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外球童横扫中国
1986年的一天,一个不速之客来到郑州市队,他就是河南省新任女队总教练关毅。而他主动找上门来,是想借用邓亚萍参加在湖南怀化举行的全国乒协杯赛。关毅认为亚萍的怪异打法可以成为河南队的一个出其不意的杀招。教练李凤朝和她父亲商量了一下,认为这对亚萍是个见识大赛的机会,也会得到锻炼,于是同意她去。
开赛以后,亚萍只是被安排在团体赛中打双打。没想到进入复赛时,河南队主力队员李琪感到过于疲劳,无法继续参赛。关毅犯了难,原来的计划被打乱,而其他的孩子都有各方面的不足,很难挑起大任,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亚萍吸引了他的注意,关毅大胆地推出邓亚萍临时参加单打比赛。谁知一上场正撞上当时世界冠军、八一队的戴丽丽,关毅只得暗叫不好,任邓亚萍打法再新颖、再冲劲,肯定不敌经验丰富的世界冠军,教练自觉希望不大,这个时候,便只能给亚萍卸掉心理负担,“你尽情地打,怎么打都可以,用你最擅长的打法就行!”这在亚萍耳中,变成了最信任的阵前指导,她擦了擦父亲送她的球拍,挥拍上场。
当两名选手入场时,台上观众就开始起哄了,大家都认识戴丽丽,今天高大俊秀、名扬四海的世界冠军后面竟然跟着个个子低矮、名不见经传的黄毛丫头。在观众眼里,这无异与白天鹅和丑小鸭的对比。人们哄笑河南队人才紧缺,竟然让球童充场,13岁的年龄无论怎么说,还是个孩子,而且亚萍看起来那么小,更不像十三岁的女孩,大家在看台上都觉得好玩。可是一开打,在场的人都后悔自己的以貌取人,也庆幸自己没有草率离场,因为一开场那个看似球童的邓亚萍就凭借凛冽球风独得几分!关毅教练让亚萍尽情地打,亚萍就把自己最有力量和速度的球打了出来,丝毫没有其他队友参加大赛时束手束脚的感觉。小亚萍连珠炮般的正手抽球加上反手多变的拱球使对手总感到自己慢了半拍,怪怪的发球也使对手难以应付。戴丽丽自始至终都打得很别扭,总是被亚萍牵制着。看台上渐渐热闹起来了,不停有人问:“这小丫头谁啊,很有意思嘛。”观众从看世界冠军风范完全变成倒向邓亚萍一边。最后13岁的邓亚萍初生牛犊不怕虎,顺利地以2∶0战胜戴丽丽,成为冠军。这可让关毅教练大呼发现了个好苗子。
接下去就是1986年全国锦标赛,在邓亚萍的家乡郑州举行的比赛。亚萍再次代表河南队出赛。
10月31日,在女子团体比赛第一阶段比赛中东道主河南队迎战夺标呼声最高的河北队。小亚萍第一战对手便是国手李惠芬。赛前教练问她紧张不,亚萍想了想,看着教练说:“我喜欢赢球!”上场后她左挡右攻,出手快捷,使久经沙场的对手大为惊诧。之前李惠芬只知道邓亚萍是个打法很快并且赢了戴丽丽的小个子,以为自己发球强攻和变线猛杀的绝活绝对可以胜得了亚萍,所以并没有把亚萍放在心上。但是一开场,李惠芬发现邓亚萍并不是那么简单,尽管频繁施展绝技,亚萍却总能接起,而且反攻的速度超过了李惠芬,李惠芬最后仍是敌不过亚萍更加迅猛的攻击,失掉第一局。
第二局,李惠芬在教练的指导下改变战术,试图以搓球求胜,这样一改变打法确实产生了效果,李惠芬比分领先了亚萍很久。小亚萍记得赛前父亲的指导“以变应变”,以变幻不定的线路调动对方,发挥自己在桌前的迅速移动,再配以大角度重扣,很快就一步步紧逼,比分追上李惠芬,李惠芬看到亚萍又一次攻克她的战术,不免手脚慌乱,接连让亚萍几次突击成功,到了最后一球,李惠芬横拍打过去一个长球,亚萍用力一顶,球在李惠芬面前跳上球桌,然后擦过李惠芬的身边,亚萍大叫声好,而对手只能呆呆地看着球台。
接着,两队各赢一盘,河南队以2∶1领先。第四盘的比赛,好像为观众展开了一幅“老鼠逗大象的”漫画;球台一面是23岁的又一个世界冠军耿丽娟,另一面是年仅13岁矮小稚嫩的邓亚萍。二人一入场又引起满堂哄笑。开赛之后,交手数球,世界冠军头上就冒了汗,感到这小女孩不是等闲之辈,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上了一百二十分的紧张劲,并施展开手脚,耿丽娟一上场便势如破竹,比分遥遥领先。看台上的家乡父老不禁起开始唏嘘:“小亚萍毕竟还是稚嫩了点儿”。谁知这种担心没有持续多久,情形急转直下——亚萍渐渐进入状态,发球开始多变,抽球更加凶狠,加之精妙的搓球、拱球、变线快挡,打得世界冠军眼花缭乱,竟然变得迟钝,渐渐招架不住了。在竞技体育里,没有什么比后来追上更让人兴奋不已的了,于是在观众的呐喊声中,小亚萍以21∶17、21∶9击败耿丽娟,这是她一年中第二次战胜世界冠军。教练都不得不称赞她是河南队的“秘密武器”,专门制服高手。河南队终于有机会问鼎冠军。
