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668400000012

第12章 打开心锁(5)

我遇到的这种问题不多,我遇到的大多数都是总结性的问题。譬如,你相信梦中发生的事情吗?梦会变成现实吗?……然而,我知道问这种问题的人都带着一样的心情——一种骚乱的恐惧感,总以为梦中发生的事情就是未来的先兆。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这当然并非一种好的现象。在各种各样的病症中,对于梦进行理论研究就是最有效的解药,原因在于梦境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横生的心理学,这一点有很多事实可以用来证实。

假如一个人梦见了非常令人恐惧的事情,譬如梦到自己患上了盲肠炎,然后被人送到医院去做了手术。过了一两天,身体真的出现了疼痛的现象,这就是因为一开始产生这种痛苦时候,就已经在梦中觉察到了,所以才会梦见自己去做开刀手术。

一个工程师在加拿大郊外梦到了很不吉利的事情,他在梦里好像感觉自己的家人全部都去世了。于是他第二天醒来之后一直都很难受,也许是因为太难受的原因,他每天晚上都做这个梦。因此他无法气定神闲地生活。尽管他不相信自己的梦,但是他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担心。所以他就决定千里迢迢回家一趟,结果他发现家里人都过得很健康,很平安。假如每个人在做了这种梦或者别的可怕的梦以后都能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发现每次记录下来的事情和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截然不同的时候,就可以让很多人摆脱梦境带来的烦恼。

如果你特地去咨询一个心理学家,他就能详详细细地解释你的梦境,并且告知你为何会做这种梦。其实,这个工程师是因为对家人对待他的态度不满意而做了这种梦。他知道,家人总认为他不应该去很遥远的地方去工作就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所以,一封家信就让他觉得痛苦不堪,他巴不得全家人都离他而去就好了。这种想法不会变成现实,也只能在梦境中扭曲地发生了。他为这个梦境而烦恼的原因在于自己从中感到了愧疚和不安。

曾经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其中说到一个女学生在大学里参加一个大学生辩论会,在会上所有和她持有相同立场的人都在袖子上挂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盾牌。所以当晚,她就梦到自己的母亲死了,而一块红颜色的大大的盾牌就被人钉在墙壁上。她做这样的梦并不奇怪,原因在于她的母亲原本就得了重病。所以她回到家里,情不自禁地把她的那块红色的盾牌钉在墙壁上。之后她的母亲真的死了,她就觉得母亲死去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后来她一生都无法忍受看见红色的东西,就这样她把梦境和现实混淆在一起了,让梦变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从而干扰到她的正常行为。

有时候,梦境会非常清晰,假如梦中发生的事情和心中所想是一样的,那么就会让人觉得这个梦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有一个疗养院的管理员,因为院里的一个患者逃走了,回家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后来自杀了,所以这个管理员就很自责。在法庭审判的时候,他自我检讨说,曾经有人警告过他,不能对患者特殊对待,更不能让患者跑出去。然而这只是他的一个梦而已。他为了这个患者的悲剧极为痛苦,甚至因此无法正常上班。他做这个梦的原因就在于他过度忧虑,总觉得是自己的过错造成了悲剧。

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是不会把梦当真的。我们会说:“这仅仅是一个梦罢了。”假如说到了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你也许会说:“我不会做这样的梦。”也就是说,就算你现在在梦里,你也肯定不会这样去做的。但实际上,也许你只是白天不会这样做罢了,而你晚上在梦里却依然可能会这样做。

弗洛伊德觉得,只要是我们潜意识想要去表达的思想或者想要去实现的愿望,我们都不会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因为这样做了就会违背道德,所以有时候就会冲破阻碍,从而在梦中体现出来。因此,很多弗洛伊德主义者会检测一群神经错乱的人的梦,并以此记录他们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就像鬼魅那样,害怕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游荡。

上述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说明为何梦有时候会变成现实。而原本梦是由潜意识产生的,绝大多数梦境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它们仅仅是让那些在白天思虑太过的人有机会可以去梦中发泄自己的所思所想。假如你可以用这种理性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梦,那么你就不会再害怕噩梦,觉得梦是不吉利的征兆。为何不想想那些快乐的梦,当快乐的梦变成现实的时候会不会让你更快乐呢?

