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是种奇怪的动物,有的时候,为了世间的名和利,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生世世。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对于一代臣子来说,就像小鸟的羽毛一样重要,没了名声衬托,他们宁可永世不得超生,这也就是现代的臣子跟古代的臣子无法比拟的差距所在吧。。。
郤正,本名郤纂(此处读quezuan),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人,三国时期学者、官员。少好学,广读古籍。弱冠即善写文章,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吏,官至秘书令。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随刘禅前往洛阳,受封关内侯,又得到晋武帝司马炎赏识,任巴西郡太守,公元278年去世。郤正为人不重名利,曾作《释讥》,表明自己淡泊之心境;又醉心于文学,共作诗歌、论著、辞赋等近百篇,讲到这里就可以发现,人性的矛盾所在,明明最重名利的一个人,却总在对外宣称自己淡泊名利。所谓人生在世,谁也逃不过名利二字,请问你逃得过么?
泰山府君殿内,此时太昊开口问道:“凡人,来本君这里所谓何事?”
“泰山府君在上,小人卻正,乃是蜀国一名书佐小吏,蜀国如今已入膏肓,我身为人臣,当报君恩,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借我主刘禅之手杀死司马昭这个奸诈小人,让他在我主面前,离奇而死,以全我此生忠臣之名节。”堂下之人坦然答道。
“为了全你忠臣之意,你必须将你的灵魂献祭给我,放弃你的生生世世,你可愿意?”太昊依然保持着那副高深莫测的语气对卻正说道。
“这个,小人还有个不情之请,恳请府君允诺,如府君同意,就算生生世世不入轮回也罢。”迟疑了片刻之后,卻正似乎下定了决心似得说道。
“说罢,有何要求?”
“我想亲眼看着司马昭死掉,可以么?”卻正不太确定的问道。
“这。。。好吧,念你一片赤胆忠心,本君姑且答应你的要求,但是灵魂的数量上就不止你一个人了,而是两个。这是本君名帖,将你手指刺破之后,滴入鲜血即代表你的诉求已经开始,回去吧,凡人。”说着,太昊从衣袖当中甩出一张袖珍版的泰山府君神像,等卻正收好之后,一挥衣袖,将之送出了大殿。此时淑明后从后堂走了出来。
“夫君,你这么做会不会有点违背主人之意?那个凡人就算再有价值,也不值得为他通融一二,毕竟能来到泰山府君殿的都是人间的利欲熏心之人啊。”淑明后忍不住为太昊担心到。
“没事,主人已经百多年未曾出现,况且这个魂魄迟早会收回,我不会让他流落在外的,毕竟是个忠义之人,毕竟我也曾身为人主,所以。。。”此时太昊笑着说道。淑明后听到后,只好无奈的摆了摆手。
郤正祖父郤俭本为河南郡偃师县人,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但为益州黄巾军所杀。时天下大乱,所以郤揖被滞留在了蜀中。终刘焉、刘璋父子世不仕,妻子亦早早改嫁。刘备入蜀后投奔之,担任将军孟达的营都督。其子郤正因此被留在蜀中,。虽命途多舛,但郤正却安于目前的生活,再加上他广泛地阅读古代典籍,弱冠年纪即善于写作文章,因而被蜀汉朝廷召为秘书吏,又调任令史,升任秘书郎,官至秘书令。
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久,诸葛亮任命侍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从北伐;于是董允接替他担任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经常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争执再起,互相控告对方谋反。董允与蒋琬都保举杨仪而质疑魏延的行动。其后尚书令蒋琬担任了益州刺史,他上书刘禅,希望能赐费祎及董允爵位、食邑,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黄皓的官位一直不过黄门丞。
延熙九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再排斥宦官黄皓,在侍中陈祗推荐下,黄皓先成为中常侍并得到后主宠幸,并与陈祗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
景耀五年,姜维率兵伐魏之际,魏国邓艾命令党均进入蜀国以重金贿赂黄皓,布散流言,说姜维将要反叛蜀汉,投降魏国。黄皓奏闻刘禅,刘禅虽未做处置,但命人召回了在祁山作战的大将军姜维,使前线处于优势的姜维班师回朝。姜维十分气愤,请求刘禅杀了黄皓,刘禅不同意,又让黄皓道歉,此事不了了之。姜维此时看到朝中多为黄皓党羽,知道自己恐怕难逃一死,遂求救于当时的秘书令卻正,卻正看到黄皓势力越发庞大,无人能治,郤正劝姜维屯田沓中避祸。黄皓装腔作势,恶事越干越多。皓嫉妒姜维,阴谋以心腹阎宇接替姜维。
景耀六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崇信鬼神巫术,告诉刘禅敌人最终不会到来,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而朝中其他大臣全不知道此事。此时黄皓为了证明自己所说却找来一个师婆,师婆自称西川土神,说魏国疆土多年之后都归刘禅,刘禅重赏师婆并深信她的话,继续每日玩乐。姜维再上表军情,又都被黄皓隐匿。魏军攻入涪城,刘禅听说后召见黄皓,黄皓说是假消息,刘禅再宣师婆,师婆却不知去哪儿了,远近军情消息突然上报很多,于是军情再也隐瞒不住。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由邓艾发起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当时,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虽然占据了汉中一带,但被大将军姜维所率蜀汉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统帅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
古人说“蜀道难”,主要是说入蜀的交通十分不便,入蜀只有两条路,东面和北面:从东面是从长江三峡溯江而上,经瞿塘关而过。从北面是从汉中经栈道南下,汉中入蜀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较为便捷,可以过剑门关直达城都(为避免屏蔽,此处译为ChengDu)是一条入蜀的必争之路。从米仓道南下巴中可趋阆中,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汉中争夺战,张郃的进犯阆中,就是过米仓道。这两条路以剑阁为门户。
