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塔楼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都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卢浮宫已成为一个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
039凡尔赛宫
作品介绍: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曾是法国历代国王的王宫,是举世闻名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于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着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为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璜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美瓷器。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铜雕多姿多态,美不胜收。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南北宫和正宫底层处,从路易·菲利浦起已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他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作为欧洲最美的皇宫,凡尔赛宫沿袭的是文艺复兴式的着重俗世之美和严谨秩序的风潮,是国家建筑意念超凡入圣的典范。令游客走出凡尔赛宫的大门,仍然会感觉自己留恋在古典世界的门槛之内。
040巴黎荣军院
作品介绍:
巴黎荣军院是法车皇帝路易十四在1676年建成的,原为法兰西军事学院的一部分,现在为法国军事展览馆。它高110米,荣军院大门前蹲着好几门古代大炮,院内的小教堂供奉着多位法国元帅的牌位,包括解放巴黎的勒克莱尔。气势恢弘的纪念堂里,安息着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拿破仑·波拿巴。墓葬四周有12根石柱,分别饰以浮雕,代表每一次的光辉战役。他的兄弟,拿破仑麾下的几位名将,如福煦等,也安息在这里。
041协和广场
作品介绍:
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由当时任职于路易十五宫廷的皇家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设计建造,工程历经20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选择了与当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广场不同的方案。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广场两端由卡布里耶的另两部杰出之作:法国海军总部和克里昂大饭店(l"Hotel Crillon)为协和广场划出了终点线。1778年,在现在成为高级酒店的巴黎克里昂饭店里,法国曾经与美国缔结法美同盟条约及通商友好条约,承认美国独立。
广场中心树立着由雕塑家布夏荷东(Bouchardon)雕造的路易十五端坐马背的雕像,原雕像曾在1792年毁于法国大革命中,取而代之的是那台着名的斩断路易十六脖颈的断头台。在路易·菲利普时代(1835-1838),建筑设计师希托夫(Hittorf)受命完成广场的规划建设,为了尊重广场的设计师卡布里耶最初的原意,希托夫为广场四周加上了栏杆及马利的骏马、喷泉、埃及方尖碑。
古典复兴建筑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代表建筑如:美国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
八、古典复兴建筑
042不列颠博物馆
作品介绍:
位于英国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被英国人称为“大英博物馆”,它是英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伦敦鲁塞尔大街。十八世纪中期,在汉斯·斯隆爵士遗赠给国家的私人图书馆及其藏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1754年购买蒙塔古大厦为馆址,1759年首次向公众开放。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又以其父的大量藏书捐赠,使这座博物馆的藏品愈加丰富,后在蒙塔古大厦的基址上修建了古罗马式的新大楼。大楼雄伟凝重,内有埃及艺术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西亚艺术馆、欧洲中世纪艺术馆、东方艺术馆以及民族学院等,其中以埃及艺术馆、希腊罗马艺术馆和东方艺术馆最引人注目。
043勃兰登堡门
作品介绍: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着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
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着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据史书记载,中间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仅允许皇族成员行走。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着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1806年10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将军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为此,德国着名雕刻家申克尔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在女神的月桂花环中。从此,和平女神被改称为胜利女神,此门也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勃兰登堡门遭到严重损坏,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亦被盟军炸毁。1945年5月苏联红军正是穿过此门攻入柏林,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国会大厦,宣告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6-1958年全面修复勃兰登堡门。东、西柏林的文物修复专家根据在二战中抢拓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民主德国政府在安装时去掉了女神权杖中的铁十字架和普鲁士鹰鹫。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围绕西柏林修筑了一道围墙,封锁了勃兰登堡门,并在东、西柏林分界处建起“柏林墙”,勃兰登堡门处在东、西柏林的交界点上,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柏林墙在勃兰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1989年12月31日,两德重新统一前夕,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1992年,经过彻底维修后的铜车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
044巴黎凯旋门
作品介绍:
巴黎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于1836年7月29日建成,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胜利而下令兴建的。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着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1920年11月,在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
现在,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迎风飘扬。逢重大节日时,则有一名身着拿破仑时代戎装的战士,手持劈刀,守卫在《马赛曲》雕像前。每年的7月14日,法国举国欢度国庆时,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通过;每位总统在其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而凯旋门最奇特之处,据说是每当拿破仑周年忌日的黄昏,从香榭里舍大道向西望去,一团落日恰好映在凯旋门的拱形圈里。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凡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着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九、浪漫主义建筑
045英国议会大厦
作品介绍: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议会大厦是英国的政治中心。它不仅外表雄伟壮观、内部装饰华丽,而且其建筑结构和内部设计也能充分体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据说英国国会开会时,国王应坐在上议院的国王宝座上,但首相和议员需从下议院进入自己的席位,普通公民也可在旁听席观看议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