然纸上:
匣有瑶琴箧有书,
栖迟犹未卜吾庐。
主人况是丹青手,
乞取生涯似画图。
诗的大意是:瑶琴有装它的琴匣,书籍有藏身的书箱。只我孤独一人漂泊人世,不知道安身立命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现在主人是擅长丹青的画家,真希望能理解画上无路可归的羊羔儿那样理解我,使我能有新的生活路途。
长官看了黄嗣徽的诗句,大吃一惊:这哀伤苍凉又真情蕴藉的诗,绝非一般人能写出,更绝非一般十四岁的无忧无虑尚是孩子的少年可写出来的!这少年文笔老练、才思不俗,令人赞叹;而尤令人震动的是这诗中表述了作者难与人言的委屈、痛苦,而且这委屈、痛苦绝不一般!
长官上前,一把拉住黄嗣徽的手:“你一定有什么冤枉、委屈,告诉我,我为你做主、申冤!”
众人也怔过之后,齐围上来,再三询问。
直到这时,小嗣徽才“哇”地一声,痛哭起来,而且一发不可止,直哭得气喘艰难、面色青紫,最后竟昏死了过去。
从没见有人这样伤心地痛哭,大家都为之感动了,尽管还不知道具体情节,但已充满了同情。
黄嗣徽终于讲出了三年来一直压在心头、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自身悲剧:
原来,天真烂漫的小嗣徽,正过着幸福的童年,巨大的不幸却降临到头上: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七八岁的嗣徽十分懂事,天天守在母亲病床前,为母亲熬药、送水、端饭,晚上也不肯离开。他日夜都盼望母亲早一天康复。不料,万恶的病魔还是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临去世之际,母亲不放心地拉着小嗣徽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儿,妈妈再不能照顾你啦!……你今后凡事要自己料理……无论日子多难过,也要坚强活下去!……千万不要放松学习。儿啊,千万别……”话没说完,就含泪去世了。
小嗣徽抱着母亲的遗体大哭,哭得泪人一样。母亲去世后,嗣徽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悲痛到了极点。
过了不久,父亲娶了后母。这女人十分凶悍刁顽,对小嗣徽开口就骂,抬手就打。她不许小嗣徽看书学习,分派给他从天亮到夜深也难能干完的各种活儿。特别是又生了个小弟弟以后,后母待他更凶神恶煞,恨不得让他马上死了才称心解气。常常让干了一整天活的小嗣徽连一口汤也喝不上。
父亲开始还多少关照点嗣徽,但后来由于后母的不断挑唆、诬陷,也渐渐不喜欢这个前妻的孩子了。
小嗣徽日子更艰难。后母肆无忌惮地公开折磨、毒打毫无过失的嗣徽,还不许他哭、不许他向父亲诉说原委。有时甚至激起父亲的火,让父亲打他——这,就更让嗣徽伤心。
就这样,才八九岁的小嗣徽,每天夜晚,以泪洗面。一盏昏暗的灯光下,他缩在寒冷的厨房角落里,怀念母亲,怀念以前甜蜜的日子,泪水就控制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有一次,连续两天后母没让他吃饭,还罚他不停地劈柴。饿得发昏的嗣徽双手再没一点力气,举起的斧头掉了下来,直砍在脚上,一道血口又深又长,鲜血不停地流,痛得嗣徽立刻昏了过去。……醒来时,脚已肿得十分厉害,伤口更污秽不堪:原来后母竟趁他昏迷,在伤口上抹上许多臭泥脏水。伤口终于溃烂化脓,小嗣徽连路也不能走了。可后母还强迫他刷碗、扫地、洗衣服。“手又没坏,养你白吃饭吗?!”那声音,那神色,至今回忆起来让人浑身发冷。
那次受伤,老天保佑,小嗣徽总算没死。但以后的日子更难受了:好像他不该不死,还赖在家里吃闲饭似的!
在那种艰难得无法让别人置信的日子里,小嗣徽咬牙活下来。支持他活下来的唯一力量就是母亲临终的叮嘱:不管日子多难,也要坚强地活下去,也要坚持学习。在这力量支撑下,他每当父母及弟弟都睡下之后,就悄悄点起油灯,一个人在厨房刻苦读书。也只有在书中,他才得到一丝人间难得的温暖。
到14岁时,在悲惨境地中生活的黄嗣徽,长成了端庄文静、懂事知礼、又能干一切家务活儿的少年。此时,更大的打击来临了——看到嗣徽非但没累死、病死,反而长大成人,后母更是咬牙切齿。她一想到日后家产要有嗣徽一半,就两眼冒火,满心仇恨。为了把家产全部留给亲生儿子,她决心要把一直孝敬长辈、任打任骂不发怨言的嗣徽置之死地而后快。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嗣徽的父亲在外喝醉酒,在路上跌了一跤,摔断了腿,回家中已昏迷不醒。后母见状,马上兴高采烈地跑到州府大堂敲鼓喊冤,状告黄嗣徽忤逆不孝,打昏父亲、残害弟弟、打骂母亲……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始的场面。
听罢黄嗣徽的诉说,众人无不感伤。
王××同情地说:“你为什么不当堂讲清事实,为何无故蒙冤呢?”
