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教育家法斯说:
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家长觉得孩子小,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几乎形成了“父母说话小孩子听”的习惯。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否则就认为有失父母威信,不守孩子的本分。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家长们必须改正。
在争辩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获得的重视,同时也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对孩子来说,与家长或成人的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宣泄。实践证明,鼓励孩子争辩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自立。
汉堡心理学家安得利卡·法斯博士通过多年的实验观察后证实:
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
能够与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与人很好地交流。
事实表明:孩子积极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候。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孩子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二是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气氛,增加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而有益的辩论,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因此家长树立“允许孩子争辩”的观念,这不会丢面子,还会给自己增加面子。孩子与家长争辩,不仅天不会塌下来,而且对两代人都有好处。如果家长善于研究,善于学习,认真琢磨孩子在争辩过程中的积极表现,那么争辩就能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当然,让孩子参与争辩还是必须讲究规则的,也就是说,不允许孩子胡搅蛮缠,随心所欲。如果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家长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家长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道理,否则,这种争辩就是不平等的,谈不上通过争辩来锻炼孩子。
提倡孩子与家长争辩,并非句句话、件件事都鼓动孩子争辩,不是有理无理都争论不休。争辩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漫无边际、大事小事都争辩,那样争辩就没有什么益处了。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争辩呢?
争辩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争辩,把事情弄明白,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按照家长的话去做。在很多时候,家长的理解跟孩子的理解是有差别的,通过争辩,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孩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家长。家长要有这样一种观念,向孩子学习,不少时候,孩子会给家长很好的启示。
家长与孩子争辩,能够很好地为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争辩,孩子能够弄清是非曲直,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争辩带来的好处。
我们之所以积极提倡家长与孩子争辩,因为这样可以活跃家庭气氛,交流思想感情。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亲情和友爱会得到深化。
很显然,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孩子的勇气、智商、口才、进取心、自信心等就值得怀疑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争辩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比较发现,这门必修课最好在家里进行。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要有热情和耐心,让孩子在争辩中不断成长。
孩子与父母争辩,父母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你要孩子做的事,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他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可见,争辩对两代人都有好处。不过争辩是应该讲究技巧的,比如“争执的时候要用比平常较低的声音”,用较低的声音有亲和力,并能引起对方的关注。
其实,在生活中、在电影里、电视或评书中,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手法,以引起注意。比如一场讲述妖魔鬼怪的评书,当故事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这时会场的灯就会暗下来,观众都屏住呼吸。而说评书的人则把声音降得很低,观众彻底地融入到了故事中去。试想,如果说评书的人一直用一种高亢的声调讲故事,那是不会引起观众注意的,也就达不到互动的效果。
所以,家长用较低的声音,采取较低的姿势和孩子对话,孩子会很乐于接受家长的教导。当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身教重于言教”,不要处处以大人自居,对孩子要求过多。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难怪有人说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平等和谐的环境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