人的依赖性可以医治吗

有什么办法可以治愈人的依赖性呢?我所说的依赖性,不是说以前那些女人在决定事情或者支配钱财的时候都要依赖丈夫的依赖性,在这一点上,她们已经痊愈了。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自己也要管好自己的家事,而且我做得很不错。从我失去丈夫以后,我就去经商了。目前我在一家百货商店工作,要管好一群女员工。在购物方面,我的经验永远都很丰富,我总觉得,任何一个商店,如果有一个员工的购物经验非常丰富,那么别的员工在碰到任何一种难处的时候,都会去依赖他来解决问题。目前我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女员工在购物方面不是很在行,然而,如果我把她们都辞退了,又没办法找到更好的员工来代替,这就是对别人产生依赖性的坏习惯。只要有人咨询任何事情,这些员工肯定要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我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才可以让她们学会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呢?

——一位百货商店的部门经理

这个问题特别迫切,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百货商店和其中的店员身上。怎样去消除人身上的这种劣质的依赖性呢?重视对人的教育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当人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这种依赖性是天生的,小孩子总是拖着妈妈的围裙。有一些人产生依赖性是因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没有人教他们独立去奋斗。很久以前,女性的依赖性是一种优秀的品德,那时候大家都希望女性有依赖心理,并遵循习俗的教导。然而,一般的依赖性的确是很容易就能形成的习惯。也许这些女员工在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寻找自己的乐趣上表现得很独立。很多人会刻意去训练自己的智力,为此而去咨询专家,这肯定会比自己去研究更简单。

对于老师而言,这种依赖性特别让人烦恼。如果一个班集体中,出现一个聪明的小孩子,他就会被一群依赖性很强的同学不停地提问。之所以要重视这种事情,是因为这种事情早已司空见惯。人们身上早就出现了这种依赖性,就像树上的枝条垂下来的时候,甚至会连累树也弯下腰来。在这种依赖性还没有干扰到这些女员工的工作之前,肯定在多年以前就有了这样的坏习惯。

从治愈依赖性的角度来说,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很有效的办法,因为一般人并不觉得这种习惯是一种坏习惯。然而,在培养年轻人健全心理习惯的过程中,独立就是让精神变得舒适的一个因素,一般经常用到的教学法大多是问答法,事实上,自主研究****产生更好的效果。运用自主研究法的一个方法就是自问自答,“再向我提一个问题”如今应变成“再向自己提一个问题”。要知道人生的道路上并没有一本万能的书,因此,当今社会的“新教学法”只能提出问题,而学生不得不自己去找出答案,还可以激励他们去向自己提问,养成自己提问并自己解答的习惯,所有人都应该养成这种自主研究的习惯。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的脑袋就像一个杂货店,每个部门的行为方式都截然不同。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件事情上很独立,却在另一件事情上很有依赖性。这里有个例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曾经有一个女人在工作的时候特别独立,她的工作是有关于社会事业的,她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并付诸实践。这是因为在工作场合中,别人都会依赖她去解决问题。但是,一旦回到家中,她就变成了那种只会对母亲喊叫:“那件衣服弄好了吗?”“妹妹有没有看到我的雨伞?”“某人,请你回复一个电话行吗?”“他的电话号码是什么呢?”因此她在工作场合和在家里有两种不同的习惯,而这两种习惯在她的脑海中是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果她可以把工作习惯运用到家庭生活中,那么她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

此外,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治愈人的依赖性,但是这个办法可能会对老板和部门经理造成错误的印象,也就是觉得不依赖他人是一种自豪。有人往往会这么想,只要是去向别人请教自己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是很羞耻的事情。向别人提出愚蠢的问题会更加证明自己的愚蠢。你应该训练自己不去向别人提问就能自己研究出答案的自豪感,然而在碰到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仍然需要去请教很有经验的人。当然,你不能过分自闭,一点也不请教他人,只靠着自己那一点知识就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所有的好习惯都不会走极端,而是恰如其分。学习未知的事物是教育的首要步骤,然而,并非是教育的最后一步。有人写过一本书《聪明是一种道德的义务》,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有道理。尽情地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就像你极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一样,都是你的义务。如果你可以让女员工感受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像让她们为自己的美貌而自豪一样,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际上这是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指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怀有什么样的心态。只要那些有依赖性的人有一个自立的心态,那么他们就会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工作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锻炼人的责任心和独立的意志。安提亚克大学的学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他们用五个星期的时间去做图书出版类的工作,这样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自立,与此同时,他又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业。在这样一个事务繁多而责任重大的世界上,极少有一个地方允许人们去纵容自己的依赖性。