黄嗣徽流泪说:“父母告儿子忤逆,谁又会听儿子反驳呢?而且,我也不想解释、反驳。无论如何,我不想在公堂上与后母对质。毕竟是母子,儿子怎好当堂谴责母亲呢?那样,即使胜诉,可当堂告倒母亲,让母亲出丑,也是不孝的行为,我不能那样做。”
众人无不叹息:真是好孩子,宁可受屈,也不失孝道。
长官又道:“可你被判充军,家里父亲正重病在身,你舍得离开吗?那总是你亲父啊!万……”
嗣徽示意长官不要说下去。“我想总不至于对父亲如何的。后母不过是虑及家产为我所分,对父亲总不会怎样的。我一人出走,既使后母满意,又不使父亲为难,更可以摆脱困境,得到多一些读书的时间与机会。可是……请大人不要再问下去了!”话没说完,嗣徽掩面退出客厅。
长官明白他没说完的话:可是在这里,仍躲不开一些邪恶卑劣的小厮欺凌,逃不脱只按罪名就厌嫌、怒斥以至责打自己的不公平对待……长官深感内疚:为什么没早一天认真询问这少年的冤屈呢?明明初见时就觉得他不像文件上写的那种人!
他决心为黄嗣徽洗尽冤屈,让他挺胸抬头地生活在人间。后来,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把黄嗣徽解脱出来,重新成了一个自由人。
获得自由的黄嗣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加日以继夜刻苦攻读,他的诗文水平有了快速提高。而少年时期坎坷人生经历,更使他意志坚强、为人刚正,有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
后来,长官做了宰相,提拔黄嗣徽做了官。在官任上,黄嗣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成为才德兼备、被人们称颂的地方官员。
有志向的人,常常为国为民而忧伤;无所追求的人,总是自求安闲。
胸有成竹
宋代画家文与可,以擅长画竹子出名。他画的竹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且他画竹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他的朋友晁补之曾写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意思是说,他作画时竹子的形象早在心里酝酿好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文与可画画是怎样做到胸有成竹的呢?原来这是他对竹子进行长期细心观察的结果。
为了观察的方便,文与可在他的窗前种了一片竹子。无论阴晴雨雪,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文与可总是对着摇曳多姿的竹林,看呀看呀,有时甚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达到了入迷的程度。
文与可不仅每天观察他窗前的那片竹林,而且还常常跑到山野去观察大片的各式各样的竹子。
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许多人躺在树荫下还大汗不止,文与可却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前观察竹子。他观察得非常认真、细致:一会儿摇摇挺拔高耸的楠竹,一会儿俯身摸摸低矮的水竹,或者拂一拂干枯的竹叶。灼人的阳光,闷热的竹林,蒸灼得他汗如瓢浇,湿透了衣衫,但他仿佛丝毫也没有感觉到。
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文与可浑身感到一阵清爽。他抬头望天,乌云已吞没了山头,一场暴雨眼看就要到来。他想赶快离开这里,到山脚下找个避雨的地方。可是那飒飒的竹叶声又吸引住了他。他想:我只在家里看过暴风雨中的竹子,还没在山野看过呢!今天正是天赐良机。想到这里,他撩起衣襟,迎着怒吼的狂风,不顾飞沙走石,一气登上了山顶。望着那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像醉汉似的竹子,艺术家的心也醉了。接着,随着一声炸雷的轰响,大雨倾盆而下。文与可屹立在山巅,看了一会整个竹林朦胧迷人的雨中景象,便从山顶下来,不顾雨急路滑,又向竹林内钻去。在崎岖的山路上,他跌倒了又爬起来,残竹峭石划破了衣衫皮肉,弄得浑身伤痛,他也不管。他望着风雨中千姿百态的竹子和竹叶上跳动着的晶莹水珠,欣喜异常,他的心神完全和竹子融在了一起。
画家画画,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事物本身的美,而且意在画外:通过所画的画,来表达画家的某种追求。竹虽细,但是却长而直,这正是文与可自身气节的表达。尤其使文与可欣赏的是,冬天大雪纷飞,积雪压竹,竹子宁折不弯,这种精神,也正是文与可毕生所追求的。可惜的是,南方竹子虽多,但是却很少下雪;即使下雪,雪也不多,很难看到上面所述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