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寒从脚起,祸从口出。”我国传统文化,经常教导人们要“慎言”,要“群居防口,独坐防心”,明智之士更是提倡“沉默是金”。因此,在做人做事时,为防出言惹祸,我们应该多做少说,多听少说,不要多嘴多舌。
说话是一门学问,所以不能脱口而出,要想好了再说。不要多嘴多舌,因为许多误会、冲突都是因为多话而引发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笑话。
有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特别邀请了自己的4位朋友来家里吃饭。
三位朋友准时到达,还有一位朋友,不知何故,迟迟没有出现。
饭菜都准备好了,主人心里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真让人着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三位朋友中的一位听了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不来,意思是我们几个是不该来的,对吧?”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主人一看,更是急躁,又说了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在座的两个人中的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说,该走的还没走,就是我了?”说完,也掉头走了。
最后一位朋友与主人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以后说话应该注意一下。”
主人无奈地说:“他们都误会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位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说:“你不是说他们,那你的意思是在说我了?真是莫名其妙!”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故事中的主人原本无心,只是慌不择言,竟将自己的朋友全部气走了,可见话不能乱说,俗话说“是非只因多开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张嘴,有人能利用它来拯救一国之难,也有人因它而招来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孔融就是由于话不择言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典型。
孔融向来对曹操的许多政策持讥讽、反对的态度。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前夕,曹操为了稳定后方,下令对建安五年以前的诽谤言论,从宽赦免不予追究,以后再有诽谤的“以其罪罚之”。然而,孔融自恃清高,根本不予理睬。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支持战争,下令禁酒,而孔融反对禁酒,写了一篇专讲饮酒好处的文章,与曹操唱对台戏。后来,孔融当着刮叔使者的面,当庭诽谤曹操,使曹操大丢面子,盛怒之下,找个借口把孔融杀了。
《后汉书》里评论孔融说“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诚然,一个人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偏执到不知安危得失,只图嘴巴快活,那么惹来杀身之祸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忘情于口舌之欲,就绝对是一件坏事了,很多圣贤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缄默守声,不轻易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这是一种做人的策略,也是一种境界,是超越人间是非和应对人认识有限性的一种豁达和彻悟,让自己有一片宁静的安详,独自体味上帝赐予生命的各种妙趣和自然事物的无穷变化,这样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