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他们关掉冰屋最外层大约5厘米厚的真空装置,不然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所以他们居住在里面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不论是声音,还是冰屋位置的移动。
冰屋如果受外界影响而迁移后,只要外界干扰因素消除,不一会它们会自动恢复到原来位置。
平常出行这里的居民他们都是借助快艇和潜水艇,或者是小巧的便携式单人出行装备,冰屋每天甚至每时都在,有时不断伴随着外界的干扰,冰屋会暂时移动到距离原来位置较远的地方,怎么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这栋冰屋的居民拿出了一个方向仪,这个方向仪在自己屋子里也装了个一模一样的,它们里面有独特的芯片,互相吸引,有跟踪,搜索,识别,定位的效果。可以通过这个方向仪去寻找到自己的屋子。
冰屋有一个入口最外围一部分位置是可以水是可以进去的,可以在那换水下装备,有风力很大的风扇吹干衣服的水再进入真空隔离带到达屋子,身上一点都不会湿了。
住在这种高科技的屋子里一点都不用担忧,每天就像走进了自己的实验室一样。每栋冰屋里面都有报警系统,如果有什么异常,立刻会自动报警。
不管这安全问题源于外界的干扰,还是内部的系统的错误运作,而且报警后的第一时间,冰屋的设计维修人员会过来处理,服务相当得贴心周到。他们4个指人再次被水区科研人员的智慧所感染。
他们第一次合作出色地完成老师的任务。老师带剩下的同学看他们参观冰屋的视频,是希给大家拍摄的,大家羡慕他们四个,林想要是自己认真去观察也会发现的,都怪自己大意,错过这么好显露自己才能和学习的机会。
悠然俩姐弟也有些自责,没能亲自进入冰屋去真实感受下。
他们四个回来后,老师带大家重新回顾了冰屋的设计包括冰管的,大家在一旁认真的补充好笔记。
晚上老师还给他们四个发奖励,林是嫉妒地咬牙切齿,下次自己也要露一手。
老师最后满足所有同学进入当地居民水下冰屋休息一晚的机会。
每个冰屋的主人邀请其中一位同学到自己的家里休息,给他们很周到贴心的服务,让他们能好好的进一步感受住在里面的感觉。
里面虽然是密闭的空间,但里面的含氧量并不比陆地上的差,空气可以自由的流通,从外界补充。而且温度适宜,比一般的冰屋更舒适,更温暖,因为水下的温度会比陆地高出几摄氏度。
水区的居民都非常热情,他们进入冰屋,主人们都很开心,主动热情招呼他们,耐心给他们讲解他们的疑惑,大家也都能感受到主人们给予的帮助和关怀,很温暖。
番到了其中的一栋冰屋,刚开始会有些不自在,在主人热情款待下渐渐熟悉了,放开了有点封闭的心。
后来他还主动问主人有听过番薯夫妇吗,他们都表示没有听过。番想看来父母的工作性质真的非常隐蔽,只有内部指人才知道。
大家晚上都带着欣喜与喜悦进入梦乡,各个都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美梦,去迎接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新的学习。
在林区呆了一周后的第一个早晨,大家就被老师的追魂夺命连环电话给吵醒,揉着惺忪的眼睛准备好行李,进入下一个目标,那就是火区。
车子开动,大部分的伙伴又趴下睡着了。
金还在研究:火区,听这名字就知道,它的温度非常高,但只是相对于其他4个区是最高的,所谓的高,也是在零摄氏度以下,有火山喷发时温度才可以达到零摄氏度以上了。
快到火区时,大家也醒的差不多了,加上车上开了太阳能灯,个个都恢复体力,精力充沛。老师在车上说我们这次运气都非常好,大家还在猜想什么好运气?
原来是这次参观火区的这个时间段刚好赶上了10年一次的火山的喷发,老师告诉大家上一次我也是十年前考核那会第一次见到的,场面非常的壮观,你们这次也有机会看到了。
大家对着坐在自己位置旁的伙伴击掌欢庆。
老师继续说:“科学研究人员根据火山表面的温度,以及一些其它精确测试出的科学数据,明天下午它将准时喷发,让我们到时一睹这宏伟壮观的景象吧!
今天上午我们先抓紧时间,去看下火山喷发之前的火山状况,但是重中之重还是注重自身和其他同学的安全问题。
大家一定要小心,虽然火山确定会在明天下午喷发,但是火山口的温度会慢慢的递增,所以尽量远离火山口的高温地带,小心烫伤。”
大家纷纷点了点头。虽然到达了火区但是下车后外面的温度大家感觉也并没有比水区高多少,好像和在水区类似的度数,再加上突然起了挺大的风。
为了安全起见,下午观察火山时,老师给每个同学一条爬山专用的金属绳索,一端扣住了火山山顶高空上方的一条坚硬金属链上,它和绳索都不是普通的金属制造的,它拥有超高的沸点,导热性低,火山炙热的岩浆对它毫无伤害。
越靠近火山,越感到一股外界的温暖,冲击体表的寒冷。
到了山脚下,大家都暖和不少,老师找了个固定的地方,让大家把多余的衣服脱掉放一起,让大家一起做做热身运动,活动活动筋骨,准备上山咯!