“差不多的人”得了什么病

在所有伟大而光荣的感受中,让自己最满意的感觉就是可以帮助别人摆脱困境。人类叫得最大的声音就是:“救救我啊!救救我啊!”这种求救声可以唤醒所有的人,不管他们是戴着红十字架的工作人员,还是喜欢帮助他人的普通人。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事,即使你想尽了一切办法,却仍然帮不上忙。同样还有一些事情,即使你去帮了,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你就会谦卑地解释道:“我的确是无能为力了。”这种无可奈何的事情,也只能认命了。世间的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知足。

不管谁对另一个人说话,最后一句无可奈何的话总是:“我真的拿你没辙了。”原因在于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从精神病专家的角度来看,有一群人无可奈何地沦为了“差不多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不得安宁。

《差不多的人》作为一本书的名字,主要描述了中等智力以下或者智力残缺的人。然而,这个名词解释还可以引申开来,指代谋生过程中惨败而归的贫民阶级。世界上并非一种办法可以拯救人的贫穷,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拯救精神的匮乏。

如果那些精神病专家,或者那些声称能治愈精神病的牧师,可以带上满是药方的袋子,去分发给那些精神匮乏的人,那就皆大欢喜了。我们也希望用这样接济的办法,让贫穷的人在物质上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把很多“差不多的人”放在一块做一个比较,不管他们互相之间多么不一样,然而总有几样东西是大家都有的。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成就一番更好的事业,他们往往会把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不对劲的地方当成是自己成功的绊脚石。这个绊脚石就是“差不多”——只要清除这个障碍,那就没有后顾之忧,畅行无阻了。很多人缺乏的一点也许就是全神贯注,因为我们多多少少总是可以感觉到无法全神贯注的烦恼。所以专注就变成了一种令人渴慕的东西。应该铲除这种阻碍,之后才能真正痊愈。

就现代心理学而言,专注就是让精神放松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跛脚的人对你说,假如他可以正常行走,他完全就是一个正常人,当然你也很赞同他的观点,并希望尽力去帮他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人无法正常行走,同理,也有不计其数的人的精神无法正常运作,还有不计其数的医生愿意终其一生去帮他们恢复健康。然而,那些被医生称之为“差不多好了”的患者,就连神仙也帮不了他们。所以,跛脚的人仍然不得不一直拄着拐杖前行。

“差不多”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无法分辨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们无法认清到底是什么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追求成功。这种阻碍对他们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使得他们既无法井井有条地办事,又无法莽撞行事,不管他们所谓的阻碍到底是什么,他们的缺陷就在于身上有一个“差不多”的问题。

“差不多”可以分成很多种,然而,仍然无法分得特别清楚。有的患者的精神缺陷比较轻微,而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已经根深蒂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帮他们做一个生活各个方面的计划,并只限于容易做的工作,而不能让精神的缺陷在社会上有恶化的机会。只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办法就很有效果。假如这个计划执行顺利的话,“差不多”的人就可以变成一个对社会很有用的人,因为通过一定的训练,就能让他们从一群普通人中脱颖而出。

同类推荐
  • 敢于脆弱: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

    敢于脆弱: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

    你曾因自己的敏感和脆弱而苦恼吗?脆弱等于软弱吗?我们该如何化脆弱为优势,重塑自己的坚强人格?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吉娜维芙·阿弗里伊尔认为,脆弱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库,为了创建自己的心理领地,我们需要不断经历脆弱。你的脆弱等于你的优势。一个一味否认脆弱、压抑脆弱、逃避脆弱的人,最终失去生命的活力,成为一个生硬而没有创造力的人。本书将带领我们了解脆弱的心理根源,剖析脆弱的阴暗面和光明面,提出“化脆弱为优势八步法”,教会我们如何超越脆弱,完成自我实现。使我们知道:脆弱,这个看似需要精心掩饰的缺陷,其实是我们的财富。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 青少年社交心理学

    青少年社交心理学

    青少年首先要身心健康、端正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有了良好的品行、素质懂得了礼仪,在社交方面能够做到有益的语言直面和网络沟通,结识贤能,提高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敏感、胆怯无法加入到新的伙伴中;不善沟通,在社交中总是被忽视;面对被拒绝和嘲笑手足无措;跟小伙伴发生冲突时不知道怎么化解矛盾等。针对青少年在社交中出现的种种心理和难题,本书中有解析、有方法、有示范,为青少年社交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 暗示