一天之后的晚间,女子团体决赛的冠军争霸在河南队和湖北队之间举行,作为河南队“杀手锏”的亚萍遇到了多年后的忠实搭档乔红,那时候,出身乒乓世家的乔红已经被很多人注意了,大家都说她是必进国家队的苗子,夺胜呼声很高。但是在这场交锋中,邓亚萍很快就以大比分击败乔红。这样团体赛前三盘中,河南队以2∶1领先,第四盘关键一局,双方都派出主将迎战,河南队推出邓亚萍和湖北队则是陈静。18岁的陈静球技高超,经验老到,在国际比赛中战功卓著。她观察了亚萍的球风,认定亚萍的优势在抢前三分上,所以一上场就给对面的亚萍一个下马威,以21∶18赢得第一局。
熟悉亚萍的人都知道亚萍的求生心情很强烈,正在当大家都在担心好胜的亚萍会不会因此分寸大乱的时候,第二局开始了,只见亚萍心不乱,手不软,抢先出手,频频出击,很快扳回一局,台上台下的观众都兴奋异常,在观众席端坐的父亲更是频频颔首,满意女儿的不服输的志气。他想起了小时候的亚萍一输球就撅嘴,拉着别人不放,毛躁得很,而看到现在场中紧盯对方、丝毫不懈怠的亚萍,父亲很欣慰亚萍在一次次的比赛中终于成熟了。
第三局开局之后,亚萍放开了手脚,连连得分,以18∶10领先。结果她刚刚松了口气,觉得可以把握胜局,但她忘了对方也是有大赛经验,不会轻易送分的,转眼间便被对方连追5分,亚萍的脑中顿时想起父亲每次比赛前的叮嘱:“只要裁判没有说结束,你就永远不能松懈!失败不是你的技术不够,而是你的气势没有持续下去!”于是她眼睛一瞪,攻势更旺,终于以21∶15获得决胜局。这样,在亚萍的带领下,名不见经传的河南女队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
就这样,她连战童玲、李惠芬、耿丽娟等多名世界冠军以及陈静、乔红等多名年龄比她大的国家队新秀,以几乎每场比赛都独得两分半的惊人表现把河南女队送上全国女团冠军的宝座。后来成为她亲密战友的乔红评论她说“她打球像是没有网子的,爱怎么打就怎么打”。矮个子的邓亚萍以优异成绩和汗马功劳,被河南省队认可了。然而,省队毕竟不是这个天才少女最终的归宿。1986年至1987年,让邓亚萍尽快进入国家队,成为最让教练李凤朝牵肠挂肚的事情。
2.感谢辩证法
其实,13岁年纪的邓亚萍在全国锦标赛上力挫多名世界冠军,夺得女单冠军,早已引起国家队教练员的注意,这其中尤其看好邓亚萍的是当时国家女队的教练张燮林。那时亚萍身高就在1.3米多一点,张燮林就看出她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决定要把她调到国家队。
张燮林是乒乓球中长胶技法的发现者。1961年,在第26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他以稳扎稳打的进攻、密不透风的防守,把世界排名第4的日本队的星野淘汰出局。接着又把风头正盛的三木圭一削得束手无策。赛后,三木说:“他的削球像是火,好似呼地一下烧起来,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次比赛张燮林与徐寅生并列第三名。并从而赢得“魔术师”的美誉。数十年乒乓生涯,获得荣誉无数,1972年开始任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可以当仁不让地说是中国怪球手的开山祖师。
为邓亚萍进国家队的事,张燮林在国家队多次会议上专门提出过,并与各位教练多次沟通。当时整个教练班子争论得很激烈,五人中有四人不看好邓亚萍,原因还是个头太矮,技术上没有发展前途——跟河南队曾经拒绝的理由一样。因为,现在选运动员按照不同项目都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尽量都选高个子,除了举重运动员选低的,因为做功小,体操运动员选个子小的,关键重心偏下,下杠时稳定,落地稳定。其他很多项目都是选高的,哪个项目会选低的?
