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重要关头,如果别人束手无策时,我们挺身而出,并且使问题迎刃而解,那么别人就会从此对我们另眼相待。这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道理:关键时刻敢于出招,办法总比问题多。
关键时刻的难题最能考验人,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有的人确实有才能,但由于害怕困难,或者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因而不敢在紧要关头站出来,自己的才能也就不会被人发现。毛遂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
毛遂跟随平原君到楚国谈判合作的军国大事,平原君与楚王谈了很久也没有结果,主要原因是楚王有些顾虑,决意不下。眼看谈判要以失败告终,毛遂便走上大殿,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幕僚后,大怒道:“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受辱但毫不含糊,提剑逼近楚王,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平原君出使楚国大功告成。这一次出使楚国,使平原君认识了毛遂的价值,赞叹说:“毛先生一到楚,就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后来把毛遂当作贵客看待。
毛遂固然有才,但在这里他表现出了很大的勇气,可以说是智勇双全才获得了成功。因此,一个人只有在平时注重多方面的积累知识和技能掌握,才能在关键时刻出招。我们再来看历史上的一个证据。
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大将,屡立战功,是一位功臣,然而却留下了大意失街亭的遗憾。司马懿出兵进攻街亭这个咽喉要塞,为诸将提供了一个表现才能的好机会。马谡瞅准了这个关键时刻,主动请求把守街亭,诸葛亮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汝虽通谋略,奈此地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立功心切,于是立了军令状,但他的想法并未如愿。
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出岐山的计划,马谡不仅没能立功,还丢了性命,而同去的赵云、邓芝却表现很好,不但没有损兵折将,还保证了军资物品的安全,深得孔明的喜欢。
孔明亲自率领诸将出迎,见到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回答说:“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弃。”孔明夸奖道:“真将军也!”还赏赐赵云五十金,丝绢一匹赏给赵云的部卒。赵云推辞不受,孔明更是倍加钦敬,叹道:“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
同样的关头,同样的机遇,马谡把事情办砸了,而赵云和邓芝却把事情办得很好,一个伤了孔明的心,一个赢得了孔明的赏识和敬佩,所以关键时刻有招、敢于出招,才能受到别人的重视与赏识,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