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出身行伍,以善骑射、有勇略、能力战而著名当世,数度与匈奴作战,被匈奴人畏惧地称为汉朝的“飞将军”。也是因缘际会,李广前后数次与匈奴作战,都是以偏师的身份遇见匈奴主力,虽然力战杀敌,终究难以获得封侯,最终失意而死,只留下了一段“李广难封”的千古牢骚。
年少从戎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通渭县东)人,他是秦朝大将军李信的后代。祖上世代为将的李广,年轻时就以擅长骑射而闻名当世,成了汉军中少有的神射手。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率军14万大举南侵,攻朝那、萧关(朝那县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东;萧关在朝那县境),前锋直抵离长安不远的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甘泉(甘泉宫),长安震动。文帝急忙征发各地民众从军抵御匈奴,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奋勇杀敌,因功擢升为中郎。不久,李广又被升为武骑常侍。李广常随从文帝射猎,文帝见李广格杀猛兽,勇力过人,深为叹赏,就对李广说:“可惜啊,你没赶上高祖时天下分崩四方战乱的时候,不然,取万户侯真是易如反掌啊!”
七国之乱爆发时,李广正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亚夫与叛军激战于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城下。李广靠着敏捷的骑射功夫勇夺敌军军旗,令自己威名大震。梁王刘武当时在昌邑附近与汉军联合作战,见到李广如此骁勇,非常赞赏他,把将军的印玺赏赐给了李广。可李广毕竟是西汉朝廷的将军,于理而言不应当接受藩王印绶,因此战后论功行赏。李广虽然战功卓著,却并没得到封赏,只是改任上谷郡(郡治在今河北怀来东南)太守。此后李广先后任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庆阳西北),雁门郡(郡治在今山西左云西),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各边郡太守,所到之处,都以骁勇善战闻名。
智退匈奴
汉景帝末期,李广又任上郡太守。一次景帝派宫中的宦官到上郡视察李广的备战情况,顺便练习一下骑射。一天,宦官们率领着几十名骑兵出去打猎,结果遇见了三个匈奴人,双方打了起来,几十名汉军骑兵竟然被三个匈奴人全部射杀,只有几个宦官带着箭伤逃回了大营。李广得到报告后,就判断这三个匈奴人是为匈奴单于手下射雕的神射手,于是率领百余骑兵前去追赶。
李广带着部队追出几十里后终于赶上了匈奴人,李广不愿倚多为胜,就命令部下左右包抄,李广自己亲手与三人对射。到底还是李广箭法更胜一筹,三个匈奴射手很快就被射死二人,一人被生擒。汉军正准备返回时,忽然望见前面黑压压的一片匈奴骑兵正在向这里开来,总数有数千人之多。李广的部下看见众寡悬殊,不禁都大惊失色,慌忙上马,想疾驰回营。匈奴的头领也望见了汉军,却没有马上下令攻击,而是约束部队,前往山上布阵。李广看出来匈奴人是担心自己的部队是大军的诱饵,又考虑到这里离大营足足有数十里,如果转身逃跑,只会被匈奴追击擒获。于是李广索性率领手下骑士向匈奴大军前进,直到距离匈奴军阵两里处才停下来。匈奴见李广不退反进,更加惊疑不定。李广又命令部下都下马躺在地上,解去马鞍,匈奴人还是不敢逼近。双方对峙到天黑,匈奴担心遭到埋伏,只好引军退去。李广以出众的胆量和智慧,终于率百余骑兵从数千匈奴骑兵面前全身而退。
汉飞将军
武帝在当太子时已经听说李广大名,即位之后,对李广更加倚重,将其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卫尉,保卫皇宫安全。元光二年(前133),武帝采纳大臣王恢之计,诱匈奴单于入塞,然后伏兵准备袭击。李广奉命为骁骑将军,与护军将军韩安国等率兵十余万埋伏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山谷中。可惜匈奴单于在路上发觉中计,急忙逃回塞外,李广等人无功而还。元光六年(前129),匈奴侵扰上谷,杀掠吏民,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骑兵万人反击匈奴。李广奉命率领所部从雁门出击,结果遭遇了数万匈奴大军。在众寡悬殊情况下,李广兵败被俘。匈奴单于佩服李广是个英雄,战前就下令部下不得伤害李广性命,一定要活捉他,因此匈奴骑兵生擒了身负重伤的李广,并把李广押去见单于。匈奴士兵因为李广受伤,在两马之间套上绳索,让李广躺在绳索上。走了十几里,李广假装昏厥过去,偷偷地观察到一个匈奴骑兵骑的是匹日行千里的骏马。于是李广趁其不防,腾身而起,把匈奴人推下马,夺过弓箭就向边境跑去。李广跑了数十里,正好遇见了李广麾下被打散的士兵,于是他带领着残部退入边塞。匈奴单于派了几百名骑兵来追赶,结果被李广指挥将士射杀殆尽。后来李广回到长安,朝廷以李广兵败被俘,士卒伤亡大半,论罪当斩。李广家人花钱赎罪,李广被从将军贬为庶人。
元朔元年(前128),匈奴再次侵扰辽西郡(今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一带),杀了西汉辽西太守,击败了将军韩安国所率汉军,边境烽烟再起。于是,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郡(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太守。李广守卫右北平数年,匈奴望而生畏,不敢寇边,称李广是汉朝的“飞将军”。不久,郎中令石建病死,武帝召李广回朝,任命李广为郎中令,负责京师防务。
再击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汉军再次大举出击匈奴。骠骑将军霍去病、骑侯公孙敖从西线出击,郎中令李广、博望侯张骞从东线出击。和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西线汉军相比,东线兵力比较单薄,只有李广率领的四千先锋骑兵和张骞率领的万余步兵,兵力不过两万。李广率军前进数百里后,遇见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被匈奴骑兵四万人包围。以四千敌四万,李广手下的士兵都非常惊恐。