第一次开会,很多教练员都是从工作出发,觉得邓亚萍在集训期间成绩打得不是很理想,她个子很矮,能力和天分并不出众,就算全国锦标赛上赢了那么多高手,也有蒙的成分在里面,她的技术有点怪,大家因为不熟悉所以输给她是很正常,但是等到熟悉了就很容易被攻破。第二次又开会,张燮林又提出招邓亚萍入队的问题,其他几个国家队的教练都再次强调说邓亚萍条件不好,应该找条件好的,可能培养得更优秀。他们还讲了一些技术问题,比如人家打亚萍右方,再到左方,她就跑不过来,个子比较矮,伸缩性还是受限制的,于是邓亚萍的入队又变成了待定。
第三次讨论的时候,张燮林还在讲亚萍入队的事情,那时候有一个统计的数字,她一场球打丢了11个,因此亚萍就输了。最后几个教练就一起讨论,亚萍的特点在哪里:她主动进攻比较强,进球点比人家快,打得主动。张燮林就反问说她为什么打得主动,为什么进攻比别的运动员要强,当时没有人回答得上来,确实这个问题让几个教练陷入了沉思。张燮林的直拍削球打法,削球旋转性强曾经在70年代称雄中国,其变化多,以守为攻,积极主动,让对手防不胜防,所以他知道乒乓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变和快。接着张燮林就说:“你们认为邓的个子小是不利条件,也许这是她的优势,因为个子小,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杀进攻。”因为对方打过来的球,她很容易把球抬起来,她个子矮,只要看这个球都比网高,她觉得这个球都是机会,所以她主动进攻的优势比别人强,这样一说好多教练一下子笑了,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张燮林这个充满辩证意味的玩笑“挽救”了邓亚萍,她终于有了进国家队的希望,但还是多了一个条件,先进国家青年队。那时候邓亚萍的年龄比较小,国家队规定要14岁才能进国家队,因为她年龄还没有到,国家队总教练张燮林那个时候正好有奥运会的比赛,不能带亚萍,就把她放到青年队,对她进行训练,一年以后再回到国家队。
听到这个决定,父亲、李凤朝以及河南省队的教练都为她高兴不已,终于可以去北京了,可是邓亚萍却哭了,这次不是委屈,或许历经了太多的挫折,为了进国家队,13岁的邓亚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一旦这个重担卸下一点点,亚萍哭得不能自已。
3.刷新国家队规则——规则都是用来突围的
戴着全国冠军的光环入选国家青年队,这很容易让13岁的少女产生一丝骄傲自满情绪。远在河南的父亲担心小小年纪就得意扬扬,就经常写信叮嘱亚萍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即使拿了冠军也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刚进入强手如林的国家青年队,亚萍时时记住父亲的话,自己的机会来之不易,为实现自己的冠军梦,需要下大力气锤炼技艺才能进入国家队。
她的认真和刻苦精神在青年队里有口皆碑,连看训练的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也倍加称赞。因为亚萍明白,她的致命缺陷仍在,而国家青年队的训练也在审核她是否合格,只有通过测试,才可以进一步进入国家队。国家队从来都是要技术全面、体能优异的苗子,她这个“不合格”产品,就更是要发挥强项,正大光明地进入国家队。
