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62500000020

第20章 从文体角度谈余秋雨散文批评

从余秋雨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至今,已有11个年头,期间他又陆续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伴随余秋雨散文的出版,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余秋雨热”,批评界却对这个异类的散文一时不知所措,先是一味地叫好,继而群起而攻之,一时间,批评界的硝烟四起,评论文章蔚为大观,特别在初期简直是铺天盖地,然而,批评的热潮却在这两年本该理智地做些深入探讨与总结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以将之冷落一旁的结果而告终。综观有关余秋雨散文的批评,既有不乏理性思索的力作,又有仓促间的迎合与拔高,更有无端的指责与无聊的漫骂。在争论的硝烟基本散尽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场争论,摒弃非理性的意气之争,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一、文体划分的混乱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招致广泛的批评与反批评,当然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问题显得非常突出,那就是散文界由来已久、悬而未决的散文文体分类问题。现代散文文体理论,从现代散文的产生之日起就存在先天的不足:缺乏严格、系统的文体分类。时至今日,尚未有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文体分类,有关散文范畴的争论仍在持续,散文范畴的不明确,致使散文的创作论、审美论、鉴赏论等方面的研究困难重重。

《文化苦旅》一出版,关于它的文体归属问题就引出许多不同的意见,而《山居笔记》的问世,则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散文理论家伤透了脑筋——无法将它笼统地放在哪一种现有的文体中加以观照,于是,大家各自以自己的理论修养予以各自的定义与表述,认定它的文体归属或者另起新名,余秋雨的散文就便有了五花八门的名称:学者散文、学术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随笔、文化随笔、大品、文艺性散文……这些分类的方法,有的是依据作者的身份,有的是根据散文的内容,有的则是按照散文的表现形式。很明显,无论哪一种分类在余秋雨的散文面前似乎都不足以概括,余秋雨的散文似乎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标准能很好地加以概括的。尽管如此,批评家们还是试图先予以余秋雨散文明确的文体定位,然后以原有的审美规范去衡量评价余秋雨散文的优劣。然而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对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定位是否恰当?原有的审美规范是否能够涵盖新的散文形式?

二、不规范的文体意识导致批评的偏颇

学者散文,顾名思义是依据散文创作者的身份而划分的一种散文文体,有人将它概括为“具有现代专业学者的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理性精神、知识理想、话语方式和文体风格等富有从内容到形式各类要素的散文作品”。喻大翔,知识分子·学者·学者散文[J],当代文坛,1999(6),又因为随笔乃学者散文家们最擅长的一种,所以往往又称为“学者随笔”。它不同于非学者散文家散文所表现出的重视主体个人的感性、体悟及经验的显著特点,其对知识的依赖性要远远大于非学者散文家散文,在散文中往往表现在较大密度地征引古今中外文献知识。正因为如此,这类散文,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往往以理性的标准压倒感性的标准,对文献知识征引的准确性往往强调到极致。恰恰余秋雨的头上罩着学者的光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余秋雨散文被如此众多的热心者挑剔“硬伤”,尽管有的是借题发挥,但毕竟师出有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对此类散文的误解。学者,是指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学有专长的人(一批为数不少的学者本身就是一流的作家,这种情况在现代散文中尤显得突出)。那么学者散文就只是指这一类人所创作的散文,从这一分类标准来看,它就不可能对散文的题材及表现形式有什么具体而本质的限制。事实上也是如此,学者创作的散文所涉猎的题材及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的,有周氏兄弟、林语堂、钱钟书等人的议论散文之随笔、杂文、书话,有叶圣陶、沈从文、丰子恺、郁达夫等人的人物小品与游记,有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抒情小品,几乎包容了散文的所有类项;在表达方式上,议论、叙述、抒情并用,很难单纯地用哪一种形式加以概括。而当今的批评家们为了分类的方便,硬生生地以他们艺术创作成就突出、已是当之无愧的大作家为由,将学有专长又有艺术感悟力的学者作家从这个队伍中剥离出去,人为地将这类散文的理性成分提升到极致而将其感性成分降至极点,非但降低了此类散文的艺术品位,而且几乎使这类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并在客观上使人们对此产生极大的误解。而再把余秋雨这属于既学有专长而又具备艺术感悟力的双重身份的人放在这种被扭曲的文体中加以观照,其中的悖论就不言而喻了。在许多批评余秋雨散文的“硬伤”和“伤感”的文章中,不管批评者是否有这种文体意识,都自觉不自觉的沿用了这一逻辑,我们只要略加分辨,是不难察觉其中的蛛丝马迹的。