山脚下到半腰的位置,雪的白色呈渐变,越往上越浅,底下还有一点冰块,或雪覆盖的痕迹,到了半山腰白雪便融化消失了。
这座火山就像一位半裸的美女,刚洗好澡,随性的将浴巾裹着,试图用一点雪般的丝布去了掩饰自己的羞涩。
早上车子快驶到火区时就能隐隐约约看见火山了,因为火山的岩石和凝固的岩浆的颜色是暗红,土黄的,与皑皑白雪格格不入,突显出来了。
对于那些第一次见过和攀登山峰的指人,这样的攀爬有一定的难度。有些陡峭,个别同学心生了恐惧,生怕滑倒而坠落山下或者掉入火山那蠢蠢欲动的中央区域的岩浆中烫伤。
有些伙伴不小心滑倒了好几次,靠着绳索的辅助和牵引固定,不然早就滚了下去。
老师一面安抚大家的情绪,告诉大家这危险系数非常低,只要大家按照自己的指示行事;
另一方面指引帮助大家攀爬。到了半山腰,大家停下来休息,远远望去整个火区安详寂静的躺在这。
半个火区尽收眼底。一片白茫茫的模样,有几个栋因为雪融化屋顶裸露的冰屋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钻石般闪烁。
老师提醒大家接下来的路段虽然不会像底下有冰雪覆盖那么滑,但是上面的的温度,不可避免的会忽冷忽热,大家要特别注意,避免踏到温度过高的地方。
她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双导热性极差,摩擦力很强的特殊制造的火山鞋,防止烫伤,即使烫伤的概率非常的小,也要做好相对的保护措施,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这次也只是让他们去学习不是磨练。
每个指人刚开始行走都如履薄冰,生怕被烫伤,后面发现,几乎没有这个必要,也就更大胆的往上走。
快到火山口的时候,他们听到了咕噜咕噜的声音,以为是谁肚子饿了在叫,后来仔细听像水在沸腾的声音,那声音让他们既激动又担心,生怕它咕噜咕噜的沸腾,将滚烫的水飞溅出来。
老师给大家吃了定心丸,这个要到明天中午才会有一点点飞溅出来,请大家不必担心,但是安全起见小心点为好,大家先调控好绳索的长度,掉下去也无所谓,绳索可以牵引你们,大家把绳索的长度设在10米,就绝对安全,也方便行走,掉下去都无所谓。
老师说了无所谓让大家绷紧的心放下来了。
尽管老师这么说,大家还是小心翼翼跟老师慢慢的往前移动,一探究竟。伦和佳胆子最大,两人冲到队伍前面,先去看看究竟,他们一点点移动到了火山口边缘。
岩浆的颜色非常的鲜艳,火红火红的,还带点橘色,犹如冬日初升的太阳的充满新生和活力,岩浆充斥着火山口下大约20米的距离,难怪老师说绳索留个10米绝对安全。
里面的岩浆像一锅煮的非常浓稠的粥,表面有一点点浅浅的浮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声音好像要提前沸腾喷发的样子。
实际离沸腾,还有一定时间,锅里的粥还属于未到只是将近100摄氏度的状态。
调皮的佳,将一颗小石子扔进了火山口。岩浆立刻将它包裹,没有了动静,消失的无影无踪。
老师出来阻止:“不要乱扔,即使现在火山不会喷发,但到了明天喷发的时候,石子可会飞溅到四处,会伤到指人。特别是大石头。”
其余小伙伴也小心翼翼的走到了火山口的边缘,大家围成了半个圈,对火山口进行了研究。
这个火山口就像一口在煮汤的锅,也是不完整有损坏的锅,四周都有缺口,缺口上面又有许多高低起伏的凹槽,坑坑洼洼的,犹如被腐蚀掉了。
林胆子可真大,竟然不怕烫,小心翼翼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表层的坑坑洼洼,幸运的是这温度刚好,不会烫手,摸下去上面的岩浆松松软软的,还不黏手,很舒服。
由于地下温度高,慢慢蔓延上来就比原来的温度低了许多的原因,上面的岩浆被融化,形成的岩浆也比较松软。
摸着真如奶油蛋糕般,丝滑柔软,加上色泽非常鲜艳漂亮,真想狠狠的咬上那么一口,即使指人是可以不用吃东西的,食物如果进入肚子还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一般指人们就用舌头去舔或者尝尝味道就吐掉嘴里的食物了。
金从表面掰下一小块岩层,大致了看了一下,里面好像一层一层排列的,他用手指将它捏碎,泥质一一的分散开来,好仔细观察里面的细微物质。
他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刀将剩余部分切开,发现里面一层层是非常有序的排列组合的,样子更接近蛋糕了,颜色从下往上慢慢的变深,上面可能跟空气氧化有关系。
接着大家也放开胆子陆陆续续开始去采集岩浆了,有的粗鲁用力地将岩浆用手指去抓却只抓下一点点泥,还夹藏在指缝间;有的借用小刀,奋力的从表层割下一大块。
虽然表面很松软不黏手,但是由于泥质长期的堆积,加上底下泥质的黏性,还有风吹雨淋又质粒与质粒之间更加坚固的融合,所以也需要花费一点力气才能取下一块。
大家把采集好的标本放入干净的白色塑料袋中,待会带回实验室,那有专业的老师会给予辅导如何借各种实验及实验器材看清岩浆的本质。老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根纤细的金属棒,她将金属棒用双手将其拉伸,越拉越长。
越拉越长直至20米左右,老师将带有红色显示器的一端慢慢地伸入火山正中央,没想到金属棒立刻整根变成红色,金属棒上上面还出现金黄色的刻度,另一顶端还会显示具体的温度值,老师解释道。
金属棒停留了在火山口里的岩浆里大约10秒,老师将其取回,番在一旁观看不小心手触碰到金属棒,立刻本能将手指收回,原想会很烫的,没想到不仅不烫反而温度和常温相似。
表面干净的可以用了一句诗很恰当的比喻:出污泥而不染!这到底是什么金属材质,有这么小的导热性,是什么纳米材料可以做到表面如此干净?