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仿几个人。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让齐国富起来,前后达八百年之久;第二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他政治上很了不起,可是做生意没有本事。他的成功是为国家在做生意;吕不韦是做非法生意最成功的;范蠡和子贡是真正的儒商,南怀瑾对历史上的商界人物,有其独特的认识和判断。
在一次对商界的演讲中,南怀瑾语重心长地对听众说,要做企业家,就要研究历史的经验。要真的研究工商的发展,就要好好去研究管仲。他认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谈不上。他说,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他把经商致富和国家文化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看成事关国家兴旺的大业。把工商业提升到这种高度来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在他推崇的商界人物中,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国家事业为重,通商是为了兴国,如姜子牙、管仲以及最早提倡“实业救国”的大清状元张謇。
二、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能肩负历史使命的,如支持孔子事业的子贡,赞助秦修长城的巴清。
三、有着非凡商业智慧,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业才俊,如卜式。
这里我们择要介绍南怀瑾在有关著作和演讲中推崇的10位商界人士,看看南怀瑾用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大商巨贾。
第一节姜太公:通商兴国的商人祖师爷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起姜太公,自然会想起“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公元前1156~前1017年),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寿长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据说姜子牙的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然败落,但他却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施展抱负。
姜太公钓鱼一事,就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他不用诱饵,用直钩垂钓,即所谓“愿者上钩”。
故事说姜太公在渭水河边钓鱼,希望有朝一日能引起某位王侯的注意,被明主重用,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钓鱼的时候,鱼钩离水面三尺高,鱼钩是直的,且上面没有鱼饵。姜太公对乡人说:“我并不是为了钓鱼呀,我要钓的是王侯。”
当周文王听说姜太公直钩钓鱼的事后,知道遇到了治世奇才,于是素食三天,沐浴整衣,带着厚礼,亲自前往渭水去请姜太公。
姜太公被周文王拜为军师后,协助周文王治理国家,后来又辅佐周文王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这样评价姜太公:“‘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
在大众的历史知识里,姜太公的成就主要在于政治军事,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为什么南怀瑾称他为商人的祖师爷呢?
2004年9月,南怀瑾在上海兴国宾馆应邀给清华大学EMBA学员讲课时,曾这样解释:
我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法几个人。中国做生意真的很发财,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周朝建立后,他的封地是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胶东一带,那个时候是苦寒的地方。姜太公到封地去,走到半路心中很不舒服,看历史也要看另一面。有个人告诉他,你那么大的功劳,封你到齐国,机会难得,你不去,上面的老板不高兴啊。姜太公一听就去了。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打渔、晒盐,拿来贩卖,齐国就富起来了。齐国富了以后,由姜太公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前后八百年,中国最繁荣的市场,就是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大家研究做生意,祖师爷是姜太公,这个需要了解。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也写到过姜太公在齐国“海水煮盐”的故事。
齐是姜太公的后代。最初姜太公帮助周武王打下天下,平定中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现在山东的东部。
在那个时候,齐国土地贫瘠,是没有人要的地方,周朝对姜太公的酬劳,只是如此而已。这时姜太公已将近百岁了,只好去齐国,但走在半路上不想去了,碰到旅邸的主人,可能是道家的隐士,年龄也很大了,看见姜太公一脸颓废灰心的样子,于是劝姜太公赶快去接事,并且要好好地做,不能有埋怨的心理。就这一句话,姜太公听了心里当然懂,倒霉就倒霉,只有绝对服从,这才去齐国。
姜太公到了这样穷的地方怎么办呢?于是发明了把海水煮成盐,并且开矿,进行现代所说开发资源的工作。古代盐铁是经济上最主要的物资,齐国靠海,有渔盐之利,因此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为最富的国家。
这就是《史记》中记述的“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的辉煌。历史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姜太公在商业上的成功,在南怀瑾看来,姜太公借助通商兴国,不愧是商人的祖师爷。
有关姜太公经商的历史,其实在《封神演义》中也有记载。此书虽是小说,但结合考据正史,却大体能够解析姜太公的经商和治世的智慧。
姜太公32岁时到昆仑山太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学道,虽然学道30年,却被师傅认为“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于是派他下山辅佐周文王去夺商汤的天下。姜太公下山后,寄住在商朝都城朝歌的一位老朋友——宋异人的家里。