而学术性散文、文化散文则是按照散文的内容来划分的,虽然如此,它却与学者散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是“学术性”,就非学者莫属,而文化散文也非文化人莫属。何谓学术性散文?还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是用学术论文的笔法写散文,抑或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是散文而不是论文。然而,为数不少的批评余秋雨散文文化历史观的文章却将他的散文等同于论文。

胡晓明在《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一文中,就开宗明义地将余秋雨的散文定位在“学术性散文”上:“既然秋雨先生自觉、认真地将其作品作为学术性的散文来写,认真的读者也应该而且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来接受;既然我们也习惯于将《文化苦旅》一类作品视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描述、一种在阐释,我们也就应该已获得了从这个层面作一点学术批评的权利。”胡晓明,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1996(1),在这里,胡先生巧妙地先将余秋雨散文由“学术性散文”转化“成学术论文”,在“学术性”大旗下,胡晓明对余秋雨进行了全面的学术论文“指导”。要求余秋雨写都江堰不但得写都江堰的灌溉功能,还应写它的地形地貌,还得写它的运输功能,似乎不写这些,就无以体现出学术性,就表现出作者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使我们确实感觉到胡先生在学术上的严谨、广博与深刻,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胡先生将学术论文的规范强加于散文批评中,欲使之成为散文批评的圭臬,致使胡先生的真诚、广博与深刻变成一种尴尬。这种尴尬,不单是胡先生的尴尬,更是散文文体研究的尴尬。众所周知,散文是一种以突出审美功能为主要特征,注重抒写作家主观情感和情绪,强调语言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它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与学术论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以“主观”,可以“偏激”,可以将作家瞬间的心灵或思想火花采撷出来,以获取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震撼力。而这种心灵和思想的火花可以是片面的,它无须讲究全面,有的时候它甚至是无理的、不科学的,但这都不妨碍读者与它心心相通而发出会心微笑。胡先生对学术的认真与执著是值得赞许的,但是,胡先生忽视学术论文与散文的界线,以学术论文的规范来替代散文审美原则,这种做法必然导致的荒谬结果,那就是千姿百态的散文将沦为千人一面的科普知识,最终丧失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独特性。类似这样的“指导”构成胡先生这篇批评的主体,这里不再赘言。

而古耜先生也是主张将余秋雨散文归到学术性散文中,在几篇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余秋雨散文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提出了学术性、文化性散文的艺术标准:“一篇真正无愧于优秀称谓的学术性、文化性散文,除了在题材选择、思维方式、艺术表现诸方面,均应当独具风采、超乎寻常外,还必须有一种更为本质、更为内在、更为关键的审美特征,这就是,让整个艺术文体始终贯穿着、呈现着体现了客观真理性、历史科学性与时代先进性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流程,从而蒸腾起启悟心智、昭引认知的强大的理性力量。这是优秀文化学术性散文之所以优秀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散文不朽之作的灵魂与神魂。”古耜,过于随意的历史解读[J],理论与写作,1995(4),在这种尺度的检视下,指出余秋雨散文的“根本弊端是精神的返租、思想的陈旧和情感的落伍”。古耜,走出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的批评误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1),古先生提出的学术性、文化性散文的标准,与胡晓明先生的提法虽然表述不同,但却有本质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尽管他也承认散文的艺术特征,但是,艺术特征在古耜先生的标准中是在理性统率之下的一种次要的因素,这种主张其实就是“文以载道”的现代版本。所以,与胡晓明相比,古耜对余秋雨的批评还不止限于观点的不全面、不客观,而是进一步地拷问精神、思想与情感。如果说胡晓明只是生硬地将学术的标准套在余秋雨散文头上的话,那么,古耜先生则是以一种单一、披着艺术外衣的学术标准来替代散文批评标准,他的单一的标准具体体现在他将原本可以并存的不同风格、价值取向的多元创作格局做简单划一的取舍。例如,从余秋雨散文中常常叙写“那种阴柔宁静的氛围与平和疏淡的画面”,就进而指出“在作家的笔下和心中,宁谧、平实、避世绝尘,已不仅仅是美到极致的自然形态,同时,它还是令人神往的生命境界。这边很有些封建文人仕途坎坷时常有的出世意味与隐逸色彩了。”古先生认为这种色彩出现在现代知识分子身上,就是精神的返祖,思想的陈旧。历史文化包容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对文化传统的态度往往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相互纠缠与矛盾着的,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就表现为在理性上持批评的态度,在感性上却萦心于传统文化,余秋雨散文中对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的矛盾心理在散文创作中是不可多得的,在散文中表现这种情绪,也正是余秋雨散文的优势所在。这种情绪,恰恰流露了当代知识精英心里的痛苦与挣扎。再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而对之取舍的尺度也绝不是单一的。但这一切在古耜先生看来,都是思想的陈旧、精神的返祖和情感的落伍,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在散文中,艺术的表现与思想的深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必须具备的因素还是可取舍的因素?是否允许作家以独特的情感方式表达一种“片面的深刻”?在理性和情感发生冲突时,允不允许作家放弃一些理性原则来保持他的艺术品格?在这个方面,许多散文理论家都早已做了很多精辟的分析,而且都已成了散文创作的不刊之论:“散文艺术作为作家的不可重复的精神人格的艺术创造不能完全用学术理性来衡量,它有它自身的一套价值体系,那就是个人的生存状态、全部生命的感觉、情感与自由。”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2000(6),“散文是一种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林非,林非论散文[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373.,“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林非,散文创作的点滴感受[J],写作,1997(6)。本来这些都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为什么批评家们却丝毫不加以理会,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类似的错误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固守陈旧的文体规范而拒绝创新。

