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商业智慧总是让人耳目一新。铁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工程,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的铁路是由私人投资参与建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铁路建设也一直是由国家出资建设的。由南怀瑾所倡导修建的金温铁路,打破了国有独资建设铁路的局面,开创了吸引外资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这对于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铁路建设投资巨大,工程复杂,投资回报周期漫长;合作建设和管理工程巨大,人事关系纠结,思想观念不一,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众多矛盾纠纷,推动事业前进,都需要非凡的智慧。
古人云:兵者,诡道也。意指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打破敌人的包围圈,突围出一条胜利之路。
南怀瑾常说,商场如战场,墨守成规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作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和体悟的南怀瑾,他的商业智慧主要在于善用奇正之道,即做商业一方面要守正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办。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创新,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南怀瑾融合传统国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商业智慧。
第一节多为公众设想,多做一点实事
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立面。饱读经书、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南怀瑾,对修身立业、以商兴国有着独到的认识。他在《论语别裁》里说:“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如果把这句话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是在告诫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带着“使命”去做事,多为公众设想,多做一点人事,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作为与收获。
南怀瑾还说过,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企业经营当然要和企业的生存环境相融相生。企业家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也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毕竟环境是大家的。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经营的长治久安。
南怀瑾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智慧来强调。他不去引西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训条,而是凭借自己浑厚的国学造诣,引用中国的典籍来诠释。因为这样的话语容易得到国人的认同,而且还能够引人思考,原来我们老祖宗也有这么好的见解。
南怀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投资理念,融汇中国文化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穷其一生的人生追求,南怀瑾的商业实践也怀抱着这样的信念与追求。
早在1987年的秋冬,南怀瑾还居住在美国华盛顿特区首府周围。尽管他身在国外,离开祖国大陆已有三四十年,却从不曾忘记自己的布道使命,更不曾忘记自己实业兴国的梦想。在那段时间,他时常为那些留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讲述祖国未来的前途,一些有意回国参与投资建设的海外侨胞也经常来听他讲课,讨教投资策略。
当时的中国内地虽然已经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但仍然十分落后,物资缺乏,正是百业待兴的时候,急需大规模的基础性建设投资。作为一个生在中国,却远离家乡的文人,南怀瑾时刻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正是看到了这种现状,他深深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重大责任。
商业投资利润巨大的诱惑背后是与之对等的风险,正确的投资理念是指导投资行为,控制投资风险,增加预期收入的重要法宝。南怀瑾在与留美学生谈到对中国内地的投资时,他结合当时中国内地的国情和自身的经商经验,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投资新理念,即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必须具备四项理念和认识,即“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从政治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公民组成的;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则是由无数“企业公民”组成。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公民不仅享有合法经营的权利,同时还肩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对于企业来说,要有“人格”追求,唯有把“天下为公”的中国传统精神融入到投资和经营的理念中,才能平衡个体与整体、企业与国家的矛盾,从而实现共同和谐的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在中国内地成为一个潮流。公务人员辞职“下海”成为一种特定的现象,同时港澳台胞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掀起了一场“回乡投资热”。在这一时期,中国内地占据主流的投资思想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资源和储藏量相当可观的矿藏,再加上12亿充足低廉的劳动力,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东风是什么呢?在许多人的眼里,无疑是技术和资金。只要你能带来技术和资金,肯定就能赚大钱。
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规律不限制社会精英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先锋者铺路架桥,同时照顾掉队的人,如此才使社会富有活力。然而,当时中国内地却截然不同。从制度上看,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有一个强大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尽管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之下,逐渐放开了经济发展政策,但从整体上说,中国的经济环境与自由市场经济仍然存在着天壤之别。此时的中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影子,政府政令对经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再大的投资也会水土不服,并最终胎死腹中。此时能够提供社会观念支撑,就是对改革最大的支持。
“国内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对政令解释不一,而且法规矛盾。”南怀瑾很早就看出了矛盾之所在,并运用了十分恰当的比喻。在他看来,这个社会就好比是一个古典式大家庭,只要有新媳妇进门,那么,这个五世同堂的家长们便可以对新媳妇指手画脚。不管是太公太婆,还是祖父祖母,甚至是兄长妯娌,都可以要求新媳妇端茶送水,料理整个大家庭的各种事务。谁都可以当家,唯独新媳妇不能,他们还可以说了不算,互相推卸责任。所以,最终的结果无外乎两种,新媳妇要么被吓跑,要么沉默寡欢,最终积劳成疾,抑郁而终。
实际上,这种结果不管是对“新媳妇”来说,还是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种损失,但彼此之间的这种矛盾又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究竟该如何消弭这种矛盾,并实现投资经营的顺利与成功呢?
