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尽孝
场景:清清的河流边。杨柳树交错排行于两岸。
人物:安安与母亲在河里洗衣服。
安安: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帮你把官司打赢,给你争口气。
母亲:你这孩子,心太软啦。小时候,你姐有一天把你打哭了。你跑回来找我,我把你姐叫进来,让你拿条帚给我好打她。你那时候才两岁,你一边把条帚把身后藏,一边说:没有,没有。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不是个记仇的孩子。好好念书,将来你出息了,有能耐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欺负咱家啦。(配相应的情境)
旁白:那时,我根本记不起来这件事情,也根本不知道这个仇恨在心灵深处扎根,那么深、那么深,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内心缠斗。复仇与放下的争斗,出人头地的念头与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念头,一再的在内心的战场上打架,拼得你死我活……
字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出大戏,每个人都自编、自导、自演、自己观看这一生的独角戏。也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够把这戏从头看到尾。
闪过:在新居地,在租住的瓦房大院子里,我和弟弟们开始自己弄场地练功,小孩子也不懂得怎么练习武术,只是听过那么多评书,就挑简单的动作跟着感觉练。
那时候练习最多的是跳杆子。一根杆子架起来,我们三个排队跳,从树上、墙上、房子上往下跳,我们都跳过。
在我们走后不久,大嫂就病逝了。大哥虽然极力救治,从大连转到沈阳、从沈阳又到北京,最后去了上海,还是宣告不治。
旁白:大嫂走的时候,非常年轻,留下一双儿女才十岁上下。大嫂的死,是划在我心上的又一道伤。年少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哥就不能够奋勇抗争,把那块地给抢回来!
场景:原住村里伯父家的老宅屋内屋外
人物:全族老小,挤满了屋子内外
时间:一九九七年正月十四
◆奶奶安详地睡在炕上,已接近弥留之际。
◆众子女孙众在地下忙碌,有的眼含泪花,有的与老人低语说话。
父亲(被众人推到奶奶跟前:)娘,儿来晚了。
◆接到奶奶病危的消息,我们一家人打车速度赶到。
◆奶奶微微睁开了眼睛,看了一眼父亲,又闭上了眼睛。
◆一屋子的人哭了起来。凄切悲凉的哭泣声中,一个声音响起来:都别哭了,老人家今年九十多岁了,是高寿了,这是喜丧。
◆一向爱哭的我,此时在人群中,却掉不出半滴泪。奶奶安详的样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旁边一老人(羡慕的口气)说:老太太能活到这个岁数,儿孙也都孝顺,真是安享天年呀。
闪过:长长的接魂队伍,经幡烈烈,从村子延伸到村外果园那边的路口。送葬。入土为安。
慢镜头闪回:春节回老家给奶奶拜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年幼的孙子孙女围着奶奶坐在炕上,一向少言的奶奶突然开始讲很多话,也问到大嫂:“她是不是不在了,你们瞒着我?”,大家一脸无措的看着长辈们如何应对,奶奶看看众人,心下了然,目光黯淡,不再追问。
转过头来,对我郑重嘱咐道:“当年那个送你回来的师傅,你还记得吗?”我点头。奶奶继续说:“将来你长大了,有能力了,一定要报恩。不要忘记当年送你回家的人,这可是救命之恩啊。”奶奶目光柔和,表情平静,一脸慈祥。记恩不记仇,是奶奶一向的作风。
旁白:奶奶并没有说到仇人的名字,但是送我回家的人确实是两个。聪慧的奶奶应该是看出了我眼中的仇恨,才对我如此教诲。奶奶这临终的遗言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救命之恩,恩重如山。父母亲情,一样难以割舍。我的心里真的是七上八下,复仇之心开始动摇。
场景:东宁某医院
人物:医生、护士、微尘。
时间:2001年腊月初的一个傍晚
慢镜头闪过:安安打车去血站取血小板,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血小板,血站的人要保温箱,没有,于是听从血站人的建议,安安把冰凉的一袋血小板放在衣服内捂热化开。急匆匆送到护士站,护士给病人输血小板。安安却冷得直发抖。病床上,母亲口鼻出血,半个脸上结满厚厚的血痂。主治医生组织各科大夫会诊。匆匆进出的医护人员。病房外哭泣的姐姐、不知所措的姐夫。
◆医生从病房里出来,表情凝重。安安欲言又止。跟在医生身后去他的办公室。
◆参与会诊的各科医生陆续离开病房,走出病房后都在摇头。
安安:医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出血?
医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本来就是血小板少,现在没有一点凝血功能。你不知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最怕脑出血和内脏出血。
安安:现在怎么办?
医生:孩子,我知道你爱你妈妈,想救活她,可是你同学已经告诉我你家的状况,放弃吧!孩子,你已经借了很多钱了,而且就算你花再多钱,这个病这种现状能治好的希望也微乎其微。如果你倾尽全力,负债累累,人还是走了,你将来可怎么办呀?孩子,你尽力了,已经可以了。
安安:不,医生,她还活着,还有呼吸,我要救她,你不用管我将来,你告诉我现在还有什么办法?
医生:所有能想到的抢救措施我都试过了,毫无起色。现在化验到的结果是你母亲的血小板数为零。
安安:如果转院呢?转到省城的大医院呢?上次她就是在那里治好出院的,我妈妈这个人精神作用非常大,非常坚强,也许能有救呢?神经科的医生怎么说?