正所谓“试玉当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从1987年进到青年队,一年里头中国女乒打了五次大循环。在国家队也好,在国家青年队也好,这个大循环比赛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比赛。中国乒乓球队称霸世界40多年,它把所有各个省市的最优秀的青少年选手放在青年队,然后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再把这个选手抽调到国家队,可以说这两个队伍是中国最高水平,也是世界最高水平。因此打比赛的难度是非常之大,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成绩认清自己是在什么位置上。这里是实力说话的地方,想要证明自己就打赢别人。
中国青年队这一年的五次大循环中,亚萍四次拿了冠军一次拿了第二,从成绩来讲非常出色。比赛结束,一个、两个,几个国家青年队队友如愿进入国家队,但是她仍然没有进,亚萍不由得问自己,为什么国家队的门槛对于我邓亚萍来讲就是这么高!
如果服输就不是邓亚萍了,她知道国家队的选择在于考核全面综合素质,她告诉自己:“我是为了夺世界冠军来的,这一切都是考验的过程!国家队有选优的规则,我不能屈服于规则,那个所谓全面发展的规则我要亲身来打破。”
1988年镇江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拉开战幕,亚萍一路猛打,勇夺女双冠军和女单亚军。紧接着,她随郑州市队参加淄博举办的城市运动会,战友们连闯数关,杀进乒乓球女团决赛,15岁的邓亚萍和赵茜同青岛队展开最后的角逐,一开打,青岛选手就明显感到来者不善,尽管满场的淄博观众为他们的青岛老乡摇旗呐喊,亚萍却是越打越强,不到两个小时,冠军奖杯揽在怀里。
在女子单打比赛中,亚萍更是把中国青年队的苦练的本领都拿了出来,最后于10月31日同济南姑娘李雅茹展开决赛,山东的球迷喊破了天,也未能挽回17岁的李雅茹的败势,小亚萍噼里啪啦一顿猛攻,不足半小时,便又抓到一开金牌。
后来中国青年队教练姚国治与科研人员按张燮林的思路研制出新型长胶,使她的反手球怪上加快,增添了新的威力……她的球拍正手反胶,反手长胶,选择长胶作为过渡进攻,既具有性能上的怪异效果,亦可争取时间上的缓冲,以寻找侧身进攻的机会,摆脱对方控制反手的企图。她靠近球台决不后退,积极主动,抢先进攻,连续扣杀,体现出精湛的球艺和顽强的作风。
1988年,她飞赴菲律宾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群英云集的“亚洲杯”乒乓球赛。当在电话中听说女儿要出国比赛,爸爸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但是在电话里,父亲仍然清醒地提醒亚萍:“这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打好了,有可能晋升国家队,打不好也有被淘汰出中国青年队的可能……”父亲的话,再次绷紧了她的事业之弦,自己仍然在中国青年队悬着,随时有打道回府的可能,能不能进入国家队,就让菲律宾见证吧。
坐在去菲律宾的飞机上,亚萍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场比赛,该怎么打才能晋升国家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菲律宾的球场上,一个“无名小卒”在比赛中显威,竟连连过关斩将,以一局未失的骄人成绩跻身四强。到了半决赛,她又以3∶0的优势,击败亚洲乒坛名将,香港队一号主力齐宝华。最后与队友李惠芬在半决赛相遇。李惠芬正是两年前在全国赛上相遇的强手,如今的冠军之战上相遇,二人都有所成长,但亚萍仍然攻势凛冽,三局两胜,战胜了这个第24届奥运会女单亚军,成为历届亚洲杯女单冠军中最年轻的选手,外电惊呼亚萍是“中国乒坛杀出的一匹小黑马”。
4.“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
然而,从菲律宾回来,邓亚萍并没有因为胜利而高兴,她一直觉得很忐忑不安——平心而论,邓亚萍这次获得的女子单打金牌应该说成色不足。
