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居吟草》是我2006年至2013年之间写的诗词作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形式包括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及楹联。数量240多首(副)。
从内容上来看,丁香题材诗词较多,20余首。再就是写儿子成长题材的,有10多首。其余的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周围熟悉的人与事,有同学聚会,有友人唱和,有答谢题赠,还有一些咏物诗。在题材选择上,多是随见随写,即想即吟。
但有时也并非如此,曾有一段时间写不出作品来,不知写什么题材才好,似乎进入了创作的盲区。这时是陆伟然老师给予指点,他让我多关注孩子,多写写孩子,因此能见到诗集中有许多首是写儿子成长的诗词。有入学,有游园,有雪中嬉戏……其中,要数那首《童谣》印象最深了,“一年级,小豆包,一打一蹿高。二年级,青辣椒,说教要过招。三年级,大蛋糕,专卖店里挑。四年级,小树苗,阳光雨露浇。五年级,唱歌谣,德智乐陶陶。”儿子放学归来常说校园及网上流传的一些童谣,多是粗制滥造,用词不美,有的还涉及暴力倾向。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兴趣,正确引导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故引用了“小豆包、青辣椒、大蛋糕、小树苗”喻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个性。他们是有个性、有审美、有梦想的新时代少年,是棵棵有望成材的好苗子,余谨当以绵薄之力为他们培上一捧寄以深情的泥土。
丁香,这个早春流香于大街小巷的灌木,对于生活在哈尔滨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她遍布全世界大多国家,至于何时传入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却无法考据了,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她被选定为哈尔滨市花,这足以证明。她有许多优秀的品格:不畏严寒,不嫌泥土贫瘠,抗虫害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等等;人们厚爱她、赞美她,艺术家们以不同方式描绘她、歌颂她,诗人又何以静观、闻香而不动、粉饰自己那颗澎湃的心潮呢?
恩师陆伟然,在2008至200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写了110多首丁香词。他强调:“客观的事物是有限的,而主观的思想感情是无限的。诗词是写主观思想感情的。主观思想感情的多样性、无限性,完全可以通过同一题材反映出来。一千个人画泰山,就有一千个不同画面。着眼点不同,表达的情怀自然不同。”他的思想启发了我,并一直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一直写丁香题材的动力源泉所在。因而也运用了比兴、观照、融入等表现手法,如《蝶恋花·丁香》:“老干新芽香自溢,傲雪迎霜,吐气昂身立。一夜东风吹满邑,雨声融进香苞里。/晨起欣闻风雨息,紫伞撑天,向日新妆丽。嫁与春光人共喜,独开一片兴荣地。”当老师点评时说:“词中越来越见你自己了。”这是对我多么大的鼓励啊,这更是我坚定信心写下去的另一缘故吧!
我的一首七绝《无题》:“路径弯弯访大山,抬头遥望是名川,高阳秋日层林染,掬把清泉追圣贤。”此诗也正是我学诗的写照,诗词是余之最好,也是余一生之孜孜以求也。
余从事编辑出版多年,所接触的多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他们有很深的交往与感情。为此也写了许多首关于他们的诗词,从他们的绘画风格、技法入手,来刻画描述这些艺术名家。我想将来有人解读他们的画风、研究他们的艺术成就时,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素材与佐证吧?
此类诗诸如《观侯国良先生国画新作<;春烟染山清>;有赠》:“老干新花放,深山发早春,邻家生爱女,璞玉更温馨。”写的就是侯先生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的那种闲适、恬淡、积极的创作心态。同时也让人感到,他对生活、事业的热爱,他依然不遗余力为装点春天而默默奉献。那阵阵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不时扑面而来。
另一首《答谢于进海先生赠国画<;唐风>;》:“意写唐朝三彩风,轻呼笔策降奇兵。昂扬神智今犹在,盛世欢歌一曲鸣。”这首诗点明了于先生善画写意唐马,画风溯源唐代三彩,华贵而雍雅,同时又能看出他的心胸与气度。通过笔墨抒发,那神智、那嘶鸣栩栩如生,仿佛他就是那匹高歌猛进的盛世骏马。
还有《题李广滨先生雾凇山水画》:“心追借地银装景,佳境今开皱纸皴”。《观李维康先生山水画有赠》:“拖泥带水山石古,林密枝繁白雪新”。《题刘汉民先生山水画》:“高士真身寻古法,无边道场巧经营”。这三首均是从国画技法层面来解读画家的创作风格与人文观照等等。这些诗都曾得到他们本人与同道的认可。
顺便说明一下,附录部分是我2004年至2007年发表于《书法》杂志的关于斋馆名号的文章,一并刊于书后,以备查考,方便使用。如今看来有些肤浅,望方家诲正与见谅。
总的来说,这部诗集是倾注我大量心血的。是我的心声,是我的真情实感。是有感而发!并非无痛呻吟!读过每首便知,既有哲思又有观照,力争不会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这些浅薄之作比似生命看似有些为过,但让我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心累,他们不知伴我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而迎来曙光。把他们比作我的孩子也不为过,他们虽算不上旷世奇才、绝代佳人,但毕竟是我亲力亲为之作啊!为了不让他们走失,为了给他们安个新家,便把他们集结一起,愿他们走近你,愿你喜欢他们……
最后,十分感谢洪铁军先生为本书题签,侯国良先生为封面题画,李刚田先生为本书制印。特别感谢利化、黄秋实、王立民、于进海、赵隽明、宿万盛、刘文孝、杨平、孟凡清先生等为本书题贺,使本书增色不少。还要感谢本书校对赵立明、白春荣、李敬东老师,还要更加感谢我尊敬的陆伟然老师,不顾身体的不适为本书作序。最后要感谢徐晓丽编审、宋玉成社长的鼎力相助,感谢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张宇光厂长、崔民主任在印制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有了你们的无私帮助本书才得以面世,才完成我一个小小的夙愿。在此一并致谢!
2013年11月17日王宏昌于益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