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自己眼里,懦弱无用的三儿子李显,仅仅凭借着自己李唐嫡系后人的身份,不仅在短时间内募兵五万,而且突厥人也畏惧李唐太子挂帅的威名,不战而退。李氏皇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确实出乎了武则天的意料。从这件事身上,武则天深刻的领悟到,自己之所以能临朝称帝,除了自己的铁腕手段让人臣服以外,大家都看重的是自己身上另一个身份,皇室李家的儿媳。也就是说,大家由着自己的性子让自己胡闹,乃至临朝称帝,是因为大家都盼着自己驾鹤西去的那一天,能够把本来就属于老李家的皇帝之位,返还给李氏皇族。所以说,大臣和百姓并不是说从心里无条件的服从武则天,而是希望她能任性玩够的时候,恢复李唐天下即可。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旦有人起兵造反就会打着光复李唐的名号,而且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所以说,李显作为皇太子,能够一呼百应,归根到底还是四个字民心向李。
想到这,武则天知道自己武周王朝被推翻的日子,终究会来到的。只不过是她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不管武则天怎么保养,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到风烛残年的年纪。你能要求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还能像之前那么耳聪目明,尽管这个老太太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都抵不过时间一点一点的腐蚀,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开疆扩土的汉武帝都没逃脱自然界生老病死的惩罚,更何况武则天还是一个女性。所以说有些忠于李唐的豪杰,就趁着武则天病重的时候,产生了“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以此来光复李唐天下,从而能博得个拥立之功。而这个人,竟然也是一个年逾八十岁的老人,而且还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
话说在长安年间,武则天看着满朝文武似乎可堪大用的人寥寥无几。于是就派人叫自己的心腹爱臣狄仁杰叫来。武则天见到狄仁杰便问道:“爱卿,我思良臣已久,想让你推荐一个国之贤臣,为朝中效力。”狄仁杰这时心中早已经有了人选,但不便直接点出,便问道“陛下,如果是想要写文章写的出众和资历比较老的,当朝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是文人太计较个人得失,不足以将匡扶天下的重任,交给这些人么?武则天有些不解的问道。“是的。”狄仁杰说:“陛下,如果真需要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臣举荐荆州长史(相当于现在省市政府秘书长)张柬之。张柬之虽然年事已高,但在臣看来年纪大并不是问题,姜太公八十岁还辅佐周文王成就了一番霸业了。我敢断定此人必能做出一番经天纬地事业的宰相之才。“
武则天一听张柬之这个名字,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朝中,有这么一个让狄仁杰如此推崇的人。既然狄仁杰如此推荐了,武则天虽然心里没底,但是也不好驳狄仁杰的面子。立即宣旨着荆州长史张柬之升任洛州司马(相当于直辖区军区参谋长)。应该说,武则天这一人事安排,已经非常给狄仁杰面子了,由一个地方政府秘书长直接升调为直辖区的军区参谋长。这对于一个地方官,可能是一辈子都修不来的恩泽。然而狄仁杰并没有就此满足。一天,武则天向狄仁杰又提起谁能担任宰相这个话题。狄仁杰又一次举荐了张柬之。武则天有些不舒服的说道:“朕不是上次已经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了么?”狄仁杰不卑不亢的说道“臣上次举荐的是宰相之才,又不是司马”。看到狄仁杰态度出奇的强硬,武则天便又一次答应了狄仁杰的要求,擢升张柬之为刑部侍郎,立即进京。尽管,武则天再一次用一个有水分的调令打发了狄仁杰,但是狄仁杰并不着急,只要张柬之进京了就一切好说了。由自己这颗大树罩着,张柬之为宰相还不是时间的问题“在狄仁杰再三力推之下,张柬之便一步登天,摇身一变,成了朝廷重臣。
除了张柬之,狄仁杰还想武则天举荐了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都得到了重用。这样,在朝廷中暗地逐渐形成一个小集团,名曰“太子党”,虽然组织松散,但彼此间心意相通,目标明确,只等时机成熟,就要拿武周开刀,扶李显上台。所以说狄仁杰看似表面忠心于武则天,其实一直向着李唐。时时刻刻都在为光复李唐做准备。用现在一句时髦话,狄仁杰在用自己的智慧下一盘很大棋。
那么,狄仁杰为何会将一个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头张柬之视为自己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棋,张柬之是如何得到狄仁杰的青睐,又是靠着什么完成推翻武周光复大唐这一计划的,成为压倒武则天政治生涯的最后一颗稻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