剑阁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又叫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关。因其关夹在两山之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所以对剑门关有人说“一关失,半川没”,是不为过的。
剑门关北有利州,南有绵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绵竹是城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北入川,必走绵竹。至于此战的关键之地“阴平”,它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城都的“捷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
而一旦到了CD平原上,交通条件还是可以的。
理论上讲,要想稳守蜀地,必须北据汉中,东守江陵。因为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汉中对四川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对关中则只是共享秦岭之险。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相对容易。若汉中归北方,双方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在北方。蜀汉早已失去荆州,巫山之险与吴共之,所以只有守住汉中才能稳固蜀汉政权。但是,魏国又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
蜀国在军政上,内宠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导致姜维往沓中,“不复还城都这对蜀汉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羁旅托国”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这是给了魏国可趁之机。
景耀四年冬,司马昭商议伐蜀,连邓艾在内的群臣都多次反对伐蜀,认为蜀国没有间隙,只有钟会赞同。于是司马昭令青、徐等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假装伐吴,却令钟会都督关中人马,商议伐蜀对策。
远在沓中的姜维早就看破了司马昭的声东击西之计,并且对钟会的举动有所探知。景耀六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应该说,这一进军路线是“既狠又准”。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使主帅不在必争之地“汉中”,跑到了“沓中”。司马昭抓住这个机会。他的本意是用邓艾死死的钳制住姜维,让诸葛绪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同时用钟会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这个计划一旦实现,那么蜀汉主力将被全歼于关城之外,那时候蜀国的雄关将面临无兵可守,无将可派的窘境。
但是姜维不会让司马昭为所欲为的。他巧妙的设计调离了诸葛绪,让这个战役实施的关键一环调离了阴平桥,跳出了包围圈。随后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已经失守,于是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退到了剑门关。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西路军合围姜维主力的计划落空,魏军将面临与蜀军主力在雄关决战的不利处境。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老天眷顾邓艾,此时的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涪城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城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涪城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城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诸葛瞻曾经击败过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城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
姜维得知城都被偷袭,率蜀军主力四五万人由广汉、郪道撤退,观察动静,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纸投降的赦命。姜维接到诏书,知道大势已去,率全师投降。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也算各得其所。
景耀六年,曹魏出兵攻伐蜀汉,后主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遣使向当时兵临城都的魏将邓艾投降,郤正起草了蜀汉的投降书,蜀汉就此灭亡。景元五年正月,魏将钟会反叛魏廷,城都大乱,刘禅向东迁往洛阳,时形势危急、行动仓促,蜀汉大臣没有一个跟随保护刘禅,唯有郤正与殿中督张通舍弃妻儿随行侍从。刘禅到达洛阳后,赖以郤正教导其交际礼仪,一举一动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刘禅感慨叹息,悔恨自己过晚才了解到郤正的德行,而当时的世人亦称赞郤正。郤正后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泰始年间受任安阳县县令。相传,司马昭在宴请后主刘禅时问:“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司马昭让刘禅给逗得哈哈大笑,后来气不顺居然给笑死了。因此才有了“司马昭笑刘禅——乐极生悲”这个谚语。
公元271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赞郤正道:“郤正从前在城都局势动荡却能坚守道义,不违背忠贞的节气,被任用后尽心办理事务,有治理的政绩。”郤正于是升任为巴西郡太守。?
公元278年,郤正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