在这种背景下,南怀瑾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精神为终极目标的投资理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投资是完全利益化的,但这样的投资理念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唯有入乡随俗,处处为“国家”着想,为“人民”着想,才能在投资经营的过程中赢得国人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实现双赢的共同目标。
中国大陆积极号召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投资,其本意是需要真实投入的资金与进步的精密科技,而并非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本万利,如果抱着一本万利的想法去大陆投资,无疑是从耕夫手中夺牛、从饥渴之人的手中抢夺食物,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一步错就会导致步步错,最终会被国家的经济现状逼进死胡同。
作为中国人不能忘根,更不能忘本,在祖国经济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这本就是一种责任。从投资角度来看,唯有入乡随俗,抱着中华文化精神的投资理念,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在大陆投资中融入民族经济的命脉,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这就是南怀瑾的认识和理念。
从“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到金温铁路,再到太湖学堂,南怀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亲自实践着中华文化精神的投资理念,并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该投资理念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让商业的价值在有形的价值之外实现自我超越,让商业的智慧在一条不断超越的道路上前行,而不是小格局中的精心算计。
理想使命,开启工作的原动力
在金温铁路建设的历史上,曾开工3次,停工3次,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后仍然未能建成通车。浙江人民企盼百年的梦想,一直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停停建建,建建停停,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成为一个难解的“心结”。在这种背景下,年过古稀之年的南怀瑾毅然担当起家乡的“圆梦人”。
金温铁路建设难度大,收益慢,这是众所周知的。南怀瑾也说,“修铁路,是傻瓜才做的。以国内现在的种种条件,一条铁路修成要好几年的时间。至于收回成本,快则10来年,慢则20年。而要赚钱那就是30年的事了。投资铁路,要想赚钱的话,除非神经病,疯了,才会干”。
既然如此,南怀瑾为什么还要知难而上呢?
实际上,南怀瑾成立铁路公司的真正目的是回馈社会。所谓取之于社会,还要用之于社会,这是他的理想,也是做公司的目标。他曾经多次致函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的同仁,要他们清楚他的思想、目标以及公司发展路线。
南怀瑾究竟要修的是一条什么路呢?很多人理解不了,或者不能完全同意。他曾引用宋儒张横渠的四句话来为他的理想做注解,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了这个理想,南怀瑾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事情,如促成“汪辜会谈”,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创办太湖大学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倡导建设金温铁路只是其中的一件。
1992年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有限公司成立,南怀瑾在公司成立仪式的贺词中再次强调:“在我个人的理想与希望来说,修一条地方干道的铁路,不过只是一件人生义所当为的事而已,我们真要做的事是要为子孙后代修一条人走的道路,那是大家真要做的大事业。”简短的“义所当为”一词,很好地诠释了南怀瑾在建设金温铁路过程中所背负的“使命感”。
合作建设金温铁路从1988年开始洽谈,到1991年底获得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同意,1992年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在温州成立,耗费了三四年时间。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在沿线5个地点同时正式动工。那一天,到各现场观礼的群众达十几万人,这是老百姓自发参与的热诚体现。可见企业家做事只要怀有使命感,对国家社会有意义,自然有人响应,因为它代表着人心所向,能聚合无穷的力量。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能力大,实际的收益却很小?为什么有的人似乎无所不知,到头来却无所作为?为什么有的人腰缠万贯,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声望?答案就是——“缺乏使命感”。没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在经营中只想到“利”,忽视了“义”;只想到“我”,看不到“他”;只想到小,丢失了大;只想到今天,照顾不到明天,因此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混迹,无法在事业、人生等格局上有新的突破。
在商业投资上,南怀瑾始终立足长远。他说,即使是最穷的国家也可以修得成铁路,有些铁路迟迟建不成是人为的不肯做、推托。铁路不是修不成,引用孟子的话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南怀瑾经常引用“志心于道义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来形容那些怀有使命感,不为己力,不为私欲,真为天下利益,对于将来个人的有名无名,有功无功毫不考虑的人。
顾炎武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论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乃至企业、个人,即使再穷,只要有责任心、使命感,都会贡献一己之力的。南怀瑾多次重申投资金温铁路公司不是为名为利,是为了使命。他谆谆教导后人在经商过程中要始终负有使命感,只要真正为社会、国家设想的,一定做得起来。
带着“使命”去工作,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许多时候,内心的格局决定了人生的大局,差异取决于一念间。做人需要责任感,而做企业则要有一种使命感,有使命感的公司才能焕发出生机来。否则,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或者为了挣钱而挣钱,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商业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利润,公司的责任在于创造财富。只要你有能力追求利润,创造财富,而又不忘记社会责任,那么公司的声望自会蒸蒸日上。这是南怀瑾的商业智慧的亮点。
事业选择,功成不必在我
早在1988年初次决定倡导修建金温铁路时,南怀瑾便向温州市政府提出了“还路于民”的要求。对此,南怀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是要卖给沿途百姓,大家凑起来,路修平了,每个人都是股东,全民所有,还路于民。”
1993年8月,香港联盈兴业公司完成向海外银行贷款12亿美元,并获得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核准后,南怀瑾再次让弟子与浙江省政府洽谈申请还路于民的方案。他主动提出建设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建议,随即便开始交出自己所持有的大部分股份。作为合资的一方,南怀瑾从开始持有80%股份减到51%,到后来的25%股份,尽管只是股份多少的变化,但任何一个商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南怀瑾主动放弃了掌控权。他是想把铁路的运营权力交给国家,交给人民。
依照南怀瑾与浙江省最早签订的合资公司协议,金温铁路初期铁路的全部投资为1.72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以6%的年利贷款,5000多万美元为现金注入,其中南怀瑾所占股份为80%,浙江省政府占股份20%。此外,为了建设铁路,合资公司还通过政府支持,取得了车站附近的1500亩土地以及沿线矿产开发等经营权,市场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