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就是真诚,是诚信的基础;“真”就是善良,是诚信的内容。因此,诚信作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条原则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
诚信,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诚”与“信”意思相近,是“诚实”、“可信”的意思;作为行为规范,其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从“诚”与“信”的关系来看,“诚”:是“信”的基础,有“诚”就有信,无“诚”也就无“信”。一个诚信的人就能履行承诺,获得信任,因此,“诚信”集真、善、美于一体,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诚信就是真,真是诚信的基础,这就要求为人处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家长播种诚信,孩子获得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孩子的成功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教育孩子,就必须让孩子珍惜光阴,克服浮躁情绪,认认真真地做人,安安心心地读书,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对自然、社会,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明白什么是正义、邪恶,什么是高尚、低俗,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诚信就是善,善是诚信的内容,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善举,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中国人历来提倡的一个人“不仅独善其身而要兼善天下”,就是诚信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社会关系中,人具有无法消解的同一性、依赖性,而这些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就表现为良心、同情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就是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把握,对他人权利的足够尊重。因此,家长应该抓住时机,张扬孩子的善良品质,塑造孩子健康而完善的人格。
诚信就是美,美是诚信的表现形式,是诚信的风骨。在当今社会,诚信建设亟待加强,有的人认为讲诚信的人老实,常常吃亏,有时简直是“傻子”。这是绝对不正确的,因为诚信所显示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骨能够“与天地同寿,与日月争辉”,而秉持诚信的人,处处都能感召人,影响人,是社会的中坚和脊梁……家长把眼光放远一点,因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诚信。
在家庭教育中,成人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
个人的诚信发展必须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最初表现出的具有“诚信”言行举止或带有“欺诈”的言行举止,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所致,一般都可以找到影响源。
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家长、教师是最早的模仿对象,这些人言行举止的诚信程度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诚信的发生、发展,直到形成习惯。
研究发现,与家长相比,教师对孩子个体诚信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发展、形成,作用要更大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门“油盐柴米酱醋茶”,关门“吃喝拉撒睡”,孩子天天跟家长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完全暴露在孩子面前。因此,父母的道德影响虽然很大,但是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作为主流文化的象征,其影响力是很大的。中国古代提倡“易子而教”,其深刻意义就源于此!教师,特别是幼儿园、小学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就是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
正因为这样,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诚信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出现欺骗性行为,那么有些学生个体就会片面性地认为整个社会都是颇具欺诈性的,等他们长大后,就完全可能把相应的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父母和教师都应该知道,孩子是很聪明的,不要把孩子当傻子!有的父母和老师认为,孩子不懂事儿,很难一下子看出成人的伎俩。这是不行的,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否则就完全可能成为孩子不诚信的模仿对象。
因此,在家庭树立诚信观念,推行诚信行为,父母及家庭成员是关键;在学校树立诚信观念,推行诚信行为,形成诚信习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做到: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不是正当、合理。具体地说,教师对工作要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民族、性别、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身心发展水平等作为理由偏袒或歧视学生;不能因个人私利向学生和学生家长索要钱物、变相索要礼物或谋求其他的方便和好处。
家长、老师就是诚信教育的播种机,他们的每一件大事、小事,每一个行为举止,每一个脸色,都给孩子种种感受诚信、学习诚信的信息,孩子都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千万不要错过教育的大好机会!
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是孩子诚信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优良品质形成的奠基石。在充满民主、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里,孩子的智力和心灵就能够获得家庭的正确引导。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诚信和美德的家庭里,在对孩子的管教充满仁慈和爱心的家庭里,在充满着教育智慧和有着良好的教育策略的家庭里,孩子的诚信品质能得到很好的塑造。
我们知道,孩子诚实观念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影响诚实观念形成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父母的谎言
为了教育孩子不撒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诚实度。现在我经常看见年轻母亲对她们的孩子说谎,错误地认为这样能缓和事态。以下这些父母的做法对教育孩子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父母的谎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无意的哄骗”,比如孩子跌倒了,大哭不止,妈妈赶紧哄宝宝:“乖,不痛不痛,宝宝不痛。”怎么能不痛呢?妈妈这种欺骗是为了止住孩子的哭,但是可能不管用,即使管用了,孩子会想:“明明很痛,妈妈为什么骗我呢?”