医生:(若有所思的)如果你执意要救,不惜代价,这是唯一的路啦。你去叫救护车吧,我给你配备一名随车医生和一位护士。再给她加一个吊瓶,至少保证她可以坚持到大医。还有你记住,这一路上,千万不能让她睡过去,她现在已经陷入浅度昏迷,你是她的女儿,母子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你一路上要不停地呼唤她,让她一直听到你的声音。这样可以防止她陷入深度昏迷,若陷入深度昏迷,救活的机会就更渺茫啦。再来一位家属抱住病人的头部,防止受伤,尽量减少车辆行驶对病人的影响。
◆回到病房,安安俯身用低低的声音对母亲说话,像哄小孩子一样温柔地耳语。
安安:妈妈,这里的大夫说了,这边的设备不全,建议我们还是去省城的大医院。你上次不就是在那儿治好的吗?还记得吧?你这病呀,没什么大事儿,刚才大夫会诊也说了,就是鼻子出血,流到嘴里啦,没有事儿啊,你别害怕。我已经联系好那边啦,正好有床位。我们这就走,你安心呆着,救护车一会儿就到。
◆母亲微微动了动眼睛,表示她听懂了。
旁白:深深地感恩这位医术高明、负责任的大夫,还有我亲爱的同学,是你们的相助,才有了母亲后来康复的希望。也非常感谢当天肯出钱相助的客户兼朋友于姐,她让自己的母亲带着当天的全部营业款打车等候在急诊室门口,救命之恩,永难忘记。
还有好多朋友的帮助,无论是借钱相助,还是出力陪护,安安记在心中,一直感恩。
闪过:电话订床位、救护车呼啸着奔跑在路上,一路鸣笛。到了大医院,医生检查,送入病房,于姐的母亲帮忙挂号,办入院手续,直到送入病房才离去。同病室的家属相助取化验单、帮忙拿东西、护士铺病床。医生同样的嘱托:今夜你不要睡觉,守住病人,不要让她昏迷。那一夜,我把手放在母亲手腕的脉搏上,一夜无眠。母亲倒睡得很香。并不是昏迷,是真的在睡觉。姐夫也守候在另一侧,一夜无眠。
场景:大医血液科诊室里
人物:医生、护士、微尘,同病房的家属及病人。
时间:次日清晨
◆昨天晚上最后一次化验的结果出来了,显示血小板升到10000多了。微尘高兴的表情。
◆同病房一位家属,三十多岁的瘦个子大哥:怎么样?血小板是多少啦?
安安(喜悦的):“升到10000多了,你看化验单。”
病人家属:太好啦!恭喜你呀,这下子可以松一口气啦。
旁白:
这一次住院,母亲在医院里住了将近一个月,病情反反复复,但是最终临近年关的时候,腊月二十九那天,在母亲的执意要求下,勉强出院。
大夫的医嘱:一定要控制病人的情绪,避免生气。病人有免疫缺陷,受到重大刺激后发展成疾病,这病一般会因为生气发作,发作一次就加重一次。很难治愈。
字幕:2008年,化验血小板,母亲的血小板已是三十多万了。这是正常人才会有的数值。这证明她的病已经痊愈了。
(闪过:上述的部分场景)
◆在医院结完帐,口袋里只剩下200元钱啦,打车来到车站。
◆站台上的人熙熙攘攘,我护着母亲,靠近跟车的一位老师傅,请求他照顾一下,让我们先上车。他说:这么多人,我怎么照顾呀?让你先上了,别人就要说我啦。一会儿自己挤吧。
◆我懊恼地退回到人群中,心里盘算着要是能坐出租车走就好了,可是打车回老家少说也得220元,钱不够用啊。可怎么办呢?要是有人能一起打车就好啦。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身后一位高个子的小伙子对身边的红衣服青年男子说:“大哥,你到东宁哪儿呀?要不咱们打车走吧?”
◆我惊喜万分,忙回头对他说:“算上我们两个好不好,车费咱们平分。”
小伙子:“没问题。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去找出租车。”
旁白:深深的感恩苍天有眼,这一切有如神助。
上出租车的时候,小伙子让红衣服坐副驾,让母亲坐在后座的中间,他和我各守一边。
母亲不时的吐痰到备用的塑料袋中,并连连对身边的小伙子说对不起,怕他嫌脏。
小伙子微笑着说没有关系,然后他开始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给我们听。
原来他是飞行员,回家中探亲。而副驾坐着的是一位长年坐飞机的乘客。
一路上,他们幽默精彩的对白,加上飞行世界的奇闻逸事,让母亲大开眼界。
连连感慨两位年轻人的文化素养真高,这么有见地的年轻人还真是难得遇到。
母亲做过数年老师,对有学识的年轻人非常欣赏。后来快下车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小伙子和那位红衣服在上车之前也并不相识。我们是下车就可以到家,可是他们到了县城还要换车,并不是完全的顺路。
字幕:祝福好人一生平安!谢谢你们的一路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你们,才更精彩!
闪过:出租车奔驰在路上,山山岭岭从车旁一闪而过,车内五人,三个听众,两个讲者,讲者谈吐风趣,听者由衷佩服。一路上笑语欢声,不知不觉间已到家了。
字幕:下车的时候,母亲才发现:咦,原来一直晕车来着,这次怎么没有晕车呢?
安安:一路上你跟听评书似的,都迷怔了,哪还有时间晕车呀?
闪过:母子二人微笑着向车内的三人挥手道别,车内的人同样微笔挥手,彼此祝福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