为了稳定军心,李广让自己的儿子李敢驰往敌营附近观察动静。李敢率领骑兵数十人直接从匈奴军阵旁边穿过,匈奴人却不敢出来阻挡,于是李敢回报说:“匈奴人很容易对付。”汉军的军心这才安定下来。李广从容不迫地摆出环形阵势,迎击来犯之敌,匈奴发动猛攻,矢下如雨,汉军伤亡过半,弓矢也快用完了。于是李广令将士节省箭矢,他亲自连发数箭射死匈奴将领数人,匈奴军队只好暂时向后撤退。到了晚上,将士们害怕匈奴军队乘夜偷袭,惶恐不安,只有李广挥洒自如,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第二天,李广正准备和匈奴人决一死战,杀身成仁的时候,张骞所率大军前来接应,匈奴军这才解围而去。在这次战役中,张骞因为耽误战机,罪当问斩,经过家人赎买,被贬为庶人。李广虽然以少敌多,可按照汉代法律,李广所部伤亡大致与杀伤敌人相当,功过相抵,李广没能得到赏赐。
失意而死
元狩四年(前119),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大军再伐匈奴。汉武帝害怕李广年老误事,不想起用他,在李广的一再请战下,武帝才命其为前将军,隶属大将军卫青。卫青侦知单于所在之地后,亲自率领精兵前往,准备与单于大军交战,而让李广与赵食其所部并为一军,从东路出击,包抄匈奴侧后。东路不仅绕道,路程较远,而且所经地区水草缺少,行军困难。李卧羊形金带饰·西汉广就对卫青说:“我现在是前将军,应当作为前锋抵挡匈奴大军,你怎么能把我调到东路呢?我自从结发与匈奴作战,到现在已经数十年了,第一次有与匈奴单于对阵的机会,请将军你一定用我为前锋。”卫青之前已经受过武帝不要让李广为先锋的授意,同时卫青的好友公孙敖不久前因为战败失去侯位,卫青也想趁着与单于决战让好友获得立功的机会,因此卫青拒绝了李广的请求,坚持让李广率领东路军。
李广非常生气,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和赵食其率军出发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向导,李广的东路军迷失了道路,没能按时渡过漠北。卫青率大军与单于接战后南返,才与李、赵两将军会合。卫青知道自己有点对不起这位耿直的老将军,就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因为卫青要给武帝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可能是心怀怨气,李广对长史不理不睬,长史只好让李广手下的将领去接受询问。这时李广说话了:“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卫青的营帐外,李广对部下说:“我自上战场至今,与匈奴打了大小70余战,今天幸而能有机会与单于作战,而大将军把我调到东路,终致迷路,这是上天要亡我呀!我已经60多岁了,不能再拉下脸面接受刀笔吏的盘问。”说完拔刀自杀。其实卫青本没有逼迫李广的意思,只是老将军脾气太犟,在对匈奴的最后一战中自己不能杀敌,他对此深感悲愤,这才导致了这幕悲剧的发生。
身后之事
李广出身行伍,战功赫赫,两次担任九卿级别的官职,七次出为边郡太守,先后效力于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与匈奴大小70余战,以善骑射、有勇略、能力战而著名于世。李广一生廉洁奉公,不治家产,与士卒同甘共苦。每次率军出塞,干渴时遇见水源,士卒都喝过了,李广才肯喝;饥饿时得到粮食,士卒都吃过了,李广才肯吃。因此他死的时候,全军将士如同死了父母一样痛哭,百姓听说李将军死了,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也都为李广垂泪。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和李敢,都任郎官。李广自杀前,李当户和李椒都已经战死,只有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因为奋力作战,夺得了匈奴左贤王的战鼓和军旗,李敢被赐封为关内侯,封给食邑二百户,接替李广任郎中令。李敢觉得老爹的死是大将军卫青迫害的,就打伤了卫青。厚道的卫青却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张扬,可这件事却被卫青的外甥、李敢的老上级霍去病知道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就想教训李敢。过了不久,李敢随从皇上到甘泉宫打猎,霍去病就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当时正受宠,汉武帝就隐瞒了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这又是一段后话了。
延伸阅读
建元二年(前139),武帝开始了对中央军队的改革。汉朝时期的军队主要由中央统辖的军队、郡县王国的地方军队和边防部队组成。中央统辖的军队包括京师诸军和战略要地的屯兵,而真正由中央统辖的军队为京师诸军。京师诸军分为三部分:郎中令统领的皇帝侍卫部队,卫尉指挥的皇宫卫队,称“南军”;中尉统御的京师卫戍部队,称“北军”。南北军训练有素,强化了京师治安,又因隶属系统各异,可预防其合兵反叛。汉武帝缩小了南军编制,扩大近身侍卫部队,设立期门军和建章营骑(后称羽林骑),还把阵亡军吏的后代吸收到羽林骑中,严格训练,传授技艺,称为“羽林孤儿”。期门、羽林两支部队的人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技艺高超的职业军人,皇帝近身侍卫力量得到增强。其次,解除中尉兼管三辅地区地方军事的权力,向北军派遣了监北军使者,控制北军调发权。最后,设置七校尉军,加强京师驻军力量。改革后的中央军队由于兵员来源不同,使两支军队相互掣肘,避免威胁皇帝统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