三、新的散文文体规范的建立势在必行

前面已经提到,如何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文体定位成了困扰众散文理论家的大难题,原因就在于余秋雨的散文与以往的任何一种散文文体都不相同,似是而非,他将叙事、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面对自然山水从容地吐纳历史知识与文化意识而使自然山水转化为人文山水,使之充满理性兼激情的思考,这些恰恰是余秋雨为散文抒写自然与历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而他的理性与激情的统一大大地增强了散文的艺术感染力。但是,批评家们丝毫不理会余秋雨散文这些不同于别的散文的特点,削足适履地试图以固有的文体规范来约束之,而原有的规范又是那样的孱弱,如何能承载得了新的散文样式。

文艺理论中,辨体与破体都是促进文学繁荣的因素,文体不可能凝固化和绝对化。当今的散文发展已经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变体的趋势,打破了各种文类的界限,表现手法也相互渗透,在文体理论不能解决创作中的新问题时,当新的文体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时,我们不应该以某一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来评价新的散文样式,更不能以原有的审美规范简单生硬地照搬硬套。所有的现象清楚地昭示我们,散文不能固守在原有的文体意识,应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完成文体的规范与创新,多种的艺术标准必须统一在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中,文学批评才能有规范地进行,才能获得一种从量到质的可比性,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散文中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说他的散文“开一代风气”也好,“只是一种变体”也好,但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散文影响了一大批的散文创作者也是不争的事实,仅冲这一点,就值得评论界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予以持久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用无言甚至不屑一顾的冷落来“封杀”,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体现了评论界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评论者很难以一种自由的心性对评论对象加以客观理性的观照,只能导致对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妄下断言(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将余秋雨散文框在某一个固有的散文文体的某一类中,而应将之视为“散文领域中的一种崭新亚种”孙绍振,为当代散文一辩[J],当代作家评论,1994(1),来考察,才能够冷静地审视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轨迹,才能够从容地思考余秋雨散文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东西,进而促进散文文体规范的建设。

同类推荐
  • 走投无路

    走投无路

    1984年1月24日晚,一个并没有飘雪的冬天的晚上,我以一声长啼来到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六年半后,坐着爸爸的永久牌自行车开始了伟大祖国赋予我的神圣使命——上学。小学六年不学有术成绩卓著,奖状整了半墙壁。一不留神成了父母的骄傲和邻家孩子的楷模。上了中学自封天才目空万物,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一踏糊涂一去不返。在父母的长吁短叹中沦为邻家孩子的反面教材。走在路上总觉背脊发凉,人家指着我摇曳的背影:“当年名动村野的县级三好学生,某某镇中心小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县级三好学生,据说他的名字已被载入该校校史。现在,唉……!”
  • 中国香港与台湾文学大观(中国文学知识漫谈)

    中国香港与台湾文学大观(中国文学知识漫谈)

    《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 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 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厚道

    厚道

    蒋子龙的自然散文集。作品分为四个部分:草木之情、山水之乐、风物之美、故土之思。作者在作品中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深沉之爱,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思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情讴歌,对故土的深沉思念以及对建构家园的期望之情。
  •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作文考试高分秘籍,青春文学阅读宝典。新概念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它成就了那么多人的文学梦想。本书主要收录了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的散文作品。通过他们绘声绘色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讲述了爱情的温馨和浪漫,亲情的可贵和温暖,友情的美好与宝贵。当然也有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以及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鞭挞。更多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之,这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的“写真集”。
  • 梁晓声文集·散文6

    梁晓声文集·散文6

    《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为止创作的全部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似的描绘了时代的全景,讨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热门推荐
  • 盛世婚宠:特工美人,不许逃!