在妻子马氏的安排下,姜太公编扒篱(扒草工具)到京城去卖,然而一个也没有卖出去,姜太公由此总结出了一则经验:把农村用的东西拿到城里去卖,没有确定目标市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之后,姜太公还贩卖过面粉,最后也没赚到钱,还损失了两筐面粉。宋异人没办法,便将自己在京城的饭店让给姜子牙经营,结果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来吃饭。因为天气炎热,猪羊肉臭了,酒也酸了。宋异人还给过姜太公50两银子,让他带着助手去贩卖牲畜,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被官家没收了牲畜,还差点吃了官司。
姜太公对天文地理倒挺熟识的,于是便开了个算命的馆子,居然一连5个月都没有生意。后来终于有了转机,他一连算准了两个人的命,算命的价格一下子从20文升到了5钱,在京城开始有点名气,也过上了一段受人尊重的日子。
姜太公的从商之路是坎坷的,但从中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特质:面对困境,百折不挠。这或许也是南怀瑾推崇姜太公的另一个原因吧。倘若没有失败经历和丰富经验,恐其后来也难以成事。
纵观姜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外,姜太公还被人们奉为武神、智神和“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姜太公去世后,后人编写了他的很多神话故事以歌颂他的高尚人格。到了明代,许仲琳编写的《封神演义》,把姜太公说成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这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也反映出姜太公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南怀瑾称姜太公为“商人祖师爷”,又给姜太公增添了一道光环,相信三千多年前的姜太公一定会感到欣慰。
第二节管仲:为国谋利的商界教父
“我们要真的研究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好好去研究管仲。管仲的历史故事很多,我提醒大家注意两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经济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谈不上。这两句名言的内容很多,大家都知道这个名言,可是大家忘记管仲提倡的是什么?不是经济领先,而是政治文化领先。“仓廪实,衣食足”只是手段,好的政治可以自然达到仓廪实,衣食足。再譬如他的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谓四维,譬如房子的4个栋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4个柱子没有搭好,文化没有建立好,国家很危险了。礼、义、廉、耻这4个内容太大了。你们做工商业发展,管仲也是做工商业出身的啊。”
这是2007年7月,南怀瑾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师生讲课时对管仲的一种介绍。其实在很多场合,南怀瑾都是用肯定和欣赏的视角来介绍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著有《管子》等书。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时,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是这样记述: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司马迁也极力推崇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的治国理念,称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经济稳定了,政治才能稳定。这就是经典,与南怀瑾是英雄所见略同,文化强则国强。
南怀瑾在他的演讲中这样评说管仲:“中国有一个大政治家,也是政治哲学家,比孔子年代稍早,同时比他更有实际从政经验——管仲。把管仲的政治、管理思想等,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管、教、养、卫’。政治上讲管理,但是光管理是不行的,还必须教育辅助。管理带着独裁性,只有对物品,才能单用管理;对人事,单说管理,也太无情了。所以要另外配合教育,乃至和员工福利有关的‘养’‘卫’,如此才能有健全的人事结构,才能发挥团结精神,创造绩效。”这段话虽然讲的是管仲的政治才能,但也夹杂着他在政治才能中透出的商业管理才华。2500年前的这些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思想,直到今天放在工商界,还是很前卫实用的。
在历史上,《管鲍之交》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也讲到管仲做生意的事。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有详细的记录: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对于这一段历史,南怀瑾是这样解读的:
中国第二个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他政治上很了不起,可是做生意没有本事。他年轻时做生意,靠他的好朋友鲍叔牙。鲍叔牙出钱,大概是鲍叔牙做董事长,管仲做总经理,差不多每次都蚀本,可是后来他做了宰相就不同了。我们说到好朋友啊,有商界的朋友,有政治关系而变成好朋友,但是千古以来,讲朋友的关系,只有这两个人——管鲍之交。管仲年轻时跟鲍叔牙做生意,蚀本的都是鲍叔牙,而赚了钱,他却取走差不多三分之二,鲍叔牙都不见怪。最后他被俘虏,被推荐出来做宰相,还是靠这个朋友鲍叔牙。可是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你要走了,哪一个可以替你做宰相?齐桓公第一个提出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他太爱干净了,太整齐了,善恶太分明了,对于坏人不能包容,绝不可以做宰相。我们年轻时觉得,那么好的朋友,你死了,怎么不能推荐他做宰相?实际上他是在保护鲍叔牙,万一做不好,会被杀头。管鲍之交,是这么一个故事,详细的自己去研究。所以说,管仲是第二个做生意最成功的,他为国家在做生意。
古代商人的济世和商业才华,往往受制于封建王权,经商本身也是个政治问题。封建王朝是财政和军事挂帅的年代,商人的真实地位是圈养的牛羊,商人人身安全保障是成就事业、发展经济的前提。南怀瑾前半生恰逢乱世,明哲保身是十分高明的选择,只有不陷入旋涡之中,报国报民之心才有可能在图存下来的机会中实现,这是南怀瑾的理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