要知道,承认疼痛并不意味着孩子会继续哭泣。你可以告诉孩子:“天啊!妈妈知道很痛!来,妈妈抱一下。”然后给他一个抚慰的拥抱。接着,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去。但是不能欺骗孩子,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感觉;也不要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因为孩子需要你的安慰。
妈妈带着孩子步行去野外郊游,走了很久,还没到目的地。孩子走累了,就问妈妈:“快到了吗?”妈妈撒谎说:“马上就到!”可事实上还有半个小时才到呢!可是走了好久还是没到,孩子就知道你欺骗了他,他对你的信任度就降低了。你不妨告诉孩子实话,然后问问孩子想怎么办。或者休息一下,或者走慢点,或者和孩子玩游戏,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总之不能欺骗孩子。
第二种是“忙碌的忽略”,比如上班的时候不和孩子打招呼,而是不声不响地走掉。家长这样做是怕孩子知道你走了哭闹,你以为这样孩子就不知道你走了,就不会哭闹了。其实你错了,孩子总会知道你离开的,他照样会哭闹。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小表姐要走了,妈妈要出差,为了不让孩子伤心,父母总是习惯默默处理,即趁着孩子不知道的时候,偷偷溜走。
这种方式只能让孩子一时安宁,等他想起来的时候,他会很伤心的,另外还让孩子觉得被欺骗了。
不要因为怕孩子哭闹就不辞而别,让孩子为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准备,哪怕他会大哭大闹。否则,你在你孩子眼中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你说的话越来越没分量,这些小小的举动使你渐渐失去了最神圣的财产:孩子对你的信任。
第三种“情绪的说谎”。孩子总会做出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情,比如,早上当你给孩子倒一杯牛奶时,孩子泼到地上。你又给他倒了一杯,孩子又泼到地上。你满肚子的火!可是你仍然压制着,小心翼翼地扮演着慈母的角色。这就是你的情绪在说谎。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总会有开心、生气、焦躁的时候,孩子也应该了解这些情绪。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宽容孩子,孩子就会按照家长的意思不断前进。可是家长这种一成不变的表现,可能让孩子感到冷漠。孩子要么形成肆无忌惮的性格,要么长大以后感情单一,孤僻闭塞。
如果孩子总是泼牛奶,母亲应该这样告诉孩子:“妈妈不希望你这样!”或者“你今天早晨喝不到牛奶了!”把你的不愉快情绪表现出来,做一个诚实的妈妈!
家长的隐忍不发,其实会给孩子一种压力,如果适当地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情绪,孩子的压力反而会减轻。
第四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谎言”。在有些家庭里,家长其中一方会在孩子面前瞒着对方做一些事情,比如,爸爸对孩子说:“我们去吃冰淇淋吧?不过可不要告诉妈妈哟!”这种做法对培养孩子诚信品质很不利。
可能妈妈正在减肥,可能妈妈舍不得花钱,即使爸爸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不要告诉你妈妈”这一类的言语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不诚实的种子,这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或者孩子将来的生活中,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2)孩子的谎言
孩子“说谎”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孩子从不“说谎”,那可能才是不正常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无知的谎言”
三岁以下的小孩其实不会说谎,我们听见的孩子的谎言其实是孩子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一个两岁半的孩子,看见幼儿园的房间地板上有一个玩具,就摇摇摆摆走过去拿,但玩具却被另一个孩子先拿到了,于是孩子大喊:“那是我的!”
这是因为孩子不能理解“想要”和“拥有”是两回事。这就需要大人帮助孩子认清事实:“你是想玩那个玩具吧?可是小亮先拿到了,让他玩一会你再玩好吗?”
下面的情况也需要成人的帮助:
一个四岁的孩子告诉妈妈,他的好朋友张艳梅邀请大家参加她的生日聚会,聚会上有一千只气球。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是孩子在说谎,他只是在表达在聚会上有很多很多的气球而已。
这时你可以启发孩子:“是不是聚会时每个人都有一个气球?”
“是呀,每人一个。”
“我想想,你们一共22个同学,那应该是22个气球。”
“可是张艳梅的三个表姐妹也在呀?”
“那就是25个气球!太棒了!”
要让孩子知道到底有多少气球,而不是一边大笑一边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气球!你太夸张了!”或者说:“你的想像力太丰富了!凭空想像出那么多气球!太好笑了!”
这些说法对教育孩子毫无意义,只会让孩子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
第二是“善意的谎言”
当“诚实”与“不伤害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能直接说出原因,这就是善意的谎言。
例如,客人送给孩子一个玩具,孩子不喜欢,因为不喜欢而不接受,更不会表示感谢,甚至会脱口而出:“我不喜欢这个玩具!”
这时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客人可能忘了你不喜欢这个玩具,可是你应该感谢客人送给你礼物的这份心意。你这样说,客人会因为没有给你选好礼物而感到伤心的,你知道吗?”
再比如,一个孩子很不喜欢的同学邀请他去参加聚会,他不愿意去,理由就是他不喜欢那个同学。当孩子被邀请时,可能会说:“我不喜欢你,不愿意参加你的聚会。”
这话太让人伤心了,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出主意了:“同学邀请你参加聚会是一番好意,你说不喜欢他而拒绝参加他的聚会,这多让他难过呀。你可以说‘谢谢你的邀请,可是我不能参加你的聚会’。”
“如果他问我为什么不能参加呢?”
“你可以说我要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这样说不会让同学伤心又不使你为难,以后慢慢和他把关系搞好,你们就会互相喜欢了!”
这是在教育孩子: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因为说了真话而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这是不应该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说话委婉,以便增加孩子的交际能力,与说谎话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