    盛世婚宠:特工美人,不许逃!

    一胎两宝,龙凤胎,儿子呆萌,女儿高冷看第一杀手·魔女楚心如何调教妻奴老公妻奴追妻之路斗小三,打怪兽让稀奇古怪的烂桃花见鬼去吧,某帝帝阴险的笑着。某儿,“爸比,你为什么不管好你的女人,她说她爱我?难道不是在勾引我?”某女,“弱鸡爹地,蠢货哥。”一遍又一遍的擦着弯刀。
  • 山色青青暮雨来

    山色青青暮雨来

    卫羽羽:南穆,一直没有告诉你,我有那么爱你。楚涵,你知道吗?我与他,犹如冬日里,口中呼出的暖气与空气中的寒气,即使那么格格不入,却最终融为了一体。南穆:卫羽羽,我知道,你有多么爱我。楚涵,你知道吗?我多想叫你另一个称呼。楚涵:卫羽羽,我只想叫你卫羽羽。南穆,我想叫你一声,以其他的称呼。林岩铮:死不了,却又活的不快活。林宇铮:可笑。古来成王败寇,我从来不怕生死,只要结果。林沐铮:我希望大哥能做一个好皇帝。(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纹天之歌

    纹天之歌

    “若信仰已死,那么我宁远在此立誓,此生必以苍天为纸,以万族血为墨,纹一曲救世之歌于天道之上!”这是个缺少信仰,而众生万物又皆可为信仰的世界。这是个疯狂且混乱的世界……这里图腾万千,这里万族林立,这里充满着血腥与杀戮。这里同样有着一个个为了信仰前仆后继追求极至天道的可爱的人。大炎皇朝内一名普通的书生宁远因情而伤,因谋而死,重生于浮游岛之上,精彩故事由此开始。
  • 史前大都市

    史前大都市

    生活在26世纪的女学生穿越到了原始部落。米蓝对着天空呐喊:“老天爷,上帝,你们不要开玩笑,快把我回去!”米蓝在原始部落待了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回现代的愿望,开始带领原始人把小部落发展成为一个原始大都市!(??.??)
  • 仙剑独行

    仙剑独行

    一个平凡少年,机缘巧合下闯入浩瀚的修真世界,原以为可以可以过上“逍遥问道,扣指长生”的快活日子,熟料仙路漫漫,大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生死,经历过爱恨,经历过离别,他蓦然回首,发现这一路,唯有他一人仙剑独行。
  • 都别做梦啦

    都别做梦啦

    那一天,对,就是那一天,在我闲逛的时候,一头骡子找到了我头上,它自称三哥,55555555555,从此以后,家门不宁啊~~~~~~你们都来干啥,东方的,西方的,南方的,北方的你们这些神,都特么神经病了吗?我能有个屁的药!!天啊~~~~~~我冤啊~~~~~~战神,财神,二郎神……爱神,水神,潘多拉……雷神,火神,太阳神……统统都……都特么……住下了……而且还是一群不靠谱的家伙…………
  • 千金小姐来袭

    千金小姐来袭

    她是在全国商业界名气很大的亲生女儿,自从回到了她亲生父母身边,她就变了……
  • 估计没人看

    估计没人看

    据说本作品作者当年苦于找不到乃至一本贴切的大学校园读物来引领自己立业前行,生怕不经意就会变成单身宅男,沉迷游戏,就会吐槽,虚度光阴!于是决定把大学四年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这简直就是当今高校行为艺术之一大壮举!然而,由于作者放纵不羁,文笔犀利,见解独到,实恐此文一出,江湖上会掀起一场校园生活如何度过的思潮~不过我们都相信,眼前的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每天更新2章,共36章)
  • 赢一世江山输了她

    赢一世江山输了她

    倾世容颜的她与王者气势的他,心有千千结,用却几年,她释怀不了他对她的冷淡,他亦淡忘不了她对他的阻隔……缘系此生,愈走愈深的误解,唯之不爱的情,最终走向诀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