在决赛的时候,同李惠芬争夺冠军,两人先后各胜一局之后,第三局仍旧互相紧紧咬住,比分交错上升,李惠芬也发挥出色,双方多次打出令人惊心的平局。终于,邓亚萍率先打到20分的赛点。眼看着再拿下1分,就能领到金牌了。
虽然说金牌已经落入中国队囊中,但场面仍然十分紧张,这场比赛十分精彩教练、球员都紧绷着一个弦。只见亚萍摆出一个发下旋球的架势,发出的球其实不转,只待对方回球稍高,趁势抢攻。谁知李惠芬反手一推,银球擦边而落。很轻,很轻的一个擦边球。这时裁判没有发现此球擦边,误判出界。邓亚萍得分。
亚萍愣了一下,理智上觉得应该指出一下,可是下意识地迟疑了一下,没有指出真相。一心想拿金牌的邓亚萍顺水推舟,拿了冠军。
可是从比赛结束之后,亚萍就觉得不平静,这个误判是个事实,可以骗得过裁判,可以骗得过观众,但是骗不过球台上的两个人,李惠芬看得很真切,在挡板外观战的其他运动员看得十分清楚。亚萍觉得队友们对她的态度突然都变得冷淡,而她自己,更是坐立不安,此时邓亚萍发热的头脑已经冷却了许多,当时她太想赢球了,就耍了个小聪明,可是她赢得并不光彩,并不爽快,那种感觉比自己输了还难受。
后来亚萍正要去找恩师张燮林,张指导也恰巧闻听此事,找邓亚萍查问原由。15岁的邓亚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她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向教练坦陈了自己的想法:“我能进入国家队太不容易了。可是我还是害怕别人因为我个子矮不要我,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想要赢,太想夺冠军!”听了这番话,任谁都无法不动容,张燮林自然知道小亚萍自走进球场以来的坎坷经历。亚萍在中国青年队的辛苦训练,张燮林不是不了解,但是他深知教练不仅要教球,更要教人,他还是严厉地批评了邓亚萍的错误。“球场上要有大智慧,不能耍小伎俩,不能走歪路!想拿冠军没什么不好,但是不能为了冠军什么都不要……”平日里这位少言寡语的“张总”,说起话来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要想做一名真正的优秀运动员,凡事要从难从严要求自己。要想当冠军,既要靠实力,又要保持良好的体育道德,而不是靠侥幸、耍小聪明,只有这样,才能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
一番话让亚萍醍醐灌顶,这天夜晚,邓亚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仍在耳边炸响,鲜花和掌声都不如这一句话来得震撼。她想起了从来不生气的父亲那一次给自己的一脚,那是因为自己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现在是拿自己的操守开玩笑,她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利用裁判的误判而取胜,对失败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是自己的性子,可能在球场上就吵着嚷着摔球拍了。难道自己这么不自信吗?难道自己夺冠还要靠小伎俩?就是做这个事,或者是赢了这个比赛,但是自己很光彩吗?“你赢了对方,但是你没有赢对方的心,比赛不光是要赢球,比赛很重要的是,就是要赢得你的对手、观众,这是非常重要的。”亚萍确实是很后悔,没有后悔药可吃啊,这时,亚萍感到脸在发烧,手在发抖,她下意识地用被把脸蒙上。
第二天,亚萍诚恳地向“李姐”赔礼道歉,并写了书面检查。这个擦边球风波才渐渐平息,这虽然是由一个擦边球和一念之差造成的小事,但却成为亚萍受用一生的教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在一切比赛中,就是无论是再紧张的,这个比分再近的状态,再关键的球,亚萍都要做到赢球要赢人、赢心,赢对手的心,要赢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