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幅作品中,俄耳甫斯已被杀死。他的头由色雷斯一位崇拜他的姑娘捧着。姑娘把他的头颅放在他那把竖琴上。关于俄耳甫斯之死,古代神话中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由于他拒绝参加狂欢秘祭,激怒了酒神的狂女迈那得斯;又一说是因妻子死后回避女人而死;还有一说是被宙斯用雷击死。这位歌手的头颅和肝脏被狂女们投入海中。色雷斯姑娘因听不到他的琴声而痛苦不已。后来找到了他的头颅与遗物。这则神话与古希腊时代另一则关于利诺斯的神话颇为相似。画家在这里以悲怆性的调子强调了人民对美好琴声与歌声的创造者的怀念。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实,这是画家对一位早夭的艺术家忧伤的寄托,这位艺术家就是莫罗非常崇拜的画家夏塞里奥。画上这个低眉直视着俄耳甫斯的头的色雷斯姑娘被画得极其动人。她与莫罗所画的“莎乐美”迥然不同。身穿古代服饰的女人颇具东方色彩,她站在海滩边礁石中间,手捧着俄耳甫斯的头颅与七弦竖琴,作哀思之状。此情此景使观者浮想联翩。
左下角有几只爬行的小海龟。远处礁石的顶上,有几个弹琴和吹双管笛的青年,他们在祭祀这位音乐与诗歌的发明者。这幅画在莫罗的全部作品中格调迥异。他描绘了一个善良、温馨、忠于诗歌的古代女子形象。此画作于1865年。在第二年展出时,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这也是莫罗在1870年以前最负盛名的象征性杰作之一。
149莎乐美在希律王前跳舞
作品介绍:
莫罗一生所画的女性形象以“莎乐美”这个圣经传说人物占最多数。在他笔下的“莎乐美”已不是那种纯真的女性美了,她往往情态诡秘,使人观后觉得毛骨悚然。这个形象在其他画家的作品中一般很难找到,而莫罗则大胆地赋予了一种隐喻性。
这幅作品取材于新约圣经中的故事:先知约翰因为预言基督才是救世主,而遭到巴比伦国王希律王的抓捕,并被关进了监狱。不光希律王,王后希罗底也希望约翰死:因为希罗底本是希律王的弟弟腓力的妻子,腓力死后与希律王结婚。约翰谴责她说,这是要受到惩罚的。两人都想杀害约翰,却害怕遭到犹太人的反对,因为他们是把约翰奉为先知的。巴比伦的公主莎乐美——王后希罗底与腓力的女儿,希律王的继女,在希律王的生日宴会上,莎乐美爱上了施洗的约翰,并向他示爱。但约翰却昂起了高傲的头,拒绝莎乐美的爱。与此同时,继父希律王要求莎乐美献舞,并承诺只要莎乐美的舞蹈让自己开心,就可以答应她的任何要求。莎乐美为了报复施洗的约翰答应了希律王的要求,跳起了舞。
在这幅画中,莎乐美的形象是画家寄予象征意图的重点形象。画面上的莎乐美衣着华丽,缀满宝石,她已经卸下了面纱,微微低垂,表情并不似比亚兹莱刻画的那么邪恶魅惑,却是忧伤苍白的,或许正受着爱恨情仇的煎熬。舞蹈着的身体是她复仇的希望,迷惑希律王让她答应她的任何要求,不是为了江山国土,只为了爱人的头颅。在文化和传说中,莎乐美一直被认为是个有爱欲的悲剧性的舞者,她用舞蹈释放着自己的激情。
这幅作品是莫罗最着名的作品。在准备工作中,莫罗曾画了120幅素描,其中有70幅是关于莎乐美的。此画1876年在沙龙展出,吸引了50多万名观众。它很快成为象征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所尊崇的典范。
热罗姆
1824-1904
作者简介:
热罗姆是法国19世纪学院派的着名画家和雕塑家,是浪漫派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却又极善安格尔严谨的线条。1856年,他曾赴埃及与近东旅行,收集和纪录了大量关于近东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一批极富东方情调的作品,轰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150后宫露台
作品介绍:
这幅《后宫露台》描绘了阿拉伯王宫最隐秘的后宫生活,描绘了生活于后宫的王妃、宫女等女眷的闺阁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谈,有的在沉思……几乎都流露出一种惆怅与茫然的神情,华丽的露台,冰冷得像囚室,不见天日,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与清新的气息。在构图和色彩处理上,这幅作品都遗留着古典主义原则的严谨性,注重细节的和谐对比,人物、服饰、建筑尤重质感的表现,充满异国情调。
151拍卖奴隶
作品介绍:
这是一个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东方场景。近东地区司空见惯的奴隶拍卖。被剥去衣衫的女奴,裸体站在台上被拍卖,台下是争相竞价的商人,他们伸出手指——暗喻买奴隶的价格,女奴们茫然地望着这一切,听凭命运摆布。
从这幅作品的运色和布局上,观者可以看出,画家是怀着同情与怜悯之心创作这件作品的,表明了他的良知与对奴隶制的强烈不满。
152法庭上的芙丽涅
作品介绍:
据有关文献的零星记述可知,在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一位着名的模特儿芙丽涅。她是当时雅典最美的女人,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趣闻逸话,最着名的莫过于这个法庭上发生的故事:传说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位美人是决不裸着身子在公共浴场的,她只在祭祀海神的节日里,借洗礼仪式之名,裸体从海水中跳将出来,面对着圣境的人们。但是,她却因此以渎神罪受到了法庭的传讯。富有戏剧性的是,在审判时,辩护师希佩里德斯让被告在众目睽睽之下揭开衣服裸露躯体,并对着在场的501位市民陪审团成员说:难道能让这样美的躯体消失吗?最后,法庭终于宣判被告无罪。热罗姆以此为题材画了这幅作品。
画面上,芙丽涅处于中心突出位置,以臂遮脸表现了刚被掀开衣裳的一刹那。芙丽涅的通体红色在辩护师蓝色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后景和中间的幽暗部分的处理把女主角突现出来了。她显得异常洁白、妩媚、完美无瑕。她的动势是典型的希腊式,微微扭动的身子,使曲线的韵律更加丰富。由于当众裸露,她这下意识的遮掩动作使感情得到了升华。芙丽涅的表情楚楚可怜,且有几分羞涩,显得格外娇媚动人。站在一旁的辩护师的姿势和表情异常严肃、坚定,美的高尚和不可亵渎的意志均在他的姿势、表情中得到体现。众法官的怜悯、领悟或者贪婪、呆滞的目光,以及坚定的举止或失措的表情,充分显示了在美面前的人生诸相以及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希腊时期所崇尚的“美”的主题——美的纯洁、美的神圣以至美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爱德华·马奈
1832-1883
作者简介:
爱德华·马奈是法国19世纪着名画家,印象派领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的法官家庭,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24岁开始临摹卢浮宫历代名作并游历欧洲各国。在1863年作品《草地上的午餐》遭到沙龙拒绝后,与左拉、莫奈、毕加罗等人组成印象派小组。马奈的作品以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华丽的印象派色彩出现。
153草地上的午餐
作品介绍:
《草地上的午餐》于1863年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引起了世所罕见的轰动。画家直接表现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画法上对传统的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这一切都使得官方学院派不能忍受。
这幅作品在构图上,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的地方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在技法上,把绘画作为二度表面的主张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对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现作了新的尝试,因此这幅作品在艺术技巧和历史意义上都是一个创新。
154费里-贝舍尔酒吧间
作品介绍:
《费里-贝舍尔酒吧间》,又名《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无疑是马奈所曾画过的一幅最富于幻想性的作品,也是马奈逝世前一年完成的一幅重要作品。该画不仅构图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画家运用光色效果真实地表现了巴黎一个着名酒吧间的氛围。
这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站在柜台后面正在接待顾客的女招待。马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青年妇女青春的肤色和圆润的手臂,以及她面前质地各不相同的各种瓶子,鲜美的水果和芬芳的花卉。有意思的是,马奈利用女招待身后的一面大镜子,将女招待与顾客在谈话,以及坐在餐桌旁的许多顾客,都朦朦胧胧地表现了出来,使有限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酒吧间的开阔场景和灯光闪耀、人声嘈杂的气氛。也正是这种富有整体感的气氛,把广阔的场面和繁杂的细节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气概不凡的构图。
155吹短笛的男孩
作品介绍:
这幅画表现了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吹短笛的情景,这种木制小笛是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的。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是由一名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他占据了整幅画的中心位置。
当观者观看此画时,全部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画家用白色布带束住的管子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绒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钮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
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此画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而这幅作品今天之所以会普遍受到好评,主要原因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所作的挑战。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表达了画家一种新的世界观。
156酒馆女招待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酒馆女招待。为了表现咖啡歌舞厅里人满为患,烟雾弥漫,人声嘈杂的景象,画家将人物拉得尽可能的近。观者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人物主要是五类人:一个女招待、一个身着蓝上衣的工人、一个资产者(人们只看见他头戴的大礼帽)、一个妇女、一个女歌手。他们的面孔都被故意截去一部分,目的是给人一种这是自然一瞥所见或任意截断空间的快镜照片的印象。女歌手的身子只有一半,除了女招待注视着观众,其他人的目光都投向女歌手那清晰地出现在舞台上的半透明的侧影。画家通过画中人物的目光来安排画面空间,以使画的前后景之间有一个相互联系。画中的人物像是给压平了,惟有女招待的面孔、啤酒杯、烟斗、黑色帽子、分枝吊灯在整个有点朦朦胧胧的构图中清晰可见。为了使咖啡歌舞厅的气氛活跃,使灯光耀眼,马奈采用一种快速和刚劲有力的印象派画家的笔法,用平行或交叉笔法着色,这样的笔法不会留下任何勾勒轮廓的边线。这幅画是马奈对表现现代生活场景的绘画感兴趣的特别见证。
157白色牡丹花
作品介绍:
这幅画在布上的牡丹花,是画家献给自然主义先驱,他的朋友,作家和艺术评议家尚弗勒里的作品,以表达对他所做出的有利于现代绘画的斗争的敬意。
牡丹是马奈喜欢的花,但是很难画,因为它凋谢得早,花瓣雨一般地骤落。这幅作品中画家只画了两朵整枝的牡丹花,花的周围的绿叶丰富了辅助色的组成,把花的主题固定在画的左上角。
画家着意选择深色背景,目的是将轮廓朦胧的白色和粉红色的花瓣的娇弱烘托出来。画是用画笔挥洒而成,笔蘸的颜料多而浓,有质感。简明地放在花的周围的绿叶丰富了辅助色点的组成。
普基寥夫
1832-1890
作者简介:
普基寥夫出生于俄国,代表作《不相称的婚姻》。1863年他在美术学院展出此画时,还是莫斯科绘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此画的出现引起来艺术界对他的关注。
158不相称的婚姻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主要体现的是关于妇女命运这一主题。整幅作品采用特写式的构图,展现一个结婚场面: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与一白发老者举行婚礼,神父为他们祝福,新娘低头无奈地默认了悲惨的命运,而成为新郎的老者则一幅傲慢的神情。画家抓住了这一病态的社会现象,用自己的艺术揭露了卑劣的社会交易和对女性的摧残。
普基寥夫在《不相称的婚姻》中,将所有人物都画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作者将自己的肖像也纳入画中(图右双手交叠于胸前者)。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上这样评价,此画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认可,画中没有火灾,没有杀戮,没有一切恐怖的事情。画的只是在教堂里,神父“毕恭毕敬地给洒满香水的将军,与为了官衔和金钱出卖青春的哭泣的姑娘举行的结婚仪式”。
埃德加·德加
1834-1917
作者简介:
德加是法国印象画派的着名画家,出生于巴黎。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他的绘画作品常常无可争辩地将素描的严谨和古典艺术的精美结合起来,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同时他的素描技巧也相当纯熟精练,善于捕捉动作的瞬间,将流畅的线条表现于画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