    暗示

    《暗示》内容简介:打开生活,一把钥匙就够了;征服命运,拥有一件武器就够了——暗示的力量。石赟编著的《暗示》将告诉读者:最强的力量在内心,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你!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可掌握的,人人都可获得幸福,成功离你只有1步!人人都可延长寿命,疾病其实离你很远!每个父母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全部精髓!
  •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过目不忘的记忆法》通过讲解和生动的举例,对记忆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解读,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记忆的种类,判断出自己的记忆类型、记忆等级,本书中,作者抛开繁杂深奥的理论,利用生活小故事层层激活你的大脑,带你突破记忆力极限,检测记忆训练效果,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行为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而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儿童行为心理学》列举了一些宝宝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儿童性格心理学》: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期是形成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儿童性格心理学》将孩子的性格分为四大类:表现性、思考性、领导性和亲切型,并分别在每一章节前设置了性格测试题目,家长们可以根据测试判断出孩子的性格类型,然后对之施行专门的性格培养方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好,情商高的优秀儿童。
热门推荐
  • 第五月

    第五月

    打破传统神话人物格局,塑造全新玄幻仙侠故事,修真,求仙,神兽,虐情,应有尽有!
  • 从斗罗的无敌

    从斗罗的无敌

    明晨,来自一个地球的少年。因为家族。导致与父母反目成仇。从此生活里只有血腥。再突然一下就被雷劈中的时候。进入到了《斗罗大陆的世界。
  • 天机派

    天机派

    尽死生之力,愿保天机无恙。本文第一主角玄机,第二丘处机。
  • 韩国行政改革的神话与逻辑

    韩国行政改革的神话与逻辑

    本书是一本对政府正在推行的改革的重要一部分——行政改革的基调和方向、行政改革的逻辑和有效的推进方法加以整理的书,对韩国新政府所推行的行政改革的基调和方向、内在逻辑和有效地推进方法进行了梳理,内容丰富,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 易少今天还没发狗粮

    易少今天还没发狗粮

    传闻,凉城易家的大少爷一无是处,不仅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还不听劝,对女孩子不感兴趣。直到她闯入他的生活,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警告你,最好就不要抱有幻想,别以为进了易家大宅,你就是我易家人了。”“穷丫头,你最好赶快滚出我的视线。”“在学校里不要和人说认识我,也不要和我说话。”直至后来,打脸来的措不及防,他死皮赖脸的纠缠着她。“喂,做我女朋友吧!”
  • 末世君主

    末世君主

    末日到来,天选降临。人类末途,地葬乱世。唐吉以一个凡人之躯,暴徒之名,平尸潮,荡净土,成就末世君王。
  • 重生大佬又掉马甲了

    重生大佬又掉马甲了

    重生后,林清沫从一个富家千金变成了一个隐形大佬。世人都以为林清沫只是一个娇弱的富家女,等到歌坛大佬来找她拜师的时候,影帝来认她做妹妹的时候,帝都世家来找她认亲的时候……世人惊了!然而,这位大佬却天天跟着她前世的小情人屁股后跑,天天和她的小情人给满世界撒狗粮!
  • 婚情几许:前妻,请留步

    婚情几许:前妻,请留步

    结婚三年,她不过是霍家名义上的少夫人,从未被丈夫正眼相待。她在外头为了合约喝到胃出血,他在家里和其他女人逍遥快活。在他心里,她付出再多也是玩弄心机的恶毒女人!她怀孕生子生死一线,他听信谗言把孩子亲手打掉。她绝望离开,他却想尽办法弥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轩辕剑之七星斩灵雀

    轩辕剑之七星斩灵雀

    古神器经天地大战,神器遭毁,流落人间。千年浩劫,乾坤逆转,魔帝苏醒,原本安居乐业的人间,再遭屠戮,天地大乱。乾坤帝子,横空出世,扶大厦之将倾,拯万民于水火。上古魔帝蚩尤与轩辕大帝之战,神器遭毁,神器之主也是相继陨落,然而,却有魔帝精血一滴,遁入山水之间,其踪迹无可查找。千年之后,血滴吸附了人间的仇恨,贪婪,欲望,邪恶,渐渐成长,借助天地异像,乾坤逆转,江山变色,改变北斗七星位置,来以此重塑魔帝之身,化为本身--九头灵雀,主宰乾坤。乾坤帝子,获帝脉,得传承,集齐北斗七把剑,以天地法相,得青鸾之助,规则天地之道,以七星斩灵雀!
  • 末世枪械少女

    末世枪械少女

    一开始打游戏是为了钱。后来为了美少女。再后来就变成了带着美少女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